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课文导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长篇小说。一段神话,揭开尘封久远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一脉情思,引来如醉如痴的想念。“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黛玉似空谷幽兰般孤傲,如碧玉般盈澈。“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宝钗沉静宽厚,讨人喜欢,最终独守空房,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红楼梦》在对封建伦理道德、矛盾重重的家庭关系进行深刻揭露批判的同时,也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友谊。节选部分通过写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与薛宝钗真诚的谈话中,感受到了宝钗的体贴与关心而猜嫌尽释,赞颂了人世间情真意切的友情的真诚与崇高。◎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委婉讽谏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以秦之灭亡为鉴,必重演覆灭悲剧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读经典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赏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14
尽心上》),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文助读预习区]◎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父早亡,叔父曹掌家。雍正初,家产抄没,曹下狱治罪,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困,“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他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作品:长篇小说《红楼梦》、工艺技术类杂著《废艺斋集稿》。 ◎背景回放在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也就是曹雪芹曾祖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选为王妃。康熙在位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一说为叔父曹)因为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做了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使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为他能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作者逸事曹雪芹送礼话说清朝年间,有一都统过五十大寿,为了门面好看请了不少各界人士。曹雪芹也被请了,于是他让家人挑了两坛酒、两幅字画去赴宴。席上都统大人要斟酒,曹公说:“大人先品尝一下我的酒吧。”“好!就品尝曹公的好酒吧。”接着说:“今天是敝人五十寿日,曹公送酒不胜荣幸,来,干了!”说话间大家一饮而尽,可一品,哪有好酒的味道,就是一碗白水!可又都顾及脸面,谁也不点破。都统大人更是如此,于是只好装作酒味醇香咂咂嘴道:“好酒!好酒!”众人也附和。这时曹公又说:“好酒得有好画才可。”于是让人把对联挂上。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都统大人一看,这不是戏弄人吗!可又说不出口,还得装下去。于是道:“圣贤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淡情浓,更显得交情深厚,朋友之交,淡淡如水,高!实在是高!”“喝,喝。”在一片“喝”声中把两坛白水喝了个精光!这正是:雪芹送礼戏都统,白水当酒别有味。世间人情有真假,真真假假笑谈中。◎人物速览兰心蕙质的“神仙”妹妹——林黛玉14
身份地位:金陵十二钗之首,贾宝玉的姑表妹,姑苏盐政林如海之女。性格特征:自尊心强,敏感聪慧,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主要情节:自幼丧母,寄养在贾府。和贾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相知相爱,曾共读《西厢记》,春日葬花,诗社咏菊花夺魁,教香菱学诗,与湘云联诗,最后爱情幻灭,泪尽而逝。形象特点:“身世凄凉、纤弱多病”“凄美”的悲剧形象。雍容华贵的“冷美人”——薛宝钗身份地位: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宝玉的姨表姐,出身于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特征:外圆内方,淡泊宁静,恪守封建妇德,举止娴雅,稳重世故。主要情节:父早亡,有兄薛蟠。进京主要是为备选“才人、赞善”。进京后与母、兄寄住于贾府。后与贾宝玉成亲,但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回到青埂峰。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形象特点:封建时代典型的淑女。离经叛道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身份地位:仕宦世家,荣府贾政次子,自幼深得祖母宠爱,是贾氏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性格特征:叛逆而多情。厌恶“仕途经济”,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平等待人。主要情节:贾府家富人宁,宝玉乐享荣华,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及侍儿如袭人、晴雯之间,昵而敬之。曾被贾环烫伤、被贾政责打,他与黛玉相爱,黛玉的病令他忧心。后来,抄检大观园、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悲剧、贾府获罪抄家悲剧连番上演。宝玉经受不住这些打击,自丢玉后就神志不清,虽与宝钗成婚冲喜,终究是疯疯傻傻,后和尚送玉,宝玉重入太虚幻境,领悟三世情缘,先中举,后出家。形象特点:善良多情、蔑视世俗的封建叛逆者。[基础自主学习区]14
