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

ID:908946

大小:53.5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狼选自聊斋志异(共4篇)33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狼选自聊斋志异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狼(选自《聊斋志异》篇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阅笔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阅笔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聊斋志异》篇二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借助浪漫主义手法,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出无数个离经叛道、超尘脱俗的女性形象。这一成就,在小说史上,是开天辟地的。这些女性形象,突破了神圣而陈腐的封建精神桎梏,游离于礼法之外,仗义于危难之中,其性情之明快、坦荡、坚毅、热诚,实为古代小说之罕见。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作者简介:刘杨洋(1986-),女,甘肃庆城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14-02《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或为轻解罗裳夜伴枕席的人生知己,或为排忧解难的侠女,真可谓顾盼生情、光彩照人,这些女性熔铸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品格。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来探究蒲松龄的心理世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借助浪漫主义手法,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出无数个离经叛道、超尘脱俗的女性形象。这一成就,在小说史上,是开天辟地的。这些女性形象,突破了神圣而陈腐的封建精神桎梏,游离于礼法之外,仗义于危难之中,其性情之明快、坦荡、坚毅、热诚,实为古代小说之罕见。透过这一群感人至深的少女、健妇形象,可以清楚地触摸到那一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想脉搏,可以看到日渐崛起的市民阶层的风貌和明清进步的思想家。一、对女性地位的颠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女性往往处于三种状态:要么作为英雄才子功成名就的一个注脚,在男性大志既遂以佳人投怀来增添喜庆气氛;要么作为宣传的工具,用女性的种种磨难印证三从四德,忠孝节义的合理性;要么就以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以增加故事的悲剧性。蒲松龄虽然也写女性的苦难,但更多的加进了喜剧成分。尤其是在描写婚恋故事时,蒲松龄始终把“情”作为根基,用“情”来突破“理”。这方面的代表之作是描写“情痴”的几篇小说。如《连城》和《阿宝》,这两篇文章中,情痴无疑例外的都是男性,而女性成了男性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成为男性孜孜以求,可以舍生忘死的追求的目标。这种大胆的描写颠覆了中国几千年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的地位,让女人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连城》中的乔生之于连城,情生于一个“知”字。连城征诗择婿,乔生献上的诗深得连城的赏识,“女得诗喜,对父称赏。”两人由相知而相爱。他们的爱情遭到连城父亲的反对,但连城“逢人辄称道,又遣媪娇父命,赠金以助灯火。”后来连城病重,和尚说唯有男人“膺肉一钱”方能医治,乔生毫不犹豫“自出臼刃,刺膺授僧”。爱到深处,肉体也毫不顾惜了。数月后,连城病死,乔生竟“一痛而绝,到阴间追寻连城去了”。这种痴男子让蒲松龄都称赞,蒲松龄在篇末评价说:“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何其愚,何其痴啊。令一个情痴是《阿宝》中的孙子楚。孙子楚是个心理严重封闭的男人,他“性愚讷,不敢近女色”,“或值座有歌姬,则必遥望却走”。有人故意指使妓女狎逼他,他竟“赧颜彻颈,汗珠下滴”。但一碰到阿宝,他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为了阿宝的一句戏言,就以斧自断其指,几乎丧命,路遇阿宝,魂灵竟随她而去,弄的“气休休若将撕灭”,回家之后,魂附鹦鹉,直入阿宝闺房,终于感动了阿宝的芳心。这不但深刻的反应了女性美对男性的巨大吸引力和改造力,而且完全突破了“女性是男人的附庸”这一陈腐观念。乔生和孙子楚的这种痴不是世人眼中的懦弱,没有男子气概,一个男人的霸气不是体现在对女性的完全占有和支配当中,男女之间的相互尊敬才是生活的真谛。蒲松龄开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先河。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宋明以来,二程和朱熹的理学,适应了日渐虚弱的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成为,转自[92工作室]www.92game.net显赫一时的官方统治思想。他们强调用“天理”灭绝“人欲”,用“道心”主宰“人心”,要求人的一切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恶、欲,都纳入“礼”的轨道,“视听言动皆礼也”,丝毫不得人情而作。在这样的舆论力量左右之下,人们的真情实感被扭曲了,装模作样的“假人”纷纷出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提出了“从容于礼法之外”。