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课件1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国演义》课件1

ID:906712

大小:2.57 MB

页数:76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 历史与英雄第一单元 第二课 李逵负荆第一单元 高考导航2学习目标3课前预习4名句欣赏5课堂互动6随堂练习7课后强化作业8经典晨读1 经典晨读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①。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简介】《卜算子》,词牌名。据说借用唐骆宾王的绰号“卜算子”而命名。北宋时盛行此曲。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等。双调,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字三体。仄韵。宋教坊变为《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进士,苏轼任定州知州时为幕僚。历任枢密院编修、原州通判等。后以文章获罪。能文,词亦工,以小令见长。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等。【注解】①已:停止,罢了。 【故事】这首词,借用了一个姑娘之口,唱出她对倾慕郎君道不尽的相思。立意新颖,言短意长,余味无穷。如同民歌一般,清新质朴。我住在长江的头,君住在长江的尾。相隔几千里,多么遥远!我天天思念着君,总是见不到君啊!我们却又共同喝着这长江的水,稍稍得到一点安慰。这悠悠长江水,日夜向东流,几时才能休啊!我相思离别恨,又什么时候停歇?只希望君心像我心,长久思念我;我定不负,你对我的思念情! 高考导航 (2014年高考福建卷)(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把握。复述原著相关情节,要求考生对原著有一定的了解。《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中,曹操攻破下邳,俘获吕布及其谋士陈宫。于是有了本题中的场面。陈宫所说“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是指第四回中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亡途中遇中牟县令陈宫,二人投靠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曹操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答案】(第一问)吕布。(第二问)[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常识;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识记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本文以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的技巧。3.了解《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体会曹操这一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性格化的人物身上,吸收其精华,提高自己的修养。 课前预习 2.解释词语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贱降:古代对自己生日的谦称。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奄有天下:统一天下。暗忖:暗想。惶遽:惊慌。矫诏:假托皇帝的命令。 4.特殊句式(1)丞相何在?()(2)吕布侍立于侧()(3)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4)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宾语前置句,应为“在何”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侧侍立”判断句判断句 5.与《三国演义》有关的熟语(1)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很酸,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生出口水,因而解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貂蝉唱歌——有声有色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6.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又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不见传。他是一位杰出的通俗小说家,所写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留存至今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他也是一位杂剧作家,也写杂剧和词曲,现存的剧本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孝子连环谏》等三种。他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传统文人。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在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比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不久,罗贯中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公元1400年前后,罗贯中在庐陵逝世,享年约七十岁。 7.了解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皇帝昏庸无能,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朝廷中,丞相董卓弄权,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这一行为引得朝野震怒。满朝文武却对董卓束手无策,甚至敢怒不敢言,只有曹操在此时挺身而出,献出一计,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本文就围绕曹操献刀一事来写曹操在献刀的前前后后及献刀过程中的语言、行为,从而来表现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8.丰富视野(1)《三国演义》内容评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导致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形成割据势力,天下大乱。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用美女貂婵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又杀死王允及其同僚。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经过一番征战,最终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此后,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死。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庸,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吴国此时也宫廷政变不断,国力大不如前。魏国大权此时已被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把持,地位逐渐巩固,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统一天下。他整顿兵马,趁蜀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几路夹击蜀国,刘禅惊慌失措,只好投降,蜀国灭亡。姜维企图假降,说服魏国大将钟会造反,事败被杀。不久,司马昭中风而死,其子司马炎逼魏主让位于他,他即位为皇帝后改国号晋。 吴国国主耽于淫乐,不理朝政,很快也被司马炎派兵征服。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三国演义》用小说手法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公开或隐蔽的种种斗争。《三国演义》把蜀汉当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表现出“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又穿插了各种民间传说,可以说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实与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趋向。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运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以及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甚至取代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几百年来,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成为奸诈和智慧的代名词,张飞则代表莽撞,关羽则代表忠义。特别是关羽,在清朝逐渐被神化,被尊封为“关帝”供奉。 小说另一突出成就是描写各种战争,手法千变万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因此一向被军事家当作兵书来读。书中对权谋的描写,蕴含着智慧和哲理,被喻为生活的教科书,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但作者围绕主线,全局在胸,精心安排,从而使整部小说前后连贯,脉络分明,布局严谨,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对于一个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早期长篇小说而言,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语言上,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但是,《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人物形象缺少发展,呈现定型化特点。如鲁迅先生所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2)相关情节本文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 不久董卓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摆宴会,遍请公卿,欲废帝,立陈留王。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怨诗”而杀帝。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 (3)体裁常识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名句欣赏 (1)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点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出《史记·陈涉世家》,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曹操引用此语,意在表明自己志向远大,有雄才大略,非一般庸碌之人。在落入陈宫之手后,曹操尚能说出这样的话,一方面表现了他非凡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点评:这是曹操的“经典名言”。这句话突出表现了曹操的野心,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叫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这完全暴露了曹操自私自利、奸诈残忍、心狠手辣的本性。 