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三河四小王慧一、教材简析:《颐和园》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第2篇精读课文。本课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二、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标》关于中年级学段阅读目标所提出的四点:1.学生能感情朗读2.在默读中能提出质疑。3.运用多种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积累语言。针对本节课层次清晰的特点,我首先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其次,“将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程理念后教师达成的共识,整堂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愉快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激活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另外,教学中我实现了互动教学。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我和他们在互动和沟通中,就教学内容实现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和生成性。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3.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有名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五、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回忆景观。上课伊始,我让去过颐和园的同学结合图片、照片等资料介绍一下他印象最深的地方,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二)、自主读书,自学生字。要求学生读中批画,找出易错字,同桌交流检查。(三)、尝试朗读,初步感知。在读中教师相机指导字音及断句,读后谈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读中批注,畅谈感受。首先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加小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打个?接下来学生自己解决词语意思的问题,(可以借助查字典、词典和根据生活积累),然后在组内交流感受,解决简单问题;最后组内汇报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从而确定下节课的重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唤起情绪。师生共同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接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作者是怎样抓住每处景物的特点让我们感觉颐和园如此的美丽,如此的令人向往的呢?从而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积累在跃跃欲试中走想文本。
(二)范读全文,感受美景。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感受颐和园优美的景色。(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1、自读自悟。让学生自由练习读,对自己认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在文中划出并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边读边想:为什么好?这样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初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句子的生动性及比喻、反衬手法的运用。2、创设情境。教师先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假如我们来到了颐和园大门口,现在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游览,老师要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即:长廊组、万寿山组和昆明湖组,你想去哪组?”让学生确定后再来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身临其境。3、品读精彩。这一环节的安排可以采用变序进行。(1)让学生分别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景点部分,读后谈谈自己的品读见解。(2)让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于是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内容的方法:(A)长廊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等词语感受到长廊“长”的特点。通过“耸立”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突出排云殿占地之大。(B)万寿山这一部分是全文重点,也是学生和学习伙伴提出问题的地方——文中“滑”字为什么用“滑冰”的“滑”而不用“划船“的“划”
?这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比赛读,对照图画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学生真正进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想到:昆明湖太美了,人们在慢慢行驶的小船上尽情欣赏。“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C)在谈“昆明湖”这一部分时,还可以让学生先后谈一谈:是什么吸引了你,你到那想干什么?当你手抚十七孔桥上的小狮子时,你想说什么?在交流中要随机点拨,指导朗读。(3)“小导游”比赛。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当导游介绍自己的景点。(4)喜欢这部分的同学站起来一起美读、背诵。这样不断提升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4抒说心声。教师引导:“和作者一起游赏了颐和园,你此时最想说什么?”教师总结:作者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颐和园的景色之美。(四)、回归整体,揣摩写法。1.学习总分总的写法。首先让男女生对比读开头、结尾段,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首尾呼应,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师引导:这是总分总的写法,让人感觉一种结构之美。2.学习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带着“这三处景点作者是怎样衔接的呢?”这一问题去浏览全文,划出连接语,即:“走完长廊就来到”“—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从而感受其用词的准确性。(五)、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第一项作业是: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制作一篇采蜜集。第二项作业是:仿照《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附:板书设计18.颐和园(总)美丽(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总)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