这位思想家清节凛凛,强力人性,曾经拼着性命向黑暗的理学王国冲击,结果被封建礼法吞噬了。在他被迫害致死的数十年后,在终身潦倒的蒲松龄笔下,涌现出一大批“从容于礼法之外”的人物。在这样的时代,女性的一视一盼,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都受到繁文缛礼的约束。垂髻少女们更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问绣窗鍼指如何”。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观察《婴宁》、《小翠》、《阿英》、《菱角》、《小谢》等篇章中那一群天然纯真、放达不羁的女性形象,怎能不感到清新明净,光彩照人?纯真并等于肤浅,大胆并不等于放荡。《小翠》中那个“日事戏笑”的少妇,便是既纯真又大胆的女子。篇中先后五次描述她“殊欢笑”、“第善虐”的情态。新婚之初,她便“刺布作园,踏蹴为笑”以至发生了“圆訇然来”、“直中”她公公王侍御“面目”的事件。受呵责后,转眼间,“憨跳如故”,又“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鬼”为戏。再次受呵责后,仍“不惧,亦不言”,“复装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喧笑一室,日以为常。”正是在这种如痴如颠的“戏笑”的掩护下,这位新妇,从容有度的迷惑了恩人的政敌,使恩人一家得以幸免于难。三、顶天立地的奇女子“奈何两间奇奇,独得之妇人乎!”这是清人但明伦评点聊斋一书时发出的感叹。在蒲松龄笔下,山川日月之灵秀虽不独钟于女儿,《聊斋志异》中也不乏慧男敏童、才子名士,但纵观全书,女儿世界中的确是人材荟萃,奇葩异草,美不胜收。这种大胆的笔法在当时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类的谬说,不胫而走,直到近世,还可以听到“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之类的谬语。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对这些荒谬的说法,曾不断提出异议。而蒲松龄却将这种异议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颜氏》、《狐谐》诸篇,都赞美了博闻强识、才思敏捷的女学士。这些女学士不光勤奋好学,尽心钻研,并试图将自己的品德感染于他人,她们的才学超出男子,她们在仕途中顶起一片天地,蒲松龄生活的那个时代,“闺中人,身不到场屋。”而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让这些女子出相为将,展现女性自立的风采。《颜氏》篇中,狐女颜氏,自幼有女学士之称,婚后,朝夕伴夫婿研读。严如师友。“敛昏,先挑灯据案自哦,为丈夫率;听漏三下乃已。”可惜,她的夫婿徒有其表,志大才疏,朽木难雕,以至弄到“身名蹇落”、“饔飧不给”、“抚情寂漠”“嗷嗷悲泣”的境地。“女诃之曰:’君非丈夫,负此弁耳!使我易髻而冠,青紫直芥视之!’33 ”便“负气自为之”。她易装相代,连战连捷。中进士后,先授县令,后迁御史,宦迹十载,方托疾归乡里。作者在论赞中强调指出:“翁姑受封于新妇,可谓奇矣。”“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作者的感慨是事出有因的。自男性中心社会形成以来,男尊女卑的习俗,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而世代相袭。可见,统治集团对男儿的期望历来是立身扬名、承继祖业,对女子的要求不过是专心纺织、洁其酒食、“厨下汲水炊白粥”而已。可颜氏却不安守本分,不拘泥于做一个贤妻良母。她不仅待夫婿严如师友,而且十年宦迹证明,获取什么功名利禄,绝不比把持家务更困难。颜氏的尝试,对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的传统习俗,不能不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少妇为宦,男子因之受封,这一点,无疑是《颜氏》一篇最引人注目的所在。《狐谐》篇中,万福,“幼业儒,家贫而运蹇,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恰在这时遇到了诙谐聪慧的狐女。“日至,与共卧处。凡日用所需,无不仰给于狐。”33 狐女聪慧,在万福朋友的赏玩中从不让他们占到半点便宜,反而于故事当中反讽他人,被众人捧为“狐娘子”。狐女博文广识,能巧妙地将一己之才能运用的恰到好处。她的灵活机动,一点不娇羞做作,与万福的朋友斗嘴皮子,屡屡处于上风,堪与诸葛亮的舌战群雄相媲美。如此乖厉,矫捷的奇女子,让人想起每每称奇。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一方面,男权意识中的女性隐退于社会生活的舞台幕后,不再直接参与社会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在封建社会末期,另一种社会因素也在悄然滋长,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还有随之而来的思想上的启蒙.尽管只是不自觉的,或许不能成功破土而夭折.但它们真切地萌动了。蒲松龄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敏感的观照.他所塑造的女子无论是足愧须眉的巾帼英雄,还是坚贞热烈的爱情女神,抑或是秀外慧中的经济独立者,她们所体现出来的觉醒性,解放性都是植根于当时社会而超乎时代的。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唯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参考文献:[1]蒲松龄.聊斋志异[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M].中华书局,2002.[3]搜神记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33 1991.[4]薛彩玲.浅谈《聊斋志异》的妇女观[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聊斋志异篇三《聊斋志异偷桃》篇的民俗学价值吴迪《偷桃》是《聊斋志异》中属于出自作者亲身见闻的一种创作形式,它记叙了蒲松龄“冀时赴郡试”时事。