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襄阳东风中学陈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表达交流”板块的第一课。本课题中主要给同学们介绍了几种操作性很强的分析论据的方法。这个课题不仅针对学生写作当中的困惑,而且符合新课标理念,与高考作文要求相符。学习本课题,既可以学到写作的具体方法,又可学会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课题中“深刻”的含义;了解“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的分析方法。(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辨析事理的兴趣。3、教学重、难点思维训练,学会运用几种写得深刻的方法。二、说学情我任教于高二年级,到目前为止,我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结构框架和两三种论证方法,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在作文的综合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方面略显不足。材料理解幼稚、运用生硬,缺乏自然有序的理性分析;个人观点片面,欠缺全面地把握和整体的关照,造成所写文章不深刻。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材料展示2、引导法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四、学法分析提供素材,启迪学生思考、分析、写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在平时的作文中常常抱怨生活单调,经历贫乏,因此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其实不然,佛经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叶”象征寻常细微之物,它们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面对每天平凡的生活,若能认真观察,缘事析理,也能通过平凡写出深刻,让小事件透射出大道理。提问:到底什么才叫做深刻呢?(二)引导分析列举生活实例,将理解通过思维活动逻辑化。
例:大街上,人来人往,一位老人突然摔倒,周围行人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从个人因素、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社会制度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学生的分析,引出“以小见大”“探究因果”“预测结果”“比较鉴别”“由此及彼”等分析方法。教师总结:写得深刻就是写文章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规律。(三)深入解析重点讲解“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1、以小见大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复述课文内容,重温“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由观察小池中的鲤鱼而想象水池中鲤鱼“科学家”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想到鲤鱼生活的世界,想到整个宇宙。邹忌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自己受蒙蔽想到“王之弊甚矣”的结果,从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教师总结: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这里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生命、天地宇宙等。研究“见大”的走向,可以从这两个角度: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的、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一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的、向内的路,重人性开发。2、探究因果根据实例进行分析,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内因或外因。例1: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街亭失守,仅仅是马谡个人原因造成的吗?从总的方面来看,诸葛亮的错误最大,诸葛亮的最大缺点就是专权不放,手下的人得不到历练,其实就马谡的才干来看,稍加历练就可以担当大任的;主帅诸葛亮用人不明,难辞其咎,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任人唯贤,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根据例1的方法修改例2。例2:嫉妒使人走向毁灭。庞涓孙膑师出同门。当初,两人同拜一师,同习兵法,共论天下,情同手足。按照常理,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才。然而,遗憾的是,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弟比自己聪明,心生嫉妒。他把孙膑骗到魏国,在魏王面前进谗言,残忍地剜掉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最终在马陵之战中战败而亡。修改:为什么同样才华卓群庞涓下场竟如此可悲?那是因为他心胸狭窄,容不下师弟强于自己;那是因为他利欲熏心,生怕师弟抢占自己权利地位;那是因为他急功近利难于辨别师弟减灶的计谋。嫉妒之心冲昏了他的头脑以至于他迷失人生航向,也迷失了自己,最终战场上一败
涂地;人生身败名裂。可见,嫉妒使人走向毁灭!同学们讨论比较前后文段。教师总结:修改后的文段从“探究因果”的思维角度入手,分析性的语言侧重挖掘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由果溯因的过程又从纷繁的矛盾关系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强化了论点的正确,论证过程自然明确、透彻、深刻(由此可提升学习的认识层次,引出方法三)。3、比较鉴别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两种事物的差别,比较是将认识也引向深刻的重要思维方式。可以从古今中外、横向纵向、显性(迥然不同)隐性(同中有异)的角度进行比较鉴别。分析事例:中国和美国30年前互派教育考察团所作的报告摘要 1979年6月,中国和美国曾互派访问团,考察对方的初级教育。美国教育考察团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谈及四点: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中国教育专家们回国后,也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谈到美国小学生: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二十年过去了,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科技和文化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制度依然生气勃勃。 据统计,1979年到1999年的21年间,美国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0年至2010年的11年间,美国涌现了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倒是有“世界上最勤奋”学生的中国本土,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四)勇于实践课堂练习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个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全身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阅读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五)课后小结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摘抄本上,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六)布置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