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洛阳市李金霞老师◆教材分析本文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中重在引导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引起对科学的关注,弘扬科学精神。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可读性极强。本课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1、了解本文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的相似之处,理解作者的科学理念;
2、学习本文借事喻理、以小喻大、联系比较的写作手法。◆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4、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出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繁荣时期,他辗转领导了好几个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其中包括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代表作有《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最年轻的科学家》等。2、字音辨析:(1)聚集(jù)(6)蜂窠(kē)(11)积累(lěi)(2)乱窜(cuàn)(7)筹划(chóu)(12)毗邻(pí)(3)巢穴(cháoxué)(8)霎时(shà)(13)鳟鱼(zūn)(4)梭子(suō)(9)阈值(yù)(14)木屑(xiè)(5)蚁冢(zhǒnɡ)(10)梗节(ɡěnɡ)(15)拱券(ɡǒnɡxuàn)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先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本文写作思路: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用幽默的语言说明昆虫群居的活动与人类有点联系。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文章的中心部分,重点写许多生物都过着个体的与群体的两种生活,详细写群体智慧的发挥。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与人类社会对比,我们人类也有欠缺的地方,委婉地表达了人们应该像那些生物一样团结合作,探索并互相呼唤。2.本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本文中作者认为,昆虫及其他生物的个体似乎是非人性、非世俗的没有思想的生物体,但群居时的行为则变得有思想、有组织条理且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社会群体。它们的个体则成为这个社会群体的一个组织细胞,群居性的昆虫及其他生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这一点同人类是共同具有的。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一)精读课文内容,认真划出本文的一些关键语句。请回答以下语句表达什么含义。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明确:①本文切入点巧妙,谈生物社会,却从人类的社会活动写起。②文章开头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举行年会的医学家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这样的比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③以描述蚂蚁的语言写人类中的出类拔萃者,这种调侃的笔法,生动形象,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暗含了人类社会未必比蚂蚁社会更高明的意思。2.“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至“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明确:①这两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蚂蚁的世界,“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蚂蚁生理结构的简单,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②“思考、筹划、谋算”、“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等语句,以及“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等比喻句,旨在说明蚂蚁活动的“社会性”。③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注重列举典型材料。以“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搬动死蛾为例,证明“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以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为例,证明其劳动的协调性、统一性。3.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明确:①“电路”比喻社会结构,人的社会联系;“通电”指人们意识到个体之间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互相联系、同步活动。②作者认为人类的生存如同其他动物一样,被联系在一个系统“电路”之中,这种“电路”并不为许多人所意识到。但人类作为更高级的动物,应该也有可能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性质。(二)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谈生物社会,却从人类的社会活动写起,你觉得作者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这样开头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运用打比方,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2.文章第三段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
明确: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述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3.结合蚂蚁、蜜蜂、鲱鱼和黏菌细胞等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明确: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五、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幽默,意蕴深刻,发人深省。文章一开头就展现了作者的幽默笔触,将一群医学家描写成动物的活动状态,在描写蚁群时将它们描述为“小机器”,“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2.用例丰富,说理形象,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在讲述生物的社会时,列举了蚂蚁的个体和集体活动,建造蚁丘的过程;白蚁的群体智慧在其建造中的运用等。3.打比方说明。作者把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比作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然后,仍从生物学昆虫生活的习性角度形象地阐释说明了参加年会的科学家们的所作所为。这种说明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六、课堂总结:这篇科普随笔,从个体和群居两个方面对昆虫动物的有趣研究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和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提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有共同性的新见解。这种共同性就是群居性的共性动物作为生物,像人一样密切相关,具有最为广泛的社会属性。七、布置作业:利用网络赏析《人与自然》或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的影片,写一篇观后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