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时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都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有关“深刻透彻”的评分点有三个:(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3)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怎样把文章写得深刻1、步步深入、层层展示能使主旨深刻。它要求在揭示主旨时不是开门见山地表现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中一层一层地深入,就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剥到最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才能显示出文章的主旨,行文过程均是为主旨做的一层层的铺垫。2、对比比喻,展现哲理风采。这可以在行文中使文章的主旨更容易显现,而且还显得很有哲理。这种技法如使用得当将大大加深文章主旨。
3、避开个人得失,关注现实生活。在高考作文中,使自己作文主旨深刻的又一策略是在文中尽量避开个人得失,要关注现实生活。如果一篇作文只是个人思想情绪的表现,那它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意义,更谈不上深刻。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作文要有一定的深度,就要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怎样把文章写得深刻4、时时点题,处处着旨。一篇作文要使它主题深刻,还有一种方法是在行文中时时点题、处处着旨。即整篇文章要始终围绕着主题来进行,不论是举例,还是议论,还是结论处,均要用适当的方式让读者知道是围绕着主题的。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如何缘事析理写得深刻1.以小见大生活中,许多小现象蕴涵着丰富的大道理,要学会从细微的现象中提取出深刻的道理,做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这样写出的文字自然蕴涵深意,卓尔不群。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例如一篇《我和父亲一起走泥路》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我猛地醒悟过来,是啊,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人生之路留下痕迹,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我望着父亲踏下的一个个坚定的脚步,仔细地思考着这过程中收获的智慧。泥泞留痕,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作者能以“以小见大”,从平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泥泞留痕,风雨彩虹,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
2.比较鉴别就是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对照起来分析。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起到证明观点、深化观点的作用。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你能脚踏实地,能认清自己的不足,能主动向别人请教,做到取长补短;骄傲使人狂妄自大,丧失前进动力,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沉湎于过去的成功之中,不能自拔。运用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一论点。
3.由表及里就是分析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事物的属性、要害、危害等。这种分析方法层层递进,鞭辟人里,剖析事理深刻。常用于批驳性文章。例如一篇《从“滥竽充数”说开去》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天天、贻笑大方的结局。“充”字点出南郭先生的要害,最后揭示出“充”的结局:“逃之天天,贻笑天下。”
4.探究因果所谓“探究因果”,就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果分析是探究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他的丑陋,而这正恰恰是他不愿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地抡起了铁耙。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接、真实的反映呢?并且,八戒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施粉黛、正衣冠。这一段文字,用因果分析法阐述了猪八戒打碎镜子的原因,指出应该如何正视自己。
5.假设分析先提出一个确凿的论据,或针对一个虚假的论据先假设它是真实的,以推出相应的结果,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荒谬。所以,假设分析一般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例如:南郭先生靠欺骗混日子固然让人唾弃,但南郭先生的那299个同行和齐宣王就不值得反思吗?如果那299个人都能主动揭发南郭先生的骗术,试问南郭先生还能蒙骗那么久吗?如果齐宣王能慧眼识金,那何至于遭后人诟病呢?
古时候,有夫妻俩开个小酒店,生意兴隆,终日座无虚席。一日丈夫出门办事,去一月有余。刚到家,妻子便喜形于色地告诉他:“你走的这一个月多挣了十两银子。”丈夫问是什么缘故,妻子说:“我每天都往酒坛里兑水。”丈夫听了,顿足长叹:“坏了,你把咱店的声誉全卖了!”从此,酒店生意日渐萧条,不久便关了店门。妻子从“酒里兑水”看到的是“多挣了十两银子”这个表面现象,而丈夫从“酒里兑水”看到了“酒店将会关门”这个本质,这就是看问题深刻与否的差异。6.透过现象看本质
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行动,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写作训练:教材P73.四
[审题可能失误]:1、态度决定成败(拼搏、自信、勇敢、乐观悲观等);2、变换思维;3、积累、集体的力量;4、单纯论述简单与复杂、大与小;5、敢想才会赢;学会怀疑。
緣事析理1: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例文赏析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
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诚然,外国文化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但我们要牢记,在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将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色。(得出结论)
緣事析理2:——近几年韩剧日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对此,你怎样看待?
緣事析理3:——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对此,你怎样看待?
緣事析理4: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共同出访俄罗斯时,彭丽媛的着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深色双排扣风衣、天蓝色丝巾、黑色手提包,优雅精致,落落大方。好奇的网友进一步发现,彭丽媛出访服饰及手提包不是外国名牌,而是典型的“中国制造”。24日,广州市质监局通过官方微博确认网友的这一猜测,称彭丽媛出访服饰及提包均为向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定制的产品。对此,你怎样看待?
