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姓名:宋华伟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李衍柱20080420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引论《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耗尽半生心血所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讲,它也是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奇葩。目前《聊斋志异》国内外的批评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作家生平研究、作品分析鉴赏和作品校勘整理等方面,而接受角度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展开《聊斋志异》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章《聊斋志异》接受的开始:在作家与读者互动中的诞生蒲松龄出生在明清政权更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充满饥荒和战乱的年代。这是蒲松龄选取志怪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时代原因。齐文化的影响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另外,蒲松龄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久困科场的孤愤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另一推动力量。以上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聊斋志异》这部文学杰作的出现。《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从它的创作成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蒲松龄在创作当中一直都在自觉的展开着与读者的对话,听取读者们关于作品的信息反馈,获得由读者直接提供的创作素材,并且从读者的欣赏肯定中获得继续创作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聊斋志异》正是由蒲松龄和读者们、普通群众们共同创作而成的。第二章《聊斋志异》古典接受阶段从《聊斋志异》创作初步完成至“五四"以前是《聊斋志异》的古典接受阶段。这个阶段里,《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区域性接受发展为全国性接受的过程,《聊斋志异》逐渐成为了一部中国文学名著。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鲍廷博编印的青柯亭刻本十六卷《聊斋志异》是目前可考最早的一个《聊斋志异》印刷版本,它的出现标志着《聊斋志异》迈出了走向全国性接受的实质性的一步。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聊斋志异》接受视角,如以冯镇峦、但名伦的评点为代表的审美视角、以纪晓岚为代表的官方视角、作家创作中的接受和聊斋戏中反映出的民问接受等。它们都是清代《聊斋志异》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一)“五四’’文学革命在《聊斋志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异》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带来了《聊斋志异》接受的~次历史性变革。从“五四”时期开始,《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进入了现代接受阶段。从“五四"至1949年这个时间段中,《聊斋志异》的国内接受不断地呈现出新的情况,前后相继地出现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科学的接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地位的定位,以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接受等等。第四章《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二)本章主要考察从建国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个阶段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建国初《聊斋志异》半部手稿的发现以及《蒲松龄集》和《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等作品整理著作使《聊斋志异》的接受对象得到了扩展。建国初《聊斋志异》接受中蔚为大观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建国初的文学史著作和《聊斋志异》论著中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取得了新的成绩。“文革’’中出现了极“左”的纯政治化的接受,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全盘否定。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拨乱反正,纠正了这种极“左”的接受。第五章《聊斋志异》新时期接受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与此同时,《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论文对新时期伊始出现的《画皮》热现象进行了个案分析。新时期的《聊斋志异》作品整理工作集以往之大成,使《聊斋志异》接受对象不断地得到完善。新时期的《聊斋志异》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以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等多个接受维度,它们共同推动《聊斋志异》接受跨入多方位、多层次接受的新阶段。第六章《聊斋志异》的域外接受和影响《聊斋志异》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正是世界各国的读者对其展开接受的过程。从18世纪中期开始,《聊斋志异》就流传到了其他国度,出现了其他国家、民族读者的阅读接受,而且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影响。19世纪末以来,国外的聊斋学研究出现并持续发展。二战后国外聊斋学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不同国家的接受者在阅读与接受《聊斋志异》时总是从自己的文化语境、文化视野出发的,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接受现象。2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结语该部分对《聊斋志异》以往接受中所表现出来的接受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在新时期以来百花齐放的良好文艺发展态势之下,以及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和中外对话交流的时代潮流当中,《聊斋志异》的接受与批评必将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往《聊斋志异》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家生平研究、作品分析鉴赏和作品校勘整理等方面,而接受角度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系统的理论参照来展开接受角度的《聊斋志异》研究。论文认为,《聊斋志异》诞生于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之中。论文还在对《聊斋志异》各个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论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的吸取了域外的《聊斋志异》研究成果,引用和参考了很多外文资料来展开论文的研究和论证。以上都使得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聊斋志异》的接受研究是一个涉及内容多、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学养方能给以深刻的把握。由于作者理论功底尚浅,知识面也比较狭窄,因此论文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接受分类号啪7.4193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Introduction上,缸DZ^口fZ^fMiswrittenbytherenI咖ned、ⅣriterPuSonglingintheQingDynasty.三面D动口f劢f礤holdstheimpon锄tstatusintheC1linesenovelhisto哆itisthepeakofliteraryshonstoriesofourcountry.Atthcs锄etime,intheworldwidescale,itwasalsoabeautifulflowerintheworldclassicalliteratureof17,the18tllcentu呼Atprcs%t,thedomesticandfofci印甜tici锄彻工妇D劢口f劢flih鹤ahadymadem姐yencoura西ngpfogrcsscs,mainly曲the、棚terbio黟aphy,thework柚alysisc0皿oisseurship柚deditionrcorg趾ization.wllileprcs%t”UaozhaiXue"stinexistsufgcntproblemsawaitingtobesolVed.Animpon柚tquestionisthattherecepti姗强蕾eofrcsearchhasnotbeenbfou曲tt0theenougllattention.The舭ptiveVicwo化妇D劾口f劢fMhasVitalpracticalsi印ific粼e.ThefirstchapterTheinteractionofthewriterandthereaders:thebirthof£伽砌,历,H,nlesodal锄dllistoricalback舯明d,thecultufalcontext趾dtheauthorPuSongling’slifcexprienccs,thcsem觚yI血dsoffactorstogether向cilitatedthisliteraturemaste叩ieCc’sappcamcc.Thcrcaders’rccepti衄0f三妇D踟l历fMbe西曲edinitscreationp删:ess.工蛔D劢口f劢fMw弱createdbyboththe、^rfiteralldtllefeadels.ThesecondchapterThecIassjcalreceptionstageof£^目口.2加,2办,∥:fr伽thereglonthenation,nlecalssicalreceptionof三缸D劢口f历fMis丘咖itsbinht0beforcthe“WuSi”Period.,nleQingKetingedition(1766)of£妇DZkf劢flichancterizedthedeVelopmentofjtsrecepti咖f.rolnthe10calizationt0thenation.P血tmedia.sstrcn舀handtheeconomicinterestsa咖ationfbftlIepublishers,WrangYuy觚gsappr晒ation弱well弱thereaders’approvalon£缸DZkf劢f轿,allthcsefactorshaVefacilitatedthisdeVelopment。Andthereappeared∞mediffbrcntreCeption锄酉eof£妇D劢口f劢fMsuchastlleofficial锄哲e,thecstheticangle觚d0ther、和te墙’rccepti∞强dso明.ThethirdchapterAstudyofthemodernreceptionof£,aD.2_眙,.2:一,,,,(I)nemodemrt戕ptionstageof三缸D劢口f劢fMis仃响“WuSi”Periodumilnow.“WhSi”P舐odisVcryimport柚tin龇historyofthercadcrs’reoeptionof£勋D劢耐4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劢fM.Itbroketheoldliteralconc叩tionofQIiIlaandputthereaders’feceptionof三缸DZ|Il讲ZAfMtoanewem.IIlneadyonecennIrytime,therepresenteddi疵rentreceptionpattemsof工缸D劢口f劢fK.ForillstaIlccHuShi’sscientificdiagllOsispattem,L肛Xun’critici锄0n£f口D劢斫,theMarxistpattem卸d∞on.nesepattemsappearedinthereceptionof£妇。劢口f历fKcX拟lyrenectagenerationofmodemChineseliteraturcrec印tion.ThefourthchapterAstudyofthemodernreceptionpatternsof£,aD.j?7冶,历,Ⅳ(II)T1lisChaptermainlyiIlspectstherccepti锄ofL妇D劢口f劢fM舶m1949t01978.neobjectoftherecepti咖ofL缸D劢耐劢fMhaSb∞nexp柚dedatthebegin血goftllencwChiIla.And工妇D劢口f删M’sinheIitanccandsu彻0untmenlt0Chinesclitefarynoveltraditionh弱beenfllllyaffj.嘞cdin也clitemlhistoryworkS.ThestIIdyofinnerandanisticachieVementSh舔gainedmore跚cccssinthisperiod.ThefifthchapterThethoroughanddeepreceptionof£,aD.i-眙,.Z为,ⅣintheN删Period,nlercaders’recI叩ti咖of三谊D历口f劢fMcntersan删stagcintllenewpe蒯ofChina.“UaozhaiXue”w弱established弱aspccialscholarship锄dits0bjcctsareorientedscientificlyinthcncwpcriod.№t砌ymccollecti明oftheworksh髂gainedfo肌eraccomplisllnlent,butal∞the、而terPuSon百ing’sbio黟aphyrc|赡arch,tlleU∞zhaifolkluncrcsea蕾ch强d枷sticr鹤earch蛆dso伽havemadethcnewpro舻Ss.Atthesameti眦,thcreception0f£妇D劢口f删Mprcs锄tsmultiplicatedpattems.ThesixthchapterThereceptionof£,aD.27切,2纷,¨intheworldThep“)ccssthat三缸口z^讲劢iMwasspeedcdtothewondisj吣tthep贼e鲻thatthereadersofothernationswentinforthefcception0f工缸D劢耐劢fM.hltllemiddleof18也ccntllry,thereade瑙’receptionofL面DZ矗口fZ臃Ⅺmovcs胁Chinatothewodd.Ajctcrt11c%dof19thcentuⅨthe‘‘U∞zhaiXue’’碰sen锄d蓼aduallydevelopedinothcrcountries.Muchnewpr0伊esswasmadeinthercse删l0f三砌DZ^口iZ矗fMinlheworldaRertheSecondWrorldWhNumerousf0】陀i印reade璐卸dresearchells’an印d柚ccjntllereccptj伽0f上缸口2A口f2冼fMwnlcontributet0jtsdeVelopm锄t.ConcIusionIIltllispart,thehistor),0fthereadells’rec印ti伽of三f‘zo劢讲劢fMw舔rcViewedandsummarized.1nadditi咖,themainreccptionpattemsof£缸DZ矗口fS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Z兢Maresummeduphere.InthemultiplexcultumlcifcumstancesoftheNewPeriodaswellasilltheintercourseanddialoguebetweenChinaandtheworld,thereception柚dcritici锄of上,缸D劢口f劢fMwillcenainlyachicveanewleap!Thepresentpapcr’smaininnovationspotsdisplayill:First,11lispaperfollowstheMarXism柚dMa0Zedong’ssuIllmaryaboutthclitera】哆aIts.Atthes锄etime,thewestem化ceptiveestheticsbothproVidedthetheoryreferencc.Se。ond,thepaperbelievestllat工砌DZ^口fZ壳fMisbomintheinteracti∞ofthewfiterandreaders.What’s皿ore,thepaperconsidersthatthercaders’receptionof三缸DZ^耐Z腑Mdevelopcd矗哪therc西ontothenation,仃omtlled弱sicalstagptolhemodemstage,五的malinat0the、阳fld.T1lird,thjspaperholdIe孵llwise锄dtr强sversere∞archonthercceptionof三细D劢口f劢fM.Founh,muchEn舀iShmatefials甜equoted硒drcfcⅡedinthispapeLAtthes锄etime,thispaperals0existsmuchshortcomingsthatneedf0彻erconsiderali衄andexploration.KeyWords:PuSongling;Reception;三缸DZ^口fZ^fMcategoryNumber:1207.4196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论《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耗尽半生心血所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认为中国文言志怪小说“这一文体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发挥到极致。"⋯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认为:“尽管聊斋叙述的是民间内容,但他的小说成了上层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和最流行的读物”,“因此聊斋流行没有界限,全世界未必有双。”乜1《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充分认可,成为了一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名著。《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是对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我们知道,中国小说这条大河可谓源远流长,它最早发端于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初具雏形,出现了大量的志怪小说。这些志怪小说一般都有中心人物,有相对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些作品在记述怪异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作者的一些想象,因此它们标志着中国小说已经正式产生了。但是这些志怪小说重点在于记怪述异,以证明鬼神之实有,在艺术性上也比较欠缺。