《咬文嚼字》(北师大)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咬文嚼字》(北师大)

ID:899875

大小:436.7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洛阳市李金霞老师◆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有关朱光潜的文学常识;2、识记本文字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教学难点】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积累字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朱光潜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灯谜:书虫|啃书|秀才会餐——咬文嚼字故事导入: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     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就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题目解说。《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谈及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做法的一些观点。《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阅读《咬文嚼字》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现在,“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朱光潜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2、简介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3、课文背景。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写生字。(见课件)2、积累成语。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1)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2)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5)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6)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7)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8)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1、标题“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把题目换成“炼字”好不好?答:“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在这里去掉了它的“贬”的成分,吸取它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作者在文中实际上不只是谈炼字和锤炼语言的问题,而且还重点谈到文学上思想感情和语言运用的关系问题,因此,把题目改为“炼字”并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2.请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第一层次(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第二层次(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三层次(6、7段):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第四层次(第8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3、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哪些材料?答:(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2)《水浒》《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4、作者运用这些材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答:(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4)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五、再读课文,互动探究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答: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情感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答: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六、课堂训练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使人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课文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的分析,似乎未必完全恰当。例如“推敲”的“敲”字真的如作者所说不如“推”字吗?请你读一读贾岛的原诗,说说你的看法。答: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必修5畅言教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贾岛夜访李凝,而不是“孤僧步月归寺”。诗的前半部分是写诗人来访,后半部分是写诗人访问归去。中间贾岛与李凝谈了什么,通通省去未说,但从诗末句“幽期不负言”可以看出,两人说的是隐居生活的乐趣。全诗表达了贾岛对李凝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己打算效法李凝的心愿。诗中“入、敲、过、去”等动词,写的是同一个人在活动,这人当然只能是来访李凝的诗人自己,绝对不会是李凝本人,更不可能是另外冒出来的第三人。那个“敲月下门”的“僧”,不是另外的什么“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而是诗人自己(贾岛曾做过和尚),他“敲”的绝不是“自掩自推”的“寺”门,而是李凝幽居(闲居)的门。李凝居处的门到了夜晚当然是关了的,“僧”怎么会只“推”而不“敲”?他如果不“敲”,李凝又怎么会知道有人来访?由此可知,诗该用“推”还是该用“敲”,当是不言自明。所以,任何语言文字的推敲,必须记住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整体性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稍有疏忽,即使朱先生这样的大师也会犯常识性的错误。七、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八、布置作业:1、“白猫”“黑猫”洗衣粉广告例。(广告效应:“白猫”销路好;“黑猫”销路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2、桃源县城公路两旁挂一幅大对联:沟通改变一生移动改变生活。大家觉得这幅对联怎么样?◆教学反思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