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第4课《七月的天山》导学执行案(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学习难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学习过程:复备栏: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那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通过预习,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天山的知识?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预习检测1、从文题看,《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突出了天山在夏季的景物之美。2、我为生字选读音(基训P9-1)。3、语境注音。①、我们骑马来到饮()马溪边,忙跳下马,掬起来一品,比饮()料还清纯。②、售货员重()新称了糖果的重()量。4、我能读准下列词语: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幽静俯视饮马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萦绕绵延洄水涡重重叠叠五彩缤纷矫健马鞍无限生机五彩斑斓5、同桌合作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三、设问导读1、在文中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作者浏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2、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想象?3、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那么令人神往,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4、四、1、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2、a、进入天山这一段依次写了()、()和()的奇特景象。b、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四、展示点拨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踪)请把作者游览的顺序补充完整。进入天山——()——()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五、巩固练习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基训P9-4)。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基训P10-5)。3、课内阅读(基训P10-6)。六、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读一读,填一填,再摘抄几句课文中的比喻句(基训P10-7)。2、课文回放(基训P10-8)。八、拓展延伸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4、“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板书设计:4*七月的天山走进天山:雪峰溪流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走进天山深处:野花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