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认识到的是,古诗词离学生生活的时代环境相差太远,学生难以理解古诗的情景内涵。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拉近诗人、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古典诗词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诵读、审美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古诗大意,抓住“寒雨连江”“楚山孤”“冰心”“玉壶”等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3.积累送别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积累送别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抓住“寒雨连江”“楚山孤”“冰心”“玉壶”等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读诗题1.导入:师:同学们,看得清图片上的三个字吗?(板书:芙蓉楼)江苏镇江的芙蓉楼上有这样一幅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谁在江头“送客”?生:王昌龄。(板书:王昌龄)师:送的又是谁呢?生:辛渐,王昌龄的同乡好友(板书:辛渐)2.背景:师:提到王昌龄,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名诗《出塞》,谁来背一背?(生背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以前我们认识的王昌龄是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的。在这个深秋雨季,王昌龄为什么会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呢?(补充资料:王昌龄此时被贬到江宁,辛渐回故乡时来向他辞行,王昌龄依依不舍,他陪辛渐从江宁到镇江,辛渐就和他在芙蓉楼作别,北上千里之外的洛阳。)(出示地图)师:这一送,就送来了一首千古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再读诗题)
二、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一)读正确通顺1.正音:你能正确地朗读这首古诗吗?2.节奏: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停顿的?师:古诗的点睛之笔,一般都是最后一句。所以读的时候,不妨语速渐缓、余韵悠长。(师范读)师:(生读)你读得真美,很有味道,你能给大家起个头一起读吗?(生齐读)(二)了诗文大意1.熟练诵读只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内容。同学们知道哪些学习古诗意思的方法?生1:结合课下注释、插图。生2:联系背景。生3:抓住重点词句。……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请你和同桌一起,用刚才复习的学习方法交流分享每句诗的意思。3.一个汇报,同桌补充,汇报时注意说明自己用到的方法。生1: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师:冰心玉壶是重点,这样抓住重点字词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指导理解“冰心”“玉壶”。指导学习方法的使用。)三、品味语言,赏析感悟(一)感悟意象“寒雨”“楚山孤”(景、情)师:“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出示前两句话)请同学们细细品读前两句诗,想一想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寒雨连江”)(板书:寒雨连江)(齐读)是啊,迷蒙的烟雨,笼罩长江之上,1.同样是写雨,不同人笔下营造的意境却不同。(比较阅读,寻找不同)(出示三句诗词,引导学生比较景物不同)白居易笔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叶落,秋意萧瑟(齐读);李商隐笔下,(生读)“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又抓住什么来描写秋雨的呢?(生:枯荷)(齐读);柳永笔下,(生读)“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词人又抓住什么来描写秋雨的呢?(生:空阶)(齐读)是啊,其他文人落笔于(生接)梧桐、枯荷、空阶等琐碎之物上。你就是站在江边芙蓉楼里送别友人的王昌龄,你的诗句有何不同?(生:写出雨大,连江)师评价:太棒了,看来你我都读懂了王昌龄的心啊!原来一个“连”字就体现了王昌龄的开阔境地!这就是王昌龄开朗胸襟之所在!(齐读)2.(补充资料:从王昌龄四十七岁起,因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得罪当朝权贵,他便一直遭贬,被贬岭南、被贬江宁、被贬龙标,贬、贬、贬)因此,王昌龄冷的只是他的身体吗?(生:还有心寒)可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谁能读出这种感觉?3.所以当知己辛渐要北上洛阳回家时,他才紧紧相随,从江宁送到了——
芙蓉楼,从夜晚送到了——平明,由此可见——二人感情太深了!谁能读出这种深情?4.文字无声,深情却扑面而来。王昌龄极目远眺,却发现眼前只余一物,是什么?(生:楚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次分别,也许此生永不会再见了。那么从“孤”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生1:不仅指楚山孤立,还有孤独的王昌龄生2:王昌龄的孤独。师: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啊,竟然有这样的收获,你带领大家读一读!(齐读)5.是啊,雨写出了——,楚山写出了——,“一切景语且情语”,(景:手指板书雨、楚山,情:手指寒、孤)这就叫借景抒情!(贴:借景抒情)(再次齐读)(二)抓住典故“冰心”“玉壶”1.(走到学生当中)“此时天色已明,辛渐啊(拉一学生起立),你也该出发了。故乡的亲友们见到你的时候,会问些关于我王昌龄的什么事呢?”生1:身体还好吗?生2:工作顺心吗?生3:生活怎么样?