这些志怪小说到了唐宋时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言短篇小说样式,即传奇。唐传奇表现出了有意为小说的特点,既继承了志怪传统,又吸收了史传文学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结构完整,语言精练。它标志着我国小说的走向成熟。到宋元时代,又有一种短篇小说的新样式兴盛起来,那便是话本小说。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话本小说不再采用文言,而是通篇都用浅近、通俗的白话完成。这主要是因为话本乃是随着市民文化的兴盛和民间“说话"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其实就是民间“说话”艺人表演用的底本。艺人们为了吸引广大市民听众因而普遍采用白话语言来创作。话本较之以往小说在艺术上的新发展在于,它为了吸引听众而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盐折动人,同时也注意细致描摹人物言行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对于后来小说的创作都是一个重要的借鉴。正如郑振铎所说,话本小说开启了我国白话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从此之后,我国文言小说的创作有走向衰落之势。虽然也有一些作家仿效唐代传奇创作文言短篇小说,如明代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等,但内容7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多为描写闺中娇情,宣传因果报应,比较消极,在艺术方面也少有建树。直到清朝初年,这种文言短篇小说的衰落之势终于得到扭转,出现了一部可谓为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奇观的小说集,那便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既继承了以往文言短篇小说的传统,同时也以它独特的艺术创新达到了对传统的超越。《聊斋志异》在题材上主要是延续了以往文言短篇小说的传统,记述鬼怪狐媚故事,但难能可贵之处却在于能够借怪异故事表达作者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态度,爱恨强烈,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在艺术上,《聊斋志异》也超越前人,独具~格,成就卓著。首先,它以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了众多亦幻亦真的奇特故事,塑造出了一系列兼具鬼怪特质和人情人性的迷人的花妖狐魅的艺术形象。其次,《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作者高超的情节驾驭能力和叙事技巧。他既继承传奇和史传文学叙事笔法的长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创造和发展,使故事情节常常能扣人心弦,引入入胜。第三,《聊斋志异》的语言古艳典雅而又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另外,蒲松龄还非常注意细节描写,常以一些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等等,这些也都是《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总之,《聊斋志异》既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志怪小说传统,同时又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高峰。从大的世界范围来说,《聊斋志异》是十七、十八世纪世界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奇葩。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的同时,也正是西方17到18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兴盛的时期。古典主义是17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一股文艺思潮,后来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它是当时法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专制王权为了加强统治,不仅在政治上要求人民遵守规范,同时也要求文艺作品规范化和程式化,以古典作品为最高典范,从中找出创作的程式和规则。古典主义文学就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模仿对象,吸收古代作品的题材和体制,学习其创作方法的一股文学潮流。在学习古代这一点上,《聊斋志异》和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聊斋志异》继承了魏晋六朝以来的志怪小说传统,也是学习古代,而且还采用文言文创作。但是,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古典主义是强调以理性为本位的,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法典的布瓦洛《诗的艺术》就将理性看作一切文艺创作的准则。而蒲松龄则非常注重文学创作中情感的自由表达与宣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8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就有“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表达,D1在“异史氏日”的评论话语中情感性更是极为明显。另外,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存在模式化、类型化的倾向,甚至会规定出性格类型和年龄类型来作为艺术创作的准则;而《聊斋志异》在人物塑造上则重视个性化、多样化。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的花妖狐魅形象,它们虽同为异类但却性格各异,魅力独特,因而每每令人难以忘怀。所以,与西方古典主义文学相比起来,《聊斋志异》在情感的自由表达与抒写、在人物塑造的个性化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可以说,《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世界古典文学当中的瑰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聊斋志异》所散发出的艺术光辉吸引着国内外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去阅读和欣赏它。不仅《聊斋志异》中的很多篇目如《狼》、《促织》、《香玉》等已经被收入中国的中学教材,而且早在1895年法国人维格就已将《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劳山道士》、《狐嫁女》、《长清僧》、《陆判》等篇收入《汉语入门》这本法汉对照的课本当中,以供法国人学习汉语之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经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意、日、朝等20多个语种,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拥有外文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作品。踟由此可见,《聊斋志异》已经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目前《聊斋志异》国内外的批评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以往聊斋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在蒲松龄生平研究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成果。比如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路大荒编《聊斋全集》中就收录了路大荒先生所编撰的《蒲柳泉先生年谱》。这是路大荒先生在淄川地区走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有1988年由齐鲁书社出版的袁世硕著《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和200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袁世硕,徐仲伟著《蒲松龄评传》,两书较同类著作来说更为详实深入。另外,1998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盛伟编《蒲松龄全集》中也收入了盛伟先生所编《蒲松龄年谱》。该《年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那便是大量收录了与蒲松龄生平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旁证,在以年份为顺序讲述蒲松龄生平事迹的同时穿插了相关的文献佐证,以起到相互参考的作用,是一个独特的贡献。这些都是蒲松龄生平研究方9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面的重要成果。《聊斋志异》研究中另一个取得突出成绩的方面就是《聊斋志异》作品批评研究方面。代表清代《聊斋志异》作品分析最高成就的自然是冯镇峦和但明伦的聊斋评点。“五四”时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于《聊斋志异》的分析和评价也是有重要价值的。鲁迅先生准确概括了《聊斋志异》在创作方法、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结构艺术方面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很多独具慧眼的创见。新时期以来《聊斋志异》作品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比如马振方著《聊斋艺术论》、张稔穰著《聊斋志异艺术研究》等都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又有所推进。另外,《聊斋志异》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版本编纂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的。清代就已出现了众多的抄本、刻本、刊本、石印本等。1936年路大荒主持编辑的《聊斋全集》是解放前《聊斋志异》作品搜集整理方面的一个突出成就。1950年《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在辽宁发现,半部手稿本共存《聊斋志异》203篇,稿本中还存有蒲松龄手录的王士稹评语。手稿的发现是《聊斋志异》作品校勘整理方面的一大盛事,它为读者的阅读接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接受对象,也为之后的《聊斋志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62年,路大荒先生在《聊斋全集》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蒲松龄集》,该著共收录蒲松龄的文集、诗集、词集、杂著、戏、俚曲等作品共计123万字。这些都是在蒲松龄著作整理方面具有拓荒性质的成果,筚路蓝缕,意义非常深远。同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张友鹤先生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时期以来又出现了多部《聊斋志异》校勘整理方面的重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由山东师范大学朱其铠教授主编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1998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盛伟编《蒲松龄全集》、2000年任笃行先生推出的《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等著作代表了新时期以来蒲氏著作整理方面的最高成就。总之,以往的《聊斋志异》研究在作家生平研究、作品鉴赏分析和版本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的《聊斋》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接受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的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活动有四个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10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就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四个维度,只有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才能获得对于文学作品的较为充分的认识。从读者接受的理论视角展开《聊斋志异》接受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从读者阅读接受这一独特的思考维度,对《聊斋志异》这部中国文学经典自诞生以来各个历史时代的批评接受情况加以探究和考察,并对其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接受状况的原因进行共时与历时的分析,必将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会使我们对于《聊斋志异》乃至对于整个文学活动的认识更为丰富和深入。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也都是非常有裨益的。目前学界虽然也有一些接受角度的研究,比如在尚学锋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情况进行了一个总览式的研究,其中对清代冯镇峦等对《聊斋志异》叙事技巧、篇章结构的分析等给予了总结,并认为清代文学接受表现出了试图建立系统接受理论的倾向。但是,接受角度的《聊斋志异》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便试图对《聊斋志异》以往各个时期的接受情况进行总体的研究,做一次有益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更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的出现。本论文主要以马克思艺术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系统的理论参照来展开《聊斋志异》的接受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有过丰富的关于文学艺术接受的理论概括。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功能和最终目的是以审美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是属于它的对象即人民的,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这就从世界观上明确了艺术接受乃是艺术生产的指规。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一般生产和消费辨证关系的理论也涉及到文学中读者接受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不过是生产与消费的特殊方式,它们是受生产与消费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的: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一一生产和消费一一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1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辨证关系。他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1一方面,生产直接是消费,因为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对象,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同时也产生出再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消费也直接是生产。马克思认为: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的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在于它是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机;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对象是显而易见,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r71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同时,消费也产生出再生产的需要和动机。那么具体到文学生产、创作和文学消费、阅读接受来说,作家的产品只有在人民群众的艺术接受当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同时,阅读接受也再产生出新的消费需要,从而促使新的作品的出现。而且,当接受者通过欣赏作品而满足并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要求之后,也会对作家的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所以,文学生产和消费、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另外,马克思主义还谈到了艺术接受中“曲解”的问题。马克思在谈到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理解时指出:“毫无疑问,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想的那种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接着,马克思又指出:“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陋1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接受者依照自己“艺术的需要’’去接受古代作品时可能会产生“曲解"、误读现象,但是马克思认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有其合理性的。除此以外,马克思还谈到了艺术接受能力的问题,比如他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细1等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所提出的这些有关艺术接受的理论比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生早了一个世纪,其中很多理论都成为了接受美学的重要思想渊源。它们能够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考察文学问题时的重要借鉴。n们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兴起于60年代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理论是一种“读者中心’’的理论,它鲜明地标举出了思考文学问题时的读者视角。