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句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二、教学重难点1、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2、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三、课时2个课时四、教学方法问答法提问法等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二、实词词义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7
1、实例: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法推出“樯橹”是战船。金就砺则利。《劝学》“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磨刀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1、实例: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7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通”和“贯”是同义并列,均为“精通”之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夷”与“险”相对,“众”与“少”相对,可推断“夷”为“平坦”之意。齐人追亡逐北。《过秦论》北:指败逃者。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句中“怙”的意义。“怙”对“恃”,根据相似结构意义相同的特点,可以推断“怙”即为依仗、凭借的意思。(三)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1、实例:①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根据“前仆后继”的“仆”是“倒下”的意思,从而推断“仆”乃“倒下”的意思。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根据“既往不咎”的“咎”是“责备”的意思,可知句中的“咎”即“责备”之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根据“闲情逸致”的“致”是“情趣”的意思,得知句中的“致”的意思为“情趣”。腹犹果然。《逍遥游》成语“食不果腹”的“果”的意思是“充实”,因此句中的“果”为“充”实意思。登高而招,声非加疾也。《劝学》“疾风知劲草”的“疾”为“强”意,句中的“疾”为“强”的意思。7
(四)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1、实例:①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石钟山记》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上文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1)“生而聪慧”;(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聪慧”。(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课时文言句式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2、用“……见……”的形式表示;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宾语前置句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哀”的宾语,“自哀”的意思是“哀自”,译文:秦人没有闲暇哀叹自己的过错。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否定句中,代词“之”做“有”的宾语,“之有”的意思是“有之”,译文:自从有典籍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7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何面目以”的意思是“以何面目”,译文:凭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呢? 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⑥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⑦成语:唯利是图译文: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四、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宾语前置,并翻译。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2、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7
“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6、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7、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附录课文宾语前置句1、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童子何知。《滕王阁序》4、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5、莫之夭阏也。《逍遥游》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说》8、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9、而今安在哉?《赤壁赋》10、何为其然也?《赤壁赋》11、何以复加?《苏武传》1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