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教海无悔摘要:初级学生好多人看过了《西游记》,在教材上也学过了某一篇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也初步了解了作者、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历史背景。这里,我通过查看查阅书籍,听老人们谈论自己的见解,经过各方面的取证,写出了自己的见解,请大家批评指正。《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在中国有其巨大的影响,真可谓老幼皆知,人人喜爱,其屮的某些故事被改编成各种戏曲,在国内外上演。《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1506-1582年),江苏淮安人。他出生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少年吋就已颇有名气,但他在科举中却屡不得志,以贡生终老。吴承恩留下的作品,有诗歌,也有小说,《西游记》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一、《西游记》的历史演变由来从唐朝的“唐生取经”到明朝《西游记》的写成,共有一个长达八百多年的流传过程。唐生即玄奘(602-664年),他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人,本姓陈,名祎。隋朝大业末十一岁时出家,他读遍当时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佛经,遍访了国内名家,为了发展中国的佛教学说,他决心去天竺(印度)帘学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西行,取道“丝绸之路”,经今新疆、中亚等地,依靠无比坚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到达了印度。他游遍当时的五印度,学会了几十种语言,广泛吸收印度
大乘、小乘各派教义,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冋祖国,共带冋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玄奘为发展我国的佛教学说做岀了重大贡献,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对于玄奘取经的故事,他的弟子慧立在《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作了比较具体的记叙。玄奘的天竺之行,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大事。他取经的故事当时民间就在传播,在长期传播中,人民的丰富形象与不断加T,使故事愈来愈传神,愈传愈离开了历史的真实,并涂上浓重的神话色彩,猴行者在作品中已占了主要地位,而唐生退居到次要地位。元代的《西游记》已经文字生动,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描写丰富细致,文学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到了明代吴承恩,他对历史西游故事作了总结,而但以出色的文学才华,对它做了重大的发展,写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二、《西游记》的思想内容《西游记》共一百回合,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回到第七回,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和来历。在这一部分中,吴承恩创造了一个大闹三界的英雄形象——孙悟空,他的思想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孙悟空原来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仙石中崩裂出的一只石猴,他率众在花果山自由口在的生活,不伏人间帝王所拘束;第二阶段,孙悟空远道求师,学到本领,到龙宫借得到如意金箍棒,大闹地府,一笔勾销了生死簿上的猴属之类名字;第三阶段,孙悟空被招安,但对玉皇大帝不拜伏参见,当他觉察到受骗时,饮仙酒,吞仙丹,打闹蟠桃会,二次大闹天宫,名震三界。大闹天宫是全书最精彩
的篇章,他写出了孙悟空这个三界造反者的形象。他的宗旨是自由,把自由看的高于一切,他的性格反映了渴求自由解放的人民的愿望,孙悟空的自由观念是在当时历次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体现了当时作者所写内容的真实艺术形象。第二部分是第八回到第十二回,写的是唐生的来历与取经的缘起。取经的來由是如來佛见四大部洲的南嶋部洲人们“贪淫祸乱,多杀多争”,为使他们改恶从善,派观世音到东土找个取经人,让他到西天求取真经,带回唐朝,劝化众生。观世音找到取经人玄奘,沿途劝化三个妖魔,即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做玄奘的徒弟,搭救一条玉龙做唐生的坐骑,这是闹天宫向取经的过度。这部分中作者还展示地府的面貌,通过李世民游地府,让一个至高无上的人间帝王处于一个被问罪和赎罪的地位,还穷的向相良夫妇借钱。它充分显示出了小说的人民性。第三部分是第十三回合到第一百冋合,写取经的过程,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唐生取经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它包括在四十多个故事中间。在师徒四人取经中和妖魔鬼怪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斗争中孙悟空的性格表现出了灿烂的光辉。首先是他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精神;其次是他坚忍不拔,顽强乐观的精神;其三是他机智多变,善于斗争的精神。他百战百胜,最后成了“斗战胜佛”。这个称号既反映了他的勇敢无畏,也反映了他的机智聪明。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具有造反者与取经人的双重身份;当他是造反者的时候,他的宗旨是反对传统束缚,要求最大的自由;作为取经
