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关键词]引言1一、曹操、刘备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1二、曹、刘二人性格中差异之处4三、曹操、刘备用人之道本质区别6结束语9注释10参考文献10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内容提要]受儒家传统熏陶的罗贯中在刻画曹操、刘备形象时,即使贬曹扬刘,也在曹的为人处世中渗进了忠义元素,使曹之形象更具立体交叉感,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同时,罗贯中以忠义建构的《三国演义》在客观上揭示了儒家忠义的某种局限性。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关键词]忠义霸气义气仁义用人艺术10
引言 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中,曹操、刘备二人各施才干,招兵买马,最终各据一方,水火不容。那么,二人在个性与用人之道上,罗贯中是如何刻画他们的?罗贯中刻画二形象时,其情感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从古至今但凡贤明的君主都知道礼贤下士,唯才是举。如果国中无才,国力必衰。然而,虽有人才,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亦不足以强国兴邦。选用贤良,且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自古是考验领导者能力的重要指征。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领导者最迫切想要的呢?其水平高低的尺度以什么来衡量呢?在众多文臣武将之中,固然大都各有所长;但要真能做到运筹帷幄、调度有方,就不是一般的谋士或参谋所能担当的了。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上面的话题。 一、曹操、刘备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讲究名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一)关于曹操苦心经营树忠义形象,广泛结交智能之士,为己所用。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祖父曹腾,以宦官封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养子,出自夏侯氏。曹氏宗亲,依靠宦官,身势显赫。曹操年少机敏,天资聪颖过人。他深深懂得,出身不能选择,道路由自己,由于出身宦官家族,深受“赘阉遗丑”之累(1),于是走着反宦官的道路登上政治舞台,用今天的话来讲,他背叛了家庭,他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洗刷先天遗留的恶名,赢得士族的称赞,挤入名士行列。东汉末,宦官专政达到顶峰,张让、赵忠等十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不列州郡,暴虐百姓直接激起了黄巾大起义。宦官专政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曹操反对宦官集团,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曹操要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必须侧身于世族名士的行列。故他矫情饰志,力争赢得世族地主集团的支持。 公元175至189年,曹操20-35岁。他好作政教,是一个能吏、清吏。20岁时,被举孝廉为郎,因受祖、父荫庇,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曹操在洛阳北部尉任上,造“五色棒”悬于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右,皆棒杀之。曹操曾棒杀夜行的灵帝宠臣小黄门蹇硕的叔父,京师肃然。从此,京城中无人敢犯禁令(第一回)。10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曹操任骑都尉,随皇甫嵩等领兵镇压颖川的农民军。因军功生济南相。任职期间,惩治贪官污吏,使济南地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以后曹操又被朝廷征为典军校尉。 青年时代的曹操很注重树立忠义形象,在任西园新军典军校尉任上,与世族名士中军校尉袁绍结为盟兄弟,二人联手谋诛宦官。此外曹操刻意结交梁国太尉桥玄,南阳名士何颙,并因此结交汝南名士许劭。许评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桥玄称曹具“命世之才”(第一回)。后曹操在陈留打出“忠义”旗帜招募义兵讨董卓,以扶社稷。由此曹操声名大振,得到了世族地主集团的信任。虽陈留起兵,汴水一战一败涂地,但这是顺应人心之举,对于洗刷“赘阉遗丑”的污点有重大意义。