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题

ID:900437

大小:3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谈中国诗导学题一、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绘画和逻辑,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1、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绘画和哲学,说明了绘画和逻辑缺乏坚实的基础,却又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诗早熟又早衰的原因。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运用了类比的写法。二、中国真的没有史诗吗?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都是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跻身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之列。三、“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闪电战”“轻鸢剪掠”指的是什么?“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诗短,可以一会儿读完。四、“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义是什么?1、“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2、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形象地表明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五、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六、“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如何理解?“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七、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①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②诗意不了了之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八、作者认为“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与哪两点原因有关?(1)跟语言的本质有关。(2)中国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九、如何理解“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此句的“谈话”“演讲”分别比喻中国诗的斯文和西洋诗的狂放。“像良心的声音”这个比喻充分写出了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十、“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试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中西诗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作风”是什么含义?陶渊明和李白的两首被“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诗和英国的格雷、德国的歌德的两首诗,都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抒发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这里的“作风”用上文中的近义词来解释,可解释为“情调”。(答“风格”“借景抒情的写法”等亦可。)十一、“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对外国诗了解越深,越能了解本国诗。 十二、依据全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对“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一句话的含义的?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对比中外诗歌,目的还是要回归本国诗歌,体会其中的精妙,否则只注重外国诗歌的特点,对把握诗歌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欣赏《围城》中的妙喻: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3.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识。4、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5、“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十三、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一开头,讲轮船上的鲍小姐,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就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局部真理”。为什么叫局部真理呢?请说明,并谈谈你对钱氏幽默特点的认识。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赤裸裸”,所以称她“真理”,但她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局部真理”:整个幽默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的。钱氏幽默是透着学者智慧的幽默。(化实为虚,出人意表,妙不可言)十四、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三分法)(、8个自然段;、三种分法:1、分四部分,详见《精讲精练》P65~66(或教参)一、(1)立场;————————————总二、(2)发展;特点————————分2、分三部分三、(3~7)特点;四、(8)相通。————————————总3、分三部分一、(1)引:引出论题和论述原则(立场)——比较文学二、(2~6)异:中国诗的特征(形式)。不过,异中有同,同在句式(常用否定句和疑问句)三、(7~8)同:中外诗相通(内容)。不过,同中有异,异在类别(中: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宗教诗多)都有田园诗,风格有别(中: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外: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十五、本文论证的方法有哪些?(三论证)(三比)请略作说明。(前两文没有的)类比(第二段:中国诗的发展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哲学)(早熟早衰) (与前两文相同)比喻(俯拾即是,妙语惊人)内容相同,作风暗合(7、8)比较形式相异(2、6)十六、通过比较,作者指出了中国诗哪些不同于西洋诗的特点?中:抒情诗戏剧诗无史诗诗史(2)外: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短篇幅(3)外:长中:富于暗示形式相异韵味(4、5)外:尖刻斩截中:淡薄斯文(笔力轻淡,词气安和)风格(6)外:雄厚沉重(兽力、神威、野蛮犬吠)中: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类别(7)外:宗教诗多十七、本文仿宋体部分揭示了中外诗的哪些相同之处?(三相同)1、中外诗诗论相同:都主张诗的暗示性。中:A、言有尽而意无穷;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外:A、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B、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2、中外诗句式相同:常用否定句式或疑问句式。否定句式中:A、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B、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外:A、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A、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B、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等等。(让学生找)外: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3、中外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中: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外:格雷的《墓地哀歌》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都是田园诗,都有古典主义逍遥林下的作风。十八、有人称钱钟书为“文化昆仑”,结合本文如何理解?(三通晓)钱先生得此美誉,皆从一个“通”字上来,即“三通”: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像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2、通中外。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4、(第3段)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英一次)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14、(第7段)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3、通学理。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十九、结合上两篇,当然主要是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有哪些特点?(三特点)1、深入浅出,化奥为俗。例证丰富,喻证贴切。2、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前两文纵论古今,古味足;本文纵论古今中外,洋味更足。3、诙谐幽默,理趣横生。主要指本文,除比喻的修辞外,还有反语、拟人等修辞。二十、这三篇文艺评论,在内容上有什么交集?三篇文章都谈到了文学(尤其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朱先生谈到的“字的联想的意义”指的就是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的整篇文章,主旨说的就是语言的暗示性;而本文在对比中外诗歌韵味的异同时,说到中外诗歌韵味的相似之处就在于诗歌语言含蓄之美,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