姚斯认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1也就是说,文学并非一个单向性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接受这两者的双向交流过程当中,二者缺一不可。再进一步说也就是,文学的存在依托于读者的阅读接受,没有读者的阅读也就无所谓文学。这是一种与以往大大不同的文学存在观念,是对以往文学理论的一个“挑战”。基于这样一种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全新认识,接受美学家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期待视域’’的理论。“期待视域”,也叫“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基于其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过去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阅读作品前总会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抱有一个相对确定的期待。在阅读或以其他方式接触作品的时候,接受者往往会下意识地从作品中寻找它与自己的期待视野的契合点。当作品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发生契合的时候,接受者便会对作品抱以认可和欣赏,反之则贬低和排斥。一方面,期待视域制约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而另一方面,新的阅读也在丰富、改变和更新着接受者的视域。所以,文学接受史实际上就表现为接受者的这种期待视域的变化史。f12】因此,接受史研究的重点就应当是研究各个时期的接受者对作品的期待视野的变化。接受美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文学研究当中纳入了历史的观点。它提出,文学作品并非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面向着未来读者的阅读接受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而文学接受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读者的阅读接受和社会历史环境、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姚斯说:“每一个作者都依赖于他的读者的社会环境、观点和意识;文学成就预先假定作品是‘表现了群体所期待的东西’的书,是‘以它自身的形象表现了群体’的书"。删因此接受史的研究必须注意从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探寻读者心态和期待视野发生变化的原因,才能够从深层上去把握作品的接受情况。具体到《聊斋志异》来说,《聊斋志异》诞生以来的历史也就是各个历史时代的接受者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中,随着社会历史环境、时代的变迁,读者对《聊斋志异》的接受心态和期待视野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而造成每一个时期的接受情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进行《聊斋志异》的研究时就不能再局限于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而应该把接受维度也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当中,或者说应当把作品研究和接受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互相参考,对《聊斋志异》给予立体的观照。只有打破以往的研究视野的樊篱,我们才能获得对于作品的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因此,接受美学的理论有助于《聊斋志异》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当然,接受美学的理论也有它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读者的解读,而忽视了作品本文意义的客观性,等等。然而,这种从读者接受角度思考文学活动的理论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对传统研究视野的突破。本论文在进行《聊斋志异》接受研究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消14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费双向互动辩证关系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系统理论参照。论文主要考察有文献资料可考的《聊斋志异》的序跋题辞、评点、仿作续书、小说批评研究论文著作、戏曲影视改编等当中所反映出的《聊斋志异》的接受情况。论文在对《聊斋志异》各个历史时期接受情况进行具体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透视之所以出现此种接受情况和特点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读者心态背景,探寻接受者期待视野和作品的契合点,将理论与现象分析相结合,力图深刻把握《聊斋志异》的接受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辩证关系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为系统理论参照来展开《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研究。论文认为,《聊斋志异》诞生于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之中,《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开始于它的创作成书阶段。同时,论文还概括和提出了《聊斋志异》接受中的接受模式问题,论述了《聊斋志异》接受中接受对象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定位的问题。论文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地吸取了域外的《聊斋志异》研究成果,引用和参考了很多外文资料来展开论文的研究和论证。以上都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本论文的结构框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的是《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主要分析了《聊斋志异》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者蒲松龄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历程,以及《聊斋志异》在创作当中表现出来的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第二章主要论述《聊斋志异》的古典接受阶段,即《聊斋志异》从区域性的接受逐渐发展为全国性接受的过程,分析在这个阶段中凸显出现的审美接受、官方接受、仿作续书和清代聊斋戏中所反映出来的民间接受等。第三章《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一)主要分析论述自“五四’’以来至1949年间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第四章《聊斋志异》现代接受研究(二)则主要考察了从1949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个阶段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第五章是《聊斋志异》全面深入研究的新阶段,即新时期以来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论文对新时期伊始出现的《画皮》热现象进行了个案分析,另外还考察了《聊斋志异》接受对象的不断完善与最终得到科学定位的问题,并论述了新时期出现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第六章主要是研究《聊斋志异》在域外的接受和影响,同时也论述了国外聊斋学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聊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斋志异》域外接受中的跨文化接受现象。《聊斋志异》的接受研究是一个涉及内容多、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学养方能给以深刻的把握。由于作者理论功底尚浅,知识面也比较窄,因此论文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欠缺和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16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聊斋志异》接受的开始:在作家与读者互动中的诞生《聊斋志异》的接受开始于它的创作成书阶段,《聊斋志异》在它的创作过程中已表现出了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接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是《聊斋志异》区别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节《聊斋志异》产生的时代、文化氛围及蒲松龄的生活历程蒲松龄(1640一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别号柳泉居士,世人亦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人,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著作等身。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其生平主要作品之一,也是使其享誉国际的一部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在一个明清政权更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充满饥荒和战乱的年代。由于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党争激烈造成朝政腐败荒颓,与此同时统治者又加紧对下层人民的搜刮剥削,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明末连续发生的旱灾、涝灾、鼠疫等自然灾害更是加剧了人民的困苦和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蒲松龄出生的这一年即明崇祯十三年(1640)更是出现了“是年大饥,人相食"的惨状。n铂在这种情况之下,贫苦农民开始展开自发的反抗斗争,其中以李自成等领导的起义最有代表性。而与此同时,一个擅长征战、野心勃勃的民族也加入了这场战争,那就是后来建立了清王朝的满族。而清政府建立之后,汉满民族矛盾则成为了清初社会矛盾中的重头戏。一方面,不仅明朝的遗老和士大夫排斥新的政权,而且历朝历代都由汉族统治的百姓们对异族统治者出现了明显的抗拒情绪,民间出现了很多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意图推翻清朝恢复大明江山。另一方面,清政府则以铁腕血腥镇压抗清起义和地下复明运动,因而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浩劫。1653年江南还发生了杨廷框因抗剃发令被杀的事件。蒲松龄从幼时起就目睹了清兵种种烧杀掳掠的暴行,这在《聊斋志异》中的《张诚》、《乱离》等篇目中都有所反映。17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与此同时,清政府还不放松从文化上钳制异端思想。顺治十八年(1661)也就是蒲松龄二十二岁这一年,浙江发生了著名的庄氏史案,这是清朝数以百计的文字狱中处刑最为严酷、牵连人数也最多的一个案件。这起骇人听闻的庄氏史案起因于当时浙江省南浔镇富户庄廷罐在购得本镇明内阁首辅朱国祯生前所著的部分明史手稿后,聘请了一批江浙文人编纂了一部叫做《明史辑略》的史书。《明史辑略》刊刻出售后,被人摘出数十处以“私编明史,毁谤朝廷’’为由告发,很快便惊动了朝廷。此案结案后,共计有七十多人被以凌迟、斩决、绞刑等方式处死,数百人被充军边方,有两千多人因涉案而被搜捕羁押。同年苏州又发生了哭庙案。江苏吴县县令任维初贪污浮征,私取公粮三千余石,还滥用刑法催逼赋税。恰逢是年顺治帝驾崩,金圣叹等十八个文人联络众百姓到哭灵场请愿抗议。金圣叹在所写《哭庙文》一文中还将矛头直指巡抚朱治国。这件事激怒了朱治国等官员,此事很快便被立案纠察,最后金圣叹等十八人都被处以极刑。至此清朝的文字狱已经发展到了使百姓几近道路以目的程度。这种种的事件告诉人们:一个新的政权已经建立,并且在运用它所拥有的国家机器以各种方式来逐步稳固自己的统治。这种亲身经历政权交迭、体验尖锐的民族矛盾所给人们带来的心理的惶惑不安是可想而知的,而蒲松龄就生活在这种时代环境之中。顺治十六年(1659)蒲松龄曾和同邑的几个好友张笃庆、李希梅等组成了一个诗社,取名郢中社。蒲松龄在《郢中社序》中写道:“余与李子希梅,寓居东郭,与王子鹿瞻,张子历友诸昆仲,⋯⋯聚固不以时限,诗亦不以格拘,成时共载一卷,遂以郢中名社。’’n钉然而第二年清政府就下令严禁结社。据《清鉴纲目》卷三记载:“庚子十七年,春正月,严禁结社订盟。[目]给事中杨雍建奏,朋党之害,每始于草野,而渐中于朝,宁拔本塞源,尤在严禁结社订盟。”Ⅱ明自此之后,蒲松龄他们的诗社便不了了之了。文字狱的威吓使得包括蒲松龄在内的文人们无法敞开心胸、畅所欲言,而若要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则势必要借由某种特殊的渠道。对于蒲松龄来说,这种特殊的表达渠道便是创作谈狐说鬼题材的志怪小说。这是蒲松龄选取志怪题材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时代原因。蒲松龄所生活的文化大环境自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儒家的传统伦理道18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德规范以及儒家“学而优则仕”、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观都深深地嵌入了蒲松龄的思想当中。他一生致力于举业,六十一岁时仍有“馀息尚存眼底空,攘臂直欲追裴公。白头见猎犹心喜,起望长安笑向东”n71的诗句,自比为古代良相,希望花甲之年能有所作为。我们在《聊斋志异》中也能发现儒家思想的深刻印痕,作品中对于科举功名的苦苦追求、对于妇道贞操等封建道德的褒扬夸赞等等都是儒家思想文化在其小说创作中的投影。然而,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点是,蒲松龄不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大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他还处身于齐文化这个特殊的局域文化氛围之中。蒲松龄的家乡淄川距离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仅数十里,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中心区域之一。齐国的历史最早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公元前1046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一共持续了八百多年,疆域主要是今山东省东北沿海地区。齐文化的总体特点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海洋文化。齐国在发展策略上一直注重实用,因地制宜,发展渔业、商业和手工业,走农、工、商并举的发展之路。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齐国则“尊贤尚功’’,善于兼容并蓄各种思想。另外,齐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海洋和山脉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当地人民豁达的心胸和奇幻的想象力。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方士活动于齐国、燕国、楚国这些地方,“仙人’’的传说就是从这里开始流传的。齐入一直保持着崇信神仙方术的特点。在齐地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故事,比如“海市蜃楼"的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徐福东渡的故事,《齐物论》、《齐谐》中记载的神话故事,等等。这些神仙方术、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一直保留在了淄博一带和胶东地区人民的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在广大普通群众当中口头流传着。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讲到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n羽在齐文化氛围之中生活和成长起来的蒲松龄,一直就对神鬼故事和民间传说情有独钟,二十五岁时好友张笃庆曾在诗中戏称之为“君自神仙客"。而淄川地区流传着的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仙故事则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重要契机。没有这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来源,是绝对不可能产生《聊斋志异》这部志怪小说集的。而且也正是在齐文化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影响之下,蒲松龄才会有如此卓绝的艺术想象力。因此,齐文化的影响对于蒲松龄《聊19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斋志异》的创作来说也是一个重要促成因素。蒲松龄所在的蒲氏家族可算是一个书香世家。自七世即蒲松龄的高祖蒲世广开始在举业上有所成就,是县学的廪生;到第八世时即蒲松龄的曾祖父蒲继芳是县学的秀才:九世时蒲松龄的叔祖父蒲生汶考中举人,后来又进士及第;十世即蒲松龄的父辈们在举业上都无所成。蒲松龄的父亲蒲檠在家境窘迫无奈之下才开始弃儒从商。n蚰蒲松龄是蒲氏家族的第十一世孙,同辈的兄弟还有柏龄、鹤龄等。父亲亲自教授儿子们念书识字,而其中蒲松龄自幼便聪慧异常,文才出众。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也就是蒲松龄十九岁的时候,“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啪1这个时期可谓是蒲松龄最意气风发的一个时期,在科考中首战告捷,在文人举子间声名大噪,同时还“受知于施学使闰章’’。乜u蒲松龄可以说是一举成名了。然而自此之后蒲松龄便久困于场屋了。据统计,从康熙二年(1663)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这四十年间,蒲松龄一共参加了十次乡试,而每一次都是铩羽而归。乜21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也就是蒲松龄七十二岁高龄的时候才得援贡生。从十九岁时即名声大噪到之后的屡试不第,如此巨大的落差,势必会给蒲松龄造成抑郁不得志的愤懑心情。《聊斋志异》中有很多科举题材的作品如《叶生》、《司文郎》、《王子安》等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科场不如意的书生一生的艰辛挫折和知音难求的痛苦心态。满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孤愤心情长久淤积之后,势必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将其倾吐出来。