父子二人为承官命,上天偷取王母园中的仙桃,从而演出了一场“颠倒生物”的幻术??父先取数十丈绳掷于空中,儿遵父命,持索登上万初之高空??久之,果然从空中坠下一桃,但忽而绳落地上,其子之首、足、肢体纷纷堕落。术人大悲,将其子肢体一一拾于筒中,继而乞钱为之葬。得钱后,术人扣筒而呼小儿出,其子果然完好无缺地复活出拜。作者以他对社会风情的关注,用精妙的笔触,详细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屠人幻术”戏法,这不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济南城中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从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民俗学价值的内容。关于屠人幻术的记载,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有了??“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条枝一作条支,语源来自波斯,是汉朝人对阿拉伯半岛的称呼??安息则是今伊朗高原古国名。眩!?己#?即幻,就是今夭所说的幻术、戏法之类。《大宛列传》的记载是司马迁根据博望侯张赛出使西域的见闻报告撰定而成的。《大宛列传》的另一段文字记载了张蓦从地中海沿岸将幻术及术人带到了中国。从此,屠人幻术逐渐渗透到中国传统的百戏技巧中。最初的屠人幻术是通过“屠”33 活生生的人来表演的。将血淋淋的屠人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富刺激性的表演因过于直露,因此中国历朝都曾屡加禁止。《晋书乐志》、《晋书成帝纪》、《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高宗纪》中都有关于禁止幻术入境以及禁止胡人表演幻术的记载。但是屠人幻术传入中国以后,仍在民间不断流传、发展,到清代依然风行。为何这种既有伤演技者身心、又有碍观赏者观瞻的节目,屡禁不止而在中国生存发展呢%从《偷桃》篇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以往的有关屠人幻术的记载相比,《偷桃》所记录的屠人幻术在屠人形象、屠人场面以及屠人情节等方面都有了改变,它在力避有伤风化的途径中找到了生存发展的契机。第一,回避了赤裸裸的屠人形象。南唐尉迟握的《中朝故事》中记载??咸通中,有幻术者不知其性名,于仿曲为戏。挚一小儿,年十岁已来。有刀截下头,卧于地上,以颈安里之。遂乞钱云??“活此儿子&”众竞与之,乃叱认声,其儿便走起。明日又如此,聚人千万。钱多后叱儿不起,其人乃谢诸看人云??“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米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言讫,叱其小儿,不起。俄有巡吏执之,言??“汝杀人,须赴公府。”其人曰??“千万人中,某一难逃窜,然某更有异术,请且观之,就法亦不晚。”乃于一函内取瓜子,以?()刀划开臂上,乃曰??“某不欲杀人,愿高手放斯小儿起,实为幸矣&”复叱之,不兴。其人暖叹曰??“小儿杀人也&”33 以刀削其甜瓜落,喝一声,小儿乃起如故。众中有一僧头赴然堕地。乃收拾戏具?并小儿入布囊中,结于背上。一面吐气一道,如匹练上冲空中,忽引手攀缘而上,丈徐而没,遂失所在。其僧竟身首异处矣。??术士将小儿截头以得钱的残忍手段以及“有刀截下头,卧于地上??以颈安置之”的直截了当的屠人过程,超出了观众的承受力。又如欧洲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摩洛哥大旅行家伊宾拔都他的游记中,有一段有关屠人幻术的记录!此夕有一米士来,其人乃大汗之奴隶也。总营谓之曰!“今夕须演米与吾辈观之。”其人持一木球,球面有数孔,每孔皆有绳贯之。术士将球娜上空中,球渐高不见。当时吾辈在总管署院内,天气酷著。米士手中,尚有绳端数根而已。彼令其徒执紧绳乘空,俄顷不见。米士呼之三次,其徒不应。术士特刀,似大怒者。自亦来身于绳而上,转瞬彼亦不见。片时,彼由空中掷下童子之一手于地,次又娜一脚,次又娜一手一脚,次又娜一躯干??再次娜下一头。彼乃喘息而下,衣满我血,跪伏总督前,唇接地,用中国语求总督命令,总督与之谈数语。彼将童子四肢,连结成架,复用力踢之,所杀之童子忽立起,来至吾琴之前。吾详观其身,毫无损伤。?屠人“持刀,似大怒”,直接杀戮徒儿,由空中将其肢体纷纷掷下,以致“衣满溅血”,这无论如何也超出了观众的道德负荷力。而《偷桃》却回避了直观的屠人形象,我们通过术人“是必偷桃,为监者所觉”的提示,33 看到了屠人的形象被转嫁于虚构的王母园中的天人身上,而且在“忽而绳落地上”的铺垫中,让观众通#?%过联想去想象其子被屠的事实。这样,幻术便在虚构的真实中,既满足了观众好奇、寻求刺激的心理要求,又避免了超出观众的道德负荷力。第二,回避了血淋淋的屠人场面。以往的屠人幻术往往直接表演血淋淋的屠人场景。张鹜的《朝野金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陵空观叶道士,咒刀,尽力斩病人肚,横桃柳于腹上,桃柳断而肉不伤。后将双刀祈一女子,应手两段,血流遍地。家人大哭,道士取续之,喷水而咒。须臾,平复如故。&和拔都他游记中“彼乃喘息而下,衣满溅血,跪伏总督前”?见前引(的场面一样,这样血淋淋的屠人场景虽然极尽刺激之能事,但让观众难以承受,且无益于身心。而《偷桃》则将被屠的童子送入空中,在“不可复见”的地方,即虚构的王母园中完成其被屠的过程,这样就蓄巧妙地回避了过分刺激的血淋淋的屠人场面。第三,在屠人幻术表演中融入了具有吉庆气氛的偷桃情节。偷桃故事是从很古远的年代里就为中国民众所接受的具有吉庆内涵的民间传说。仙桃意象在班固《汉武帝内传》中已非常明显!七月七日,王母自设天厨,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呈王母。王毋以四顺与帝,三领自食。帝收其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东郡献短人,呼东方朔至。短人指朔语上曰!“西王母种桃,三千岁为子,33 此儿已三过偷之矣。”用这样一个具有祝寿、祈福、吉祥内涵的民间传说来包装屠人幻术表演,不仅与“演春”的气氛相融洽,同时与毫无穿插的屠人幻术相比,也增加了观赏的趣味。