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把最想介绍的讲给同桌听听。请选最精彩的告诉大家。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游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辨字组词,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作者在记叙游览过程用了哪些动词,请你圈一圈,作者正是因为用上了这些词语,把看到的景物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以后我们在写景的文章当中要好好用上作者的写作方法,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师:作者不但把参观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处一处细细地游览颐和园各个景点。(出示第二段)我们先去走长廊,谁带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长廊中? 指名读第二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出示长廊图片)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哦!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读 师:写长廊的长,除了用文字来描写,还用了数字,这种描写方法使我们更形象具体的体会了长廊的长。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中。 师:还从哪看出长廊很长的?(3)有几千幅画。 师:是啊,这条长廊的横槛上雕刻着几千幅画,确实很长,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出示图片)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橫嵌的长方形栏板)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 2、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神清气爽) 师:什么意思,练说句子 学生用神清气爽说话 3、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4、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从这些美丽的景观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师:谁想做一个颐和园的小导游,带我们游览这美丽的长廊。 学生先练习 指名做导游,结合图片介绍长廊 师做评价:你这名小导游真称职,把长廊的美丽景色介绍的真具体 三、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览颐和园的其他几处景色。下课板书颐和园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