……而你只告诉他们: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可以了。2.王昌龄为什么要告诉亲友这一句话?生1:冰心玉壶比喻人的清廉正直生2:冰心表示纯洁。3.师:此时的王昌龄,触怒权贵,再三遭贬。所以,满腔的愤懑化作一句:(读)一片冰心在玉壶;心中的纯洁清廉印证了一句:(读)一片冰心在玉壶斯人已故,历史已去,但这句诗依然留在我们心中:(读)一片冰心在玉壶。四、激情吟诵,升华情感1.激情诵读:于是,在那芙蓉楼下,吴地江边,看着眼前之景,面对离别之人,王昌龄不禁诵道——(全诗)2.指导吟诵:(教师吟诵)刚才的读诗方法叫做“平仄诵读法”,(贴:平仄诵读)一声二声为平音,三声四声为仄音。用“—”标记平音,用“|”标记仄音。(1)学习第一句。第一个字,生指明平仄,练习读,以此学习前四个字。(顺势出:夜入吴)继续读。平音读得较长,仄音读得短促一下。齐读一遍,注意声断气连。这样读诗,别有一番韵味。再齐读。按照学法标注后三句。(2)学习后三句,小组交流。标出平仄,放声读,读错的教师示范。(3)汇报吟诵。五、拓展延伸,总结写法1.王昌龄交友广泛,朋友颇多,因此,仅送别诗就有五十多首。(板书:送别诗)本课学到的《芙蓉楼送辛渐》写的是平明江头送客,其实,还有一首同名诗写的是前一夜的高楼宴饮。(出示,练习吟诵,汇报,再齐读)比一比,两首同名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预设:借景抒情)好一首借景抒情的送别诗啊!写了哪些景,抒发什么情呢?师:正如之前所说,最后一句乃点睛之笔。两首诗的尾句有何妙处?(预设:明月心,也表示内心的纯洁。)(齐读)2.除了王昌龄的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其他诗人写的送别诗?(生汇报)师:同学们的预习都很充分,这就是学习的态度!老师也带来了两首诗。(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练习吟诵,汇报)
3.这两首诗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共同之处?(预设:送别诗都写景,都抒情。)借何景抒何情?4.而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写出?(预设:意境开阔,豪放旷达)冰心玉壶写出?(预设:清廉正直,纯洁)这便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千古流传、万古流芳的原因所在!让我们再次吟诵!5.(教师吟唱)同学们,诗词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像我这样吟唱啊。如果你有兴趣,课下和老师一起练习。6.作业:“吟诵声里寻古意,讲解句中得新知。”同学们,《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更多的送别诗,请大家课下阅读,让古诗词伴随我们成长!板书设计: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楚山孤冰心玉壶借景抒情平仄诵读教学反思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篇千古名诗,脍炙人口,但是刚入职两年多的我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执教。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定为“以送别诗为主,感悟王昌龄的送别诗并拓展到其他诗人的送别诗”。到今天为止,我已经进行过9次试讲,我的教学设计已经修改了十二三次了。但是对一节课来说,是四十多颗心交汇的过程,所以每一次都是新的。今天,在师大三附小借班上课,就让我再次感受到从未像如今这样磨过一节课,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一节课百感交集。1.吟诵教学,感悟诗韵。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然而在寻常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还是接触较少。我将吟诵作为本节课需要突破的目标之一。通过教学吟诵,学生不仅把诵读用在了本诗的学习上,对理解文章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把吟诵拓展到其他课内外的古诗词,方法得以训练,对古诗词的音韵美感也有了切身体会。2.对比阅读,以情促悟。《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但是此诗淡写离别,重在表白内心的清廉正直。因此在教学时,老师们多侧重于最后两句诗的学习。而本节课,我从“雨”入手,设计了对比阅读,把作为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笔下的雨和白居易、李商隐、柳永笔下的雨作对比,体会虽然是离别,但王昌龄笔下的雨依然透露出他心怀的宽广、胸襟的开阔。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眼前之景理解更深了,这也为理解“冰心玉壶”做了铺垫。寒雨、楚山孤,其实寒的只是雨,孤的只是楚山吗?这分明是身冷心寒、冰寒彻骨,这分明是众口交毁、分别在即时的形单影只。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莹纯洁的心告慰亲友,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而在送别诗的拓展上,对比阅读王昌龄的两首《芙蓉楼送辛渐》,对比阅读王昌龄的送别诗与李白、王维的送别诗,感悟一类人的送别诗,做到了教学环节有序、扎实。3.以生为本,读占鳌头。本节课我设计了许多种读法,自由读、默读、轻声读,男女生读,齐读。在读的方法,既注重诗的停顿节奏、正确流利,又注重还原古诗风貌、平仄诵读,更还是教师的吟唱示范。这些读、吟、唱的落实,对学生学习古诗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教学时,我注重手势的使用,用简单的手势指导学生学习平仄诵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够,导致部分教学环节拖沓,影响到课堂教学氛围。又比如,教研经验的缺少,对课堂掌控能力较弱,课堂评价语不能做到简洁有效。这些,都告诉我,我依然要不断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进步,才能无愧于三尺讲台,才能让心与心之间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东咀小学孙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