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4期孝感学院学报VOL.30NO.42010年7月JOURNALOFXIAOGANUNIVERSITYJUL.2010《儒林外史》与孝道思想陈国学(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儒林外史》通过王冕、匡超人、杜少卿、郭孝子等形象,表达了对于八股取士制度败坏知识分子德行的批评,以及对于作为良好德行内容之一的孝道的推崇,这种孝道是真儒们主张的“礼乐兵农”治国思想的内容之一。关键词:《儒林外史》;孝道;德行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544(2010)04-0023-04《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清八股取士制度背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景下知识分子命运与众生相的小说,虽然知识分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子对孝道的态度并不是作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而王冕果然听从母亲的遗言,一辈子没有出仕。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后辈对长辈的虽然本段叙事的主要目的在于交代王冕不愿做孝顺与否自然成为人们观察议论某一人物时不可官,但客观上也塑造了他孝顺母亲的形象。这一回避的话题,也是作家吴敬梓描写读书人的一个回的回目为“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重要侧面。尽管《儒林外史》是一部反对程朱理文”,王冕的孝子形象具有代表意义,他身上体现学、推崇通脱人生的小说,但看起来对传统孝道还的超脱于功名富贵之外却遵循孝道的精神也就是是推崇的。作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了。2.匡超人。匡超人是一个曾经非常典型的孝一、《儒林外史》中的孝行描写子,先是大力展示其孝子形象,然后描写他在功名1.王冕。出现在楔子部分的王冕就是一个孝道路上挣扎的过程中的种种丑行,揭示出八股取子,他父亲去世得早,事事听母亲的安排。母亲无士制度败坏了知识分子的德行,致使他们身上可力供他读书,安排他去隔壁秦老汉家放牛,他就老贵品德的丧失。老实实去放牛,并且随时孝敬母亲:“或遇秦家煮匡超人本是一个聪明好学而又淳朴的青年,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曾因家境贫寒帮人贩柴流落杭州,以拆字、算命度母亲。”后来将秦老汉给的点心钱积攒起来买书日。父亲得病,存亡未卜,想起没有盘缠回乡,眼看,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又自己学习画画(“没骨花泪便如“豆子大掉下来”,说道:“只是父亲在家患卉”)而出了名,但不出去做官,只是“吟诗作画,奉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因养母亲”。至此,一个清高而孝顺的知识分子形象此,“心是恨极”,想“早寻一个死处”。后多亏马二已经凸显出来。先生资助,才回到家乡,在父母面前恪守孝道。作在人生的关键问题上,他母亲的话可以说代者在第十六回中,以饱蘸感情的笔墨,绘声绘色地表了作者对功名富贵人生观的批判态度:“做官,描写了匡超人的孝道实践。他到家时,“两步做一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步,急急走来敲门”,游子思亲之情,跃然纸上。而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后他日间做生意,赚得的钱,日日买些鸡鱼给匡太收稿日期:2010-01-30作者简介:陈国学(1971—),男,湖北天门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23—
陈国学公吃;夜间伴着太公,还念些八股文章;太公因瘫送衣服来时告贷于杜少卿,杜少卿慷慨地把一箱痪,出恭“一定是匡超人跪在跟前,把腿捧在肩刚做好的衣服送给此人去变卖:上”。村里失火,匡超人什么都不顾,奋身背出父杜少卿道:“你要多少银子?”裁缝亲和母亲,“又一把拉了嫂子,指与她门外走”。作道:“小户人家,怎敢望多?少爷若肯,多者用温情脉脉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匡超人淳朴则六两,小则四两罢了。小的也要算着善良、孝亲尊长的性格和充满家庭温馨的生活图除工钱够还。”杜少卿惨然道:“我那里要景,一切都是那样朴实无华,那样富有人情味,那你还!你虽是小本生意,这父母身上大样真挚动人。事,你也不可草草,将来就是终身之恨。小说第十六回结尾写道:“只因这番,有分教:几两银子如何使得?至少也要买口十六婚姻缔就,孝便衰于二亲;科第取来,心只系乎两两银子的棺材,衣服、杂费共须二十金。榜。”明确预示随着踏入社会越深,匡超人的淳朴我这几日一个钱也没有。也罢,我这一天性越来越丧失。后文果然如此。他生活中有三箱衣服,也可当得二十多两银子。王胡大恩人:一是马二先生,是马二先生资助他返乡子,你就拿去同杨司务当了,一总把与杨的,他念的那些文章也都是马二先生临别送给他司务去用。”又道:“杨司务,这事你却不的选本,可他却以“教习”的身份说“这马纯上理法可记在心里,只当忘记了的。你不是拿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而这等了我的银子去吃酒、赌钱,这母亲身上大于是在砸马二先生的饭碗。二是郑老爹,是郑老事,人孰无母?这是我该帮你的。”(第三爹当年让他搭去温州的船回乡的,他再度流落杭十一回)州时郑老爹又将女儿嫁给了他,可他为了贪图功以上对话中,杜少卿为杨裁缝的周全考虑,显示出名富贵而停妻再娶李本瑛的外甥女辛氏,以致使非比寻常的厚道,而其体现的观念则诚如陈美林郑老爹的女儿死于乡下。