人的时候,他的宗旨是实现理想,造福人类。对于吴承恩来说,正邪观念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是传统观念佛神代表正,妖魔代表邪,邪不压止,所以妖魔终为神佛所降伏,孙悟空也终于都不过如來佛。第二重是更重要的,吴承恩认为有利于人民的与维护正义事业的代表正,危害人类的与反对正义事业的代表邪,所以妖魔鬼怪为取经人所击败。吴承恩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禁按人民的面目去描写佛神,让神佛有人的性格和欲望,而且将人民的利益与神佛联系起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西游记》作为取经故事,难免要宣扬佛法无边,轮回报应的宿命论思想,所以,唐生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也得补足,这些当然属于宗教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吴承恩反对借宗教来危害人民。原来是明代嘉靖皇帝特别信道教,当时一些道士成了残害百姓的“妖魔”。因此《西游记》中对道士道教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应该指出的是,吴承恩对佛教也有所批判的,如第十六凹写老和诡为T占有唐生的袈裟,竟然妄想烧死唐生,对老和尚的贪婪奸伪的思想性格进行了鞭策。唐主虽然是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但作者对他也有许多批评,把他安排成了一个“愚民”的角色。通过这些表明了作者对佛教也不是十分尊敬的。三、《西游记》的浪漫主义特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它的浪漫主义突出表现在三点:一是主题思想上的理想主义;二是神魔形象塑造上的动物性、人性、魔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三是故事情节的离
奇曲折。《西游记》的思想意义主要是通过孙悟空来表现的。孙悟空是理想主义的英雄,他的一条金箍棒可以搅得天庭不宁,在取经途中,这个小小的猴精以无穷的智慧与勇敢对付各色妖魔,终于使光明正义获得胜利,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确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作者的理想。吴承恩在塑造妖魔形象时善于将动物性、人性、魔性三者交融在一起。如孙悟空不仅尖嘴猴腮,外形象猴劭,而且爱动、急性、顽皮、机灵,喜欢水果,有猴的习性,他已修成人身,能主持正义,具有人的感情,如尊敬师傅等,他也有人的缺点,骄傲好名,吃软不吃硬;更是一个猴仙,不驯服,有超自然的本领。又如猪八戒,不仅长嘴人耳,外形象猪,而且贪吃,爱睡,粗糙、不怕脏,是猪的特点;但他也是人身,因此被赋予农民的一些特点,能劳动,挑重担,又有私有者的弱点,喜欢打小算盘,经常说傻话,做傻事;他是天蓬元帅被贬下凡,也有不寻常本领,会三十六般变化,可他只能变大而不能变小,又与猪联系在一起。总Z,表现人性、社会性是形象塑造的核心,表现动物性,是为了使形象的个性特点更鲜明,表现魔性则使形象富于传奇色彩。由于动物性、人性、魔性的和谐统一,所以孙悟空与猪八戒这些艺术形象显得格外奇特、亲切可爱。《西游记》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想象,情节奇异非常。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小到如绣花针,大则可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身上四万八千根毫毛,根根能变,应物随心。孙悟空也可变小到菜籽,
大到法天象地。如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即可耕地,也可作战。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法宝原是太上老君炼丹用的葫芦、净瓶、扇子等。作者驰骋自由的想象,突破吋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这些神魔精怪活动在佛国天庭、兜率天宫、人间国度、龙宫地府,演出了一幕幕无比奇异的神话剧,诸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智擒红孩儿、午迟国斗法等等,都变化奇诡,神妙莫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在世界文学中,浪漫主义在诗歌领域里更加发达,在小说领域里,浪漫主义的成就不如现实主义。《西游记》这部小说根植与现实的土壤,又有神奇的想象,它放射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理想主义的光辉,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是罕见和可贵的,这是吴承恩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不仅在屮国文学史上放射出异彩,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将作为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显示出永久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西游记》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民间野史;文学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