蒲松龄在其《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n钉蒲松龄正是将一腔悲愤与满腹文采都倾泻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当中去。“真正伟大不朽的、传之久远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从作者的人生感悟开始,由人生感悟的不断积累和沉淀而成为深沉的、挥之不去的‘块垒’衍化出来的’’。幽3《聊斋志异》的创作正是蒲松龄吐出胸中“块垒”的一个重要渠道,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久困科场的孤愤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推动力量。这正应了曹雪芹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那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总之,明清政权交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和清初钳制文人思想文化的恐怖氛围促成了蒲松龄采用志怪小说这种特殊的创作题材:蒲松龄故乡淄川的齐文化氛围又陶冶和塑造了他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并且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而在科场不遇的孤愤心态则成为了他进行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正是以上这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聊斋志异》这部惊世之作的出现。第二节作家与读者的互动:《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在创作当中作家便自觉地进行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这是《聊斋志异》区别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中,蒲松龄一直都在自觉地展开着与读者的对话,听取读者们关于作品的信息反馈,获得由读者直接提供的创作素材,并且从读者的欣赏肯定中获得继续创作的强大动力。没有这些读者中肯的意见反馈、创作素材的提供和赞扬肯定的声音,是绝对不会产生出《聊斋志异》这部文学杰作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聊斋志异》正是蒲松龄和读者们、普通群众们共同创作而成的。一自党的与读者的对话虽然《聊斋志异》全部篇目的创作完成于蒲松龄古稀之年,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将其一睹为快了。《聊斋》的第一批读者和评论者应当是蒲松龄早年的一些知交好友。’唐梦赉,字济武,别号豹岩,淄川人,比蒲松龄年长十二岁,是蒲松龄的知交好友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聊斋志异》的初稿创作完成。三年后(1682)的中秋节这一天,唐梦赉为《聊斋志异》作了一篇序文,文中说:“向得其一卷,辄为同人取去;今再得其一卷阅之。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川2司这显然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早期创作过程中曾经把不少篇目交给其阅读,并彼此交换意见。’另外,蒲松龄还有一挚友张笃庆。张笃庆,字历友,号厚斋,又号昆仑山人,淄川人,比蒲松龄小两岁。此人颇有才情,曾被王渔洋称为“文章淹博华赡,千言立就,诗尤以歌行擅长。”㈨其实,早在蒲松龄二十五岁(1664)的时候,蒲21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松龄有诗赠张笃庆,张就在《答蒲柳泉来韵》这首诗中戏称其为“君自神仙客”。其诗曰:迩来将遁世,闭户绝交知。君自神仙客,吾岂帝者师!惊人怀谢眺,流水识钟期.不厌狂夫态,披襟共咏诗。嘲这也足以说明蒲松龄喜爱谈狐说鬼和写鬼狐小说在好友中是出了名的。张笃庆在1682年为《聊斋志异》题辞云:冥搜镇日一编中,多少幽魂晓梦通。五夜燃犀探秘录,是年纵博借神丛。董狐岂独人伦鉴,干宝真传造化功。常笑阮家《无鬼论》,愁云飒飙起悲风。卢家冥会自依稀,金碗千年有是非。莫向酉阳称杂俎,还从禹穴问灵威。临风木叶山魈下,研露空庭独鹤飞。君自闲人堪说鬼,季龙鸥鸟日相依。搦管萧萧冷月斜,漆灯射影走金蛇。婶环洞里传千载,嵩岳云中迸九华.但使后庭歌玉树,无劳前席问长沙。庄周漫说徐无鬼,惠子书成已满车.嘲由这首诗也可以看出,张笃庆等好友都非常熟悉蒲松龄的创作情况。可以推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中曾将其手稿给多位好友阅读,和他们交换意见。读者们的意见对作家来说虽然不具有决定性,但是每个作家都必然会考虑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读者的意见对作家的再创作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其对作家之后创作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蒲松龄与读者的这种双向交流对于创作的进一步开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进行这种自觉的和读者的交流对话,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当中,显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二创作的源泉:素材来源于读者、群众《聊斋志异》中体现出作家与读者之间交流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很多创作素材都是直接从他的读者包括亲朋好友和普通群众当中获得的,广大的群众都是《聊斋志异》创作的参与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聊斋志异》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几乎在每一篇的开头或者结尾处作者都会注明此篇作品的素材来源。大致来讲,《聊斋》故事的材料来源有这么几类:第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类是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对前人的作品进行再加工。第二类是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于耳目所睹记,里巷所流传”。啪1第三类是作者从亲朋好友处获得的异闻趣事、不经之谈,加入作者独有的想象,使之成其为一个令人读来饶有兴味的艺术作品。第四类就是其情节故事主要是由作者自己根据平常生活内容提炼构思所得。而在这四类主要的素材来源当中,来源于亲朋好友和普通群众的篇目不占少数。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聊斋志异·狐梦》。蒲松龄有一友人毕怡庵,此人乃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之侄。《聊斋志异·狐梦》中说:·余友毕怡庵,倜傥不群,豪纵自喜。貌丰肥多髭。士林知名。尝以故至叔刺史公之别业,休憩楼上.传言楼中故多狐。毕每读《青凤》传,心辄向往,恨不一遇。因于楼上摄思凝想。既而归斋,日已寝暮。时暑月燠热,当户而寝.睡中有人摇之,醒而却视则一妇人,年逾四十,而风韵犹存。⋯⋯C∞】由此可见毕怡庵既是蒲松龄的好友,同时也是他的忠实读者之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腊月十九这一天,蒲松龄与毕怡庵同登毕际有家中私塾“绰然堂",二人剪灯夜话,畅谈狐事,而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毕怡庵所做的这个似幻似真的狐梦。蒲松龄有诗《同毕怡庵绰然堂谈狐》就记述了这天晚上知心好友们在一起饮酒作诗、漫谈鬼狐的情形:颦鬈腊鼓送残岁,少集消寒欣把袂.天寒晷短逼青阳,日云暮矣夜以继。朔风吹冷绰然堂,华灯粲粲燃无光。诗心酒胆进而发,剧淡益烈相颠狂.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缘来缘去信亦疑,道是西池青乌使。一群姊妹杂痴嗔,翠绕珠围索解人。刺史高楼一角明,香梦重寻春复春。∞妇而《狐梦》篇的结尾处也恰恰写道:“康熙二十一年腊月十九日,毕子与余抵足绰然堂,细述其异。余日:有狐若此,则聊斋之笔墨有光矣!遂志之。川321显然,《狐梦》的素材直接就来源于蒲松龄和友人毕怡庵的这次攀谈。而且,这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些材料也说明蒲松龄是常和友人交谈自己的作品以及漫谈鬼狐之事的,而朋友谈及的鬼狐故事又常常成为他创作的素材。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乃是使文学作品得以生成和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对于文学存在方式的全新理解是他们一反传统文学理论的最根本的地方。姚斯提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啪1也就是说,没有读者的阅读也就无所谓文学,文学作品是在读者的阅读当中获得其历史性生命的延续的。而且,一部文学作品并非一个封闭、自足的东西,作品中充满了意义的空白,读者们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填充这些空白从而完成作品的创作。文学作品是随着和读者接受的对话而不断增加新的审美意义的一种动态开放的历史性存在,不同时代的读者正是以他们的审美经验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历史性存在。但是,接受美学所讲的关于读者参与创作的理论思想却有一个重要的局限,那就是认为读者参与作品的完成仅仅体现在没有读者的阅读就无所谓文学和读者以自己的理解填充作品的意义空白这两个方面。事实上,如果我们考察《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接受美学关于读者接受和作品关系的理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在蒲松龄这里,读者不仅以自己的审美活动实现着作品的存在与完成,而且他们在作家蒲松龄的创作过程就充当了创作素材提供者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我们提过的毕怡庵等人,他们亲自读过蒲松龄的作品,了解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含量,自然就期盼着新作的出现,于是便积极地向蒲松龄提供新的材料。毕恰庵把自己所做的狐梦告诉给蒲松龄,经过蒲松龄的运筹帷幄便诞生了一个新的作品《狐梦》,这就是一个读者直接成为新作品的材料供应者的典型例子。所以,我们通过考察《聊斋志异》的创作与读者接受的关系发现,读者还能够以素材提供者的身份能动地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和作家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再比如,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应淄川同乡、此时正在江苏宝应县为知县的孙蕙之邀到宝应县做幕宾。嘲1在淄川到宝应途中经过沂州(今山东临沂)时适逢雨天。正如蒲松龄本人所写,“余庚戌南游至沂,阻雨,休于旅舍。有刘生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子敬,其中表亲,出同社王子章所撰桑生传,约万余言,得卒读。此(指《莲香》)其崖略耳。川矧也就是说,《聊斋志异》中《莲香》这一篇的创作素材直接来源于刘子敬所拿出来给蒲松龄阅读的这本《桑生传》。蒲松龄读罢难以释怀,于是便用自己的笔来重新驾驭这个故事题材,创作出了这篇比原著少了七千余字但是却拥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莲香》。还有,在《聊斋志异·上仙》这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癸亥三月,与高季文赴稷下,季文忽病。会高振美从念东先生至郡,因谋医药,闻袁鳞公言:南郭梁氏家有狐仙,善“长桑之术",遂共诣之。"汹1这里所说的念东先生就是第一个为《聊斋志异》写序的人高珩。高珩是蒲松龄的同乡,字葱佩,别字念东,自号紫霞道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比蒲松龄年长二十八岁。阱1高季文乃高珩之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蒲松龄与高季文共赴济南。㈨季文病后,大家在为季文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听说城南梁氏家有这么一个狐仙,会奇门医术,便一起去造访。后来蒲松龄便以他们亲历的这个奇异事件为素材创作了《上仙》这篇小说。像这样的题材来源于普通群众的例子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比如《考城隍》写的就是作者姐夫的祖父宋焘的轶事,这些前人的轶事自然是蒲松龄从其姐夫本人或亲友处听闻的。再如《龅石》写的是王渔洋家里的仆人经历的事情。唐梦赉还曾提供自己的经历材料并主动要求蒲松龄运用生花妙笔将其写成小说作品《泥鬼》、《雹神》。嘲《江城》中写到“余于浙江得晤王子雅,言之竞夜甚详”,两人彻夜攀谈异事的结果便是诞生出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小说。m1还有《狐联》点明“长山李司寇言之";H门的重新解读兼论蒲松龄对女性生存方式的思考》一文从女性视角对众说纷纭的《婴宁》进行重新解读,认为作品9l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反映出了蒲松龄对于女性歌哭生涯及其合理生存方式的认真思考,而婴宁从“笑”到不“笑"的过程正是我们透视蒲松龄对女性生存之思考的一个切入点。蒲松龄生活于封建社会对女子禁锢最为严密的阶段,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嫁人后在家庭中应“以顺为正’’,没有独立的人格;然而每一个女子又是必须要归属于家庭的,因为“女子有归"是大同世界的理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应当如何在夫家自处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存意义上的问题。婴宁是一个由鬼母抚养长大的孤女,当婆家对她的身世产生诸多疑问时,她只能以憨笑来闪躲。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一味嗤笑却引起了“西邻之子’’事件,这使她意识到笑也是有害处的。而且正是婆家的接纳使她获得了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她愿意放弃笑的生存状态,去适应这个新的生存环境。该文认为蒲松龄为封建时代的女性所考虑的最好的一个出路便是婴宁式的放弃一部分自我,获得封建家庭的接纳,完成女性的成长。同时,该文也指出,虽然蒲松龄有着对女性的真诚的关怀,但是却不能完全扬弃那个旧的婚姻家庭制度,仍然存在着思想上的局限性。‘删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批评者尝试用女性批评理论去解说《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情爱模式、家庭婚姻观念等等。女性主义的《聊斋志异》批评接受崭新而独特,它能够丰富我们对于《聊斋志异》的认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聊斋志异》的内在涵蕴。《聊斋志异》文化批评。伴随着文革后“寻根文学”的兴起,从80年代开始文化批评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咙妇新时期的《聊斋志异》接受中也出现了文化批评这一全新的样式。批评者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视角去解读《聊斋志异》作品的深层内涵,如《聊斋志异》与儒道传统文化心理、蒲松龄的文人心态、蒲松龄与中国的“孝"文化传统、《聊斋志异》与民间文学、民风民俗等都成为了重要议题。新时期以来对《聊斋志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得到了很多的关注。比如《聊斋志异》与道教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据吴九成《与道教》一文统计,在《聊斋志异》中内容直接与道教有关的作品达157篇之多。该文认为,“道教的教义、传说、神祗、仪式和道士们的活动,为《聊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啤21同时,“道教的意象群落、思维模式和思维特征,也给《聊斋》的艺术思维以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色彩。因此,该文认为《聊斋志异》无论从素材还是到作者的艺术思维模式都与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聊斋志异》中可以看出道教文化的深深影响。再如黄洽《道教存想致神的思维方式与(聊斋志异>的幻想故事》一文主要探讨了道教最有特色也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存想"与《聊斋志异》中人与异类遇合故事艺术构思之间的关系。道教修炼要求“闭目内视,忘体念神",修为高者即可化凡间之坛为神灵之境;而《聊斋志异》中众多的男主人公心存对花妖狐魅的念想便获得令人称羡的艳遇的故事显然是深受道教的这一特殊思维方式的影响。汹3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聊斋志异》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聊斋志异》的深层文化内涵有重要的价值。从民间文化的角度透视《聊斋志异》也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比较新的《聊斋志异》接受角度。汪玢玲著《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则重点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去考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作品。书中详细考察了《聊斋志异》对民间素材和历史传说的提炼,仔细梳理了《聊斋志异》用典中的民间典故,论述了《聊斋志异》与中国民间文学、文化的血肉关系,是《聊斋》文化批评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总起来看,文化批评模式的《聊斋志异》接受能够将作品放诸中国传统文化的坐标系中去考察,从而对作品的内蕴的分析便能一目了然,使我们对《聊斋》的认识向纵深处发展。有一些批评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聊斋志异》的文化批评接受目前仍然是非常薄弱的,其中仍存在着众多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批评者们对之投入更多的努力。除上述以外,新时期的《聊斋志异》批评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样式,这里不再一~详述。这个时期由于广泛吸收二十世纪西方的文艺理论而使得我们对于《聊斋》的接受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但是,广泛地借鉴吸收西方文艺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它的弊端,那就是容易贪新求快而导致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每一种对于《聊斋》批评有裨益的方法都需要批评者投入更多的思考与长时间的批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效用。综上,新时期的《聊斋志异》批评呈现出主导多元的格局。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历史批评,与此同时新出现的结构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也都成为了多元中的一元,它们共同推动《聊斋志异》读者接受跨入多方位、多层次接受的新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六章《聊斋志异》的域外接受和影响《聊斋志异》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正是世界各国的读者对其展开接受的过程。