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四人者: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此世所以不传也。莲,花之君子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亡秦之续耳。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 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1、用疑问代词的,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且焉置土石?2、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3、“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介词“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谷关被攻下。四、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1、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之)以事。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毋从俱死也。(《鸿门宴》)4、介词的省略。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的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五、变式句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来说的。文言文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甚矣哉为欺也!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何、谁、孰、安、胡、奚、曷”等。例如: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子何恃而往?(恃何)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唯利是图。(图利)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1、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语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尝贻余核舟一2、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例如: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