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摘要:蒲松龄继承了墨家思想,在《聊斋志异》中有多方面表现。主要有:兼爱精神,损己利人、自我�奚�的“任”的人格,贵义重义观念,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天鬼赏罚观念。墨家思想提升了《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中国4/vie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墨家思想;兼爱;交相利;贵义;天鬼赏罚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是一部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作品,包括了几乎中国文化中曾有过的各种思想,如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民俗思想、民族思想、侠义思想、神话巫道思想等。这些思想深深渗入其中,使其思想文化内蕴具有无比深广的内涵,也是它超越同类作品的卓越之处。很多研究者对作品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民俗思想、民族思想、侠义思想、神话巫道思想都有过研究,发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文章。其实《聊斋志异》还多方面表现了墨家思想,在全书中占有较多比重,成为《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可以说占其思想内容的主导方面。《聊斋志异》所蕴含的墨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艺术魅力。探讨《聊斋志异》所蕴含的墨家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蒲氏的复杂思想构成,能够多方面地把握《聊斋》的内涵。 墨子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集中、最系统反映下层劳动人民利益的伟大的平民思想家[1]14-15,墨家文化虽不占据中国文化传统主导地位,却独具璀璨光辉的文化特质。墨子思想学说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成分之一。《墨子》一书,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心底的呼声,倡和平、主兼爱、贵平等、重生产,是墨子思想中带有的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他的思想蕴含着几千年来广大劳动群众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对互助互爱、公平正义的向往。墨学代表的是平民理想和民间文化,其优秀成分是诸子百家中最多的一家。他的理论思想,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尽管其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局限,但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诸种思潮中无愧为独特而伟大的一家。墨家的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以及救国救民的利他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积极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蒲松龄与墨子虽相隔两千余年,但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行为也有相似之处。墨子作为一个热心的救世家,在诸侯割据、苛政遍布、社会失序、百姓饱受苦难之时,墨子想劳动人民之所想,急劳动人民之所急,不畏艰难和辛劳,主张惩恶扬善,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事业而奔走,努力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兼爱、非攻、尚同等社会政治理论扶危济困,用理论学说来救世。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官贪吏虐,恶霸横行,世道之不公、民众呼告之无门。面对病态社会,蒲松龄也有强烈的救世之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蒲松龄与墨子的人格也有相通之处,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救世。蒲松龄具有墨家精神,在乡民中息争解纷,受人推重。他是一位长期接近农民的穷秀才,大半生都是在贫困中度过,一生中不断地为拯救家乡的苦难百姓而尽力。他在家乡见官吏盘剥百姓时严责官府,为人民呐喊,把矛头指向贪官污吏,“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他七十一岁高龄时,还上书直言本地漕粮官的劣迹;尤其是在百姓受天灾人祸之害时,他更是为民请命,替百姓呼号,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其拯救苍生的仁人之心和献身精神,可与墨子比肩。
墨子与蒲松龄都是从两个方面来救世:墨子通过实际行动在各国奔走制止战争,为利天下奔走呼喊,不畏艰难和辛劳,保护弱国;同时还用理论学说思想救世。蒲松龄除为民请命来解救百姓苦难之外,同时也用作品救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大量的故事来劝善化俗,宣传墨家主张,来改善世道人心,来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聊斋志异》是劝世之作,是救世之作。蒲松龄是把墨家思想渗入自己的作品来救世,力图挽救世风,重塑社会。他所希冀的是一个家庭和睦、人人平等、社会和谐的美好世界。 《聊斋志异》写了很多表现墨家思想的故事,塑造了一批志行高洁、蕴含墨家思想的形象。作品中歌颂墨家所倡导的精神和行为,对墨家思想进行了比较完美的艺术诠释。蒲松龄试图在《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中建立墨家倡导的理想的人间法则,让社会变得美好,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道德追求,寄托人伦理想,引领风俗。其所蕴含的墨家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爱”精神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其义为“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兼爱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爱,“仁爱”是以血缘、宗族和等级为基础的,会有亲亲、尊尊、厚厚、薄薄之分,“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是没有任何人我差别、远近亲疏差别的无差等的爱。兼爱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思想,无论是谁,都给予帮助。墨子认为这种“仁爱”
是不足够、不彻底的,是有偏颇的爱。兼爱的实质就是利人。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思想,是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兼爱的表现就人际关系来说,是一种助人的精神,兼爱的重大意义是打破了私有制产生以来的等级制度和亲疏界限,“兼爱”思想的实质是对“善”的向往,这种善是无私利他的善。墨家的爱人就是利人,就是助人。“爱”是一种道德情感,利人、助人是爱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兼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情感层面;一是利益层面。情感层面要落实在利益层面,因此墨家的爱就是要利人,要助人。利益层次就是在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兼爱精神是利他主义,倡导助人为乐。“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2]71。“兼爱”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有提升人性的作用。 蒲松龄对墨家的“兼爱”主张是高度赞同的,很多作品对兼爱思想有深刻全面的表现。 《聊斋志异》中大量的人鬼狐仙以及没有化为人形的原生态的动物都有兼爱之心、兼爱之行,是兼爱思想的践行者,是爱的使者。《聊斋志异》中的施助者与被助者之间大都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有些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他们以助人为己任,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就施以援手。《农妇》中的农妇“为乡中排难解纷”“贩陶器有赢余则施丐”
。在遇到他人有急难之时,这些有大爱之心者都能济人之急。很多评论者把《聊斋志异》中为善之爱都说成儒家的仁爱,完全是一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