从18世纪中期开始,《聊斋志异》就经由其他国家、民族爱好者的阅读接受而流传到了其他国度,并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发生了影响。第一节从中国到世界:走进域外接受者的视野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个阶段里《聊斋志异》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主要是翻译和介绍。通过中外译介者的共同努力,《聊斋志异》逐渐为外国读者所了解和熟悉。《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获得国外读者认可的同时,也对国外很多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聊斋志异》最早主要是从18世纪中期在地理位置比较临近、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的几个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传播开来,并获得了这些国家读者的喜爱。之所以获得这些读者的欢迎,而没有产生对作品排斥的现象,是因为日本、朝鲜等国家自古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一些知识分子对汉语言、汉文学非常熟悉和了解,同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抱着虔敬的态度。当这部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的名著传入这些国家时,自然便获得了读者的强烈的期待和喜爱。《聊斋志异》传入日本是在江户时代(1603一1867)。日本长崎《商船载来书目》中就记载着公元1768年、1800年和1854年都有货船载有《聊斋志异》等书籍运送至日本。乜2钔根据日本学者藤田辜占贤考察,前两次传入日本的《聊斋志异》版本是青柯亭本,第三次输入的时间是在道光年间吕湛恩注本出版之后,因此很可能传入的是吕湛恩注本。当然,此时的《聊斋志异》在日本还没有被广大的普通民众所结识,能接触到它的人或者说它的读者圈子还仅限于一些有深厚汉学功底的日本知识分子中间。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受到汉文化影响至深的国家,“日本的知识分子从刚刚进入学堂的幼小年纪开始,就用假名注释诵读、同时也误读着数目庞大的汉文学典籍,通过这些似懂非懂的奇妙而有趣的文字,他们构筑起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川2嘲由于这些颇有汉学修为的知识分子们完全能够毫无障碍地阅读汉文原著,因此这个时期里一直没有出现《聊斋》日文译作。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日本江户时代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聊斋志异》改编和效仿之作,《聊斋》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很多日本作家去模仿它。江户读本(江户时期一种带图的大众读物,也宜译成“草纸”)代表作家都贺庭钟的《莠句册》第三篇中便有《聊斋志异·宦娘》的翻版之作:另外,森岛中良的《闲草纸》里面则有多达七篇《聊斋志异》改编作品,分别是对《画皮》、《酒友》、《凤阳士人》、《促织》、《龙飞相公》、《道士》和《织成》的改编之作。‘冽明治时代(1867—1912)《聊斋志异》的仿作仍然层出不穷,比如此时期著名小说家森鸥外与小金井君子合作的小说集《荫草》中《一张人皮》这一篇明显是根据《聊斋志异·画皮》炮制而成。还有小说家尾崎红叶的《巴波川》显然是以《聊斋志异·花姑子》为蓝本,而且作者还特意在作品中交代主人公曾阅读过《聊斋志异》,这更是确凿无疑的说明了这篇小说与《聊斋志异》的因果关联。‘踟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受到《聊斋志异》影响较明显的一个作家。我们前面提到过日本文学家国木田独步曾翻译过几篇《聊斋》故事,而正是这几篇译文因缘际会将芥川领入到了《聊斋志异》的神奇的园地,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地深深喜爱上了《聊斋志异》。1915年,他选取《聊斋志异》中《鼠戏》和《雨钱》中的部分情节略加改造而创作了《仙人》这篇小说;晗2劬他的另一中篇小说《酒虫》的情节则是直接照搬自《聊斋志异》中的同名作品,都是讲长山刘氏好酒、后来某僧将其肚中酒虫引出的故事,基本上是将中国的文言翻译成了日本白话。另外,他的《支那游记》中也多处借用了《聊斋志异》的情节内容,来增加其作品所营造的奇幻氛围。从这多篇作品中我们都可明显看出《聊斋志异》在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当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聊斋志异》的日文译作最早出现于明治时代。最早的一部日文《聊斋》译作是出版于明治二十年(1887)的神田民卫的《艳情异史》,集中共收录《细柳》、《王桂庵》、《寄生》、《恒娘》和《五通》五篇译文。乜291另一个较早的对《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是矢野龙溪。他从1897年起的两年内曾任日本驻清朝特使,回国之后他创办了《东洋画报》。1903年,他邀请日本文学界泰斗国木田独步将《竹青》、《王桂庵》、《石清虚》和《胡四娘》等几篇作品译为日文,刊登在该杂志上。㈣1这之后,又有许多日本文学家进行聊斋译介和宣传工作,出现了多种《聊斋志异》的译著。这些译著的出现为《聊斋志异》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赢得更多的日本普通大众读者的喜爱打开了方便之门。根据朝鲜目前可见的最早提到《聊斋志异》的文字——朝鲜后期文人俞晚柱的读书日记《钦英》中的有关记载来看,《聊斋志异》传入朝鲜的时间和日本一样,基本上也是在十八世纪中期。根据韩国学者崔溶澈的考察,18世纪中期传入朝鲜的《聊斋志异》的版本应是青柯亭刻本。这个时期另一位提到《聊斋志异》的文人是李圭景,他用一生的时间创作出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其中就提到了中国的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并评价说:“有《聊斋志异》,蒲松龄著,稗说中最为可观。或有实迹,文辞雅驯,与王渔洋同时。渔洋以千金购之,欲为己作,而松龄不应,其操可知也。川23q他对《聊斋志异》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是“稗说中最为可观"。另外,《聊斋志异》在18一19世纪之间也传入到了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并且也都对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如1916年越南南方六省中就可看到由阮政瑟、阮文矫、阮祥云翻译的五册本《聊斋志异》,在这个时期的越南名著《圣宗遗稿》中也有《聊斋志异》的效仿之作。∞21《聊斋志异》传入西方国家的时间一般都是在鸦片战争前后,虽然之前也有一些西方商人、传教士来华,但是他们带回国内的都是一些少量的关于中国的情况。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这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大国终于在西方帝国尖船利炮的击打之下敞开了国门,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很多中国艺术珍品进入到了西方视野之中。俄国因为与中国领土接壤所以很早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随着沙俄势力向东方扩张,俄国的汉学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前,俄国的汉学研究者主要都是来华的传教士。道光八年(1828),莫斯科附近的喀山大学开设了蒙古语讲座,后来又开设了汉语文讲座。光绪二十五年(1899),俄国又在海参崴创立了东方语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又增设了东亚学院,专门培养汉学研究人材。这些都促进了俄国汉学研究的发展。《聊斋志异》最早是由俄国来到清朝的传教士传播到俄国去的。第一个翻译《聊斋》的俄国人是尼·莫纳斯特廖夫,他翻译的《聊斋志异·水莽草》刊登在了1878年的《新作》杂志上。∞1瓦·巴·瓦西里耶夫(中文名王西里)也进行了《聊斋志异》的翻译工作。他于1840年随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到中国,在北京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居住了十年。他在为俄国皇家科学院及喀山大学购买中文图书时,买到了多种《聊斋志异》的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仍被珍藏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图书馆中。瞳3们王西里回国之后于1851年起在喀山大学开设中国文学课程,讲授中国的文学,并于1868年编辑出版了《中国文选读本》中选译了5篇《聊斋》故事,分别是:《水莽草》、《阿宝》、《曾友于》、《庚娘》和《毛狐》。担蚓1907年,俄国另一汉学家伊凡诺夫翻译了《聊斋志异》中的7篇故事:《黄英》、《李伯言》、《竹青》、《考城隍》、《瞳人语》、《画壁》、《种梨》,发表在《俄罗斯地理学会黑龙江部特罗伊茨克一隆甫斯科—恰克图分会丛刊》1、2号上。‘删无论是王西里还是伊凡诺夫等汉学家,他们对《聊斋志异》的译介工作都为俄国普通读者了解《聊斋》打开了方便之门。《聊斋志异》很快便在俄国流行了起来。第一个翻译《聊斋》单篇作品的英国人是咸丰、同治年间英国驻清朝外交官迈耶斯,他于1867年译出《酒友》一篇,刊登在当时香港《中国与日本问题解答》杂志上。啪1而《聊斋志异》的第一个正式的英文译本则由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于1880年在英国出版。他所编译的《聊斋志异选》中共翻译聊斋故事164篇。这也是《聊斋》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嘲1鸦片战争前,美国就同清朝有商业往来,有一些美国人来到过中国。不过,美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中国则是在鸦片战争后。卫三畏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位汉学家,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家。他既是传教士,又是美国驻华使馆的秘书和翻译,因而有机会从多侧面去观察和了解中国。回国之后,1886年,卫三畏被耶鲁大学聘为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开设汉学讲座。卫三畏的汉学研究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编撰了《汉英韵府》、《英华分韵撮要》等词典,另一方面就是编著了《中国总论》这一大部头的著作。《中国总论》涉及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他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评价并不高。在谈到《聊斋志异》时,他只举了其中的两篇故事,一个是《种梨》,他认为这篇小说说明了中国文学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又举了另一篇《骂鸭》,指出中国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以道德劝戒为主旨。总的来看,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个阶段里国外接受《聊斋志异》的主要形式就是翻译和介绍。中华民族瑰丽丰厚的文化宝藏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引起了外国学者的注意,当时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的小说名著《聊斋志异》更是使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外国接受者特别关注。《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国外读者的欣赏和确认,并开始得到广泛的译介传播。第二节国外聊斋学的出现和发展19世纪末以来,《聊斋志异》获得更广大的国外读者的了解和欢迎,在很多国家都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学名著。与此同时,这个阶段也是《聊斋志异》国外学术研究开始出现的阶段。当《聊斋志异》在域外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专门的学术研究也必然就随之出现和发展起来了。论文主要对在聊斋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俄国、日本、英美、韩国等进行论述。一俄国前文曾提到,王西里于1840年随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到中国,在北京居住了十年。回国之后,他被喀山大学聘为了满、汉文教授,于1851年起开始在喀山大学开设中国文学课程,讲授中国的文学。㈣11888年他翻译和编选了《中国文学史资料》一书。1889年,他又编撰了教材《中国文学史纲要》,这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书中对《聊斋志异》进行了简要的评说:“这些志怪故事不但语言精湛,且以叙事巧妙见长,因此本书非常受尊敬,版本众多’’。【2帅】王西里是俄国的第一位汉学家,他对于俄国的聊斋学研究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在王西里的学生中就出现了许多喜爱聊斋的人,阿列克谢耶夫就是其中之一。阿列克谢耶夫(188卜1951)是20世纪上半期最为引人注目的俄国聊斋学专家。20世纪初他在彼得堡大学任教时为评定教授职称,曾先后被派到英、法、德和中国进修。他在中国进修期间对《聊斋》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从此《聊斋》研究成为了他的汉学研究重点之一。他对《聊斋志异》在俄国的翻译和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被称为是“聊斋在俄国的第一位真正的朋友"。m嵋阿列克谢耶夫曾出版过四部聊斋译著,分别是:《狐媚集》,其中选译《聊斋》故事29篇,1922年由彼得堡国家出版社出版;《僧术集》,选译43篇,1923年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由莫斯科及彼得堡国家出版社分别出版:《奇异集》,选译21篇,1928年由列宁格勒思想出版社出版;《异人集》,选译62篇,1937年由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科学院出版社分别出版。共计翻译《聊斋》故事150余篇,对聊斋志异在俄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嘲21他在翻译作品时非常注重忠实于原文的意思,正如俄国著名学者艾德林所评价的那样,“阿列克谢耶夫的译文是高超的,它能够充分传达原作的意思和精神,另外,能够把原作中具有各种独特性格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阿氏为译文所作的注释,亦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对《聊斋》的翻译和注释,是阿列克谢耶夫终其一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删在翻译的同时,阿列克谢耶夫还对《聊斋志异》进行了学术研究。他高度评价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作品中的用词、韵律及引文的选择和安置都依叙述的风格而定——这一切都达到了几近完美的结合。川删他还从清代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思想文化背景的角度提出自己对《聊斋志异》的见解:“聊斋先生在写自己的短篇小说时,环境是很险恶的,因为当时极力压制自由思想,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言辞之间很平常地暗指一下时局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就能明白为什么前言甚至所有短篇小说的语言都是很隐晦的。”啪习另外,他还在《中儒生个性与士大夫意识的悲剧》一文中评论道:儒家是“不语怪、力、乱、神”的,蒲松龄的思想根基属于儒家,但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却违背了儒家的观点和信仰,他借助一些荒诞不经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希望,这既反映出他本人作为儒生的个性悲剧,同时也反映出形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即他所处的言论极不自由的创作环境。乜删这些都是从蒲松龄所生活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方面去探讨他的创作特点。同时,他还注意到了《聊斋志异》具有多层次的读者影响力这一现象。他说:“首先,文化水平很高的读书人看《聊斋志异》欣喜,受到感动,因为写的那么文雅。水平不怎么高的,识字不多的人对《聊斋》也有兴趣,《聊斋》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尽管聊斋叙述的是民间内容,但他的小说成了上层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和最流行的读物,一方面,勉强识字的中国人急于了解优秀小说家写的复杂的故事内容,如醉如迷地去领略它,另一方面,读书人高度评价这些小说丰富的、活生生的、不可模仿的修辞风格,因此聊斋流行没有界限,全世界未必有双。”胁刀这些观点都是非常引人思考的。二战后俄国还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他们被称为俄国“第三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代"汉学家。n伽其中出现了很多涉足到聊斋学研究领域中的学者,如乌斯金、费什曼等。1958年乌斯金完成了他的题为《蒲松龄的短篇小说(分析稿本与刊本的异同)》的副博士论文。文中分析了《聊斋志异》语言中的引语问题和题材来源问题。乌斯金在研究《聊斋》诗歌引语方面发表了很多独特的见解。他指出,《聊斋志异》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散文中的话,这些引语有的是采用它们的直接意义,但有时却是为了获得讽刺性的模拟效果,即“戏引”。关于《聊斋志异》的题材来源,乌斯金认为蒲松龄很多小说的情节都脱胎于干宝《搜神记》、唐人传奇和后来的话本小说,同时蒲松龄也对它们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与创新。‘甜阳阿列克谢耶夫的学生费什曼教授也是聊斋学方面的研究专家。1980年,费什曼出版了《十七——十八世纪三位中国短篇小说作家:蒲松龄、纪昀、袁枚》,她是在翻译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的基础上进行《聊斋志异》的研究的。费什曼认为《聊斋志异》中反映出蒲松龄世界观的基础是儒家思想,虽然有一部分小说也与道教有关系,但是儒教基础是最重要的。同时,费什曼还非常注意研究蒲松龄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她选取了25篇小说中两千个可以带修饰语的名词和动词,其中1402个(70%)有修饰语,比如颜色、味道、人物的手势、姿态、行为、说话特点和情感精神方面的修饰语等等。费什曼认为蒲松龄与其他笔记小说家的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特别仔细的描写人物的手势与姿态,而且在蒲松龄以前的中国文学中还没有这么仔细而确实的心理状态描写,这是他的艺术创新与发展。同时,费什曼也研究了蒲松龄小说中幻想的作用,认为蒲松龄继承了以前的文学传统,同时也作了新的创造,比如把怪异的事情纳入现实生活故事,或在妖怪的肖像中加入现实中人物的细节。‘删俄国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的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研究员也是俄国当代知名的汉学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都有研究。