后曹操在风云突变的汉末乱世中纵横驰骋30年,采取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统一了北方。 曹操在赢得声望后,其奸雄本色渐显,但他对忠勇之士的赏识,绝不逊于刘备与孙权,可见其内心也崇尚忠义精神,即使自己并非忠厚之人。曹操对自己的将士,最痛惜的是郭嘉、典韦。《三国演义》第33回:郭嘉染病,临死前遗计助曹操平定辽东,除掉袁氏最后的力量袁熙、袁尚。郭嘉之死使曹操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曹操本欲将后事托付于郭嘉,只可惜郭氏英年早逝。后在第51回中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得惨败,曹操想起郭嘉,仰天大哭,众将士不解而问,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在第17回中,曹操因猛将典韦为保护自己而死,深痛之,特设祭祀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直哭得部众感叹不已。 曹操对关云长的赏识,始于关羽在虎牢关温酒斩化雄。后曹操军围关羽于屯土山,以约“三事”的条件招降了关云长(第25回),随即用各种恩惠试图感化关羽忠心为己。但关羽仍然在立功之后寻找失散的刘备去了。曹操知不可挽留,索性做个顺水人情,反而为之送行,成全关羽的忠义美名。此举使曹操也赢得了爱才守信的美名,此即曹氏善用人心之术的权变策略(第27回)。(二)关于刘备 10
刘备的识人比较准,它既能看清一个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个人与自己的感情深度,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杰出的领导人的高超之处。如果说曹操用人的最大特点是权术和机诈,那么待士以诚心和义气则是刘备用人的最大特点。刘备的下属以资历论,分三个阶段:涿郡起家,牡守徐州、豫州阶段。如关、张、赵云、陈登、二糜、孙乾;荆州阶段,如诸葛亮、庞统,马氏兄弟、黄忠、魏延、蒋琬等;巴蜀阶段,如法正、孟达、许靖、刘巴、黄权等。刘备不仅对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就是对诸葛亮、徐庶、庞统及其他人也都表现了一种倾城知己的情谊,如他的“伐松望友”、“三顾茅庐”、“遣诏托孤”等举动就是如此。刘备与他的下属相互信任,亲密无间,是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刘备虽为皇室宗亲,但寒门出身,靠贩屦织席维生。黄巾军起义时,刘已28岁。他与关羽、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从此情同手足。后又以义赢得常山赵子龙的追随,以义将黄忠、马超等名将招至麾下。刘备时刻不忘在外人面前树立忠义的形象,以博得众人的同情与帮助,出身卑微的他对此道非常精通,运用自如。刘备的眼泪是说来就来,很能配合他的政治表演。曹操虽也有此招,但仍逊刘备一筹。以下是刘“哭技”中的几个事例。(1)第38回:刘备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当诸葛亮表示不愿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终使恃才择主的孔明“愿效犬马之劳”。孔明本欲考验刘备的诚心,却反被刘备以高明哭技收其忠心,自此后世皆以此为美谈。(2)第41回:刘备被曹操大军追赶,一大群百姓跟随刘备逃跑。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先逃,刘备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3)第54回:刘备到东吴与孙权之妹成亲,吴国太深爱之,设宴款待。刘备发现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即刻跪于吴国太席前,泣而告曰:“若杀刘备,就此请诛。”惹得吴国太因此对孙权极为不满。利用吴国太爱己之心,刘备得逃此劫。(4)第65回:刘备占领成都后,对投降的同族刘璋“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其实刘备取西川之心久矣,作此表演,近乎虚伪,无非树忠义之虚名。 刘备对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情有独钟,很会以“忠义”精神来感召他们,使其死心塌地忠于自己。如第15回,张飞因被吕布袭取徐州,于慌乱中丢下刘备的家眷逃走。关羽责怪他,张飞惶恐中欲自杀,刘备抱住张飞夺剑掷地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 又如第85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此番话惊得孔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只因刘备这一句话,诸葛亮对刘氏政权的忠心更加坚固了。刘备善挖人心之道足见高明至极。10
