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感知层次(1)了解2014年考纲要求;(2)阅读近三年安徽高考试题。2、感受层次(1)分析该考点近三年命题特点;(2)归纳该考点命题规律。3、感悟层次(1)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方法;(2)通过练习,形成该考点的解题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考纲,认识该考点命题特点;2、掌握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教学难点】1、对考点命题规律的归纳;2、形成相应的解题能力。【教学设想】1、教学法教法:讲析法、点拨法;学法:阅读法、练习法、讨论法;2、教具:多媒体;3、教时:6课时。【教学过程】【阅读归纳】【必备知识梳理】二次备课2014年考纲要求安徽历年高考知识梳理(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对这些句式特点和词类用法的考查,一般放在旬了的理解和翻译中进行。06、07、08、09.10、11、12、13、14《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这就要积累丰富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知识,熟练掌
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才能达到综合考査的要求。《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说明》依然强调:“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以直译或总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吋候,才酌情釆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2)理解并翻译文屮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旬了”侧重于考查对旬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06、07、08、09、10、11、12、13、14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Z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Z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Z大观也。⑤臣木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⑦血,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宜接rti名词对名词作岀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Z战》)【特别提醒】判断句屮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丁王而负赵。”(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二次备课(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Z被逮,在丁卯三月Z望。”(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Z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渴(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五、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姝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1、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其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Z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2、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
成“莫肯顾我”。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二次备课①时人莫Z许(《隆中对》)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己”O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土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述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Z前否定词Z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越、安、恶、焉】I•动?①良问曰:“大王來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吋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鮎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思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准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蠻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即使活着,(我)②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凭什么脸面冋汉朝去呢?”(3)陈述句屮介词宾语前置译文:“用钩了來画龙,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二次备课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來拼命的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Z(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译文:“只听弈秋的教译文:“不了解句读,译文:“只是务必除去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译文:“只看我的马头②唯弈秋Z为听(《弈秋》)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Z不知,惑Z不解(《师说》)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行事”⑦君亡Z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Z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了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二次备课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槊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吋间词作宾语吋,有吋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答题技巧与方法】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乂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來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咅词、双咅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例如:(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Z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屮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屮”既在州屮;“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斧”应读chai,为当并Z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耍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屮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而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如:(2)(胡)威受Z,辞归。每至客舍,白放驴,取樵炊爨(读cuan),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Z,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Z,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逍之。
二次备课在这段文字屮,〃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冋去〃吗?口然不是。原來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冋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冋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製〃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了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rti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小,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1.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一上下文。例如:⑶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屮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这段文字屮,〃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小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和,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一一对国家有叛逆之心。I大I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Z臣。(〃相许〃,许Z,答应我)二、翻译句了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來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屮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耍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屮可以删去。(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2•译岀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
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屮,〃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二次备课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岀省略的成分,倒製句要顺过来。例如: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Z事》)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Z闻也〃是〃臣未闻Z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耍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冋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三、重点突破翻译文言文语句,牢记翻译的原则、方法是基础,翻译时结合具体语境更为重要。翻译文言文常见的错误有:(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陆比境,常通商贩,贸汆粮食。(2004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⑵其李将军z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陆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朵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⑶虽然,以君Z施设与夫世Z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高考安徽卷)译成:虽然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⑷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2014年高考安徽卷)二次备课译成:他的文章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对于阐明义理的事物和情感没有不包含的,所欲言者无不尽。(3)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虽然〃应译为〃即使这样〃;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谈论的话题没有不深刻彻底的〃。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吋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⑸率妻子邑人來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0》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口做主张。⑺意气益丿万,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天津卷)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口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屮,〃妻子〃在古汉语屮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屮的〃处分〃在古汉语屮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在古汉语屮,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小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女II: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咅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吋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10)婴之亡,岂不宜哉?(2003年高考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屮〃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Z〃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11)宋何罪之有?・(2002年高考北京卷)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了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12)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二次备课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1上呢?(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Z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浙江卷)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成:范献了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在⑫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吋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13)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14)句屮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葷叔〃翻译时应该补上。(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rtr丁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來;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如:(15)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2013年高考安徽卷)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吾不(于)中国起〃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我不能在屮原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屮国,我乂哪里比不上汉王呢〃。(16)饮酒于斯亭而乐Z。(2004年高考湖南卷)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兀趣〃。(17)欲而得Z,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乂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酋)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18)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而,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旬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文言文翻译十注意]我们直据考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出现的十种失误情况,提出了如下十个注意:、注意保留原文屮義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
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例如:(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Z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2)乃遗黑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2004年辽宁卷)译文:于是颁蜴给王黒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木州剌史一职。八句⑴中的“尧、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⑵中的“铁券”“刺史”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二、注意增补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例如:(1)及死Z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卷)二次备课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为(他)竭尽哀悼。(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徳,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河南、河北等地卷)译文: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出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至U(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句⑴中“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者(的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句⑵中“处”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就”后而省略了宾语“其(代孟尝)”o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注意补充完整。三、注意删减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吋应当注意把它删除。例如: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004年上海卷)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予删除。四、注意对换原文屮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独终日丁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句屮的古词“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o五、注意选择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吋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例如: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句屮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1)取消,停止;⑵已经;(3)太,过分;(4)语气词,同“矣”;(5)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1)最恰当。六、注意活用原文屮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例如:(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饮酒于斯亭而圧之。(2004年湖南卷)译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为乐。句(1)中的“廷”“面”属名词作状语,应分别译为“当廷…'当面”;句(2)中的“乐”属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乐”o七、注意通假。原文屮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004年甘肃、青海等地卷)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饭食。二次备课句屮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八、注意固定。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吋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1)其李将军Z谓也!(2002年全国卷)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尤为消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Z。(2004年江苏卷)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九、注意调整原文是二些語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1)欲而得之,乂何请焉?(2004年福建卷)译文:想要的东酋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箸于其友。(2004年浙江卷)译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屮得到彰显。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旬⑵中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十、注意意译原文屮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甚矣,乌纱Z横,皂隶Z俗哉!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句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纱帽”。附:【安徽高考真题精析】(见第二讲)【教学反思】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