他在为乌克兰学者伊凡·切尔科翻译的《聊斋志异》乌克兰文译本《作法术的道士》写的序言中,结合《聊斋志异》产生的社会背景对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聊斋志异》表现出了对封建社会末期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他指出:“蒲松龄在写作自己的小说时,是处在这样一个环境,自由的思想遭到公然迫害,不满现状的爱国人士在言论中对当时情况的每一个最平常的暗示,都会被认为是犯罪,l∞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遭到死的威胁。川圳李福清进一步指出,虽然蒲松龄在小说里几乎完全没有直接提到满族的征服者,但是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经过巧妙加工过的怪异故事,从而消除了对当时社会的尖锐批评的印象。李福清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正是通过将不公平的人间世界同存有正义的妖异世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种种黑暗不公的批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蒲松龄在《梦狼》的结语中写道:“窃叹天下之为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嘲1所以,我们只有结合蒲松龄所处的社会背景才能深刻地领悟《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俄国的聊斋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俄国聊斋学研究在作品翻译、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艺术特点的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聊斋志异》读者接受的问题,可惜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二日本日本《聊斋志异》的传入时间较早,《聊斋志异》的译介工作开展得也较其他国家更快、更广,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接受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聊斋志异》作品及其作者的研究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前文提到,在日本明治时代出现了许多的日本文学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聊斋译介和宣传工作。但是,明治时代的译介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开创性,其译介成果还都只是一些单篇作品,因而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聊斋志异》译著。直到日本大正(1912—1926)和昭和(1926一1989)时代,《聊斋志异》的日文翻译工作才算迈入正轨,并且出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人物,将《聊斋》日译工作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这个人便是柴田天马。柴田天马几乎是半生都致力于《聊斋志异》的译介工作。大正八年(1919)出版的《日译聊斋志异》是他的第一部《聊斋》译作,书中收录了34篇《聊斋志异》译文。由于此书出版之后大受欢迎,他很快便投入到了《聊斋志异》全译本的工作当中去,花费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终于陆续译出了十卷本《全译聊斋志异》。㈣1柴田天马可谓是《聊斋志异》日本译著的开创者,他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他翻译的《聊斋》都是以青柯亭本为脚本,并非依据手稿,因此和蒲松龄的原著还是有一定偏差的。10l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上半期日本另一重要《聊斋》翻译者是佐藤春夫。佐藤春夫最为人熟知的一面是他是日本此时期著名的作家、评论家,事实上,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小说翻译家。日本20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掀起过一场翻译鲁迅作品的热潮,佐藤春夫便是其中的一员骁将,成绩引人注目。乜5们而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当中,佐藤春夫的成绩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出版于1923年的《玉簪花》集中收入了四篇《聊斋志异》译文,分别是《绿衣女》、《阿宝》、《宦娘》和《雷曹》;出版于1929年的《支那童话集》中又收入《促织》、《偷桃》等五篇聊斋故事译文;1942年除村一学所编《中国文化谈丛》中又收录了佐藤春夫译的《婴宁》一文,等等。乜吲佐藤春夫总共翻译了十多篇《聊斋》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聊斋志异》中故事情节性强、艺术感染力也较浓郁的篇目。二战后《聊斋志异》翻译的势头有增无减,各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集在日本大量出现,《聊斋志异》选译本、全译本等出现了数十种之多。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增田涉、松枝茂夫、藤田祜贤和大村梅雄合译的全译本,该著被收入1958年平凡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当中(第21、22册)。这个译本主要是以蒲松龄手稿为底本,手稿不全的则以青柯亭本为根据,这样就比柴田天马只以青柯亭本为底本的可信度要高一些。这个译本也是二战后在日本受到普遍欢迎并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除此之外,20世纪日本还有很多的《聊斋志异》译本,比如1970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大系》中所收录的以张友鹤先生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为底本的《聊斋志异》全译本;以及同类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选集中的译文收录,等等。嘲3到目前为止,国外《聊斋志异》译本最多的国家就是日本。经过许多日本文学家进行不懈的聊斋译介和宣传工作,到日本大正(1912一1926)和昭和(1926—1989)时代,《聊斋志异》终于走出了少数知识分子的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部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学名著。汹刀日本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场有关《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生平、著作情况的研究热潮,这次研究热潮恰和此期中国国内对蒲松龄生卒年及其遗著的考证和整理热潮相呼应。马场春吉的出版于1940年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一书则可算是日本较早的一部聊斋学研究专著。该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的内容主要有聊斋的著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者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柳泉的遗著、蒲柳泉的遗迹等;中编是山东奇谈集;下编是两篇《聊斋志异》译文。㈣11940年还有一位日本学者出版了自己的聊斋研究专著,那就是对日本的蒲学研究做出了无可替代甚至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重要贡献的平井雅尾。平井雅尾三十年代时曾在山东淄川地区行医,由于阅读过《聊斋志异》并对其素有喜爱,因此平井来到淄川后便在行医之余向当地百姓询问并搜集与蒲松龄和《聊斋》相关的材料。不仅自己搜集整理,而且他还和当时已颇负盛名的蒲学研究专家路大荒过从甚密。他曾经在文章中这样称赞路大荒说:“路君为当地稀有笃学之士,且为蒲松龄同邑之后学,对于聊斋研究造诣颇深。路君与胡适氏为知己之交,为当地研究第一人。"乜鹳1两人就有关问题互相切磋,相互补足与增益。“据后来统计,平井氏共搜得蒲氏包括《聊斋》诸家抄本在内的诗词文杂著、蒲氏手稿、手书他人著述、有关家世、友好与儿孙著述等资料多达四百余种。其中虽有赝品,但大多为十分宝贵的真迹、第~手资料或早期抄本,有的还是孤本,无论从资料价值还是从文物价值衡量,都是无价之宝。川矧在这些资料中,最宝贵的是平井从蒲松龄嫡系子孙处得到的手稿本《聊斋草》和手稿本《蒲氏族谱》等。稿本《聊斋草》“是蒲松龄第八代后裔蒲英翠传的,笔迹与稿本《聊斋志异》、蒲氏族谱《般阳土著》、《鹤轩笔札》、蒲松龄七十四岁画像题字完全相同。《聊斋草》收自康熙四十一年壬午(蒲松龄六十三岁)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蒲松龄七十一岁),共九年,一百九十题,二百三十七首"。哺¨而《蒲氏族谱》特别是《族谱引》则“详细地记载蒲氏一族的由来、盛衰的经过、衰微的原因与实状、编写族谱的理由、经过等。"啪对在拥有了这么多无比珍贵的资料的基础上,平井雅尾在对它们进行鉴别、比对的过程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对蒲松龄生平及其遗著的整理、分析与研究工作。1940年他自费出版了《聊斋研究》一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此书内容共分十三部分,分别是关于聊斋遗稿、遗稿埋没之理由、遗稿之考证、遗稿散逸之状况并松龄嫡流孙、蒲松龄之肖像画、蒲氏子孙命名谱、蒲氏系统图、蒲松龄之生活年龄、蒲松龄年谱要粹、遗稿搜集之困难、于蒲家庄原稿之存在及其时价、笔者所藏之聊斋遗书、聊斋蒲松龄之遗迹等。嘲1可见此书乃是一本试图专门和全面地研究蒲松龄及蒲氏遗作的非学院派但却具有学术性的论著。当103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然,由于平井雅尾有些资料的真伪考证也存在一些错误,导致得出的结论也不足取信。不过,他的这本书毕竟是日本聊斋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之一。而且,他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他所搜集来的这大量的资料后来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所收藏而成为了日本蒲学专家们从事研究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了日后日本蒲学研究飞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因。因此,平井雅尾在日本蒲松龄研究中的地位向来是为人们所推重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藤田祜贤教授,是二战后日本著名的聊斋学研究专家。他在聊斋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是日本聊斋学研究界的重要领军人物。除参与了前文所提到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中《聊斋志异》部分的翻译工作以外,藤田教授还参与了盛光社版《中国文学名作全集》和世界文化出版社版《世界文学》中《聊斋志异》部分的翻译工作。而且,他还有自己单独的一部《聊斋》译著,该著共收入聊斋译文11篇。可以说,藤田教授一直都在为这部中国文学经典在日本的传播真诚勤恳地付出着努力。前面提到,平井雅尾对于日本的蒲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平井雅尾在山东淄川地区行医时,苦心经营地搜集到了大量有关蒲松龄及其著作的第一手资料。上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平井将这批珍贵的资料高价出让给了一位日本商人,而这名商人又将它们无偿的献给了自己的母校庆应义塾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汉学家们深知这些资料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于是便专门在本校设立了一个文库来善加收藏。正是庆应义塾大学的这个聊斋文库为二战后日本蒲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和动力,使得它在蒲学研究方面也成为了一大强国。庆应义塾大学的藤田祜贤教授正是利用这个宝贵的文库展开了自己的聊斋学研究。首先是资料整理方面的成绩。他根据庆应义塾大学聊斋文库中的资料编撰了《庆应义塾大学所藏聊斋关系资料目录》、《聊斋志异的研究和资料》、《聊斋研究文献要览》等名目要览。第二,他还对《聊斋志异》的一些版本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如《稿本考勘记》一文就是根据中国辽宁新发现《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影印本写作的一篇考勘文章。文中对手稿本的笔迹进行了考察,认为从稿本中有几种不同的字体来看应不是全由蒲松龄一人抄写而成;但是其中一些不同的笔迹则是由蒲松龄抄写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又将手稿本的笔迹同庆应义塾1舛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大学聊斋文库中所藏的已被确认为蒲松龄亲手所抄的《聊斋草》和《蒲氏族谱》的笔迹进行了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抄成于蒲松龄70岁前后的篇章涂改最少,即使有涂抹,其笔迹也与全篇~致。因此,藤田教授认为,新发现的半部手稿应是蒲松龄晚年的再整理本,那些涂改较多的篇目则是抄写于早年,到晚年再进行誊抄时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一一进行整理清抄,于是只能用现成的早期抄本稍事修改后编入。∞1第三,藤田教授还对《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进行了研究。他不同意将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归结为劝善惩恶或对时政的愤懑等观点。在《中国文人的创作契机——以蒲松龄和为例》一文中,他提出“科举不第的挫折该是他(指蒲松龄)执笔写作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些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之写作,都和他由于科举不第而在内心产生的苦闷、悲愤和寂寞等情绪息息相关。州矧第四,藤田教授还对《聊斋志异》作品中常见的“异史氏日"这一现象进行了历史的考察与分析。他指出篇末论赞文字的传统最早开创于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日’’;《汉书》又以“赞日"的形式进行了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中又再次出现,如《毛颖传》的“太史公日”、《宋清传》中的“柳先生日’’等;唐传奇中也常见论赞性的文字,不过多为儒家道德的陈腐说教;而由明入清以后则出现了类似随笔的篇末文字,最初就体现在《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日”。这些随感式的文字真实的记录了作家蒲松龄的内心活动。第五,藤田教授还注意到了《聊斋志异》同中国民间文学的关系。他在《(聊斋志异>与民间说话》一文中认为:“《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其内容看似和民间流传的原貌一样,实际上除了经过讲述者的润饰以外,还经著者蒲松龄的再创作而成。正因为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所以其中大部分与原貌不一样。”汹1这一观点概括了《聊斋志异》对民间传说等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与提炼的艺术特点。此外,藤田教授在聊斋俗曲研究等方面也都有一些成果。总之,藤田祜贤教授不仅在《聊斋志异》的翻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在《聊斋志异》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日本聊斋研究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二战后还有一位重要的聊斋学研究人就是前野直彬。他并不是庆应义塾大学的成员,而是执教于东京大学,但是聊斋文库中的资料也是他从事研究的重要源泉。他的研究成绩比较突出的方面在于蒲松龄的作家生平研究。他从平井雅尾所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搜集的相关材料出发,仔细加以分析和鉴别,发表了一系列的有关蒲松龄生平研究的文章,并于1976年将它们结集出版,定名为《蒲松龄传》。该著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蒲松龄传记著作。该著共分18个专题讲述了蒲松龄一生的生平事迹。另外前野直彬还曾编写《中国文学史》,在清代“志怪·艳情小说"中对《聊斋志异》进行了评述。书中主要是沿用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观点,认为明初出现了很多“拟晋唐小说”如瞿佑《剪灯新话》等,之后就陆续的出现了对模仿它的作品,其中以《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该书认为《聊斋志异》由仿照唐传奇的稍长篇的作品和仿照六朝志怪的稍短篇的作品构成,“但目的已不在于讲述怪与奇,而是通过假托人类以外之物以表现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爱来描绘理想的世界。"跚1该著的观点基本把握了《聊斋志异》对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传统的继承关系,但是对其艺术创造和对传统的超越方面认识不足。70年代末以来日本的聊斋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接班人。比如庆应义塾大学的蒲学专家藤田祜贤教授的学生八木章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其实,藤田教授在编撰一些有关《聊斋志异》的文献要览时,八木章好就曾经参与其中过。在老师的濡染之下,八木章好也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不过他似乎最感兴趣的还是蒲松龄的诗歌创作。他先后发表过《聊斋诗研究序说》、《蒲松龄儿孙抄本校勘记》、《作为诗人的蒲松龄》等文,㈣3着重对蒲松龄的诗歌创作展开研究,显示出了较深厚的学术功力。日本年轻一辈的聊斋学研究人中还有一位比较著名的就是冈本不二明,他是日本国立冈山大学的教授,从80年代起开始进行《聊斋志异》的研究。他的研究往往思路独特,另辟蹊径。比如《(聊斋志异)和菊花》一文以菊花作为切入点,破茧抽丝,从蒲松龄一生中与菊花的不解之缘考察《聊斋志异》的深层意蕴。蒲松龄创作的四百九十余首诗中有四十首左右是写到菊花的。而他的馆东毕际有犹为好菊花,他还曾经专门为毕际有到济南去寻访名菊。他长期设帐的毕家石隐园内就栽种了很多的菊花,而蒲松龄在这里生活了三十余年,《聊斋志异》中的大量篇章是在这里写成的。因此,该文提出:“《聊斋志异》里的菊花意外地告诉给了我们许多东西",反映了蒲松龄人生经历中丰富多层次的内容。∞1再如《蒲松龄与医术》一文,文章认为蒲松龄是一个一生体弱多病的才子,并从蒲松龄的诗文中发现了蒲松龄从小到老的病史。然后文章又从《聊斋志异》中抽取出其中与医术相关的内容加以分析,发现蒲松龄在医术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养生方面有相当的知识和修养。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卜筮、铃医等内容,说明蒲松龄对这些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关注的。