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社会批判之吏治批判李莎罗月(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汉教1班,重庆万州404000)摘要:明清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当时明清社会现状极度脱轨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疾苦。官贪吏虐,乡绅为富不仁,压榨、欺凌百姓。《聊斋志异》在批判社会的存在问题基础上,更是将吏治批判写的‘入骨三分’o但蒲松龄个人是以一种寄托、希望的形式,寄以美好的希望于当时的社会及其官吏。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吏治批判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1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当明末清初,抗清运动已被镇压下去,新的阶级矛盾乂开始激化的时期。康熙元年,牛产力得到一定的恢复,政权也相应稳固。但随着清朝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要求和农民的残酷剥削,又逐渐激化了新的阶级矛盾。满汉大地主之间由于土地兼并矛盾激化,最终受害者便是中小地主,他们遭到破产、流入下层。蒲松龄就是这个阶层的代表。蒲松龄由于自己的经历,能更好的体会人民疾苦,对社会问题深刻剖析。在社会批判中,吏治批判就像是一把利剑插入统治者的心脏。《聊斋》表面写鬼,实际写人,把现实牛活中的官府化为书中的冥府。所以,从《聊斋》中的冥府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官府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冥府也如衙署一般有清与浊的区别。蒲松龄以怪诞的手法,借鬼怪、梦境等讽刺贪官污吏,如《梦狼》、《席方平》、《考弊司》等。⑴《梦狼》奇异到极点,父亲白老汉思念在外地做官的儿子,却惊愕地梦见儿子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更有甚者,儿子竞然想以死尸招待老爸。原来儿子因为官不仁,早已变成恶狼。官衙以人为食,以致白骨如山。蒲松龄在《梦狼》中借白翁大儿子之口一语道破了天机。如白大公子所言:“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官员之权力从何而来?“
在上台不在百姓”也。这恐怕是中国官场最大的弊端也是种种腐败的根源所在了。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上级,因此官员也就只需要将其上司哄得开开心心伺候得舒舒服服,那么仕途平坦官运亨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至于百姓之死活又与其何干呢?这个故事惊悚至极,但其怪诞手法将封建官场的丹陋面相表露无遗,对于官场贪污的现象描写批判与清代作品《官场现形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文章的呈现,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在当时的官场、人民的疾苦。《席方平》、《考弊司》通篇描写冥府冥王、鬼人鬼事,情节奇特,但情理显得真实。冥府中也有冤案,在蒲松龄的笔下,冥府的冤案更其于阳世官府的冤案。迷信传说中的神祗,在这些作品中一反神圣、公正,而是以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形象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地府就是以现实社会中的官场作为蓝本描写的,并且用于影射官场的黑暗。⑵《席方平》中,孝子席方平,为替父亲讨公道,毅然赴阴世告状,屡告屡败,遭受冥府各种残酷的刑罚,读之令人怵目惊心。面对淫威,面对黑暗的阴世官吏,席方平没有屈服,最终告倒从阎王到城隍的大小官员。在封建社会,像席方平这样的小民,只有盼望各级官吏“施恩”,命运操纵在当官的手里,席方平却不听这一套,演出了“民告官”的壮烈正剧。[3]《考弊司》里的虚肚鬼王不但名字岀奇,所定的“成例”也出奇,居然要诸生以髀肉作见面礼。把赃官酷吏熬民膏脂、敲骨吸髓的本质面目表现的酣畅淋漓、无以复加。其中闻人生为何作出了“惨惨如此,成何世界!”的感慨?闻人生被一位秀才请到考弊司讲情,这个司挂着堂皇招牌,做索贿勾当,凡见鬼王的秀才必须被割肉。闻人生前世是鬼王的祖父,他讲情鬼王照样不听。闻人生的感慨不仅是愤懑这欺压百姓的官吏,更是在控诉这样的制度。贪官酷吏的行为足以使我们看到了当吋社会人民的疾苦和官场的腐败。蒲松龄在说鬼批官吏的基础上,更是将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一一皇帝。[4]《促织》的故事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给成名一家带来的惨剧。在帝王不过一无足轻重之玩物,却导致无辜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颇具喜剧性的是,当成名之子所化蟋蟀令“上大嘉悦”吋,不仅抚军、县宰得以加官进爵,成名也因此“裘马过世家焉”。民众之存毁系于一小蟋蟀,这足以刻画岀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娱乐、不恤民命的罪恶本质。此外,在沈德符《野获编》、陈元辑《格致镜
原》、褚稼轩《坚瓠余集》等文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蒲松龄的《促织》是在史实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蒲松龄虽是秉笔直书前朝事,但其奇异怪诞也有所体现。《促织》是蒲松龄批判吏治的极致,也是《聊斋志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对于当时秽政的批判。这些文章揭露为政者索贿纳贿,反映现实社会中官场上的黑暗与腐败;怒斥为政者狼狠虎贪,《续黄粱》中写曾孝廉梦中为相,一朝权在手,便把恶来做。“平民膏腴,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出则“地方之供给稍迟,马上鞭挞立至。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梦中如此,难怪现实生活中贪官污吏何其多也!以上例子足以说明蒲松龄批判吏治的“入骨三分”,但蒲松龄的个人目的不只在于批判。《聊斋志异》中虽有大部分的文章揭露官僚的丑恶面貌,讽刺为政者媚上欺下,小说把这些媚上欺下的种种丑恶行径勾画出来,其目的就是在讽刺和批判中寄托为政当清正廉洁的政德观念。抨击为政者偏爱私钱,不满为政者昏庸无能。《聊斋志异》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政德理想和政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老百姓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社会风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中作者的政德观念,多是通过批判现实的方式曲折的表现出来的,说明作者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实在是过于黑暗和迂腐。《聊斋志异》表面是揭露、抨击社会恶状,实质上是寄托着蒲松龄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其在创作方法上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它寓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不仅表现在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同时也表现在结构的严密性和情节的传奇性、语言的生动简洁华丽典雅等多方面成就。《聊斋志异》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典型作品,其吏治批判在当代社会更有着进步意义。吏治在每个吋代的意义不仅是益于人民,更是益于社会的和谐美好发展。参考文献:⑴汪盼玲•鬼狐风情一一《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P146o[2]马振方•聊斋艺术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P36o[3]马瑞芳•谈狐说鬼第一书一一跟马瑞芳读聊斋・[M]北京:中华书局,2OO6.P281c
[2]张燕瑾•中国古代小说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57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