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学前准备1.搜集作者和双龙洞的相关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13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浙江、臀部、额角、蜿蜒”等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前准备1.搜集作者和双龙洞的相关资料。(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导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去欣赏一下神奇的溶洞。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和双龙洞的资料。1.学生认真倾听并齐读课题。2.自由交流作者和双龙洞的资料。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突兀森郁、变化多端、颜色各异、蜿蜒”等词语的意思。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簇”“臀”“擦”“蜿”“蜒”“乳”等字,强调写法。1.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2.学生看图,结合图片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3.学生先观察老师范写,然后独立仿写,最后评价,交流改正。2.给加点字注音。浙江()臀部()稍微()额角()3.看拼音,写词语。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正音。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3.组织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4.组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将错误读音及读错的地方纠正、读好,做到连贯、通顺。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画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图。3.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是:路上的见闻——外洞——怎样由孔隙到内洞——内洞——出洞。4.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4.课文是按顺序描写的。游览的顺序是:路上的见闻、、、、。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出示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完成作业。教学反思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片段。学习重点1.了解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用时:5分钟)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2.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2.学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5.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景。(用时:25分钟)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第2、3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的色彩美。(1)教师播放课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一读描写溪流的句子,感悟课文写溪流的独具匠心。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外洞的“雄”。(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2)教师引学: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概括一下。1.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学习情况。(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2)学生观看课件,说说自己的新感受,感受沿途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学生交流自己对外洞的感受。(1)学生自由读相关语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自由结合交流: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6.展开想象,从孔隙中穿过是怎样一种感觉?7.内洞的特点是、、。重点写了的特点。
3.引导学生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感觉。(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孔隙”一词表达的准确性。4.指导学生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孔隙的感受。(1)自由交流。(2)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内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三、总结全文,感悟写法。(用时:5分钟)1.启发思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精彩片段。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2.学生背诵精彩片段。8.背诵课文精彩段落。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1.出示小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模仿课文写一个片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小练笔。2.组织全班展示。1.学生独立完成小练笔。2.全班展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加以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而扎实的。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品读课文,感悟孔隙的窄小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孔隙。(教师板书:孔隙)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生:窄小。(板书:窄小)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画,边作出批注。(生边读边画,师巡视)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生:小船很小。(出示课件)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生:因为小船越往里走,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师:再看课文,“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没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师:作者是用怎样的姿势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师:你看,从作者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得无法再低的情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出示课件)赏析:此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时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乘小船过孔隙”的情境,并让学生们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准确、贴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