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篇一:读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读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文著作,是我国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代表。它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生动可爱的女妖形象,无不栩栩如生。它把神话幻想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生紧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幻异的形象结构刺贪刺虐,讽喻现实,美化爱情和种种人情。其中,《婴宁》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封建.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对婴宁的形象,作者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称其为“我婴宁“,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确立了《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艺术代表地位。婴宁,是狐妖与人所生之女,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封建.之外,不受各种封建礼教的渲染。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
婴宁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的山林里。那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在这么优美诗意的环境下,婴宁在这里成长,不受任何约束,也养成了她不拘无束,天真无邪的性格。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其意义在于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婴宁笑容可掬地出场,与王子服二次相见时,人未到而“户外嗤嗤,笑不可遏”;入内则“尤掩其口,笑不可遏”;受母斥责仍“忍笑而立”,转眼间又笑得“不可仰视”;甚至于无所顾忌地与向自己求婚的王子服在树林中嬉笑,并在树头“狂笑欲望”。此时,婴宁的笑,尽显出她的天真烂漫,憨态可掬。
婴宁随王子服回家后,见到婆母“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举行婚礼时,则“笑极不能俯仰”。此时婴宁的笑,表现了一种似乎全然不同人情世故程度的娇憨,似乎一切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在婴宁身上都失去了作用。在我看来,婴宁这时候的笑,虽不乏其好奇、天真的成份,但它更多地是对约定俗成的礼教的无视,甚或是一种嘲弄。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恶作剧的描写表现了婴宁“狡黠”的一面,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她看似随和,其实极有主见;看似“全无心肝”,其实极有城府;看似放荡不羁,其实极为贞静。但是由恶作剧引起了官司,婴宁慑于封建礼法,出于家庭名誉的考虑,“由是竟不复笑”。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基本的权利被残忍的扼杀之后,不得不令人感到痛惜。我认为,婴宁的矢不复笑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无声反抗。但是,婴宁自此还是成为了一个真正.上的人,不再是单纯的大自然的孩子,神奇归于平淡,浪漫无羁的婴宁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封建礼法竟迫使了一个人天性的改变,它的震慑力量如此巨大,足见其残酷性。
从《婴宁》篇可以看出:婴宁是在蒲松龄笔下描写出来的一种理想人生状态,婴宁的性格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完全自然的人的存在状态,而这正是作者渴望的,同时也是当时的.所无法容忍、竭力要扼杀的。列宁曾说过“文学表现什么,就是.上在呼唤什么”。处在封建专制集权压抑下的人们的心灵已经被扭曲,他们天性在这种压制中不断生出许多腐朽丑恶的东西,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是不会容忍自己对这种丑恶保持沉默的,这也正是蒲松龄写《婴宁》篇的用意所在,即对理想生存状态下美好人性回归的呼唤,同时反衬现实世界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不仅《婴宁》篇如此,整个《聊斋志异》体现的正是蒲松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和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篇二:观《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观《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
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这段话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婴宁》。婴宁,是蒲松龄作品中笑的最美的女子。影视作品中,婴宁的出场正是伴着那银铃般欢快的笑声: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叶扁舟和着女子动人的笑声缓缓驶来,拈花一笑,引起一段尘缘。而小船划过,留下一路波纹,那清脆的笑声则留在了有缘人的脑海中,久久无法忘却。王子服,因这少有的一次出游邂逅了心中的女子,更是在几番波折后寻到了女子的住处。深谷中一处意境深远的茅屋,女子肆意的放声欢笑。屋后,婴宁调皮地在树上嬉戏,笑声飘散四周。这个大胆的女子,在这只属于她的天地活的潇洒,自在。