而且文章认为蒲松龄非常笃信佛教,热心的研习《维摩诘经》,因为维摩诘和蒲松龄一样都有多病的经历。《聊斋志异》等蒲松龄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响。昭7∞总之,冈本不二明非常善于发掘《聊斋志异》的多层次内涵,使得读者能够越发领略出《聊斋志异》这部经典著作的丰富底蕴。总之,20世纪日本的聊斋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二战前个别学者零星的研究,发展为以庆应义塾大学等为中心的一个学者研究群体,并涌现出了很多卓有成绩的聊斋学专家。这的确是一个质的飞跃。三英美二战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学研究成为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一门学科,而其重镇就在美国。美国的汉学研究正是在二战后才后来居上的,这其中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首先,二战后美国国力日渐强盛,很多欧洲国家因为衰落而人才外流,涌入美国,因此,美学的汉学便借助很多外籍学者之力而崛起。其次,二战后世界格局中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对峙的紧张局面,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个大国就引起了美国的重视。从政治意义上讲,美国需要了解中国。因此,从50年代起,美国开始向一些高等研究机构注入大量资金,开展中国学研究。英国政府也为汉学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曼彻斯特大学近年来就斥资2500万英磅建立了一个跨院级的中国研究中心。这些都促使了英美汉学研究的发展,使其更具学科专业化的特点。当然,研究的重点是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不过也兼顾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聊斋学的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英美等国的聊斋学研究崇尚科学、客观、严谨,往往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各种理论运用于其中,往往能够得出有创见的结论。1978年纽约出版的由约瑟夫(Josephs.m.1au)和马幼桓(Ma,yao_1rood)合著的《中国传统故事的多样性主题》一书,该著的新颖之处在于将《聊斋志异》与西方哥特式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哥特式小说是流行于欧洲18世纪前后的一种描写荒郊古堡中神秘恐怖故事的小说形式。著者认为,《聊斋志异》虽然也有描写鬼怪的哥特式因素,但却没有恐怖色彩,因为蒲松龄在鬼怪形象身上增添了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较多的人情味,可以说是创造出了中国的哥特式小说。㈣1199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hanTak-hungLeo的《论狐和鬼》是一部探讨中国十八世纪志怪小说的专著。该著将十八世纪的中国志怪小说称为“晚期志怪小说",并从中国志怪小说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作者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使整个的中国志怪小说传统达到了一个非凡的顶峰,它的光辉已经使得同时代的其他小说黯然失色。川2721“中国十八世纪的志怪小说要么是在蒲松龄的影响下而创作,要么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1该著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它在中国志怪小说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美国加州波摩纳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的英籍学者AllanH.Barr(中文名白亚仁)是美国聊斋学研究方面的一位著名学者。他非常关注《聊斋志异》与前人小说的传承流变关系问题。比如在《略论谢肇浙的文言小说与(聊斋志异)的关系》一文中,他详细分析了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的《麈馀》这部文言小说集中八则笔记小说的故事情节与《聊斋志异》中一些作品的相似点。文中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找到蒲松龄是否读过谢肇浙笔记小说的确凿证据,但是在创作素材上二者却都与民间传说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而《聊斋志异》在对民间素材的艺术加工与改造上更是胜《麈馀》一筹。“通过对两者的对比,我们更能清楚地发现蒲松龄独特的创作天才及其对传统笔记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咖1《略论李澄中及其与的共同题材》一文则是对清代作家李澄中(1629—1700)的一部长期被埋没的作品集《艮斋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问题进行了考察。李澄中是与蒲松龄同期的一位山东诸城作家,他的《艮斋笔记》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卷一和卷六中所记录的诸城地区的奇闻趣事。白亚仁发现其中有十条笔记都与《聊斋志异》有着共同的题材,他认为清初诸城文人对蒲松龄的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定的影响。∞酗再如《略谈安致远及其与的关系》一文则是主要考察清初山东作家安致远的《青社遗闻》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问题。他指出,清初除蒲松龄外,还有很多别的山东文人喜欢收集奇闻逸事,安致远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青社遗闻》以笔记体裁大量地记载了作者于山东青州地区的见闻。白亚仁经过考察认为安致远的《青社遗闻》当是1700年前后纂修的,在清代也主要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他认为:“从安致l腿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远与蒲松龄现存的作品来看,两个人似乎并不相识。但是安致远跟蒲松龄认识的一些文人(如王士祯、张笃庆、钟辕等)有过来往,可推知蒲松龄应该熟悉安致远的名字,也许还读过他的一些著作。"嘶1文中还指出了《青社遗闻》和《聊斋志异》中的三条相同的题材。还有《论的由来》一文则指出了清初包括蒲松龄在内的四个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同一个传说,这四个作品分别是王士稹《渔洋文略》卷六《书剑侠二事》之第二事、赵吉士编《寄园寄所寄》卷十“勇侠"部《隶园杂说》篇、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和李澄中《艮斋笔记》卷七所收条目。白亚仁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四个文本的故事梗概是一致的,讲的是某巡抚遣吏押运官银入京,路上失窃,巡抚得知后大怒,让吏返回调查银子的下落。吏在调查时遇一老者领他与王者相见,王者不肯把所盗之银还给吏,但是却让吏稍给巡抚一封信。巡抚阅书色变,释放吏并免其赔偿失窃之银两。后来信的内容被公开,信中斥责巡抚贪纵并且还提到了巡抚妻子曾在睡梦中被人剃发的事。白亚仁认为,四个文本在情节上的基本一致说明了这个故事在空问和时间里的流传范围都比较狭窄。而其中一些具体细节的不尽相同则“说明它们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字来源,而是在不同的口述基础上撰写的。"啪刀总起来看,白亚仁教授主要将《聊斋志异》同时代或以前时代文人的志怪笔记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发掘《聊斋志异》的题材源流关系问题。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充分认识《聊斋志异》与其他志怪小说的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当代英美汉学家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侧面性,也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开凿。比如近年来美国就出现了不少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对《聊斋志异》等文学著作展开研究的专著与论文。比如2005年美国的一部新著《清代志怪小说集中的身体与身份》是对清代的《聊斋志异》、《子不语》等志怪小说集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部著作。著中对《聊斋志异》、《子不语》等小说集中所描述的神秘现象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封建社会中人的身体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曾讲述自己出生时的异事:“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赢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口7鲫作者认为,这典型的体现了蒲松龄本人的神秘意识。作者又进一步从明清社会文化的角度指出,在明清时代鬼文化也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成为了统治者用来加强民众思想控制的一种手段,因此人死后精神不灭成为了当时人们心灵中无法消除的一个精神焦虑。这也构成了《聊斋》等志怪小说产生的一个背景。托7蚰《聊斋志异》中通过幻想的方式将人类与异类身体进行嫁接的艺术造型方式以及人神、人妖遇合的情节模式正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们移位的文化身份和冲突的内心情感。另外,该著还认为,在封建正统文化中,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文化身份的标记,它要恪守种种清规戒律;而在《聊斋志异》的异想世界中,人类的身体则得到了解放,因而该著认为《聊斋志异》以艺术幻想的方式对宗教、贞洁、门第等封建礼教进行了挑战。嘲3总之,这部专著从中国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聊斋志异》这部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成果。四韩国在朝鲜时期,朝鲜的文人们也和日本文人一样可以直接阅读汉文原文,所以不必翻译,一直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韩文《聊斋》译本仍然非常少。只有小说作家兼文学评论家梁白华(本名梁建植,188卜1944)翻译了几篇《聊斋》故事,分别在1914年至1925年间译出了《续黄粱》、《神仙术》(译自《崂山道士》)、《瑞云》三篇发表在当时的一些杂志上。㈣1其他的翻译就很少见到了,这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接触和了解《聊斋志异》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也使得韩国的聊斋学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韩国对于中国文言小说的研究一向比较集中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对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研究比较少,直到六十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才得到改观,出现了很多《聊斋志异》研究的成果。1966年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了韩国汉学家崔仁旭译出了全译本《聊斋志异》,全书共分三册,共收作品445篇。崔仁旭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对《聊斋志异》的见解:“这部非凡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现,首先是由于作者的天才和卓越的文学表现能力,再者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聊斋志异》和中国传奇文学的丰厚基础是连在一起的。"“它的许多篇章不是单纯描写神鬼狐怪,而是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批判,所以大家都爱读。"‘嚣铂韩国学者朴永焕在《楚辞与》一文中考察了屈原的《楚辞》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诸多共同点。他认为,“在创作动机上,楚辞与《聊斋志异》都是发愤抒情和孤愤之书的成果;在表现的内容方面,都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艺术上,两个作品所表现的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都广泛运用拟人110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化和象征手法;它们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等,我更多地从二者之‘异’中,看到了明显的‘同’。"乜舳1该文对《聊斋志异》与楚辞的继承关系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韩国翰林大学中国学系的高皎喜教授《从看清初的齐文学》一文主要从山东齐地文化的角度去发掘《聊斋志异》的创作特色,认为“《聊斋志异》是文艺色彩比较浓厚的齐地区所产生的典型的‘故事书’,是清初齐文学的代表作品。’’㈣3论文指出,《聊斋志异》的题材大部分都是以北方俗信鬼狐的民俗传说为基础的,尤其是有很多淄川地区即齐地区的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清初齐地区民众的情绪和生活情景,因此《聊斋志异》可以说是一部清初北方尤其是山东淄川一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韩国岭南大学文科大学中文系讲师朴明真的《中的公案小说》一文则是重点考察了《聊斋志异》中的公案类小说。文章认为“《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就其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而言,在整个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上也堪称巅峰之作。’’嘶1作者指出,《聊斋志异》公案题材的作品继承了历代公案小说的传统,并且在主题思想和艺术创造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达到了公案小说史上更高的水平。另外,崔溶澈也是韩国聊斋学研究方面的一位重要学者。他在2001年淄博市召开的“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上提交了论文《在韩国的流传与研究》,对《聊斋志异》在朝鲜时代的流传、韩国所藏《聊斋志异》的版本、《聊斋志异》在韩国的翻译介绍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除上述国家以外,新加坡近年来有一位引起人们关注的《聊斋》研究学者,就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辜美高博士。他的蒲学研究专著《与蒲松龄》于1988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着力于探讨“蒲松龄各种思想,以《聊斋志异》为主要资料’’。嘲1他主要探讨了蒲松龄的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伦理思想、哲学宗教思想、妇女爱情婚姻观,蒲松龄笔下的科举制度、蒲松龄的文学成就,以及《聊斋志异》与《太平广记》的关系等内容,是海外学者中较见功力的一部著作。1998年他又在伦敦出版了劬∞括a刀口,胁勘拍P肠,,dD,£ja必勉j劢j膨(《聊斋志异中的鬼与狐》)一书,书中对《聊斋志异》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鬼狐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比如关于狐的分析,著中根据《聊斋志异》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谈到狐狸的86篇作品,把狐仙的世系、籍贯、居处、外貌特点、狐的种类、神性、畏忌等等进行了总结。该著认为蒲松龄从以往志怪作品及民间口头文学中吸收到了很多关于鬼狐的民俗知识,将这些关于鬼狐的动物性与神性的民间传说运用到艺术形象的塑造当中去。汹引总的来看,辜美高的研究往往视角独特新奇,独树一帜,因而能够取得有创新价值的成果。总的来看,19世纪末以来随着各国对《聊斋志异》译介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大量的《聊斋》译文集的出现,《聊斋志异》为更多的国外读者所熟悉和了解。与此同时,各国的汉学研究也逐渐规范化并形成规模,日本、俄国、英美等国家里都出现了对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进行谨慎研究的学者。国外聊斋学研究的主导潮流是以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进行学术化的严谨考察与客观分析,而且往往选取独特的切入点来展开研究。众多国外学者以他们各自独特的学术眼光、思维方式去进行聊斋学研究,这些丰富、多样的研究有利于聊斋学的进一步国际化,也有利于《聊斋志异》等中国名著和中国文化在国外的深入传播。第三节《聊斋志异》域外接受中的跨文化接受现象如今,《聊斋志异》已经成为了被全世界铭记的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虽然各个国家的接受者们对《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艺术魅力有着基本的共识,但是他们在接受《聊斋志异》时各自的心态则是不尽相同的,不同国家的接受者在阅读《聊斋志异》时的基本感受也有所不同。国外读者和批评家们的《聊斋志异》接受不仅仅是在语言文字上存在着一定的阻隔和障碍,同时在更深层来说还有文化上的隔膜。无论是在文化传统还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没有充分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聊斋志异》的文化底蕴的情况下,国外接受者最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从本民族文化语境出发去阅读接受《聊斋志异》,“以己推人”地进行思考与阐释。正所谓“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不同国家的接受者在阅读与接受《聊斋志异》时总是从自己的文化语境、文化视野出发的,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接受现象。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二战前日本“支那趣味"的《聊斋志异》接受。“支那”是这个词汇最早出现于印度佛经,后来英文中指称中国的“China"112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词就是由此译来。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研究,18世纪初以前,日本的地图上基本标中国为“汉土”,直到18世纪初新井白石所著的世界地理书《采览异言》中开始第一次以“支那"来标示中国。后来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就日渐增多,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人一般都是使用这个词来指称中国。