“偷桃”情节进人屠人幻术,始作俑者并不在《偷桃》篇所记的作者赴郡试之清顺治年间),明代王同轨的《耳谭》中即已有一篇气细的记载!嘉靖戊子,郑城有人自河洛来,善幻术。妇击金谓其夫曰!“可上天取仙桃与众看官吃。”其夫将所负绳抛之,绳直立如木。天忽开一门,晴霞约云,闪灼拥簇,绳与门接。其夫缘绳而上,从天宫娜桃下,叶扰带露,人皆遍食之,甘美异于常桃。久之,忽闻天上作喧诉声,忽娜其夫之首足肢体片段而下,鲜血淋漓。妇伏地大哭曰!“频年作法,不逢天怒,今日乃为天狗所伤,亦是众官所使。事关人命,本不敢仇怨,但求舍钱治棺脸可去也。”众皆大惊,稼金一两徐给之。妇合肢体成人形,盛以膝迷,嘱肢休曰!“可起矣。”肢休应声曰!“钱足否?’妇曰!“足。”其夫忽起,收拾其绳毕,仍负之而去。人皆绝倒。王行甫所亲见者。+嘉靖戊子为公元#,?%年,较蒲松龄所记早一百余年。这两篇因为加入了“偷桃”的情节,因而比起唐至元代的屠人幻术只见一“屠”的残忍场面,已有天壤之别,它们在描述的幻术技巧上同属一个层次,但对“偷桃”情节的处理上却是可分轩轻的。王行甫所记载的屠人幻术是夫妻搭档合演,虽然也借用了偷桃的民间故事情节,但一开场便是妇击金而曰!“可上天取仙桃与众看官吃。”直截了当,33 一下子就把上天取桃的情节交待清楚,然后便是幻术表演。毫无渲染与铺垫,全凭幻境之奇特吸引人。而蒲松龄所亲见的屠人幻术,将偷桃情节与幻术表演揉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表演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先是一个“游人如堵”的演春场面,场上无人,“但闻人语济嘈,鼓吹耻耳”,此乃第一层.然后在“万声汹动”中,术人荷担登场,并用对白定下节目,“命取桃子”,这是第二层.术人应命,但通过父子对答表明冬日取桃之难,这是第三层.“术人惆怅良久”之后,决定以术上天窃王母园中之桃,这是第四层。至此都是幻术表演的铺垫,下面才正式开始表演。父取出数十丈之绳,掷向空中,继而父子互答,以表上天之难,这是第五层.子持索盘旋而上,久之,坠下一桃,这是第六层.忽而绳落地上,其子肢体随后也纷纷堕下,这是第七层.术人拾肢体置于筒中,向众人乞金归葬,这是第八层.术人得金后,扣苟呼儿出,其子复活而出,这是第九层。至此,整个表演方告结束。这儿层层层相扣,在父子二人道白桔难、作介作科的表演中,把一段幻术演示得反复曲折,使观众在不断的期待中更加投入,这无疑比那些直截了当的幻术表演更引人入胜。无怪乎对此幻术持反对态度的但明伦也不得不作出“作剧甚奇,关白亦甚诡’,/的评语。动作、对白和表情这些戏剧关目技巧的融入,使屠人幻术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33 从而增强了其舞台效果。这与中国戏曲在清代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偷桃》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后闻白莲教能为此术,意此其苗裔耶?”这句话看似轻轻一笔带过,实则意味深长。蒲松龄以学人的态度,反映了白莲教与屠人幻术之间的某种联系,以及白莲教失败后的归宿。白莲教也叫白莲社,是混合有佛教、明教、弥勒教等内容的秘密宗教组织,起源于宋,到元代逐渐流行。它的教义是崇尚光明,认为光明定能战胜黑暗,教派名称不断变化。它常为农民利用,以此作为组织斗争的工具来发动起义。一种宗教在布道之初,往往要通过某种手段来显示其法术无边,因此神奇的幻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便由来已久。唐代是#?0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时代,我们从有关的一些记载中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唐张鹰《朝野金载》载??唐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妖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杀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酬神之后,幕一胡为妖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奴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喻水咒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1袄教为古代波斯僧侣所创,以本土之幻术作为传教手段传入中国。段成式的《酉阳杂姐》记载!专唐垂相魏公张延赏在蜀时,有梵僧难陀,得如幻三呼,入水火,贯金石,变化无穷??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针耳于柱,无血,身坐席上,酒至,泻入脱疮中,面赤而歌,手复抵节。会罢,自起提首安之,初无痕也。时时预言人凶衰,33 皆迷语,事过方晓。2这是印度僧以幻术在中土传播佛教。又前所引《朝野金载》之“叶道士”篇,则是通过幻术来传播道教。白莲教和这些教派一样,也会借助于幻术来传播自己的教义。在蒲松龄出生的年代,山东就曾发生了天启二年?#???(徐鸿儒发动的闻香教派起义,后被清政府镇压。《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有许多是以白莲教起义为背景的,用“白莲教”为题的作品就有两篇。通过作者对白莲教法术的详尽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民间宗教的同情和赞赏,只是畏于清政府的严酷文网,不便直抒胸臆而已。第六卷的《白莲教》篇记官兵为白莲教木刀木凳所败,于末句叹曰!“假兵马死真将军,亦奇矣3”作者的歌颂就显而易见了。作为民俗学意义的内容,《偷桃》并非《聊斋志异》中孤立的现象。如《口技》、《戏术》、《赌符》、《蛙曲》、《木雕人》等,就反映了具有民俗学意义的杂技艺术。由此可见,民俗题材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形成了一个亚系统,而其他题材作品中的民俗内容,则随处可见。通过对《偷桃》篇的民俗学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小说家的蒲松龄,如果没有对于民俗学的博识与关注,就不会有这部文言小说这样多方面的成功。??