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说“木叶”》说课稿简案《说木叶》说课稿魏宏各位专家,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林庚的《说木叶》。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作者都是大家,他们都能对某一语言现象抽丝剥茧、探幽烛微,做出精妙的美学辨析。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因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拥有了较丰富的艺术体验,也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对文学作品就需要更高层面的鉴赏。阅读这些文章,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二、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9/10
---------------------------------------------------------------最新资料推荐------------------------------------------------------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是个不规范的词语,它不是日常交际语言,但它却是典型的诗歌语言,这个词语组合很独特,是天才的创造,它确实能表达那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思。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9/10
---------------------------------------------------------------最新资料推荐------------------------------------------------------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道出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三、教学目标:1、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⑴、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⑵、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⑶、情感目标:借助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2、教学重难点:⑴、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⑵、走出课文,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四、教法探究及学情分析:19/10
---------------------------------------------------------------最新资料推荐------------------------------------------------------教学方法:点拨引导合作探究品析语言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读过大量诗歌,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他们往往只满足于对诗歌语言的浅层理解,并没有真正的玩味语言的潜在含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对语言的微妙之处也缺乏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含蓄蕴藉、言尽意远。因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理解诗歌语言中寻常词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自然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设计㈠、导入新课:文章的标题是说木叶,在你的阅读经历和日常交际中见过这个词语吗,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平时说树木,也说落叶,惟独不说木叶、落木。但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就会遇见这样的表达,为什么诗人们就喜欢用木叶、落木呢,他们想借此表达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设计意图:9/10
---------------------------------------------------------------最新资料推荐------------------------------------------------------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木叶,落木都是不规范的词语,而它恰恰是精妙的诗歌语言,通过比较,有意凸显这个词语组合的特殊之处,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㈡、整体感知,把握全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关键句,并加以整理,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提示:关键句是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结论性的句子,引人思考和给人启发的句子)明确:通过抓关键句,整合思考,本文思路简单的概括为: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而极少看见用树叶或落叶质疑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结论:木有落叶的暗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寻找关键句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行文脉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有了这样的融会贯通,就可以来抓文章的精髓了。㈢、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分组探究下列问题。9/10
---------------------------------------------------------------最新资料推荐------------------------------------------------------问题设计:1、从课文第四段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展示吴均的《答柳恽》和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眼,还原诗歌意境,更真切更通俗地理解作者的分析。2、从课文第五段分析看,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展示树叶、木叶、落木、落叶的图片,借助实物,加深理解。并出示诗句: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辨析树叶木叶的意味,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比中辨析落木与落叶的意味。还原诗歌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屈原杜甫为首的诗人们用落木,木叶而不用落叶树叶的原因是什么呢?(第4,6段)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5、既然这篇文章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作者为什么把木叶作为标题?设计意图:品析语言,明确写作意图9/10
---------------------------------------------------------------最新资料推荐------------------------------------------------------遵循作者的思路,我设计了五个问题(展示),前四个问题是想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和分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眼,还原诗歌意境,之所以专门分析这几句诗,是因为这是作者分析的重点,但作者的分析只是只言片语,点到为止,所以我把这几句诗所处的语言环境完整呈现出来,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地理解作者的分析。围绕木树等核心字眼感悟,层层深入地理解木叶和树叶的区别,玩味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最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第五个问题的设计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思维层面的训练,这就是典型的归纳法,即从特殊到一般,二是从写法的角度提供借鉴,即这一类文章切入角度要小,宜具体而不宜抽象,这样才能深入浅出。这时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1.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齐读第5段前3句)你又如何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呢?明确:通俗地说,暗示性就是一个人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和想象。9/10
---------------------------------------------------------------最新资料推荐------------------------------------------------------一个人对诗歌语言越敏感,他的联想和想象越丰富,他就越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微妙和它的不可言传。一个人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区分出高下来,比如同样赏析咏柳的诗歌,是否了解梅柳的本质特性和能否展开丰富的联想,就直接会影响他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2、课堂练习:根据课文知识赏析咏柳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曾巩《咏柳》问题设计:①柳的特征是什么?②由柳你能产生怎样的联想?③古代诗人由柳联想到了什么?《诗经》:解析前两句是写春天出征时的情形,看到柳条柔弱随风飘动的样子,这个依依是写柳条,,也是写自己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诗人借咏柳赞美天,抓着了垂柳的特征,能使人想到青春的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曾诗:诗人借柳条在风中狂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设计意图:9/10
---------------------------------------------------------------最新资料推荐------------------------------------------------------是通过拓展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三首写柳的诗,作者借柳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所有的感情都是由柳的本质特征暗示出来的,即枝条柔软,随风摆动。在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自己的的想象和联想,从把握柳的本质特点入手,就能够深入理解诗人寄托在柳上的情感。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即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这个环节既能强化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学会迁移运用。㈤、总结全文:内容总结和学法总结㈥、布置作业:比较鉴赏下面三首咏梅诗,说说三首诗中梅花的共同点是什么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9/10
---------------------------------------------------------------最新资料推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设计意图: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暗示性。作业中的三首写梅诗,虽然三个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借梅所寄予的情感也有别,但那种基于物性而蕴含的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比如梅花的坚韧、耐寒。因梅花的本质特性而产生的暗示性,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它不会因时代或作者的不同,而发生根本的变化。新旧教材在设计这道课后练习时都从同中求异的角度出发,即同一个意象所表达的感情差异,与本文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反而淡化了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而异中求同即在三首写梅诗中寻求内在一致性,恰恰能印证课文的观点。设计这道题就能够深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看法不知能否得到各位专家的认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