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导学案编写:刘雪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3、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学习重点:积累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整体感知,把握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读】:目标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屮学和无锡辅仁屮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聘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出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川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钱钟书著作: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屮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3、题日解说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屮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
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打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屮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屮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屮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导练】:目标二:积累基础知识根据拼音写汉字16ng()统精sul()—cu()而就shuo()见不xian()逻ji()叫xiao()轻yuan()剪掠颦cd()峨眉单bd()不liao()liao()之遥思远chang()kai()叹ha()巴狗了不足qi()【导思】:目标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他不能……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一句意思是,如果只会欣赏本国诗而不研究外国诗就不能真正地研究好本国的诗歌,说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第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第2段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诗是早熟且早衰的。诗的发展一般是由史诗到戏剧诗再到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根本没有史诗,抒情诗的精髓与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却异常早。第3段说明中国诗短的特点。为突出其短,作者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中国诗比作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接着,乂用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轻莺剪掠”在文章屮的含义是:比喻屮国长诗比西方诗的屮篇诗体还轻捷简短。“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意思是指形式与内容应该完美结合:诗体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意思是人要看得远,一般要把眼睛眯起來,用来比喻简短的诗并不妨碍悠远意味的表达。“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而引出下文对中国诗的暗示性的论述。第4、5段则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作者旁征博引,先连引4句名言说明什么是暗示性。然后边析边引,用了12个例子说明中国诗的喑示性特点。第6段论述中国诗的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蛛丝网之于钢丝网”,“乐队合奏”和“吹芦管”)阐明屮国厚重诗的比重低,音调比较单薄,形象生动,准确贴切。然后又从语言的木质上探究了屮国诗斯文的原因。用了儿个对比,展示了屮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形象而鲜明。笫三部分(第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第7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作者以退为进,先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的所谓差别只不过是屮国诗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儿乎没有罢了。然后就选择两类典型的诗以证明屮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第8段进一步阐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无甚差异,并告诫听众不对轻信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一“所以”,说明后面的结论是建立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在本段屮,作者以“他乡遇故知”和出门旅行作比喻,反复强调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并顺带对某些大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提出了批评。让“哈巴狗”“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风趣幽默地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病人上床”"浪荡子回家”则比喻研究外国诗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国的诗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重点:1、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2、品味文章屮比喻的妙用。
学习过程:【导思】:目标一: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一)阅读文章第一白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一个只读屮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1)他能辨别,他只能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2)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避免概论,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吋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3)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2、“他能辨别”这句话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_3、“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为什么不能?(1)他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2)假如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4、“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对“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作者的态度怎样?暗含讽意,对他象科学家那样避免概论的做法。作者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目标二: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二)阅读文章第三白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耍。”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本体:鞋子,喻体:诗体。亦即诗歌的形式。本体:脚,喻体:诗心。亦即诗歌的内容。这个比喻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种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_【导练】:
(三)阅读文章第四一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晩上悄然潜入吴地。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所乘船只鼓起风帆顺江而下,越行越远,直至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眼前只有这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在这两句写景的诗句背后藏着诗人的形象,这一切都是诗人眼前之景,是他日送友人远去,自己却不愿离去,而久久地伫立在岸边,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