三是潘三,潘三虽是个所评价的:“不仅自己重视孝道,也鼓励赞助他人[1]350“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的“市井奸棍”,尽孝。”后文中在已经卖了地投奔南京之后,但对他却是仁至义尽的,郑老爹之女就是潘三给经济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他还再次当掉了衣服给他娶的,可他到杭州“取结”时,却不肯去狱中会一郭孝子作为寻父的盘费。张锦池更指出:“(杜少会,说什么“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卿)以《经》中的孝悌观念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小弟一生官场之玷”。在他身上已经不复见当初……杜少卿对`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匡超人的影子,而孝思孝行也远离了他,成为忘恩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一也。认为`不孝有三,无后[2]负义之人。其原因和作家如此描写的目的将在后为大'。”他虽反对纳妾而又主张“`人生须四十文分析。无子,方许娶一妾',二也。于窘困中捐银三百两3.杜少卿。杜少卿是作家着力塑造的叛逆型修建泰伯祠,将按父亲的意愿把王位让给三弟季新人形象,可是在他身上分明折射出对孝道的遵历而自己则避居荒蛮之地,江南的周太王长子吴奉。尽管文中描写杜少卿的父母已经去世,可是泰伯作为人生安身立命的典范,三也。由此可见,通过写他对待父辈的态度,我们就可看到他对孝杜少卿是在以《经》的孝悌观念陶冶自己的情[2]道极端在意。小说第三十二回描写了杜少卿对两操”。位父辈娄文焕、韦四老爷的恭谨态度。陈美林在无论是杜少卿对出仕邀请的婉拒,还是对孝回评中如此写道:“本回以生离始,以死别终,均为道的极端在意,他的内在精神显然与我们前文所其父执……娄文焕是少卿先君的知心的朋友,为论述的王冕是一致的。杜府管理账目三十年。当其晚年,少卿夫妇尽心最后,作家还花整整三回的篇幅塑造了一个侍疾,无微不至,养老送终,后代遗属。凡此种种不肯抛弃作为朝廷要犯的父亲而天涯海角寻找的[1]360叙写,尽为表现其孝思。”的确如此。孝子形象,作者给他的名字就叫郭孝子。此外,以慷慨豪爽闻名的杜少卿借钱给别人二、孝道思想在《儒林外史》思想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其父在世时曾善待过的,如体系中的地位娄老伯、黄大、鲍廷玺;另一个就是行孝道的孝子,如杨裁缝、郭铁山。杨裁缝因为母亲暴病身亡,在《儒林外史》一方面揭示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24—
《儒林外史》与孝道思想分子品行的侵蚀,另一方面通过描写真儒的形象,恰使祖上名声扫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重视“礼乐兵农”作家在后文塑造了无意功名,遍寻因戴罪而的实学思想,而孝道思想就是礼学的一部分。潜逃出家的父亲的郭孝子形象,树立了一个完整前文所引王冕母亲的话已经初步透露了作者的孝子典型。虽然有的情节不成功,从思想上来对于科举功名的态度:“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说,则如陈美林先生所云:“此回书叙写郭孝子寻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第亲故事,似与前回大祭泰伯祠一无关联,其实不十五回写匡超人孝心还在的时候,遇到郑老爹,郑然。祭泰伯祠为倡导礼乐;郭孝子寻亲乃尽孝,即老爹说起:“而今人情浇薄,读书的人都不孝父母礼乐之实践也。而助郭孝子寻亲者,又是`江南这……”并讲了一段读书人都不孝父母的故事,匡超几个人',即虞、庄、杜、武(即笔者所说的真儒,包人心里叹息:“有钱的,不孝父母;像我这穷人,要括前文论述到的杜少卿)。此数人却为祭祀泰伯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这些描写很明显祠之主要人物。由此可知,就情节而论,寻亲与祭地揭露了为追求功名读书反而使知识分子德行败祠似无联系;但就书中所叙写、作者所倡导之礼乐[1]425坏的现实。兵农而言,却一脉相承,并无中断隔绝。”总到匡超人父亲去世的时候,作者又通过匡老之,郭孝子形象的塑造,表明作家真正是在推崇孝太公之口更明确地表达对追求功名和保存德行之道,作为倡导“礼乐兵农”的一个环节与重要组成间的矛盾的担忧:“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部分。所以说作者虽然具有叛逆性,但对于传统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文化的精华却没有抛弃,只是对于时代文化政策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的导致的知识分子的堕落风气充满担忧与讥讽,这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而结果恰恰如正是一切有眼光的优秀知识分子的特点。老太公所担忧的,他去世后,儿子匡超人因为追求鲁迅先生在评论魏晋人物对礼教的态度时功名而品行大坏:停妻再取、不认旧友等等。说:“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匡超人的变化,与马纯上的教导大有关系。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当初初识马纯上的时候,这位心地淳厚却深受科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举制度毒害的马二先生有这样一番关于孝道的话: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3]181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这番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话用来形容作者以杜少卿为典型而传达的清奇倔本了。