二、曹、刘二人性格中差异之处(一)曹操 1.个性张扬,豪放不拘。《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在府中煮酒请刘备共饮,纵论天下谁是英雄。刘备所提之人物,皆被曹操一一否定,曹操对英雄的涵义作了诠释:“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最后直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唬得刘备手中匙箸落地,幸借得雷声遮掩失态,两人之性格差异顿显:曹张扬,刘内敛。皆因两人出身处境之不同,环境塑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个性。 第48回,曹操大军直逼江南,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大会手下将士。饮酒间曹操登高望远,豪情万丈,对自己取得的功绩沾沾自喜,笑周瑜、鲁肃不识天时,笑刘备、诸葛亮自不量力,并赋诗一首,“对酒当歌”。曹操的文学气质,刘备没法与之相比。2.曹操为人处世多谋而多疑,果决乃至残忍,惟我独尊,无所顾忌。第4、5回,曹操先行刺董卓不成,靠勇略脱身,其后发矫诏号令各军阀讨伐董卓,为自己赢得声望。此时的曹操羽翼未成,其足智多谋已然彰显。而曹操之多疑及残忍,以下之事例当属经典—— 第4回中,曹操谋刺董卓不成而逃,路投其父曹嵩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因疑吕欲害己而杀其家人八口。在逃跑路上,又逢买酒而回准备待客的吕伯奢,曹操为杀人灭口,残忍地把他也杀了。并对跟随自己的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曹操的处世哲学,与刘备的忠厚待人截然相反。3.曹操勇武超群,能力过人,言行常逸出常理,权变之术独步当朝。 曹操谋刺董卓,胆略可谓超人;以弱胜强,剿灭袁绍势力,除去北方的心腹大患,可见其谋略武力过人。尤其是曹操的欺诈做伪之术,当朝无人能及,且这种心机始于其幼年时。在《三国演义》第2回中,记载:曹操幼年时,就曾使诈装病让父亲不再相信管束自己的叔父,于是曹操得以恣意放荡。 在第17回中,曹操与袁术交战,军中缺粮,曹操吩咐粮仓仓官王垕以小斛分散粮食,引起众怨。于是曹操杀王垕以服众。杀王垕前,操曾密对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无虑也。”此种权变干略,非曹操不能出,实在有悖常理。(二)刘备10
谦逊好义,个性内敛,善于隐藏自己。 性忠厚,行以忠义为先,深受老百姓拥戴,这与其势单力薄,非靠品行取胜不可大有关联。而曹操则主要依靠自己的声势及地位引得众人投效。刘为求忠义形象而不惜委屈自己,这与曹操的自私张狂相反。刘备之忍辱负重,在吕布、曹操面前表现尤为突出。 第15回:吕布袭取刘备徐州之后,后又因抗击袁术的需要又去拉拢刘备。吕布对刘备假意说:“我非欲夺城,因令弟张飞在此恃酒杀人,恐有失事,故来守之耳。”刘备说:“备欲让兄久矣。”关羽、张飞心中不悦,刘备说:“屈身守份,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第21回,刘备依附曹操时,曾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迷惑多疑的曹操。关、张二人对兄长的行为不解,刘备只说:“此非二弟所知也。”为了隐藏自己,真是用心良苦!此正如曹操所言:“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刘备当属“隐介藏形”之龙,曹操则是“飞腾之龙”。 刘备性忠厚,只因起自微贱,非有尺寸之地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趁乱世而成英雄。曹操放荡无节,被世人看不起;刘备忠义,有城府,被目为百姓心中的英雄。在逐鹿中原时,曹操杀人甚众,而刘备所居,人心归向。刘备当平原相时,平原郡刘平派刺客暗害刘备,“客不忍刺,语之而去”(《三国志》载),陈寿即事评论说:“其得人心如此。”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他的笔记《志林》里记载了当时街巷小儿听说书,听到曹操打败仗,就兴高采烈;听到刘备打败仗,就伤心落泪。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心目中的曹操和刘备:曹可恨,刘可爱。人们把两人看成了好坏相反的一对,同情刘备,赞许刘备,表现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崇尚忠义精神。而刘备对人的忠厚的一面,也确然动人。如: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率大军欲夺荆州。此时荆州刘表已死,次子刘琮为荆州牧。刘琮被曹军吓破了胆,不战而降。诸葛亮劝刘备立即占领荆州,除掉刘琮这个不孝之子。但刘备不忍,他说:“刘荆州临死之时,托孤于我,现在背信弃义而成就自己的事业,死后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呢!”刘备从樊城撤退,路过襄阳城头,只对刘琮作了一番教训,然后到刘表墓上叩拜告祭,追念生前情谊,不禁哭泣。三军为之感动,刘琮左右之人及荆州人士纷纷随刘备而行。这正是忠厚仁义的人格魅力。但刘备正因追求忠义效果而错失许多政治良机,甚至在政治上铸成大错——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曹操与刘备相比,曹性情急暴、狡诈,刘则品行高雅,但从个人的“机权干略”10
