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ID:905133

大小:21.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 (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 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 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