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强、不与统治者合作、不肯出仕,却又极端在意孝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道形象,是非常恰当的。其对孝道的极端在意,被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书中人物杜慎卿一诗道破:“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第三十一回)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而我们知道,作家吴敬梓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这便是曾子三、《儒林外史》孝道思想的当代意义的“养志”……(第十五回)“显亲扬名”才是大孝的思想,古来有之,但这与作张锦池先生在总结《儒林外史》的社会观念时者的观念不一定一致,甚至可以说,正是作家批判指出:《儒林外史》特别强调“孝悌”二字。他以匡的思想。因为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败坏德行,恰超人形象为例,说道:—25—
陈国学这位昔日的匡孝子后来却不仅不想观念以发展自己的情操为典型形象)。我们则认回乡看看老母,还一本正经地叮嘱时在为,《儒林外史》所倡导的包括孝道在内的“常心”、杭州的哥哥:“那年我做了家去与娘的那“常道”在当前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也穿的中国社会渐渐走向正轨,期盼稳定,急需发扬传起来,显得与众不同。哥将来在家,也要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来扭转个别的道德滑坡现叫人称呼`老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象,以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是从求变的时代自己倒了架子。”其全然忘却父训,不孝走向回归传统的时代,特别是匡超人前期以及杜不悌又如此!“孝悌其为仁之本欤!”而少卿等人身上体现的美好情谊,还是值得大力肯“仁”既是“五常”之首,又包括“五常”。定的,这种情谊就来自于孝道思想的发散。当然所以,在吴敬梓看来,人失却“孝悌”之并不是说《红楼梦》中就没有体现美好情谊,《红楼心,便失却了“仁”,便失却了“常心”,便梦》中的贾宝玉形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孝悌表现,这[4][5]失却了做人的道理,而蠹蚀“常心”最烈是另外的课题了,在此不复赘言。者亦功名富贵而已!《儒林外史》所以特[参考文献]别强调“孝悌”二字,其深层原因在此;它所以不惜以占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写匡[1]吴敬梓.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M].陈美林,批超人的人生道路,其深层原因亦在此。评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2]张锦池.究竟是回归,还是叛逆———《红楼梦》与《儒与此相辉映,匡太公“一生是个无用的林外史》社会观念的比较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6人”,吴敬梓所以将他写成正面人物,就(2).在于他认为“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鲁迅[2]是最要紧的”,因而葆有“常心”。选集·杂文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张锦池先生的分析是很透辟的,也是目前为[4]陈国学.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止分析《儒林外史》的社会观念的论文中比较深刻古代孝文化[J].孝感学院学报,2006(2).和独到的。不过在文中,由于将《儒林外史》与《红[5]陈国学.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楼梦》作比较,他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彻底叛逆的社宝玉的结局[J].江西社会科学,2006(6).会观念(以其所分析的以贾宝玉背离《经》的孝悌TheScholarsandtheThoughtofFilialPietyChenGuoxue(SchoolofHumanities,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31,China)Abstract:BydescribingthecharactersofWangMian,KuangChaoren,DuShaoqingandGuofilial,theScholarsrevealsthatstereotypedselectionsystemscorruptedthevirtueoftheintellectualsandex-pressestherespecttofilialpiety.Thefilialpietyisoneofthethoughtsofsocialimprovementschemewiththecontentofceremony,music,soldier,andagriculturewhichtruescholarsagreed.KeyWords:TheScholars;filialpiety;virtue(责任编辑:祝春娥)—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