一时间,“第一夫人”出访着装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淘宝网上的众多商家更是看准时机,很快推出“彭丽媛同款风衣”、“彭丽媛同款提包”,甚至在股市上也掀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25日,多只民族品牌服装概念股大幅拉升,成为当天最热门题材。这一细节同样引发了外媒的强烈关注,25日,英国《金融时报》在《第一夫人的时装经济》一文中评论称,彭丽媛身着本土服装品牌亮相公众场合,为本土高端服装品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使得中国消费者盲目追求外国奢侈服饰品牌成为过去时。彭丽媛身着民族品牌出访,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风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制造”以极大的鼓舞和自信。同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时尚教育课。
恐怕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服装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遗憾的是,两个“第一”并没有缔造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奢侈品”,即便有一些知名品牌,也是通过“留洋”后才出名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对洋奢侈品的崇拜,已到了有些疯狂的程度。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最新公布的中国十年奢侈品消费官方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对国人而言,奢侈品大部分又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中国人出国疯狂购物是出了名的,大包小包,花费巨大,很多人最后才发现,买回来的所谓“洋品牌”,原来不过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国内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迷恋,首先带来的是对民族品牌的歧视,一听说是“国货”,便认为是“二流的”、“山寨的”,没有了消费兴趣和信心。其次,这种盲目崇拜还会带来整个社会消费心态的扭曲,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武汉两万名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数百学生因无法按时还款而背上信用污点,引发了大学生消费心态的讨论。如此打肿脸充胖子,不是在消费“苹果”,而是在消费爹妈,“苹果”成了“苦果”,实在不是什么好结果。某地小学生因为家长不给他买苹果手机,竟然跳楼自杀,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因素,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迷恋,也跟国外品牌“故作高深”的营销手段有很大关系,国外很多营销策略与其说是产品推介,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浸淫,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还不足。以为开外国的汽车、穿外国的衣服,喷外国的香水,用外国的手机,喝外国的红酒,那就是潮流,就是时尚,未免显得有些盲目、无知、愚蠢。当务之急,既要培育中国制造的信心,又要培育消费者的消费自信,还要培育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首先还是需要国产品牌从自身产品做起,要想国民爱国货,国货先要爱国民,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其次要从政府官员做起,带头使用中国造、地方造。
尤其作为地方领导者,本身就应该是地方特色的首席推广者和营销者,最大程度地为民生服务,为企业宣传,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政治自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亟待走出困境,走向世界。彭丽媛用另一种妙曼的外交方式,向世界传递出两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对中国制造有信心,对中国文化很自信。作为国产品牌,尤其应抓住这次民众重燃激情的机会,锻造品质,重聚人心,收复失地,掀起新一轮国产热。
緣事析理6:昨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值得注意的是,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从世界趋势和个人发展来看,都需要改变外语在高考中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局面。”(12月8日《新京报》)对此,你怎样看待?
这一次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欲将外语排除在统一高考之外,无疑是备受争议的焦点议题。语数外作为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由来已久,而外语是否该享受着和语文同样重要的地位的争议,近几年也是愈演愈烈。从全国两会上的炮轰,到汉字危机的探讨,一个共识正在逐渐形成:时序进入2013年,若还要继续将一门外国语言纳入中国孩子的基础教育范畴,甚至提高到和本国语言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实在难免矫枉过正之嫌。首先,我们学习英语无非是希望更方便地与英语国家交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最终实现“洋为中用、富国强民”。
但是如此强调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甚至在高考中与语文、数学并重成为学生们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或多或少会给孩子一种崇洋媚外的误导,无法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中国的学子们个个学有所成,却一心想着出国,甚至移民。如此享受着中国的资源,促进着外国的发展,花着自己的钱帮别人养孩子,我们大力投资教育的意义何在?其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功能无非就是交流。而由于高考体制的限制,英语成了孩子将来能考上更好地大学,找到更好地工作的必修课。
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纷纷在孩子上幼儿园,甚至话还没有说利索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英语。虽然说白纸上面好画画,越小接受能力越强。但是年龄过小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阶段让孩子中文、英语一起学,在两种语言之间频繁切换,难保会对孩子本身应当具有的第一交流系统发生混乱。如果习惯性地出现半句中文半句英语的现象,对孩子今后与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交流形成障碍。
再次,即使通过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多年努力,他们可以熟练的掌握中英两门语言,但是我们教育的主旨终究是在于学以致用。放眼现在的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用得到英语的呢?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是有语言天赋的。这些人为了高考的优异成绩,乃至于之后的英语四、六级证书,牺牲了多少发展自己强项的时间和精力,而到了最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却完全用不到这门语言,可谓得不偿失。
被外语扭曲的人生终于有望得以矫正了。有人担心,如此一来,会不会让外语教育失之偏颇,成为中外交流的瓶颈?这样的担心显然有些杞人忧天。学不学外语、用不用外语,还是应该让市场来做决定。四六级考试还在、外贸型就业机会还在、国际化生存方式还在,就算高考不逼着全民外语热,外语需求还是会生活化、而归于理性地位。某种意义上说,从全民英语热到冷静对待英语的地位,谁说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呢?
写作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村东有片低洼地,每到春季,父亲总在那里耕种,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播下去,但却很少吃那里种的瓜菜。因为瓜果成熟的季节,那片菜地就成了一片汪洋。尽管如此,父亲仍是每年仔仔细细地种齐那里的每一分土地。十九岁的我对父亲说:“别种了,反正收获不了,种也白种。”父亲握着锄头,很平静地对我说:“我知道,但是,我是农民,即使没有收获,我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土地一片荒芜,留有空白。”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深入地领会材料的内涵,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要写出新意,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升。
提示:生活中有友谊的空白,成绩的空白,人格的空白,发展的空白等等。思路1: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具体地表述“空白”的内涵,如《成长的空白》。思路2:综合人生的各种“空白”比较分析这些“空白”形成的原因,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内涵。思路3:可以从正面讲,人生需要空白,空白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如历史上有许多个第一个,这一个个的第一,填补了人类历史的空白,使人类社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题目:《不让生命留有空白》《空白的遗憾》《在空白中涂抹人生的色彩》《成长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