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花季华实王 蕤女孩子们是否渴望倾诉?是不是都有着蓝色的忧郁与柔情?花开的季节有多少美丽的春梦,还是说我们梦样的青春有多少美丽?我听着英文歌,怀着一种优柔的执著,记录下前人的华实。你寂寞。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你自卑。“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只是因为你跪着。”你痛苦。牧师悄悄告诉你:“人比神伟大,因为神不懂得痛苦。”你违心。知道吗:“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全部意义。”你懊悔。聂·鲁达《太阳颂歌》中说:“过去我不了解太阳,那时我过的是冬天……”你焦急。大仲马讲:“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与希望。”你受伤。罗曼·罗兰用他巨如椽、细如针的笔在你心上写着:“是爱,使他们恨得那么深。”你明白了:爱是一个债,恨是一个债,我们无债却都爱。
你哭泣。小女孩,只要有眼泪,就还有希望。不是吗?你无奈。连骨头最硬、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都说道:“人最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你彷徨。因为契诃夫曾言:“越是高尚,就越不幸福。”而你可知。“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剑。”最后让“世界之所以有了我们,是因为它需要更美”做结束吧。
赏读: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有了缺点错误就去改正,没有缺点错误就勉励自己做得更好。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古人十分重视自省,通过自省可以对自己的道德水平作出评价,然后改正过失,鞭策自己。赏读: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如何才能使自己向他看齐,看见品德低下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存在着和他一样的缺点。这启发人们要注意向生活中的楷模学习。
赏读:过失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不要忘记自我反省。这是因为,即使是他人的过失,也值得自己警醒,所以才说“如在己”。赏读: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审察自己,这样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也不会有过失了。这揭示了“善于自我反省”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国留学。两年以后,获博士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到冲击,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在北京逝世。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夏志清)“我觉得有两种文人:一种是思想型的文人,一种是学者型的文人。钱钟书是属于后者的。”(刘川鄂)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译为中文。本文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3.审美视窗文化奇人钱钟书他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是一位踏踏实实的中国作家、学者,他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甚至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叫驴拉磨”般的读书精神和学问修养。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学术上探幽入微,钩玄提要,甘愿寂寞,辛勤研究,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饮誉海内外,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管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对现代青年来说,他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他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他的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是他甘饴寂寞、淡泊自守的精神!他就是中西文化研究泰斗、文化奇人、著名钱王后裔钱钟书。
cùyuānyínpínyànyèchuǎnxiázhōu
淬悴瘁萃卓淖棹悼概慨溉撩缭潦嘹
3.近义辨析(1)情调·情趣“情调”指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情趣”:①指性情志趣;②指情调趣味。例句1:白色的服装加上温暖阳光的色调和环境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份别样的________。例句2:尽管银杏已是“最后的辉煌”,尽管当日细雨蒙蒙,但前来赏杏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细雨中的银杏别有一番独到的________,令人流连忘返。情调情趣
(2)熟悉·熟习“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含义较广,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或抽象的事理;“熟习”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等。例句:我对张立很________,这不但是因为他对电脑操作技术很________,而且很乐于助人。熟悉熟习
(3)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二者都有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挥:舞动。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多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熟练敏捷,运笔如飞,有时也形容草率从事。多用于肯定句中。蹴:踏、踩。一蹴而就:踏一脚就成功。多用于历尽辛苦、曲折才能成功的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伟大的事业,多用于否定句中。例句1:胡宏伟顿时激情迸发,《长江之歌》________。例句2: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________,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一挥而就一蹴而就
4.词语解释(1)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拔木转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有勉强结合的意思。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也说荡气回肠。能把树拔出来,能把大石头推转起来。形容力量非常大。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shuò),屡次,经常。鲜,新鲜、新奇。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作者以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诗歌的特征,文中渗透着作者深刻的文化心理和强烈的理性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诗歌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之情。
中国诗是一个深奥的问题,然而作者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大量丰富生动的比喻,使文章“雅而不奥,俗而不庸”。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意和表达作用。①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②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③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④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提示①这几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几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②这个句子用“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巧妙地比喻了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也写出了它没有什么根基。
③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中国诗的“快”和中国诗的“短”。④这一连串的比喻,使人很直观地了解作者要阐明的“中国诗笔力轻淡”这一观点。,
考点链接解答比喻句的含意的方法技巧作为重点句子之一的比喻句,往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所以深受命题者青睐,是学习修辞的重点。怎样解读这类句子呢?①寻找本体,解释比喻义。比喻是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的,我们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将含蓄的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②联系语境,概括比喻义。把句子放到文章具体的语境中来解读,通过对句子前后内容的分析,来弄清句子的含意,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紧扣主旨,理解比喻义。文章中重要的比喻句大多是揭示文章主旨、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的语句,联系作品的主旨来理解比喻句的含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要在通读全文、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情况下来解释比喻句的含意。④体会情感,感悟比喻义。理解需要结合语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才能抓住比喻句的精神内核。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方法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1题。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比较论述的?特征原因或表现比较对象①原因: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旨在使读者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爱伦·坡富于暗示②表现:魏尔兰、济慈、维荣、拜伦笔力轻淡,词气安和③原因:英语、法语、德语和惠特曼
提示①简短而有悠长的意味;②引诱读者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不了了之,引得读者遥思远怅;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令读者回肠荡气。③与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第8段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请说说它们的含意和作用。文本句比喻句的含意作用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①④我们一切情感、理智……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③
提示①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②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对本国文化的依恋。③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体会。④这些比喻来自生活,通俗易懂,用来解释抽象的道理,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1.文本审美(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2.写作迁移【角度一】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突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请以“淡泊”为话题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让人久久回味。淡泊以修身。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泊让花开灿烂,花落凄美;让云卷壮观,云舒飘逸;让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以苔痕阶绿作点缀,以帘青草色进行渲染,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陋室清静,无丝竹管弦,无案牍劳形,则身心舒畅。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异香满室。
【角度二】本文善于用类比的方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看似味淡而实则味厚,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为了证明“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作者用了中国绘画里早已有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内容。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运用类比论证法写2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逆境成才,风雨的洗礼可以让心更加坚韧。胡杨树在缺水、缺肥的环境下,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怎能轻易被风刮倒?中国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家徒四壁、三餐难继的情况下坚持创作,最后便有了享誉文坛的《儒林外史》;贝多芬耳聋后坚持创作,才有了《命运交响曲》;黑泽明在跌入人生低谷后,不停创作反思,终在七十岁时于戛纳电影节中获得大奖。如果说成功后的花环最艳,那我说成功前的风雨最美,因为是它激发了“胡杨树”委靡的心,给了“胡杨树”扎根深处的勇气。
【漫漫古典情】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宋·周邦彦《浣溪沙》这是一首风致深婉的怀乡词。此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缘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
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