来看,刘明显不如曹操。设若曹操遭遇刘备在荆州的情况,荆州早掌控在手,如此就不会在以后与孙权发生关于荆州的政治冲突。儒家文化的忠义精神与政治斗争的冲突,在客观上揭示了儒家忠义思想的某种局限性。 三、曹操、刘备用人之道本质区别(一)曹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曹操在用人上,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植掾属,储备人才。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任职司空。公元208年,任丞相。曹氏的骨干谋士团在官渡之战前业已形成。许多人还不识曹操真面目,想依靠曹操兴复汉室,如荀彧即为一个典型代表。官渡之战后,随着曹操事业的发展,智囊团不断扩大,成为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他们直接报效曹操,心中已无汉室,成为曹氏代汉的政治基础。公元213年,曹操进爵魏公,建立魏国,更加大规模地广植掾属,网罗人才。 2.征召人才,多管其下。这些方式有: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征辟入仕是两汉选举的正常途径,强征靠的是曹操的声威势大。前者如程昱、刘晔、王朗等,后者如司马懿等。投效、推荐、纳降征到的人才有荀彧、郭嘉、贾诩、荀攸、陈琳、许攸,张辽、张郃、庞德等。其中,征辟、投效、推荐三种方式为主要网罗人才之方式。曹操具雄才武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了制高点,所以能广招人才。同时,曹操还用天子名义挖对方的墙脚,如华歆、王朗本在孙权麾下,曹以朝廷名义征召,孙权不敢违抗。曹操还利用傀儡皇帝控制汉派的朝官和名士。如孔融,他在政治上反对曹操,但手无寸柄,反为曹操所用。曹操利用孔融声望,为己利用,当曹之力量壮大后,孔的利用价值失去,便借故诛杀(第44回)。 3.倡导“唯才是举”,收揽人心。 公元210年曹操下求贤令,明确提出天下未定,用人唯才,不必求廉。如夏侯惇推荐的典韦,曾数犯杀人罪,只因勇武过人,操重用为帐前都尉。后典韦以死报曹,可谓赤胆忠心。 综上所述,话又说回来,尽管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聚人方法多样,但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身具雄才武略的曹操是不容手下人违背自己意愿的。一旦冒犯其“唯我独尊”的意识,必遭谋害。他巧设机关,害人之命,饰己之伪,其变诈酷虐,别的人做不出,也想不出,惟操能之。10
第33回中,曹操放纵许禇杀了冒犯自己的有功于己的许攸,之后又深责许禇,令厚葬许攸,掩人耳目。 第61回、66回:曹操逼死数次有功于己的荀彧、荀攸,只因二人谏止自己进爵魏王。 第73回,杨修因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而被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处死。 可以说,作为领袖人物,曹操将自己的手下操纵于股掌之中。在这个层面上,曹操比刘备高明,却刘备宽厚。当然,二人的威严均不能冒犯,但其内涵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不可逆其心愿,刘备是不可伤其忠义。4.有才即用,不太在乎其道德水准。 他有气度,能体谅人心,不会因人才修养不够好便弃之不用。举例来说:在惊险的官渡之战时,袁绍军中的谋士许攸因故来投靠,当时曹操正要脱衣服睡觉忽然听说许攸悄悄地从袁军中来降曹,十分高兴,来不及穿上鞋就赤脚出去迎接。对这种叛国投敌的无义之人,曹操的表现居然如此恭敬,正是因为他知道在这种艰难时候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非常需要许攸这样的人。 在打败强敌袁绍后,有人在营中拾到书信若干,都是当时在许都以及在曹操军中的官员和将领与袁绍的密信。曹操得知以后,他左右手下都进言说:“可以把信中所记录的官员按名字全部抓起来,然后统统杀掉。”但曹操却说:“现在袁绍的势力很强大,我亦不能自保,何况是其他人呢?”然后下命令将书信全部烧掉,并且没有作任何追求。这些操守不够好的部下,以儒家的观点来看简直是不忠之至,曹操却能轻松原谅并收为己用,是因为对他而言,实用性是胜过道德上的批判的。既然才德不能两全,那么就有才用其才,有德用其德,用最大的包容度发挥每个人的所长,就可“任天下之智也。”(二)刘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第85回,刘备遗诏之所言)。曹操用人,充满霸气;而刘备用人,靠的是义气。 和曹操恰恰相反,《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另外一种风格即“王道”的理想人物。历史上的刘备给人以“仁君”的形象。他曾有多次夺权的机会,只因道德上的理亏而拒绝;不肯接受陶谦将徐州牧的官职免费赠与、不肯接刘表的荆州牧、不肯在新野抛弃大批百姓以致于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导致大败…。他的种种“仁义”行为赢得人民的爱戴,但相对的浪费了许多崛起的时机。作为一个仁君,他是来者不拒,但对于无德之人则心存反感。当徐庶建议刘备将凶马的卢先赐给他人,待其妨过主后再骑时,刘备听了徐庶这番话脸色都变了:“你刚刚来到此地,不教我仁义道德,反而叫我做这些个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我恕难从命。”徐庶笑着对刘备说:“10
