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课例教学方法及建议郝家桥回小杨韶红能让每个学生读好,读懂文本,走入文本,必须得有迫切的阅读期待,浓厚的阅读兴趣,才有可能与文本中的人物,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而造就这迫切的阅读期待的,是教师能否在课堂中适时地营造恰当的认知冲突。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往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悄悄投入一些石子,激起涟漪,乃至波浪,使学习变得主动。虞大明老师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有效的认知冲突。一、“安全”与“遇难”的冲突师:这仅仅只有七岁的邮轮,十分年轻。而年轻,对邮轮来说,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舒适、安全。师:可是,正是这艘安全的邮轮,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遇到一场灾难(揭示课题),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学生立即从文本中找到了描述这场灾难的语句,通过圈找重点词,通过不断的朗读、体验,运用媒体的帮助,走进了那惊心动魄的夜晚……二、“船毁人亡”与“顺利脱险”的冲突师:人们哭号、奔跑,如此混乱的场面,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生:船毁人亡!师:但,诺曼底号遇难的结局却是──所有的乘客都安然脱险。是谁改变了这一切?让我们一起大喊他的名字!生:哈尔威船长!……所有的学生,都迫切地想认识这神一般、扭转乾坤的船长。怀着对船长的无比崇敬,走入了教师所引领的有关文本。有了这份迫切,也就不难读懂人物的品格,不难理解人物的内心独白。三、“61”与“60”的冲突师:请你加一加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些数字,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61。师:可船长在指挥时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他惟独忘记的一个人,是谁?请你工工整整地把第6自然段填补完整,带着感动,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记住了船上的所有人,惟独把自己给忘了。这小小的两个数字的冲突的背后,是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教师引领发现这样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找到这冲突背后的答案,远比教师的直接阐述,要有效、感动得多。这几个冲突的设置,由面及点,由表及里,层峦叠嶂,环环相套,步步递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些冲突的设置,似海浪般,不断地推动着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在这一系列冲突的推动下,每个孩子都不由自主地,与船上的每一个乘客一起,经历了海难的历练,心灵,被伟大的哈尔威船长深深地震撼着。这样的学习才是完全无负担的,才是每个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