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瑞景小学刘冠良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学情分析: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能力诵读优秀诗文,可以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他们在阅读诗歌中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们在诗歌中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学重难点:读好古诗,体会意象教学流程:一、解题:走进诗歌的写作情境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看老师书写诗题。(《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诗题。学习古诗,我们应从题目入手。师:短短六个字竟然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信息啊!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王昌龄在芙蓉楼别送友人辛渐。师:真棒!那当你与朋友分别时,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生:悲伤、难过、郁闷、孤独......师:但是,这首诗是要表达这种情感吗?生:是。师:都说是,那咱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来验证一下,好不好?生:好。师: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二、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1.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借助朗读提示,试着看能不能读出节奏。(小组讨论)2.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3.找一名学生诵读,老师进行录音,之后播放虹云老师示范音频进行对比,从对比中提升诵读水平。4.教师指导,读全班齐读古诗。三、品读:从景物特征到情感特征有人说,古诗是语言中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结合书下注释,讨论下面几个问题。PPT出示问题:参考理解诗题的方法,诗人在前两句诗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都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师:咱们先来看第一句。
生回答:寒雨是冷雨的意思,连说明雨很大,江是长江,夜表明了时间,入是到、进入的意思,吴是江南地区。师:找的很细致,那我问问,是谁入哪里啊?生:寒雨入吴地。师:不对,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寒雨”一词主要是突出哪个字啊?生:“寒”。师:那“寒”入哪里啊?生:诗人的心里。师:没错,就是诗人的内心。彻骨的寒冷已经侵袭到诗人的内心。那第二句呢?生:平明是凌晨的意思,送客是送别友人,楚山孤说明楚山孤零零的矗立着。师:同学们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说明诗人为什么内心寒冷啊?生:“孤”。师:对,“孤”说明了什么?生:因为辛渐离开后,只剩诗人独自一人,所以他孤独。觉得内心寒冷。师:分析的真棒!“寒”“孤”二字不仅写出了当时的送别环境,也写出了诗人此情此景的心情。这真可谓情景交融啊!(书写板书:情景交融)1.PPT出示一下这段话: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齐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四、探究: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1.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洛阳。面对此情此景,同学们想象一下,王昌龄与辛渐是如何话别的呢?辛渐说:“……”王昌龄说:“……”兄台此去一别,路途遥远,多保重。我回到故乡,你留在这里,你也要多珍重。思绪万千,感慨不已,面对归乡的友人,诗人却是只是嘱托:“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2.分析“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代表赤子之心。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那颗纯洁的心就如放在玉壶中一样。为什么诗人要说这样的话呢?(课件插入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被称为“七绝圣手”。但他仕途不顺,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赤子之心。师: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是为了表明自己坚守理想,依然有赤子之心。(5)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师: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板书:托物言志)五、比较:确认诗歌的独特之处“自古多情伤离别”,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体会其思想感情。《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三首诗都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生:这三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师:体会的真好!那这首诗中诗人更多表达地是什么啊?生:诗人还记得他的志向。师:没错,这就回答了咱们刚上课时的问题,这首诗不单单是离愁别绪,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的赤子之心。六、总结: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1.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赤子之心。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咱们学习完这首诗,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一起来诵读这首诗。(全班齐读)2.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平明送客的孤山。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间的友情,还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孤山情景交融冰心玉壶托物言志教学反思:在解题部分,我首先开门见山,把问题化零为整,以“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和“与朋友分别时,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这两个问题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诗的状态。我提问学生“看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的心情”,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次解题部分的教学落实比较扎实,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古诗的精髓就在于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诵读便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在诵读部分,我沿用了上次的教学设计,首先根据朗读节奏和符号,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诵读。然后找一名学生诵读,老师进行录音,之后播放示范音频进行对比,从对比中提升诵读水平。接着,这次增加适当的诵读指导,比如“寒雨”要读出气声,“问”要读的短促等等,目的是从细节上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最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全班进行齐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很好,我也吸取了上次课的经验教训,先肯定学生,再提出建议,让他们乐于展现自己。经过不断地诵读,学生们已经对这首诗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里主要是对“寒雨”“孤山”进行理解。前两句诗,以“参考诗题,诗人在前两句诗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都说明了什么?”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寒”“孤”二字不仅写出了当时的送别环境,也写出了诗人此情此景的心情的结论,同时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这一部分,学生们给我出了不少的难题,比如学生自发的提出“寒雨是什么季节的雨”“吴地是吴国的故地的问题”,我一开始有点措手不及,最终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我认为这是面对“课堂生成”的一次宝贵经历。探究环节是这节课的重头戏,我按照逻辑顺序对这个环节进行了重组。“设计对话—介绍背景—教师引读”层层递进,让学生理解“冰心”“玉壶”的深层含义,明白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志向与信念——坚守理想,常怀赤子之心。在本环节中,我认为设计对话这部分我没有准备充分,应该在PPT上出示一段对话。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问学生,让他们也有些措手不及。这就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最后通过比较环节再一次确认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在送别之中更多体现的是作者坚守理想,常怀赤子之心的信念,同时也回答了开头的问题,首尾呼应,让这节课变得完整起来。通过这次教学,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瞻前顾后”,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使用教学策略,要具备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归纳总结,“三省吾身”。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应对课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一切准备就绪,教师一定要以一个轻松愉快的状态来面对课堂和学生,这样方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