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规划本单元是科普作品单元,鉴赏分析这些自然科学小论文。教学的重点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文章中作者给读者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研究方法,并对读者产生情感的熏陶,弘扬科学精神。另外,品味文章科学性同文学性兼有的语言,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科学小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阐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情并茂的小品文。这种小论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与文学的双重产物。因此,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文章生动、准确、实用,而没有文学作品的铺陈与渲染,寓科学性于趣味之中。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展开说明,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各部分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文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科学的文章。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的关联,借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生物和人类都有数觉,而人类拥有了灵巧的手指,人类能够计数;还有大胆地对宇宙未来的预测,畅谈科技的前景未来,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作用。奇妙的自然科学世界,读来让人兴奋,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但我们在阅读时,明显感受到四篇课文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要么阐述建筑的独有特征;要么探索生物和人类世界;要么就数觉展开探索,要么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探索或欣赏奇妙的科学现象,总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得到了知识的同时,更加惊叹于文章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崇高品质和个人人格魅力。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旁征博引,巧用比喻与拟人,在说理叙事之中又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文章内容虽然涉及到一些较深和新兴的科学领域,但是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摄取事例,结合身边的现象说起,把深奥的自然科学说得简单化、通俗化,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自然科学的世界。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会存在太大的语言障碍。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所谈到的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作者提高的科学观点,这是比较容易的。这样,在知道自然科学术语的前提下,学会理解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会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学会用本单元语言的幽默诙谐、易懂通俗来写作科学小品文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最后,掌握科学小品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抓住说明语言的特点,都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共有目标。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共安排了7个课时,具体如下:《中国建筑的特征》2个课时;《作为生物的社会》1个课时,《指印》2个课时;《宇宙的未来》2个课时。在课堂教学上,采用讲读和自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另外,了解文章语言的幽默诙谐的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授和指导阅读各篇课文的时候,要各有侧重点。
13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小论文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解说作用,它有助于人们了解科学,关注科学。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文章写作的目的,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可能有的文章会偏重于观点的阐述;有的则偏重于对成果的总结;还有的可能是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仅仅用来宣传科学知识。写作的目的决定了作品的说明深度,这与我们的学习理解密切相关。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写作的顺序,一般说来,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对我们正确把握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就要注重对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叙述顺序的把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建筑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另一特色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这是不同于一般科学小论文的地方,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比喻修辞,理解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建筑学开创者梁思成的作品,由于文章篇幅比较长,又加上所谈的内容是涉及我国古典建筑学中的有关专业知识,所以在本文的教授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或者是投影,给学生直观的视觉阐述,再结合具体的文字来加强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学习应该以读为前提,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又将读转而为思,通过读来转变成实际的活动、研究过程。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重点,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整个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材料整理收集,认真思考,尝试小论文的写作。教学重点1.通过专题收集的资料,映照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内容;2.掌握作者写作中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参与专题研究,并触发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特色的理解;2.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学习散文写作方法。教具准备1.视频片段。2.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章中重要的字词,能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3.了解并掌握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了解有关建筑的知识,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占有相关信息;2.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有用信息的整理和筛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建筑学的成就,体会作者对建筑学怀有的自豪感;2.通过专题研究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优美建筑的激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课前从因特网下载有关方面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准备视频片段(可以从网络下载,也可以购买VCD),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导入新课(有条件的播放建筑物视频片段)今天,我们要在一位著名的建筑学专家的带领下,来了解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优美的建筑。或许,在我们看来它们只是优美,而在专家的笔下,它们更具有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梁思成是如何说的……推进新课学生迅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教师播放一些音乐,声音调小点,作为阅读的背景音乐。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二)教师介绍作者资料。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三)交流阅读感受,检查整体感知的情况。1.问题引路师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最最特殊的是什么?生有很多的专用名词,读过一遍还是看不懂。生谈的好像都是建筑中的东西,我记不住,但是确实是出现了很多的专业名词。明确:的确,这是一篇小论文,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建筑学专用名词,这些专业化的词汇可能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除了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进行解说外,书上的注释、老师通过电脑展示的图片都将有助于你的阅读和学习。师文章主要谈的内容是什么?生主要谈的是关于中国建筑的事情。生是有关中国建筑的特点,作者主要归纳了九点。生好像在后面还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明确:从本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立足于谈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文章中也很明确地为大家提供了九个特点的内容。当然,作者不仅仅局限在这九个特点,还把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放到大的背景中去,为我们提出了一种通俗的阅读语言:建筑也是有“文法”和“词汇”的。