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说木叶班级主备人文丹授课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能力目标: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Z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教学重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彖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喑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教学方法1.讲练结合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课时安排二课时导学案学法指导导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全文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二、文学常识林庚(1910年2月220-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木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细,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口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自主学习指导】了解作家作品,有利于解读课文
年97岁。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來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三、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给每一段标上序号。(将重点的字音、字形整理在下而)2.了解课文内容。(横线处标明起止段落)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屮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第三部分:7总结上文,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儿,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儿乎是一字千里。认真阅读课文,查查字典,明确重点字词完成基础知识落实熟读课文,理淸课文脉络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四、自主合作探究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树木力]芋句,小组合作E流共享、补充'木”与“树”,广木叶”,"落茎叶”的不同意毛所造成的诗歌'J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枝叶的绿色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T,落叶的因黄色、干燥的质感亂【学生活亍圈画有关十意思情味饱满疏朗研讨组间刁完善体会“树叶”上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秋风叶落木”与作味,了解j的意境差夕
3.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淸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4.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课后反思O
第二课时拓展延伸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壬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一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穌州月,闺中只独看一一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一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一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一一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一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一一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儿家欢乐儿家愁?儿家夫妇同罗帐,儿家飘零在外头?一一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彖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彖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屮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A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学生活动】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了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王安石《梅花》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屮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作业:完成《世纪金榜》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