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1、判断句(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②所谓后洞也。(4)“者”、“也”全不用。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判断句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余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1、判断句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如:
2、被动句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如:
2、被动句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见)。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如:
3、省略句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廉颇承前省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余余余余余自述省孟子:王今日之事对话省对话省
3、省略句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如:(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追之
3、省略句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之有志者,不随以止也。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之欲呼张良与俱去。之
3、省略句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如: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于于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倒装句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4、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不然,籍何以至此?如:
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作状语,因此,我们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5、固定句式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2、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等格式。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如:(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如: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如:……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5、固定句式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如:(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余是以记之。5、固定句式虞兮,虞兮,奈若何!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12)“何……为”“何以……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如:如: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也。以此为政,不亦惑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夫子何命焉为?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固定句式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13)“庸……乎”(译为“难道……吗”)(14)“其……乎”(译为“难道……吗”)(16)“无乃……乎”、“无乃……与”(译为“恐怕……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如:如: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求!无乃尔是过与?5、固定句式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9)“何其……”、“一何”(译为“多么”)如:(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5、固定句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如:5、固定句式(20)“与其……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21)“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22)“况……乎”(译为“况且……呢”)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5、固定句式(23)“有……者”(译为“有个……人”)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邪(译为“难道(还)……吗”)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独不怜公子姊邪?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