镇(转引自陈饮衡《说苑珍闻聊斋志异》。&12转引自《太平广记》卷二八五“幻术二”。??《偷桃》一篇是记蒲松龄“童时赴郡试”时事,郡试即府试。按,蒲松龄于#0岁时便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时当顺治十四年?#?,4(,故其郡试当在其时。易转引自清堵人获《坚瓤集33 广集》卷三“上天取仙桃”。遂(笼会本《聊斋志异偷桃》评语。作者简介!吴迪,女,#0?5苏古籍出版社编辑。〔责任编辑!年生,现为江许,悠〕#46一.《聊斋志异》篇四第一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第一节33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因家乡有一道泉水,叫柳泉,所以,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今山东淄博)人。后世因他写了一部《聊斋志异》,称他“聊斋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虽“闭户读无释卷时”,仍科名不显,被迫经商,到他少年时家境渐衰,他从小热衷功名,19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受到山东学道、此后虽昼夜苦读,仍屡试不中。由于生活所迫,应朋友孙蕙邀请,去宝应县做幕宾。整日与文字打交道,久违素志,第二年还乡。此后生活更加艰苦,41岁到富绅毕际友家当塾师,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不断应考,但还是个穷秀才。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四年后离世。蒲松龄七十六岁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读书进学(19岁以前)2、十年尘土梦(19——30)3、南游作幕(31)4、游学生涯(32——40)5、毕家坐馆(41——71)6、归老晚景33 (72——76)二、思想:由于长期在农村的贫寒生活和可考失意,使他能广泛接触底层民众和统治阶级中的下层人物,对现实的黑暗与科举的弊端认识深刻。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蒲松龄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体察同情人民的疾苦,怒斥“公道不漳”,但对最高统治者报有幻想;但又从未放弃过对功名的苦求;他批判封建迷信,却有宿命论和因果报应观点,信仰佛教;他赞美富于真情的爱情自由,又宣传一夫多妻,提倡妇女应忍辱顺从。这说明蒲松龄思想的超越与局限并存。蒲松龄的思想和为人:1、积极入时的儒生。2、接近农民的穷秀才。3、信守孔孟之道的正直之士。4、富于感情的文学家。5、讲求实际的有神论者。三、创作:还有《聊斋文集》四卷和《聊斋诗集》六卷。他还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历字文》等为农民服务的书。成就最高的是传世佳作《聊斋志异》。四、版本:全译本六类。主要版本有:1、抄本:最早的抄本是乾隆十六年(1751)铸雪斋抄本;2、刊刻本:最早的刊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本,即一般通行的底本;3、会评本:1962年中华书局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共采录作品491篇,后又陆续有佚文发现。第二节33 狐鬼世界的建构(题材来源及特点)《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境界是不平衡的。一、文体:一书兼二体。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建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都是指这种情况。二、题材:有采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篇首或篇末往往注明某人言、某人记;2、也有就前人的记述加以改制、点染的,如《种梨》原本于《搜神记》中的《种瓜》,《续黄梁》显然脱胎于唐人传奇《枕中记》等;3、还有并没有口头传说或文字记载的依据,而是完全或基本上由作者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如《婴宁》《公孙九娘《黄英》等。应当说这后一类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足以代表《聊斋》的文学成就,体现了出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而胜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创作特征。三、作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里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生活的篇章,如《张诚》《田七郎》、《王桂庵》等,也往往添加些虚幻之笔,在现实人生的图画中涂抹上奇异的色彩。从这个角度说,它与六朝之怪小说同伦。由于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之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相类。所以,鲁迅称之“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四、特点:1、谈鬼说狐,大都有题旨,隐含意蕴,有所寄托。《聊斋》里的花妖狐魅故事,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了六朝志怪小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志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六朝志怪是将“怪异非常之事”当作曾经有过的事情,记述出来可供读者“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是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都是出自他个人心灵的创造,个中便有所寄托、寓意。