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yong)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言句式(yong)

ID:905391

大小:3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句式一、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诗经·七月》前三个分句省略“蟋蟀”。C对话省:(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二、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夫战,勇气也。4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三、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为”“为……所”“见”“于”等标志词语表被动句。A、“为”表被动: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母族人,都被杀死。(注意:“为”后面没有出现主动者。)②卒为天下笑。——最终被天下人笑话。(注意:“为”后面出现主动者“天下”。)③不为酒困。——(孔子酒量很大,饮酒不醉,但)不被酒所困扰。(即能自我把握,不会成为离开酒就不行的酒鬼之意。)B、“为……所……”表被动: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2、所属皆且为所虏C、“于”表被动:1、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2、使不辱于诸侯3、王痍者何?伤乎矢也。——周王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被箭射伤了。4、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在东面被齐国打败,长子也死在那次战争中;西面又被秦国抢占去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D.“见”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E.“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笑于大方之家二是没有标志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主语“蔓草”正是“除”的对象,即“除”这一动作的承受者。②君能补过,衮不废矣。——主语“衮”正是“废”的对象。③田盼,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胜,不胜必禽。——田盼被孙子擒获。④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⑤王之蔽甚矣四、倒装句(一)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4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夫晋,何厌之有?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成语)(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4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