一、认字音1.单音字排遣(qiǎn) 虎视眈眈(dān)宝钗(chāi)姊妹(zǐ)剖析(pōu)苛责(kē)2.多音字闷症参奔二、记字形三、辨词义1.委屈 委曲[辨一辨] 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事情等曲折。②事情的经过,底细。他辛辛苦苦工作了半天还受同事埋怨,觉着很委屈。等当事人告知委曲后,同事们消除了误解,他也轻松起来。2.做客 作客[辨一辨] 二者都有“当客人”的意思。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作客:指寄居在异地。作客他乡时,想起到姨妈家做客时的情景,倍感温馨。四、积词语[背一背]1.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2.同病相怜:泛指有同样遭遇的人互相同情。3.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4.惊师动众: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多含不值得的意思)。[练一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7岁的妹妹因患地中海贫血症住进医院,12岁的哥哥决定将骨髓移植给妹妹。年幼的兄妹俩都早早地知道患难与共。B.自美军宣布从叙利亚撤军后,土耳其和以色列两国就对叙利亚虎视眈眈,正不断加大争夺叙利亚地盘的力度。C.韩国花500亿韩元兴师动众造古桥,竣工之后却被网友指出这座桥与位于中国湖南通道县的“廻龙桥”一模一样。14
D.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无果而终。[解析] 选D。A.“患难与共”指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使用正确。B.“虎视眈眈”形容凶狠而贪婪地注视着,伺机攫取。这里指土耳其和以色列贪婪地注视叙利亚,运用正确。C.“兴师动众”指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使用正确。D.“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各方”与“南、北”不对应。1.为了释“猜嫌”,宝钗是怎么做的呢?[明确] 宝钗满怀真切情意对待黛玉:①望候体谅,从不苛责;②谈论病症,提出建议;③推心置腹,排遣烦闷;④赠送燕窝,解决烦难;⑤离开之时,答应再来。2.文中的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 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向是以孤高傲世、处处敏感的面貌出现的,而文中却向别人诉说肺腑,实在难能可贵。①率直天真。黛玉对宝钗的关心体贴深为感动,竟向宝钗表达歉意,说“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并诉说自己孤苦无依之状,又提及宝钗前日对她的“教导”,从内心深处表示感谢。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真。②敏感谨慎。她谈及家世的衰微,只身的孤苦,不是“正经主子”的处境时的谨慎心态,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情,宽谅她素日的“禁不得一些委屈”。这是她对事极为敏感的最大原因。总之,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3.薛宝钗被喻为“群芳之冠”的牡丹花,“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贾府上下一致称赞。试分析文中薛宝钗的处世艺术。[明确] ①做人低调。在对话中,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低调地说她也是和黛玉一样的,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强些”。这样,就拉近了同黛玉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融洽气氛。尽管这种“同病相怜”显得生硬牵强,却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心。②体贴宽容。她在最后说:“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照应前文“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既表现出宝钗深谙黛玉的性格,又体现出她对人的体贴入微与宽容大度。③真心实意。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只是说好听的话语。她认为药疗不如食补,就劝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承诺给她送燕窝来。通过行动关怀,给黛玉莫大的安慰。4.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请分析这段人物语言的谈话艺术。[明确] 宝钗原为探病而来,两人说话自然先从病说起。妙就妙在宝钗说病并不先言病症,再说病因,以显示自己的才智;而是先从关心黛玉的身体(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体贴黛玉的处境(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出发,提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这番话自然极易入耳入心。有了这番铺垫,下面的关于药方、饮食的建议,也就更加显出了情真意切。5.(链接考点)试从“以小见大”这一角度分析本文写法上的技巧。14