他可以假鬼狐故事以游戏,自然也要寄托严正的题旨。他在《聊斋志异》里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蒲松龄假虚拟花妖狐魅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已成为创作的主导意识,他期望读者的不是信以为真,而是能领会寄寓其中的意蕴。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怪异非常之事”是作品的内容,在《聊斋志异》里神仙狐鬼的怪异故事是作为小说思想内蕴的载体,也就带有了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2、借谈鬼说狐表现自我。与这个变化同时发生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思维性质及其功用的变化。贯穿六朝之怪小说的神道观念及思维模式,诸如,灵魂不灭,人死为鬼;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幽明相通,梦幻与现实世界互渗互补,都具有神秘性质。蒲松龄也因袭了这神秘的思维模式,结撰出诡谲奇丽的狐鬼花妖故事,从思维形态、方式上看并无二致,但却不完全是在原来迷信意义上的因袭,而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态,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从而也就摆脱了神道意识的拘束,在这个领域里获得了自由,可以随意地藉以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抒发个人的内心隐秘。神幻只是作为故事的框架,寓意明显,人鬼遇合是子虚乌有,而吐诉的却是真实的血泪,奇幻式的故事里装入的是现实政治主题。第三节33 狐鬼世界的内涵(思想内容)《聊斋志异》题材来源广泛,包括作者的亲身经历,如《跳神》、《地震》选取前代题材再创造,如《莲花公主》源于《南柯太守传》等;多数来自民间的故事传说。作者在《聊斋志异》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这部书寄托着蒲松龄全部的生活感受、他不直接写世态人情,而写鬼狐花妖,是为了避免清初严酷的文网,曲折地对黑暗腐败的社会进行揭露和嘲讽,并抒发自己内心的孤愤与不平。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广泛,内容丰富,暇瑜互见,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美好的爱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揭露封建政治的腐败,谴责污吏和富绅地主欺掠人民的罪行,对被压迫的民寄予了人深深的同情,歌颂了他们的反抗斗争。1、揭露官场黑暗,王法积弊。如,《梦狼》、《红玉》、《席方平》、《梅女》、《商三官》等。《梦狼》道出世上的贪官都是“牙齿堍堍”的老虎,衙门里到处都是吃人肉的狼,他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正如小说中所言:“窃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因为看中人家的妻子,便公开入室抢劫(《红玉》)。《梅女》中的典史为了三百钱的贿赂,诬人成奸,逼出人命。《促织》中的成名,因为皇帝喜斗蟋蟀,官吏们为媚上,四处征集蟋蟀,自己因为搜寻不着又买不起蟋蟀交差,受尽官府的毒打和折磨,几近一死,还得忍痛去捕。后来成名的儿子的魂魄化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人命贱如虫,一只小小的蟋蟀可以使人受苦受难,可以给人荣华富贵。2、揭示了老百姓所受的苦难。《席方平》借冥府的故事揭示了封建官府黑暗、人民有冤难伸的现实。33 诚朴的席廉因得罪富豪羊某,被羊某死后买通狱吏榜掠而死。羊某“内外贿通”反遭毒刑,正如二郎神在判词中所说的:“金光盖地,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在官府里哪有是非曲直,“有理五钱莫进来”。各级官府不过是掠夺人民、欺压人民的工具而已。《窦氏》写地主南三复诱骗农家女窦氏,生下孩子拒不承认,致使“女抱儿坐僵矣”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血淋淋的阶级压迫。3、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聊斋志异》尤其可贵的是不仅写出了等级压迫的暴虐,更写出了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席方平不畏强暴,抱着以死相拼的念头为父伸冤,在倍受“命笞二十”、“命置火床”,甚至“命以锯解其体”的酷刑后,坚决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讼”!终于告到二郎神那里,才得以昭雪。《鸦头》写孤女鸦头,敢于反抗家长淫威。《商三官》写商三官父亲喝醉忤怒土豪被杀,两个哥哥出讼无结果,商三官女扮男装做优伶,借仇人诞辰之日,手刃了仇人,终于为父亲报了仇。二、抨击科举制度的不合理、由于蒲松龄一生多次科场失意,因此感受颇深,反映这类题材的作品,感情浓烈,如诉如泣,爱憎分明,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批判。1、考官方面:对于科场上的不公正现象的原因,蒲松龄认为是考官所致(一是盲目,二是爱钱。)如《司文郎》写一位盲僧,能嗅出文章的好坏,在嗅过王平子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中得”“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嗝,再焚,则作恶矣”。可榜放后,王生落第,余杭生竟高中。盲僧问讯后叹曰: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考官们不过是些耳聋眼瞎,不学无术,昏聩无能之徒,人才怎能考中。