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作者主要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一些建筑学的常识。生为了给后面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人以一些指导。明确:论文首先是正本清源,发表个人观点的。本文通过总结不仅指出了我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更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请学生再次浏览文章,尝试归纳分层、理清思路。合作探究四个学生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层次和对文章涉及的几个基本特征加以归纳。(一)关于文章的层次。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文章开始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第九点结束。本部分着重讨论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从“这一切特点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到文章结尾。本部分主要谈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问题,并将中国的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放到一起,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二)中国建筑体系的九大特点的归纳(学生自主完成)。1.个别建筑物: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的屋檐。2.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3.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4.斗拱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5.有举折、举架。6.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7.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并用彩绘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8.所有构建交接部分都大半露出,使之成为建筑物的装饰部分。9.建筑材料:除木头外,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教师总结:这些特点,基本可以归纳成三点:木结构、平面组群布局和建筑装饰。整体导读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述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作业布置再次阅读文章,思考文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语文课比起别的学科,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猜个谜语: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谜底:建筑中国的建筑即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合作探究一、讨论文章的题目文章写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特征”一词来进行详细的分析。1.“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界定了地域。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2.“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3.“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二、研读课文,分析以下文句的用法和作用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明确: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明确: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3.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明确:这里是多个排比手法的混用,先是连用六个“怎样”,然后是在一些小分句中还包含着几个“成为”的句式。用非常简练但不混乱,简单但不遗漏的语句将“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一一数了出来。这一种特殊的长句,只有在对所描写事物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可见作者的文字驾驭功力。
4.建筑的“文章”也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明确: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5.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明确:“文法”与“词汇”都是文学中的专用字词,运用到建筑上,能够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筑的某些特点,这样的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趋于生动、形象,让无法理解建筑词汇的人们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知识拓展重要的修辞——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按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A,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B,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C,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D,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E,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F,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作业布置课后做“研讨与练习”三、四题。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主题:城市建筑的小考察。
活动目的:建筑是城市的立体雕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同时,对传统文化古老建筑的保护,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结合课文的研读,在认真预习,做好提纲的前提下,作一次中国建筑的社会考察,对于扩大学生视野,理解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将语文课的外延拓展到课外,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效果。活动方式1.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2.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活动程序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3.写出考察报告。4.课堂交流。其他参考课题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建筑风格的变化3.青瓦·红墙·浮雕4.飞檐的装饰美5.×××××英雄纪念碑习题详解一、在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描述上,先是从个别建筑物到群体建筑物,然后再是从低到高的顺序一一分列。其中,特征的一至六点是属于结构特征,而七、八、九点则属于装饰特征。二、作者之所以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将之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由于一般人是很难理解建筑学中专用的名称的,这里作者用写作中的词汇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能够起到一个帮助大家理解的作用。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有一定的“可译性”,其实这是非常正确和客观的。毕竟建筑的基本作用和建筑的基础都是一致的,并且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利于建筑学研究的广泛性,也能够提醒人们,在总结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借鉴和参考别国的经验的。三、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1.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2.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3.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四、本题目可以结合本课设计的课外活动与探究,结合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建筑来谈谈本地区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
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德育意识。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道德培养效果。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所学内容当中,很多文章都是开展的德育教育的合适载体,比如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将相和》的课文,教师在讲解课文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讲解历史典故,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气度与胸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习惯与德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搭建现实生活与道德知识之间的有机桥梁,提升学生的领悟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最终构建和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三、强化课堂实践环节,唤醒学生道德意识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教学问题就是实践环节的缺失,这也是制约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与提升的一个瓶颈。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将教学内容有效延伸与拓展,要与日常生活实践相互衔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强化自身道德意识,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在不同生活角色中进行转换,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水平。