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教育家。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朱口清先生助教。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Z为“异军突起二此后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1933年留影近影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其屮唐诗研究和楚辞研究是他的“双璧雹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屮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屮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人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需?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卅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Z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是一篇以诗歌的艺术手法为探究对象而写的极具见识的艺术论文。“木叶',的话题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作者却能抓住诗歌艺术的某些精微之处,穿透概念,揭示岀躲藏在概念背后我们平时不易察觉的东两,然后凭借口己深悍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J“树叶"与“木叶化“木叶”与“落叶J“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屮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代诗词屮艺术的精微Z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两足不成鼎,缺象不成诗”,由此可见“象'‘在诗中的重要位置。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意彖就是(物)彖与(情)意的组合,即诗屮的形彖。诗歌意象因物彖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悄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HI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彖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占诗屮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彖,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例如: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口,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3niaoVpubaozhudgaozhencendingquanxTsutiao给右边加红色的字注音袅袅——灼灼——寒砧——皋萧朗窣亭萧疏窸冉冉——缠绵——绵密——迢远——相去无儿——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明亮鲜艳的样子。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形容草木摇落的声咅。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彖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文中形容叶对枝悄深意厚,拟人法柔和紧密的样子。遥远。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解释右边词语的含义?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二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3寺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提示:概括每个自然段人意,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句阅读第一自然段做题1、作者引用了哪些诗人的哪些诗句?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r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J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2、作者举岀这些诗句,其用意是什么?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卜•钟爱的形象。说明“木叶'僦是“树叶二但古诗屮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用的是“木叶",乂发展到用“落木说明“木叶从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说明“木叩勺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第5段:第6段:第7段: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T“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引题主体小结说
『木叶19(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21木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第一部分人量援引古诗词,揣摩一卜•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返回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口己怎样的看法?。【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木叶”返回古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列举古诗词屮诗句,“木"与“树'‘进行比较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作者是如何分析的?——(“高树多悲纾K锲妆呢!?)没有落叶的形象;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是落叶的景况。——是一个叶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树呗」饱满,“高木呗J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26—曹植《野出黄雀行》——吴均《答柳悴》返回—曹植《野田黄雀行》——吴均《答柳惮》“(读第5段)6思考:
1、“木叩勺第二个艺术特征2、从颜色的暗示性来说,树给我们怎样的暗示?3、“木”为何会有这一艺术特征?4、通过比较,结合4、5自然段的分析,归纳“木吗“树”在特征、意味、场合上有什么不同。30繁茂的枝叶碧绿湿润褐绿色的树干密密层层的浓阴落叶的因索黄色、干燥木质的树干饱满生机活力单纯空阔疏朗春夏Z交秋风叶落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F美女妖且闲,??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静夜四无邻,??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象叶叶叶十木形树木落帥落51234微黄、干燥,疏朗与绵密交织38返回1、“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彖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厉。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嫩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來,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意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从落木皿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彖雹?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多个意象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都说“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我们知道,“意象,'中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说,“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突破口,?是一把通向诗歌殿堂的金钥匙。?抓住意彖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在诗歌领域登堂入室;?揭开“意象''的暗示义的神秘面纱,?我们就可以在诗歌的“言有尽”里体会岀“意无穷?11234?21梧桐更兼细南,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Z情脱俗Z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1、课后第二题2、想一想,意象的内涵是否绝对固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釆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