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1、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颐、耸、舫、眺;会写8个生字:殿、廊、柱、栽、筑、朱、雕、狮;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态、阁、堤。2能够正确读写、理解以下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并能够在交际和写作中正确使用它们。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能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4.进一步体会本单元主题,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情操。难点:掌握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描写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颐、耸、舫、眺;会写8个生字:殿、廊、柱、栽、筑、朱、雕、狮;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态、阁、堤。2能够正确读写、理解以下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并能够在交际和写作中正确使用它们。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景,感受园林美景1、同学们,首都北京有一座著名的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是清朝皇家避暑的行宫,又称夏宫,是我国现在规格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游览北京的颐和园。⑴出示课题:重点看清“颐”的笔顺(书空左半部分)⑵齐读课题2、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去领略一番。媒体播放视频,感受美景3、用文中的一句话总结一下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在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阁昆明湖十七孔桥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用“”划出有关语句。⑴学生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⑵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媒体出示:在“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下加上红点),这些词语用得多准确啊!⑶引读过渡句。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地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4、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向我们介绍了他所游览的景点。(板书:按照游览路线的先后顺序)5、指导分段方法(1)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2)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一)老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二)出示学习方式:品析问句,朗读感悟1、学生小组学习、讨论2、汇报交流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相机板书出各个景点的特点,并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五、总结全文,布置练习老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学生:不是老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老师:好,我们今天的练习是: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横槛、神清气爽、琉璃瓦、金碧辉煌、堤岸、画舫、掩映、闪闪发光”等词义,并体会“几乎”的用法。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3、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4、感受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准备】收集所感兴趣的祖国名胜景点的照片和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由词入文。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横槛神清气爽耸立建筑金碧辉煌葱郁掩映气魄雄伟堤岸雕刻姿态不一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展示颐和园的著名景观。(多媒体展示)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距城15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二理清课文脉络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你怎么知道的?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方法
1、过渡:作者游览了那么多景点,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呢?小组学习,说说喜欢的理由。2、媒体出示小组学习要求:你们最喜欢哪一个景点,读一读,说说为什么?3、学生交流,媒体随机出示相应小节。赏读:长廊(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1.长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⑵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2.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出示横槛上的画,朗读指导。⑶小结:作者就是用这些句子写出了了长廊长、颜色美、彩画多、设计奇的特点,同时写出了颐和园的美。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风景宜人的特点。)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说明了什么?(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⑷引读课文。5、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⑴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佛香阁是乾隆皇帝和太后来住的地方,黄色是皇帝用的,黄色表示皇帝的气派,壮美,象征着皇家气派。)②指导朗读。抓住:耸立、金碧辉煌、闪闪发光、黄色。(要读出气派大的感觉)
6、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品析:①体会比喻句。(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写出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②质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为什么要用“几乎”?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③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感到游船画舫行驶很慢。⑷引读课文。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⑴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杨柳。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媒体出示昆明湖两岸的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桥的图片。十七孔桥是怎样的?⑵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说说句子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十七孔桥的桥洞多;其次桥栏杆上的石柱多;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⑸引读课文。⑹出示练习: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千姿百态啊!(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课文中不同的景点,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由此可见设计者们和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真是煞费苦心,的确是一群能工巧匠呀!5、媒体出示图片,拓展园中其他的景点。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1、今天我们跟随作者步入古典皇家园林——颐和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课文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也是一篇很好的游记范文。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游览顺序、方位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出了颐和园的大和美。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介绍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熟悉的景点。(媒体出示图片)板书设计:18颐和园(美、大)游长廊长、美、奇览佛香阁高智慧路万寿山线排云殿壮观结晶昆明湖十七孔桥狮子多、姿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