随后的情节正如我们所预料,婴宁离开了这片自由的天地,嫁到了王家,也给尘世带去了她如泉水般叮铃的笑声。婚后的日子,婴宁那欢快的笑声未曾间断。每每遇到母亲忧愁生气的时候,婴宁来了一笑就好了。奴婢有点小过错,害怕遭到打骂,就求她到母亲那里同母亲说话,有过的婢女去母亲那里自首总是会得到赦免。而婴宁爱花都成了癖好,问遍了亲戚朋友,悄悄典当了金钗,去购买好的种子,过了几个月,台阶茅厕,无不种满了花。婴宁那欢乐的笑声驱散了王府的沉闷,带去了缕缕清新。庭院后有一架木香,本来就靠近西边邻居家里,婴宁总是攀登上去,摘花来插在头上玩耍。而这行为在当时规矩森严的王府中是不被母亲待见的。母亲不时遇见,总是呵斥她。婴宁一直没改。而就因为这行为,因为她那清脆的笑声,在为家里带来祸患后受到了母亲的严厉斥责。而从这以后,那银铃般的笑声便再也没有出现了。婴宁,这个随和,善良,洒脱的女子也终被封建礼教折断了翅膀。其实,故事的开端便预示了这将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那样天真,不谙世事,随性而活地女子在当时的.无疑是一个另类。封建礼教扼杀了女子的本性,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无丝毫的.地位。蒲松龄笔下的婴宁与那个世俗.格格不入,那样纯粹的人儿本应生活在只属于她的那片意境深远的山谷,但是她踏入了这个.,而这也标志着她将失去那最真,最宝贵的东西。
婴宁的故事完了,但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是否还有像婴宁那样随性而最终却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的女子呢?或许是有的吧。而此时的我们,却也只能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篇三:婴宁读后感赏析《婴宁》《婴宁》一篇选自《聊斋志异》卷三。《聊斋志异》又称《鬼狐传》,为清代蒲松龄所做的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在《三借庐笔谈》中这样描述他的创作历程:他清晨在路边摆上茶摊,泡好苦茶,见行人经过,一定要强留下他们喝茶,并请他们讲一个故事。遇到奇谈异闻,就回去粉饰润色,这样二十寒暑,才写成了《聊斋》一书。而蒲松龄一生落魄,科举频频失意,72岁才被补为贡生。这对他个人而言不是一件幸事,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耳闻目睹却奠定了《聊斋》批判封建制度的基调,铸就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而老舍也评价《聊斋》称“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如果把《聊斋》比作文言小说的桂冠,那《婴宁》则是其上的一个璀璨明珠。她敢爱敢恨,亦憨亦黠,她是对封建礼教的颠覆,她的一颦一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古典小说,从未有一篇能把一个少女的笑写的这么美,《婴宁》全文四千余字,涉及到笑的有四十多处,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微笑、憨笑、忍笑、纵笑、浓笑,她笑的摇曳多姿,笑的美不胜收。她的笑无拘无束,感染着身边的人,洗涤着周围的一切。她用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世俗的条条框框,笑着封建时代的女性不会笑、不能笑、不敢笑的一切。蒲松龄的高明之处也是在此,他并未花费笔墨在描写女子姣好的面容和优美的身段上,而是从笑写起,好似一滴浓墨落在宣纸上,把一切都晕染开来,少女的容貌在她的阵阵笑声跃然眼前,一个恣情肆意、天真烂漫的奇女子,就这样打动了我们。爱花是婴宁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她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婴宁为人与狐所生,由鬼母抚育长大,玩伴也仅狐女小荣一人,也许在她成长过程中,正是有了繁花相伴,才不会过于孤单,而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天真娇憨的少女。婴宁爱花爱笑,似憨似痴,但这只是她呈现给我们的一面。在婴宁的憨笑下,藏着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心灵,她满是笑意地眼波流转,别人不容易看到的其中偶
尔闪过的黠慧光芒。王子服向她示爱时,她的回答是“我不惯与生人睡”,而老妪问起时,婴宁更是说“大哥欲我共寝”,让王子服窘迫不已。这两句话似是呆痴之言,只是老妪聋聩不闻,而听到这话的也只有王子服一人罢了。王子服在面红耳赤低头不语的时候,一定没有看到婴宁此时得意的笑容。而婴宁爱花也是隐隐有语的。上元节遗梅花于地上,再见王子服又执杏花一朵,明伦这样评价道:“前拈梅,此执杏。梅者,媒也。杏者,幸也。梅所以遗地上,笑而去;幸则唯含笑而入矣。”
婴宁一直都在肆意大笑,而她后来的不笑和哽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婴宁复杂的性格。在惩治了西邻之子险些对簿公堂之后,她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如此尖锐的对峙了。鲁迅评价婴宁“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婴宁生于幽谷,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而今理想却终被现实代替,婴宁落入凡间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的惋惜。而婴宁的哭更是打动人心。终日大笑的人绝不处在正常的生存状态之中,而婴宁卸下了笑的面纱后,我们才能看到她内心的苦楚和悲凉。在好似全无心肝的孜孜憨笑下,正是她那富有人情味的内心世界。《聊斋》结尾往往会有异史氏的评语,而蒲松龄在此亲昵的称作“我婴宁”,是《聊斋》全篇中从未有过的。蒲松龄满怀怜爱的塑造了自己理想中如此出尘的女性形象,最终却将她残酷的打入人间,而他最终给予了婴宁一个“见人辄笑,大有母风”的儿子,亦是自己的一种安慰和寄托吧。《聊斋志异之婴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