而这种考官的眼睛,代代相传,造成科举考试的恶性循环,考中者自然代代陋劣。《考弊司》借阴间故事写考官初见考生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厚者可免割。考官不止眼睛,心也是黑的。这就揭示了在蒲松龄那个时代,考场中贪污受贿是尽人皆知的事,等级高下,并不在于文章的好坏,而在于钱和势力。2、考生方面:在读书人依赖科举成名的封建社会,人们自然对考取功名保有极大的热望和追求。它愚弄了求仕者,也毒害了求仕者。作者包含热泪,揭示了科举制给读书人带来得悲剧。《叶生》中的叶生,虽然“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却屡屡不中,苦不堪言,郁闷而死。《王子安》中借“异史氏曰”讲”当局者痛苦欲死”,难以摆脱科举的牢笼和诱惑。《扬大洪》写一个读书人在吃饭时听到榜上无名,便“嗒然自丧,咽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科举制度的黑暗摧残了知识分子的灵魂和精神,人们在考场上苦苦挣扎、奋斗,难以自省。蒲松龄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但没有认识到造成读书人悲惨命运的实质。《王子安》写王子安考试后,醉梦中被狐耍弄,以为自己高中了,便炫耀乡里,辱骂长班,丑态百出。如果说,科举不过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服务,那么“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便是一种必然。封建社会无数读书人就这样被科举制束缚着,被阉割了思想,被毒化了灵魂,被消磨了生命,成为毫无实际技能的呆痴妄想的行尸走肉。蒲松龄一辈子都没有忘情于科举,但科举对人的灵魂的残害,他是有切身体验的。三、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这是《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的题材。1、描写不受封建礼教束缚,有着自由个性的理想女性。如,《婴宁》写一位美丽、天真、多情的少女婴宁,因在远离世俗的鬼母家长大,从小就爽朗直率,在山中初见王生,就前仰后合地大笑不止,结婚也因此未能进行。她劝丧夫的婆母再嫁,还极力撮合。完全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敢于自由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家对这一形象由衷地赞美。再如《小翠》中的小翠,同样是个无拘无束,不遵守闺范的少女。她的特点是“喜欢开玩笑”根本不放在眼里,一任个性发展,充满浪漫主义的自由气息。作者对他们表示了由衷的喜爱和赞美。2、描写了青年男女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敢于突破门第观念,顽强地追求自由爱情。《连城》中的连城,爱上了乔生,父亲嫌弃乔生贫穷,连城却不掩饰自己的情感,“逢人辄称道”,又赠金以助乔生。当父亲逼迫她嫁给盐商之子王化成,她坚决反抗,最后以死徇情。死后她的灵魂向乔生表示:“不能许君今生,愿矢来世耳”。乔生为情所感,竟魂追地下,终成眷属。还魂后的连城对父亲坚决表示:“如有变动,但仍一死”。精诚所互敬互爱的基础上,意义是全新的。3、赞美“真情、至情”,强调情的力量。《香玉》中的白牡丹爱上了胶洲黄生,后来她被别人迁走与黄生分离,便“日就萎悴”而死。黄生日夜凭吊,他的痴情感动了花神,使香玉复活。后来当黄生魂寄的牡丹花被小道士砍死,白牡丹就又憔悴而死,他的好友绛雪也殉情而死。作者歌颂了爱情的力量,也赞美了真情的伟大。蒲松龄感慨地说:“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亦为情死矣”。4《嘉平公子》写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才华的女鬼爱上了“风仪秀美”的嘉平公子,得知这公子徒有漂亮仪表、肚里空空时,便气愤地说:不如为娼”,愤然离去。〈吕无病〉通过孤苦贫穷、脸上“微黑而多麻”但性格温柔和善,吃苦耐劳的女鬼吕无病和漂亮、有钱有势,但却心如蛇蝎,骄横悍妒的孙天官女对比来写,让人们到事实中去取舍,得出应该坚决鄙弃徒有其容的外在美,去追求内在的心灵美的结论。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富有寓言意味的作品)如,《崂山道士》借王生学道的故事,告戒渴望求知的人,切不可好逸恶劳心存投机之想,否则会落得头破血流的可笑下场。《画皮》则用厉鬼披画皮扮美女蛊惑人的故事,说明人心叵测,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这样才能头脑清醒地去认识事物。由于作者思想局限,《聊斋志异》也有一部分篇幅宣扬了落后的思想。如对天子还抱有幻想,渴望有清官或侠士来主持公道、除暴安良;有的肯定愚孝、贞节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第四节3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中的小说从题材到情节都独具特色。蒲松龄在创作中学习了六朝志怪小说之法,吸取了传奇小说的传统,借鉴了古文、白话小说的精华,并有创造性的发展。作者用文言传奇之法志怪,同时把文言小说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一、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1、“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借幻想形式,抒孤愤之情。作者为表现对于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向往,便让青年人化为鹦鹉飞到情人身旁。为强烈表现对试官的憎恨,可夸张地把他们幻化为恶鬼形象,令人见而生厌;当他有感于现实生活的压迫和剥削之苦,便创造了没有科敛捐税的袖里乾坤,用飘渺的仙境来寄托光明;特别是有感于人世间的冷漠和虚伪时,便塑造了许多女鬼和狐仙形象,以表达对于真善美,对于温暖人情的执着追求。2作品中许多虚幻的地方象人间一样,有等级、有压迫,也有浸透了利己主义的冰凉世界。《席方平》中的阴间里,冥王、郡司、贪污受贿,残害良民,简直是人间封建司法系统的翻版。