[明确] 林黛玉和薛宝钗可谓“情敌”,如何展现“情敌”之间真挚的友谊呢?作者通过二人对话,以“燕窝粥”为升华点,让两位女主人公第一次敞开心扉,说起了悄悄话,并且心心相印,情同姐妹。平凡的语言,以小见大,展示了两人美好的品质、纯真的友谊。林黛玉、薛宝钗,谁优?谁劣?从《红楼梦》诞生,这就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论诗学,一个是家学深厚,一个是见识广博;论个性,一个是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论相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真是难分高下。请问,你更喜欢哪一个?你是哪一个的粉丝?[我的理解] (示例1)更喜欢林黛玉。首先,喜欢她的美。黛玉的美可以算得上是众家皆赞。书中凡是描写黛玉之处,笔墨最是空灵。其次,喜欢她的才。黛玉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且不说大家所熟知的《葬花吟》,那首《咏白海棠》也令人拍案。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全诗清雅脱俗,一如黛玉的气质。再次,喜欢她的真。黛玉特纯特真,想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表里不一。即使她有的时候说话有些刺耳,但这也正表明了她没有心机,有看不惯的就要说出来。黛玉不像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示例2)更喜欢薛宝钗。人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一个稳定的因素,她保持了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是林黛玉式的性格,那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你可以有光明的前途。解答小说艺术特点探究题的答题技巧[课内挖掘]《情真意切释猜嫌》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作品平凡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情谊,情有儿女私情,也有真挚的青春友情。“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等等,这些语言把人物的尽释猜疑、情真意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已道出了宝钗和黛玉真诚倾吐后心中猜嫌尽释、情同姐妹的结局,因为平凡的语言中饱含体贴与关怀。朴实而平凡的语言,以小见大,表现了二人的不计前嫌的品质。[考点讲解]小说艺术特点探究类题目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14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小说艺术特点探究类题目覆盖范围很广,也是命题者易于出题的地方,因其灵活多样,内容丰富,高考小说艺术特点探究类题型成为重要考点,高考中考查次数较多,涉及题目较普遍,为此,我们要努力掌握该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一、考题试做(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有声电影老 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14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考题]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题干指向“手法”“幽默效果”,即找出作者所用的具有幽默效果的艺术手法,属于技巧类题目。结合“幽默”二字,尤其是需要关注带引号的词语或者句子。比如第一段“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是引用手法,表现了二姐的无知。再如第七段,到了电影院,“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文明”是反语,二姐此时的“文明”,表现了她平时的粗鲁。这些句子巧妙地运用修辞,取得了幽默的艺术效果。[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二、技巧点拨(一)明确此类题型,通过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1.常见设问方式(1)(2016·高考全国卷Ⅲ)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2)(高考江苏卷)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3)有人认为本文运用了×××手法,你的看法呢?(4)小说主要写了×××件事,没有太多的曲折,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是否打折扣?请作探究。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1)题干中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可以确定题目主要从“手法”的角度来解答。(2)题干中有“探讨”“探究”“你的看法”“你的认识”等字样,可以确定题目要求从“探究”的角度来解答。14