而“支那趣味"则是指日本大正年代(1912—1926)开始流行的、对于中国之异国情调的欣赏趣味。昭髓1.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得以发展。到大正时代的时候,日本已经在急速地跨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了。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显然不能接受这种迅速的时代变迁,相对以往来说更加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他们感到疲于应付。我们知道,日本是受到汉文学文化影响非常深的一个国度。日本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汉文学经典,所以很多日本人都是在对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华古国的模糊憧憬之下成长起来的。在大正时代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疲于应付的情况之下,富饶而神奇的中国更是成为了一个迷离的梦境,成为他们疲惫的精神的最好的憩息地。由于《聊斋志异》这部奇幻的小说集和他们对中国的想象一拍即合,所以很多日本读者接触到《聊斋志异》时,都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去热爱这部作品,竞相效仿。他们希望在《聊斋志异》的奇幻世界中寻求灵魂的安慰,找到他们久违的精神家园。比如我们从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支那游记》中就可看出其对于中国的浪漫主义的想象,作品中多处借用了《聊斋志异》的情节内容来增加其作品所营造的奇幻氛围。《聊斋志异》成为了一相情愿地想象出来的中国奇幻浪漫情调的一个注解。这个例子说明国外的《聊斋志异》接受是和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国情嫁接、融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国外读者是按照本国文化心理、审美倾向去选择性的进行对《聊斋志异》的接受的。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接受模式。这种接受模式一方面会有助于这些接受者形成独特的观点;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也容易在不完全了解《聊斋志异》作品产生的文化语境的情况下造成误读现象的出现。当然,这里所提出的《聊斋志异》的跨文化接受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所进行的概括。在具体的《聊斋志异》国外读者的接受中还存在着很多种具体的接受样式,这里不再一一详述。113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结语在分析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聊斋志异》接受情况之后,我们再来总体性地反观一下它的接受历程。《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区域走向全国、从古典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从《聊斋志异》的创作成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聊斋志异》诞生于作家和读者的互动之中。从《聊斋志异》创作完成到“五四”前是《聊斋志异》古典接受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聊斋志异》瑰丽奇崛的艺术风格、古艳精辟的措辞、九曲回肠的故事情节和思入风云的作品立意等等这些为以往小说所难以企及的特点,征服了清代众多的文人举子们。青柯亭刻本出现以前,《聊斋志异》主要是以赠阅、借阅与传抄的方式得以流传,接受范围则主要是局限在山东范围内。而《聊斋志异》第一个印刷版本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果、鲍廷博编印的青柯亭刻本十六卷《聊斋志异》的出现则标志着《聊斋志异》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走向了全中国的读者,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一部文学名著。从“五四’’时期开始,《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进入了现代接受阶段。“五四”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所倡导的科学主义的精神和方法,打破了旧的文学传统和文学观念,为《聊斋志异》的接受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以胡适为代表的《聊斋志异》实证科学的接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的定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采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接受等,在《聊斋志异》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以来,《聊斋志异》的读者接受进入了全面深入接受的新阶段。随着对“四人帮"种种文化谬论的清算和国家文化政策的逐渐放开,《聊斋志异》的批评接受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接受的良好局面。《聊斋志异》不仅从区域走向全国,从古典走向现代,同时也在从中国走向世界。《聊斋志异》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正是世界各国对其展开接受的过程。从18世纪中期开始,《聊斋志异》就经由其他国家、民族爱好者的阅读接受而流传到了其他国度,并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影响。从19世纪末开始,国外也出现了聊斋学的专门研究,二战后国外聊斋学研究更是走向深入。《聊斋志异》成为了被世人公认的古典文学名著,其文学“经典’’地位得到了全世界114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认同。姚斯认为,“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有美学的、也有历史的内涵。美学蕴涵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检验。其中明显的历史蕴涵是: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在这一接受的历史过程中,对过去作品的再欣赏是同过去艺术与现在艺术之间、传统评价与当前的文学尝试之间进行着的不间断的调节同时发生的。文学史家无法回避接受的历史过程,除非他对指导他理解与判断的前提条件不闻不问。奠基于接受美学之上的文学史的价值取决于它在通过审美经验对过去进行不断的整体化作用中所起到积极作用。⋯⋯从个别著作的接受史到文学史这一步,必然导致我们把作品的历史延续看作并描述为作品在确定和证明文学的内聚力。川删以往对《聊斋志异》的接受经验将成为我们将来审美的一个重要参考,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们的审美经验将使得《聊斋志异》这部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系统地考察了《聊斋志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之后,论文尝试着将从中所发现的《聊斋志异》的接受模式问题加以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更具突破性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模式即英文的pattern。模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十六计"就是一些战略思维模式。概括来说,模式是指来源于实践经验、被加以理论化和简化的可不断重复使用的较为稳定的活动框架,当然,后人在使用中也可灵活运用和推陈出新。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或理论的指导或支撑之下而形成的,而一定的思想、观念或理论又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相关联。所以,一定模式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论文认为,文学接受中的接受模式问题也可以被提出来并加以理论化的阐释,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成为以后文学接受的一种参照和借鉴。文学接受模式是在~定的文学理论或意识、观念的指导下经过反复使用加以定型而形成的可操作的接受式样。每一种接受模式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也都有它独特的接受活动框架的构成要素,包括接受者、接受载体、期待视野、接受重点、接受效果等等。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接受模式对于读者的阅读接受来说至关重要。不同模式的读者接受,其对于作品的感悟与认识有时会截然不同。现在,我们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把《聊斋志异》接受史中所出现和反映出来的几种比较突出的接受模式简单总结如下:一是审美鉴赏接受模式。清代《聊斋志异》读者接受中取得最高成就的就是这种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评和但评。这种接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以批评者个人的艺术感悟能力为基础,批评者凭借着自己的艺术鉴赏标准对作品的作出判断。其次,这种批评模式所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作品的主旨、小说的文理结构章法、作者的文笔措辞技巧,以及表达一些批评者对故事人物所引发的感触等等。这种接受模式由于不受任何格式的束缚,批评者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领悟,其中不乏洞见。尽管小说评点没有系统的批评理论为指导,但是很多优秀的评点家却以高超的艺术感悟能力见长,具体地分析了《聊斋志异》在艺术独创性、情节的曲折生动性、艺术形象创造上的人性化等特点以及《聊斋志异》艺术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等问题,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很多优秀的《聊斋志异》评点至今仍然是我们进行批评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表面上看,这是一种非常类似于西方细读式批评的接受模式,但是,我们只要仔细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其初衷是希望将文学批评科学化、客观化,其对作品形式近似苛刻的细致剖析是为了得到对作品意义的精确而客观的认识,或者说是得到对作者本来用意的认识。㈣1而评点则是个人化的对作品的主观感悟,更重视对作品的品味把玩和对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它和细读批评是有着重要的差别的。二是实证科学的接受模式。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科学的文学接受模式。胡适将杜威的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结合起来,具体应用于国学整理当中。胡适以科学实证方法对《聊斋志异》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和考证是这个时期《聊斋志异》接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以理性分析作出结论,是这种接受模式的关键。比如30年代胡适对《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和蒲松龄的生卒年问题的考证就是这种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的现代科学方法的示例,开创了《聊斋志异》接受史上的以实证科学为指导的接受116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模式。三是社会历史批评接受模式。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主要从世界与作品之间关系的视角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批评范式。它认为,文学作品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是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反过来说,透过作品,读者则可以认识和了解特定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的这种认识功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等就将社会历史批评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当中。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中国化,尤其是建国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在文学艺术领域中逐渐被确立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批评方法。直到今天,社会历史批评接受模式仍然是在《聊斋志异》接受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接受模式。主导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坚持以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大众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都使得我们应当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艺术,去展开对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的接受。四是结构主义叙事学接受批评模式。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的一种批评理论。它试图破解文学领域中存在的深层结构和恒定模式的一种理论。他们先是分割作品来找出文学的基本元素,然后再尝试找出这些基本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将叙事学理论应用到《聊斋志异》的分析当中去,分析其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序列和结构模式等等,能够帮助我们对《聊斋志异》的创作特点、艺术技巧有更多的认识。它对中国古典小说丰富的叙事艺术经验的总结也能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的借鉴。五是女性主义批评接受模式。这也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一种《聊斋志异》接受模式。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欧美大陆,在80年代时传入我国。这一接受模式是用一种女性独特的视角去分析文学现象,以矫正男权文化对女性创造力的压抑。由于《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和女性主人公形象非常多,所以新时期以来也出现了数量很多的女性视角的蒲松龄研究。女性视角的《聊斋志异》接受与批评着重于关注《聊斋志异》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在其中发现作者的女性意识、女性理想、女性关怀等等,往往能得出独树一帜的结论。但是,一些女性视角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非女权即男权的对立意识等比较偏狭的现象,这也是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117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六是文化批评接受模式。伴随着文革后“寻根文学"的兴起,从80年代开始文化批评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汹妇而在新时期的《聊斋志异》接受中也出现了文化批评接受这一全新的接受模式。新时期以来,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聊斋志异》放在中国文化的整体背景之下去解读与思考,探询《聊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研究中国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等对蒲松龄和《聊斋》创作产生的影响。如《聊斋志异》与儒道传统文化心理、蒲松龄的文人心态、蒲松龄与中国的“孝”文化传统、《聊斋志异》与民问文学、民风民俗等都成为了重要议题。这种接受模式对于探索蒲松龄及《聊斋》的精神内蕴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助于促进《聊斋》研究向纵深处发展。以上是我们根据《聊斋志异》的接受史历程概括总结出来的几种主要的接受模式,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这些接受模式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从它们出发去阅读和研究《聊斋》将得到很多可以互相参考和补充的认识。我们在这里将它们总结出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聊斋志异》是一部散发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辉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作,它的丰富的精神内蕴与极高的艺术成就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反复的品味与思考、批评与研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聊斋志异》的接受者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新时期以来的百花齐放的良好文艺发展态势之下,会有更多的接受者以他们独特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推动《聊斋志异》接受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当中,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重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外也更加重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个新的时代主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召开了两次国际聊斋学讨论会,有众多的国外聊斋学专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切磋,以期推动国际聊斋学的发展。在这种良好的国际国内条件之下,《聊斋志异》的接受必将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达到一个新的飞跃1118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注释[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443页。[2][俄]李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