《青凤》虽然写的是狐狸世界的相互关系,但世态炎凉并不亚于人世。3、蒲松龄笔下的鬼狐人格化了。虽然他们具有生物的某些特点,也不乏超人的法术,但他们是作为人的形象存在的,蒲的想象还从特定的生活逻辑出发,符合现实生活的规定。《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幻化的蟋蟀就是“短小、黑赤色”因为那是孩子变化的。《白秋练》中白秋练离开湖泊纵横的楚地来到河北,“女求载河水”每食必加少许,如用醯酱焉”日夜喘息”。“喘息数日,奄然待毙”,后来,湖水运来了,将她的身体浸在湖中,“一时许”白秋练渐渐活回来。这一切因为白秋练是鱼精,她不能须臾离开湖水。蒲松龄的浪漫主义是有现实主义作基础的。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作者常常借助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缘于现实,而又圄于现实的广阔艺术天地,展开奇异想象,表现作者的爱憎,让好人有好报,33 给恶人以恶果,这正是作者继承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传统,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的结果。鲁迅说:“〈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术,如在目前;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中国小说史略〉)〈促织〉围绕着成名一家和促织的矛盾纠葛,迤俪展开。成名费尽力气去捉蟋蟀而未得,怎奈“宰严限追比”无法交差,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不能行走,“惟思自尽”故事至此为一曲折。接着笔锋一转,让成妻问卜,终于按图得虫,于是举家庆贺,情节由悲转喜。谁料他的幼子竟将捉到的蟋蟀弄死,更不想由于妻子的恐吓,孩子竟投井自杀,成名一家又陷入绝境,情节又生曲折。正当成名夫妇“相对默然”,痛不欲生之时,想不到儿子复苏,有听到“门外虫鸣”终于捉到了一只蟋蟀,故事又发生转机。以后“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试斗时,又“蠢若木鸡”,令人惊吓。全篇情节曲折多变,波澜叠起,缓急交替,层出不穷,愈转愈曲。而且曲中有幻,幻中有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短篇小说注重情节的民族风格。〈聊斋志异〉描写的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并不是故弄玄虚,为曲折而曲折,而是围绕主题,为表现人物性格展开的。如,〈促织〉中成名一家的遭遇,是为深刻批判封建社会“天子偶用一物”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尽的灾难这一主题而设的。这在〈阿绣〉、〈张鸿渐〉、〈宦娘〉、〈胭脂〉等小说中也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三、〈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1、叙述语言以精练简洁著称。〈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运用的是长期以来文人通用的所谓“古文”语言。文言也有多种语言风格,〈聊〉近五百篇的语言风格也不尽一致。总体来说,其语言特点是保持了文言体式的基本规范,适应小说叙事要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日趋平易的一格,又糅合进了一些口语因素,小说人物的语言尤为显著,于是形成了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则灵活多样的特点,并在叙事状物写人诸方面达到了真切晓畅而有意味的境界,完成了各自的艺术使命。2、灵活多变、精彩传神。蒲松龄继承了诸子百家、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加以丰富发展,又融进了民间俗语,使小说语言古雅简练,又不失清新活泼。如〈镜听〉不到三百字的故事,交代出地点、人物、时间,有完整的情节,有强烈的情感冲突,也有传神的语言,把封建家庭内部人情的冷暖尽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结尾处,当次妇得报丈夫高中时,等不及婆婆的关照,“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33 道出那个一向受歧视受压迫的女性,瞬间的解放感和沉积已久的〈红玉〉开头一段,(略)用文言句式,却明白如话;极凝练,却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动态、情状。3、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同是孤女,婴宁与青凤,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人物语言各异,体现不同的性格和理想追求:婴宁以笑代言,去反抗那不可理喻的封建礼教,青凤则表现了与耿去病忠贞不渝的爱情,“倦倦深情,妾岂不知?”入情入景。的人物语言所占比重大,也因人因事而多样化。在保持文言体式的限度内,人物语言有雅有俗。雅人雅语,不妨有人掉书袋,书札杂用骈俪的句子,俗人语,婆子语,带有生活气息,时而插入口头俚语俗语。其中也有庄、谐之别,慧心女以诗传情,闺房戏谑竟至曲解经书,戏用孔孟之语,这都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进一步拉大了与传记文的距离,另外,作者还善于摹写景色,为更好地烘托人物性格制造一种氛围。〈婴宁〉中女主人公的住处“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和婴宁洁白如玉般天真性格,相得益彰,和谐共赏。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由于作者博学多才加上执着的创作态度,使〈聊斋志异〉达到了文言小说的高峰。3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