(二)掌握解题技法解答小说艺术特点探究题三步走第一步:通知识,打基础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以小见大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④结构方式:单线(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线索)、网状等;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比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平凡语言的魅力等)。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鼓 殇陈永林山子是个十乡百村出名的好鼓手。一只小小的牛皮鼓,被山子敲得出神入化。人们从他的鼓声中能听到风声雨声,鸡鸣狗吠;能看到旭日徐徐升起,雪花漫天飞舞;能嗅到鲜花的芬芳,稻谷的馨香;能触到情人柔唇的烫热,刚垦土地的湿软。因而十乡百村谁家办喜事丧事,以能请到山子敲鼓而觉得脸上有光。这天一大早,山子背着鼓刚要出门,村长来了。村长说,山子,你去哪儿?山子说,这还要问?村里德高望重的七根去世了,今天安葬,他当然得去祭奠七根。即使七根家没人请他,他也会主动去。七根对他有恩。山子自小失去父母,七根极怜爱他,家里好吃的总给山子留一份,一年也总给山子缝两身新衣服。过年过节,山子也大都在七根家过。山子的这只鼓,都是七根送的。山子说着就要出门,村长拉住了山子,说,你不能去。山子说,我咋不能去?村长说,乡长的儿子今天结婚,想让你去助兴。山子说,我干吗去?难道凭他是乡长?山子甩脱了村长的手,就出了门。村长喊,山子,你难道不想要宅基地?山子立住了,说,咋不想?山子快三十了,可没哪个女人肯进门。女人嫌山子住的是低矮的泥坯屋。山子想拆了老屋重盖,可老屋地基太小。山子为这事不知找了村长多少次。村长总拖,说乡土管所不批。山子心里痛恨,但没法。村委会的章绑在村长的裤带上,你总不能强迫他盖。山子呀,你的鼓给乡长儿子的婚事驱了邪,他一高兴,跟土管所所长一说,你的宅基地不就批了?那女人不也有了?你岁数也不小了,不能再拖。要不,岁数一大,更找不到女人。村长又从口袋里掏出山子的宅基地申请书,说,进屋,章我这就给你盖,待会儿就给乡长。山子冷冷哼一声,又迈开步子走。村长跑上前拉住了山子,说,就算你不想要宅基地,但你也该为乡亲们的利益着想。山子定定地望着村长。村长说,你知道我们村想修条路。村里人集的资远远不够。我想让乡里拨点款。这事,我已给乡长说过,他说可以考虑。到时,你的鼓敲得他高兴,我再一提,他的笔一挥,不就签了字?山子还有点犹豫。村长又说,要知道乡亲们待你不薄。你可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山子眼里就湿漉漉的了。山子就背着鼓来到乡长家。14
新娘坐着桑塔纳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热热闹闹地响个不停。山子起劲地敲着鼓,鼓声时而高亢如雷鸣,时而温柔如情人私语。人们被山子的鼓声吸引住了,不时发出赞叹声。乡长也欢笑着看山子敲鼓。喝酒时,乡长给山子敬酒,说,你辛苦了,谢谢。晚上闹洞房时,还得辛苦你。山子就笑,说不辛苦。乡长说,你宅基地的事,你村的村长也给我说了。你放心,这事还不是我一句话?山子说,那乡里能批给村里多少修路款?什么修路款?村长没给你说?我村想修条路,可村里集的资不够。哈哈,你别听村长瞎起哄。乡里的工资都发不出,哪有啥闲钱拨给你们村修路?山子握酒杯的手抖起来,他被村长愚弄了。山子仿佛瞧见七根怨恨地望着他。山子就起劲地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乡长劝住了,说,你晚上还要敲鼓,敲完鼓再喝个够。山子说,不碍事。晚上敲鼓时,山子再也找不到感觉。鼓敲得杂乱无章。人们很失望,也感到怪,这是山子敲的鼓?乡长也说,山子,你敲的啥鼓?山子很尴尬,我也不知怎么敲的鼓。你喝多了酒?乡长问。没呀,我以往喝那么多酒,鼓仍敲得那么好。山子的鼓敲得更是一塌糊涂,山子索性住了手,灰溜溜地回家了。晚上,山子背着鼓来到七根新落的坟前。山子又敲起鼓。忽儿,刮起狂风,狂风呼呼地叫。片刻又下起雨。雨很大,噼里啪啦地响。猫头鹰在风雨中凄凄哀哀地叫,狗也惶惶不安地吠。又传来数百个人的嚎啕大哭。村人奇了,都打开门,并没刮风,也没下雨。一轮被湖水洗了似的圆月好端端挂在那儿。村人都拥到七根的坟前。山子拿鼓槌的手挥舞得让村人眼花缭乱。(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排比句来突出山子的敲鼓技术,这不仅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村长请山子去乡长家敲鼓做了铺垫。B.“山子眼里就湿漉漉的了”的细节描写,表明山子被村长为乡亲们着想的心意感动,觉得不去乡长家,村里就拿不到钱,他就对不起乡亲们。C.村长对乡长巴结逢迎而不关心群众生活,是个庸官形象;乡长则平易近人,关心像山子一样没有宅基地的普通百姓,瞧不起“瞎起哄”的村长。D.山子晚上在乡长家敲鼓时敲得一塌糊涂,不是因为他的敲鼓水平突然下降了,而是因为他感到十分对不起七根,为没有给七根敲鼓而心生愧疚。解析:选A。B项,“山子眼里就湿漉漉的了”并不是因为“被村长为乡亲们着想的心意感动”,而是因为想起了乡亲们对他的好;而且,村长并没有为乡亲们着想。C项,乡长并没有“关心像山子一样没有宅基地的普通百姓”,他答应批给山子宅基地,只是因为山子帮了他的忙;另外,说乡长“瞧不起‘瞎起哄’的村长”于文无据。D项,原因概括不全面。山子晚上在乡长家敲鼓敲得一塌糊涂,不只是因为“他感到十分对不起七根”,还因为他知道自己受到了村长的欺骗。2.小说第三段交代山子与七根的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第三段交代山子与七根的关系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交代小说内容,使读者加深对人物或情节的了解的作用;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考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不难得出答案。14