课堂互动 (一)自主思悟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情节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本文作者在情节安排上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进行的。具体情况如下:好处:这样安排情节,使情节紧凑,既能让读者清晰地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又能调动读者的兴趣。 2.“借刀”一节展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借刀”一节从“献计”到“请命”充分体现了曹操的远见卓识、缜密思维以及“虽死不恨”的雄壮之气,体现了其“雄”的形象特点。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至家中。正当众臣相对而泣时,“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这人正是曹操。曹操先笑众人无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不仅让王允等人疑云散尽,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气概。“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这段话,表现了曹操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 3.“杀伯奢全家”一节,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多疑、自私、残忍是曹操性格的另一个方面。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亲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而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听到磨刀之声时,马上变了脸,“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得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杀错了人,当再见到盛意相邀的吕伯奢时,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性格中的多疑、自私和残忍。 4.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手法?手法例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次要人物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是本文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法。如写对待曹操错杀吕伯奢全家的态度时,陈宫“默然”,而曹操却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错杀有理通过生动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如曹操在献刀一节所说的话就极有力地表现出了他的随机应变和谋略超群 (二)深入探究1.选文描写了几个情节?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2.本文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持什么态度?《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思想内容丰富复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历史上的曹操,为统一国家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三国演义》却把他塑造成“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奸雄形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劣迹斑斑,受到人们的唾弃。本文中的曹操既是一个英勇机智、胸怀大志的英雄,又是一个多疑自私、心狠手辣的奸贼。同样渗透着作者对曹操这一人物有否定态度的思想倾向。 3.结合《三国演义》全篇,谈谈如何认识曹操“奸”“雄”合一的形象。全书第一回作者通过转述名士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为其性格定了基调,这里的“奸雄”二字,恰是曹操性格的二重组合:奸与雄的天然融合,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曹操既有不可思议的文韬武略,又有不可思议的鬼蜮伎俩。他不屑作鸡鸣狗盗式的小恶,也不乐施针头线脑式的小惠,欲为善则为大功大德,欲为恶则为至丑至邪。 曹操的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极端的利己主义。在这一处世哲学的指导下,他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许田狩猎,他自与天子并驾齐驱,又讨天子弓箭来射鹿,射中后,竟代天子接受群臣祝贺(第二十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玩弄权术,笼络人才。在即将怒杀不降的张辽时,转瞬用“解衣衣之,迎之上坐”来感化张辽;为留住关羽,不惜赐马、赠袍,费尽种种心机。赤壁大败后,他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甚至捶胸大哭。 表面上是推崇郭嘉,实际上是将战败的责任推给部下。他嫉恨杨修之才,用扰乱军心的罪名将他杀了;他恼怒祢衡,借黄祖之手杀之。最令人痛恨的是他恩将仇报,杀了吕伯奢全家(第四回);为报父仇,他下令杀尽徐州百姓(第九回)。他甚至为防行刺,以“吾梦中好杀人”而滥杀无辜(第七十二回)。作者在突出表现曹操奸诈、残暴性格的同时,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如他善于审时度势和任用人才,具有超凡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等等。这种“奸”与“雄”的有机统一,正是构成曹操典型性格的核心。 4.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三国演义》的语言亦文亦白,在浅近文言的基本格调中,杂入口语,显得通俗而活泼。明人蒋大器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序》)。这段话较好地说明了《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文不甚深”,指其通俗晓畅;“言不甚俗”,言其文采斐然。或文或白,无不生动传神,显示出人物的个性。这种文中带白的语言风格,很适宜表现三国时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文言小说向白话小说过渡的特征。 随堂练习 【答案】C(A骁:xiāo,掣:chè;B羸:léi;D窜:cuàn) 【答案】A(都表转折,当“却”讲;B修饰,不译/顺承,不译;C修饰,不译/转折,却;D并列,不译/递进,并且。) 3.下列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他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他招纳贤才,善于听取意见,多谋善断,但又多疑、残忍、奸诈、自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现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B.诸葛亮,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他跟从刘备,为建立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C.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统治的继承者。他仁爱、宽厚、知人善任。但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虚伪”的感觉。D.关羽,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义重如山,智勇双全,过五关斩六将,武艺绝伦。但为报昔日之恩,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却违背了忠义思想。关羽的“忠义”观念,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精神。【答案】D(关羽放走曹操,并不违背“义”的思想) 4.下列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谋刺吕布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患。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B.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于是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C.曹操依蔡瑁建议训练水军后,周瑜暗窥曹军水寨,大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欲除蔡瑁、张允。此时恰逢蒋干为了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周瑜将计就计,在群英会上故意做出狂态,假装醉酒泄露机密,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 D.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答案】A(曹操不是谋刺吕布,而是谋刺董卓)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这不仅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备乃汉室之胄,代表了正统,更表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盼,从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作品也因此带有强烈的人民性。B.诸葛亮隆中对策,向刘备提出跨有荆益、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立国之策,表明了他的政治家的远见,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后来的形势发展完全证明其谋划的正确可行。 C.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魏蜀的赤壁之战、吴蜀的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采用了火攻的战术。D.《三国演义》的叙述语言是浅近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能够雅俗共赏,因而其中的故事能广为流传,主要人物也都家喻户晓。【答案】C(官渡之战未用火攻战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允以杖击地曰:“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随我到画阁中来。”貂蝉跟允到阁中,允尽叱出妇妾,纳貂蝉于坐,叩头便拜。貂蝉惊伏于地曰:“大人何故如此?”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允跪而言曰:“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司徒巧施连环计。 7.纵观全文,说说司徒王允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允是一个忠君爱国、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忠贞节烈之臣。董卓篡权之时,王允忧心如焚,足见其忧国忧民之心;面对剪除奸佞董卓的行动一再受阻,王允丝毫不为之动摇;利用董卓贪利好色的特点,巧用连环计,最终铲除奸凶;为了不连累势微的汉献帝,王允凛然赴难,足见其忠贞节烈之心。 8.有人说:“自古红颜祸水”,你怎样看貂蝉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貂蝉是一个知恩图报、聪慧机敏、忠义勇敢的女子。她自幼受司徒王允养育之恩,于是竭力为其分忧,于家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足见其知恩图报,忠义勇敢;从容镇定地周旋于狡诈凶残的奸佞之间,完成剪除国贼的重任,足见其聪慧机敏。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