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文言特殊句式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例: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注意】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2、用“……,……者也”、“……,……也”、“……者,……”表判断。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夫战,勇气也。(左丘明《曹刿论战》)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失。)4、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译出。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⑥梁父,即楚将项燕。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⑧此亡秦之续耳。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6、用“此……也”、“是……也”“斯……也”结构表示判断的,可译为“这是……”。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③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7、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②秦,虎狼之国。二、被动句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见”“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如列传》)3、“为”“为……所……”表示被动。“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③城之破也。④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⑤韩信拜大将。【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笑”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三、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⑴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⑵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⑶自述省(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⑷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②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于”“以”两词)。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③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④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例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四、倒装句(定)一宾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一[状]一谓一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汉前置或主汉后置)2、定汉后置(定汉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汉前置(宾汉置于动词谓汉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汉后置,也叫状汉后置(状汉处在动词谓汉之后)(一)主谓倒置:主语一一谓语古汉汉中,谓汉的位置也和现代汉汉中一样,一般放在主汉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汉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汉提前到主汉前面。这仅仅是因为汉言表达的需要。①子耶,言伐莒者?③美哉室!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言伐莒者,子耶?)(室美哉!)(其华灼灼)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二)定语后置:定语一一中心语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等的形式。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⑦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2、“之•一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千里马”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数量词。(一双白璧一双玉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能到达”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心词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斗)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③吏三缚二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④尝贻余核舟:(尝贻余一核舟)①闻道百。(庄子《秋水》)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L筋骨之强一(《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三)宾语前置:谓(动)一一宾;介一一宾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7欢在下载
精品文档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日:“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捕蛇者说》)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4、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7欢在下载
精品文档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惟命是听,惟你是问。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四)状语后置:状语一一中心语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1、格式:动十以十宾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①“具告以事。"(《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译文:“用手掌覆盖(蟋⑥覆之以掌(《促织》)蟀)”2、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④以勇气闻王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3、格式:动十乎(相当“于”)十宾7欢在下载
精品文档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又:(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练习】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2、3、6、8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邻之厚,君之薄也。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4、曾不若孀妻弱子。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7、是可忍,孰不可忍?8、此帝王之资也)A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C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D、行将为人所并【练习】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同舍生皆被绮绣G帝感其诚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吾属今为之虏矣G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3、翻译下面的句子。(朱)晖(hui)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练习】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2、于是秦王不释,为(之)一■击缶。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7、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8、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练习】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日且焉置土石?D子邪,言伐莒者?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练习】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7欢在下载
精品文档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练习】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城中皆不之觉G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豫州今欲何至?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沛公安在?C、唯才是举。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何陋之有?C时不我待。5、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之二虫又何知?C、安得广厦千万间。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G夫晋,何厌之有?【练习】1、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日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C以时人莫之许也D、未之多见也)C8、臣实不才,又敢谁怨?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尔何知?)D以唯余马首是瞻。D马之千里者)CB、卿欲何言?D、宋何罪之有?)A日夫子何哂由也?D何故而至此?)A2、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2)宋何罪之有?宾语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宾语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后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8)分员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后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8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套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9欢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