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因果观
加入VIP免费下载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

ID:908643

大小:2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聊斋志异》与因果观  摘要:因果观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深谙佛法及民间传统因果观念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了大量因果报应的故事,以达到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因果观念:如“善恶皆有报”“对世间万物皆应有善心”“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等。因果观有社会积极意义,应该肯定《聊斋志异》因果报应内容的社会教化和警示作用。  关键词:因果;善恶有报;警示;肯定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因果观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西汉刘向《说苑》提到:“夫有德者,必有阳报。”道家著作《太上感应篇》里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观更是整个佛教理论的支撑。佛法里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业即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劝善惩恶。深谙佛法及民间传统宗教观念的蒲松龄,在创作中有意并娴熟地运用了因果报应这把利剑,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最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蒲松龄写因果报应有以下内容及特点:   其一、善恶有报,丝毫不爽:  小�f中好多篇章引导人们行善,要人明白应该善待父母、善待兄弟、善待朋友、善待世上一切人,并且要善待动物、禽类乃至植物。这与佛教主张的“万物皆有灵”是相通的。在小说里,因为种了善因,这些善行皆得到了善报。如《陈锡九》篇,至孝的陈锡九获得了家庭的圆满,改变了贫穷的境遇;《张诚》篇,张讷、张诚兄友弟恭,最后,失散多年的一家人意外团聚;《西湖主》篇,陈弼教在洞庭湖上放生了一条猪婆龙和一条小鱼,因此而娶到了龙宫公主并获得富足与长生。而种了恶因的,便得恶报:《梅女》篇,那位典史为小偷五百钱的贿赂,就判梅女与小偷有私,而最后自己落了个妻子跟仆人私通;续娶的夫人,本来恩爱,一月后即去世,却到阴间为娼去了;最后自己也被梅女刺中脑袋,一命呜呼。报应可谓惨烈!《武孝廉》篇,一位姓石的武举人进京路上病得危重,多亏一位服饰华美、风韵犹存的狐夫人耐心施救,口吐仙丹,使他转危为安,并拿出银两让他去谋求官职。武孝廉感激涕零,发誓谋到官职定会回来带她一块回家过日子。谁知等他谋得个本省守备的官职,地位尊贵了,却又嫌狐夫人年龄大,另外偷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妇,并下狠心要杀死救他的恩人,于是,狐夫人痛斥其忘恩负义的行径,从其口中索回仙丹,于是武孝廉旧病复发,一命归天,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报应同样令人闻之心惊。   其二、因果报应的时间不一、途径不一:  《江城》篇,胭脂虎江城百般折磨其丈夫高蕃,是因高蕃前世是一书生,在寺庙里踩死了一只长生鼠,而这只长生鼠今世就托生成了江城来报复他。这是前世因,今世报;《果报》篇,安丘某生图财背德,先辜负了伯父,又辜负了叔父,而忽然得病发狂,用利刃割身上肉,片片下落,并以刀刨腹,肠子都流出来。这是今世因,今世报。相同者还有《潞令》《李司鉴》等。《戏缢》篇,那位轻薄书生为了在一骑驴而来的女子面前出出风头,博其一笑,在一高粱秸上假意上吊,竟真的呜呼哀哉。这是立报――立刻就报。  还有各种各样的果报:《窦女》篇,窦女与新生儿在忘恩负义的南三复门前冻死后,幻影幻形,几次出没于南三复身边,终于搞得他入狱受极刑。这是鬼报。同样写鬼报的还有《梅女》《聂小倩》《叶生》《连琐》篇等。  《菱角》篇,胡大成孝顺又守信,观音现身,帮他娶来媳妇并一家团聚。这是神报。同样写神报的还有《种梨》《骂鸭》等。  《小翠》篇,王太常无意中保护一只狐狸逃过雷霆之劫,若干年后,狐狸就把女儿小翠送来给他的傻儿子做媳妇,为他治好儿子的傻病,还帮他排难解纷。这是物报。同样写物报的还有《西湖主》《花姑子》《胡四姐》等篇。   不管哪种报应形式,总之是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这与佛教《涅盘经》所说“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深相契合。  