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林庚
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照浦()褒()奖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庾()信橘徕()冉冉()陆厥()柳恽()桅()杆niǎopǔzhuócénxīsūláijuétiáorǎndìnggāoyùnzhēnwéiquánbāoyǔ
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声音延长不绝)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迢远——遥远。亭皋——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无妨——不妨。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歧路——岔路。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翩翩——飞舞的样子。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瑟凄凉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落木千山空阔木:
庭中有奇,绿叶发华滋.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树:饱满
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疏朗绵密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木树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饱含水份,繁密——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飘零透些微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落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枯黄
研读课文: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特征、意味的不同。树(叶)——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阴饱满无飘零之意落叶——繁密湿润飘零之意木叶——落叶的因素木质的树干微黄干燥空阔疏朗落木——无“绵密”之意空阔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暗示性诗歌语言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启发性感染性
木落叶暗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木叶树叶疏朗空阔绵密饱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暗示性全文总结
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主题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得到启示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暗示生活常识暗示文化心理暗示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拓展练习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拓展练习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
仔细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填空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闺怨》唐王昌龄)B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唐李白)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D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唐王维)柳树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因此历代咏柳的诗、词不计其数,文人更常借柳寄托情意:因柳是温柔谦逊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之自勉自励,如();因受陶潜影响,柳也是后人向往的桃源所在,如();柳与“留”同音,因此折柳赠别也可以表达分别时留恋难舍之情,如();后来更以见柳兴起对远方发人的思念之情,如(),“柳情”真是蕴涵丰富啊!CBAD
1、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2、在班上进行交流。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再 见
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字典(概念解释):忧伤的心情诗歌(形象解释):
木——空阔黄色树——饱满绿色意象艺术特征月梅柳杜鹃……传统意象凝固性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乡
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离别之情思恋之苦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不愿同流合污高贵圣洁坚贞
冤怨恨思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练习一:柳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用春日之柳的繁茂衬秋日之柳的枯凋。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咏 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练习二:梅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贞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