答案:①交代山子的生活状况,使读者对山子的身世、社会地位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②有利于突出山子的形象特点。七根对山子有恩,山子原本要去祭奠七根,但最终为了村里能修路而去乡长家敲鼓,突出了他有大义的特点。③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交代山子与七根的关系,为山子觉得对不住七根、后悔到乡长家敲鼓及山子晚上到七根坟前敲鼓等做了铺垫。★3.小说结尾画线部分是对山子在七根坟前敲鼓情形的描写,试从艺术手法、形象塑造、内容、结构方面分析这样写的妙处。(6分)答: 解析:题干已经指明了答题的方向,考生按照要求进行分析鉴赏即可。如从艺术手法上看,画线部分是作者的夸张性描写,这种手法属于浪漫主义手法。从形象的角度分析,要重点把握画线语句突出了山子的什么心理或品质。答案:①从艺术手法上看,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以想象、夸张等手法突出山子敲出的鼓声动人心弦。②从形象塑造上看,这样写突出了山子对七根的愧疚之情、感恩之心,对村长的愤怒之意,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从内容上看,它是小说开头部分山子欲到七根家祭奠七根的愿望的实现,使故事显得完整。④从结构上看,它与开头对山子敲鼓水平的描述相照应,使小说首尾呼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职 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有旧衣烂衫找来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卖杨梅——!”“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作“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苞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14
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注:马锅头是马帮的赶马人),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椒盐饼子西洋糕!”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嗒郭嗒。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14
“捏着鼻子吹洋号!……”(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1982.6.29(有删节)4.下面对这篇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观察,是汪曾祺文学创作的一贯视角。就像这篇《职业》,作者抓住“街头吆喝声”这一个“点”,生动细致地呈现出城市生活平静而琐碎的一个“面”。B.本文以对多年前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声的描写开篇,既从听觉角度营造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同时也通过对“同行”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做铺垫。C.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他们整日辛苦地奔波于大街小巷,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底层劳动者不幸生活的巨大同情。D.本篇的语言表达平实委婉而又富有弹性,生活气息浓厚,如对小贩所卖食物的具体介绍。同时这种平淡质朴的文风也是他心境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的人格写照。解析:选C。C项,“不幸生活”并不明显;“巨大同情”也言过其实。汪曾祺曾说“写小说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可见散淡和通达应是其创作的基本底色。★5.关于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作者说“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并以音乐简谱的形式将其标注了出来,请说说这一表达形式的作用。(6分)答: 答案:①以音乐简谱直接记录原声,更富有现场感和表现力,同时也是对文学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创新。②增添了文章的新颖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时隔三十多年后,作者还能用简谱的方式将当年的声音记录下来,也足可见出他情感和记忆之深刻。6.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味道,作者说当那个孩子“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6分)答: 答案:①全文以主要篇幅介绍了卖糕饼孩子因为失怙、失学而承担起谋生职责的不易,重点是其“小大人”的特性。结尾神来之笔,写出这个孩子身上童心未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和立体。②结尾有幽默感,但这是个含泪的笑,有些心酸。③在表达效果上既在意料之外,又戛然而止,引人回味。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