我向来听说你非常仁德,当时还不怎么相信,所以故意说这样的话来试探一下真假。”刘备这才安静地对徐庶说:“仁德二字愧不敢当,还请先生辅佐我。”可见以王道起家的君主用人的标准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三国时代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请教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当时刘备刚投靠刘表手下,寄人篱下。也自然想招兵买马,聚贤纳士,能有一番作为。司马徽问刘备曰:“我听闻明公大名已经很久了,为什么现在看起来这样的落魄呢?”刘备曰:“我的命不好,运气又差,所以到今天这步田地啊”司马徽说:“恐怕不是这样的原因吧,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你缺乏得力的人才。”刘备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等人,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他们对我都十分忠诚,做事也相当得力。”水镜曰:“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勇猛善战的人才,可惜没有能够把他们好好调度的人。而孙乾、糜竺等人,乃白面书生,绝非经天纬地的人才。”由以上分析可知,光是有一般文臣武将是不够的,若无人能好好规划、整合诸人的专长,领导者的前途难有发展,这就是需要经纶济世之才--诸葛孔明的时候了。 刘备虽思贤若渴,宽仁待士,但义气却害了他。不为关羽、张飞报仇,焉有夷陵惨败?蜀国因此走下坡路,即使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因此可以从某个角度讲,刘备那狭隘的忠义思想毁了蜀汉前途。而且,由于刘备太守正统,以致用人唯亲,导致蜀将多不和睦,坏了许多大事。马超、赵云都未尽其才,尤其是马超,受排挤,关羽差点入川与之比武。马超最后抑郁而死。刘封、孟达因对关羽有成见,直接导致了关羽走麦城而败亡(第76回)。后诸葛亮秉承刘备用人风格,计杀刘备寄子刘封(第79回),实属不明智之举。 应该说,刘备用人之道的核心是用人唯亲,追求正宗嫡系,他为义气可以不顾一切;而曹操用人,权谋巧伪,害了许多人才,有恃无恐。曹操专权,刘备专情。他们两个,代表了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君王的典型模式。刘备忠义精神的局限性表现在:具有浓郁的家族倾向。此种影响在今天也余温隐存。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主观上是赞赏忠义正统的儒家文化的,但客观上却揭示了儒家文化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忠义英才,都以令人遗憾的方式谢幕,不正说明了这个暗疾确实存在吗?在我看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苦塑的刘备形象,反不如奸雄曹操丰满。曹操形象中的多面性与立体感,耐人寻味;而刘备的忠义形象使我想到一句民间俗语:“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10
关于这点,前文论述中已有涉及,在此不作赘述。综上所述,我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其目的虽是拥刘反曹,宣扬封建忠义传统,但客观上却造成了曹操形象更丰盈,刘备形象却相对单薄的局面。罗贯中这种以反衬正的人物塑造手法,没让刘备形象在读者心中深刻起来,却让曹操形象在读者心中久久回味。比如,曹操的权变之术、用人之道,在今天的人看来,仍有独特的值得借鉴的一面。结束语对于曹操和刘备二人在用人的做法上到底孰优孰劣,也只能说是各有千秋。两人毕竟是性格处于截然不同的两面,如何评论的问题大家都有各自看法,在这里我也只是浅谈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出,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10
注释:(1)陈寿:《三国志》卷十、卷十四、卷三十三。(2)蛤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黄霖 袁士硕 孙静主编.第七篇第一章.参考文献:(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张大可:《三国人物新传》,华文出版社,2003年。(3)张大可、许盘清:《话说三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刘宋时期,裴松之《三国志注》。(6)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7)吕自扬.《历代诗词名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