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洛阳市李金霞老师◆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本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从体裁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个方面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整个演讲,旁征博引,全文不足3500字,可用到的中外诗人的谈话或诗句有30多处其中还涉及中西方哲学绘画和宗教,可谓洋洋大观,体现了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丰厚学术涵养;语言亦庄亦谐,幽默生动,善引譬设喻,妙趣横生。因此,把握思路,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特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欣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积累字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你喜欢读诗吗?“诗”其实是“干”的,是干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家简介。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2.创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3.题目解读。“谈”而非“论”,表明其行文风格,并非板着面孔讲话,而是“围炉夜话”,也就是一般的聊天。“中国诗”规定了谈的内容;也说到了一些方法,与“外国诗”比较而谈。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写生字。(见课件)2.积累成语。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3.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作者列举中外诗歌,从民族风俗学、风格学乃至哲理意义学等角度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明确】先介绍中国诗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具体来说,一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韵律的要求;二是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有暗示性;三是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2.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明确】中国诗歌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西方的诗歌则注意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诗歌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西方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歌多以歌颂为主,而西方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3.如何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明确】该句比较含蓄,“尽职”是理解整个语句的关键词。这句话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4.“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明确】“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说明了中国诗歌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5.请说出“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具体指诗的内容受形式的影响,反过来,诗的形式也必须服从于诗的内容,二者应相互配合,符合双方的需要。6.如何理解“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该句具有丰富的哲理,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的思想、情感、理智和意志等可以有所放纵、驰骋,但最终还要有所回归,寻找所居住的地方。7.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回答。【明确】第一,妙喻连珠,幽默风趣。作者在文中运用比喻将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联在一起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形象生动。第二,自创新词,语言巧妙。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许多新词汇,如“史诗头脑”“流毒无穷的聪明”,作者用“史诗头脑”来指创作史诗的思维,这些类似新词的使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8、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举例论证:
第10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引用论证:第5、6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及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可见钱老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对比论证:第2段,在论述中国诗是早熟的,是与外国诗对比论述的,外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戏剧诗——抒情诗,中国诗的发展顺序是史诗(无)——抒情诗——戏剧诗。第5、6段,阐述中国诗暗示性的特点时,说中国诗歌中有许多疑问句式,引用大量诗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诗,对比论证中国诗和外国诗在这一点上是有共性的。作者把引用与对比论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了。第11段“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就是在第10段引用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对比后得到的结论。比喻论证(重点):第3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的淋漓尽致。第5段“我愿意换一种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把我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富于暗示性的特征比喻得恰如其分。第9段“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突出了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五、课堂板书发展: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形式:篇幅短小(韵味悠长)谈中国诗技巧: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比较文学观点语言:笔力清淡、词气平和内容:中外诗无甚两样(相同)六、课堂小结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一个“通”字概括,即通古今,通中外,通常理。他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本国诗歌。他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更全面、更科学。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七、课后作业: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明确】相同点: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不同点:《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