其三、报应有承负:  《钱卜巫》篇,夏东陵生前挥霍浪费,当辈子变穷,并累及儿子夏商,夏商尽管勤俭本分,但五十八岁前行的都是父亲留下的霉运,五十八岁后才转好运。本篇所揭示的道理是“前人福,后人享;前人祸,后人当”,正应了那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旨在警醒人们,不只“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作恶行善,皆关乎后代祸福。所以中国民间常常教育孩子不要挥霍浪费,让后代一定要懂得“惜福”。  其四、报应有原则:“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为善必须发自真心,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行善,那不是真善,不值得奖赏,而无意中做了坏事,也不应得到惩罚。这与佛法所讲的“发心”相似,强调了动机纯正的重要性。在蒲松龄先生心目中,这是极为重要的原则,所以他把《考城隍》篇放在整部小说之首。那位宋公因为文中有此句而颇得赞赏,被录为城隍。又因为孝敬母亲,而延寿九年。但是对于“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还是要存疑。就像小孩子不懂事,随意点火取乐而引起火灾,虽然是无心作恶,但如果不受惩罚,不利于他本人长记性,也不利于警示后来者。   综上所述,在《聊斋志异》近五百篇故事里,好多篇章都与因果报应相关,以前在评论这部作品时,皆把其作为蒲松龄观念与认识上的局限。但从很久以前我就想,人是应该有点敬畏之心的。没有信仰、无所畏惧的人是很可怕的,说假话、制假货、造假药、做假账,贪赃枉法、行凶作恶、坑蒙拐骗,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也能干出来。没有底线,不讲诚信,厚黑学盛行。人如果能信因果,做坏事时,能意识到“人在做,天在看”,能想到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是会有所收敛的。看今天,多少作恶者得到报应了!所以,对于《聊斋志异》里所写的因果报应内容,虽然我不全相信它的真实性,但我对它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它会发挥很强的劝善和震慑作用。  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自志》里说:“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贴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读到此处我突发奇想:蒲老先生莫不是受佛祖差遣,下界解说因果,以警醒世人的吧?无奈留仙自己并不知情,亦未悟透,因而困顿一生、懊恼一生。如能知道谢世后《聊斋志异》影响如此远大,而其本人声名远播,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达官贵人,就该不会遗憾懊恼了吧?因此戏赋七律一首,以表达此意,聊博一笑:   瘦僧转世落凡尘,龙困九渊思入云。  梦断天涯科举路,命沦场屋塾师身。  满腔孤愤塞天地,一部奇书耀古今。  岂料上苍差遣意,漫说因果警迷人。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博斯特和作家吕尔・奈马克写了一本《好人会有好报吗?》的书,他们在综合美国40多所大学100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此人不知……”通俗讲,就是好人有好报。他们说,如果我们抛开成见,将会找到并明了因果报应产生的源头及丰富内涵,也会发现它所揭示的科学道理。并说:因果法则应该得到肯定。“人类文化的开端,一切知识的进步,都是由于推究因果而来”。   前不久,中国第四届佛教论坛在江苏灵山举办,中央四台“文明之旅”节目播出了名主持刘芳菲在论坛上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及曾获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的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进行了采访。他们都对“因果”之说持肯定态度。楼宇烈谈到,探求因果关系,恰恰是科学的方向。潘宗光先生谈到因果复杂,有曲折,条件具备,因才变成果。人应该广种善因,广结善缘。但辨别何为善因需要智慧。并且谈到:一时看不到的,不要否定它的存在。  所以,抛弃迷信色彩,因果论对人修养的提高、德行的规范,对社会风气的改良、治安的促进是有好处的。愿我们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对于因果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并使《聊斋志异》里关于因果报应的篇章,继续发挥它的教化和警示作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