举例来说,具有高道德水平的人,一定是一个遵守社会规矩的人,在开展社会规则教学当中,就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索,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如何成为一名受欢迎的人,并且去亲身实践,正确获得他人的积极评价,并最终把这些正面评价反馈到课堂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外出踏青的时候,可以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美丽的同时,还要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利郎,努力做一名文明游客。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做一名好少年,在公共场所,要做一名文明公民,不吵闹和大声喧哗,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在家庭生活中,要尊重父母,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在校园生活中,要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四、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是塑造学生个人品格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德育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系统和价值理念,进一步深入体察社会、融入社会。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德育知识与小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学生道德水平。1.11.1数的近似和科学记数法一、夯实基础1、2.598精确到十分位是()A、2.59B、2.600C、2.60D、2.62、用四舍五入法,分别按要求取0.06018的近似值,下列四个结果中错误的是()A.0.1(精确到0.1)B.0.06(精确到0.001)C.0.06(精确到0.01)D.0.0602(精确到0.0001)3、50名学生和40kg大米中,是精确数,是近似值.4、1.90精确到位.二、能力提升5、12.30万精确到()A.千位B.百分位C.万位D.百位6、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精确到百位B.精确到个位C.精确到万位D.精确到千位7、精确到0.001的近似值为____________.8、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____________.9、3.567精确到____________.10、2.9600精确到____________.三、课外拓展11、某学生在进行体检时,量得身高约为1.60米,他在登记时写成1.6米,从近似值的意义上去理解,测量结果与登记数是否一致?为什么?四、中考链接12、(呼和浩特中考题)用四舍五入法,分别按要求对0.05049分别取近似值,其中错误的()A.0.1(精确到0.1)B.0.05(精确到百分位)C.0.05(精确到千分位)D.0.050(精确到0.001)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D2、B3、50404、百分位能力提升5、D6、D7、2.1678、2.369、千分位10、万分位课外拓展11、不一致,精确度不同中考链接12、C我的写字心得体会从小开始练习写字,几年来我认认真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写字。以前练习写字,大多是在印有田字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进行。教材中田字格或米字格里的范字我都认真仿写,其难度较大。我写起来标准难以掌握,不是靠上了,就是靠下了;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练习写字时,一开始观察字的笔画偏旁在格子中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进行仿写,并要求把字尽量写大,要写满格子。这样写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培养我读帖习惯,可以从整体布局上纠正我不能把字写在格子正确位置上的毛病;二是促使我习惯写大字,这样指关节、腕关节运动幅度大,能增强手指、手腕的灵活性,有利于他们写字水平的持续提高。这使我意识到,写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提高对练字重要性的认识。写字不仅能培养我们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勤奋、刻苦的精神,健康、高雅的情趣,还能促进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审美力的发展。二、能使我的写字姿势得到训练。握笔姿势和坐姿是否正确,不但会影响字的美观和书写的速度,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视力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写字时随时提醒自己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有意识地注意纠正自己的姿势,并持之以恒。逐渐地,这样就能保持正确、良好的写字姿势。三、做好进行自我评价。及时进行自评可以增强自己的兴趣和积极性,找出自己的缺点。在自我评价后,要找爸爸妈妈进行检查和督导,让大人谈谈哪些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不好,为什么没有写好。和家长共同评价、交流写字积极性会更高。四、在家长的鼓励和表扬下认真练习。练字是需要长时间坚持的,有时会觉得进步很慢,因而想弃练字。这时,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练习是有成绩的,字是有明显进步的。这样,就会体会到成就感,也就会坚持练下去。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下我的写字水平也提高了许多。2017年春季学期七年级数学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同步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内错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答案:C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依次判断即可。A、缺少两直线平行的前提,故本选项错误;B、缺少两直线平行的前提,故本选项错误;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正确;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应该互补,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如图,小聪把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并测得∠1=23°,则∠2的度数是( )一、填空题。1.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长方形的对边互相( ),邻边互相( )。3.( )和( )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下图中有( )个平行四边形,有( )个梯形。5.下面的每个图形中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组 ( )组 ( )组 ( )组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梯形只有一条高。( )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伸缩门利用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6.平行四边形有2种不同的高。( )三、选择题。(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1.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4个角可能都是( )。A.锐角B.钝角C.直角D.平角2.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都是( )。A.线段B.射线C.直线D.曲线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 )。A.直角梯形B.长方形C.正方形D.等腰梯形4.下图中,AB与CD相交成直角,正确的表述是( )。A.AB是垂线B.CD是垂线C.AB和CD都是垂线D.CD是AB的垂线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后,它的周长( )。A.不变B.变小C.变大D.不能确定6.下面的图形中,两个( )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A B C D四、英语字母的笔画中有些是垂直的,有些是平行的。将下面10个字母填入合适的位置。五、画一画。1.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画出下面各图形的高。3.下图是一个正方形的两条边,请你把另外两条边画出来。4.请你在下面的梯形中画一条线段,将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说说你的画法。5.李村要修一条小路与公路连接,如何修最短,请你画出来。新课标第一网六、解决问题。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24厘米,比它的邻边短2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2.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72厘米,腰是15厘米,上底是18厘米。它的下底是多少厘米?3.如下图,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沿高剪开,分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周长之和比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多多少厘米?4.小刚用4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拼成了一个边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图)。中间形成的空白部分也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6厘米。(1)你知道小刚用的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吗(2)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第五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一、1.不相交 直角2.平行 垂直3.长方形 正方形4.3 35.2 1 2 3二、1.✕ 2.✕ 3.✕ 4.✕ 5.√ 6.√三、1.C 2.A 3.B 4.D 5.A 6.A四、五、1.略 2.略 3.略4.2种。方法一: 方法二:5.六、1.(24+2+24)×2=100(厘米)100厘米=10分米2.72-15×2-18=24(厘米)3.4×2=8(厘米)4.(1)30×2=60(厘米) 提示:一条长+一条宽=30厘米。(2)长:(30+6)÷2=1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