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婚姻模式新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儒林外史》婚姻模式新论

ID:910078

大小:1.06 MB

页数:7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图分类号:I207.419单位代码:10231学号:42009242《儒林外史》婚姻模式新论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作者姓名:米粟磊指导教师:关四平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二〇一二年五月万方数据 中图分类号:I207.419单位代码:10231学号:42009242硕士学位论文《儒林外史》婚姻模式新论硕士研究生:米粟磊导师:关四平教授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答辩日期:2012年5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万方数据 AThesisSubmittedfortheDegreeofMasterTHENEWTHEORYOFMARRIAGEPATTERNSOFTHESCHOLARSCandidate:MisuleiSupervisor:ProfessorGuangsipingSpeciality:LiteratureofancientChinaDateofDefence:May,2012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HarbinNormalUniversity万方数据 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研究目的............................................................................................................1二、研究现状............................................................................................................1三、研究方法............................................................................................................4第一章吴敬梓的家世与婚姻考论...............................................................................5一、以儒为业科举发家..........................................................................................5(一)高祖吴沛“弃举课子”..............................................................................5(二)曾祖辈“四成进士”..................................................................................6二、陶亡叶继情笃如初........................................................................................7(一)初娶陶氏.................................................................................................7(二)续娶叶氏.................................................................................................8三、继子生活移家南京........................................................................................9(一)过继及其家产纠纷.................................................................................9(二)移家南京...............................................................................................10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13一、发迹变泰富贵易妻......................................................................................13(一)匡超人的科举人生与停妻再娶...........................................................13(二)牛浦郎的伪名士风流与富贵易妻.......................................................14二、妻妾不合争财夺位......................................................................................16(一)纳妾制度与《儒林外史》的纳妾种种...............................................16(二)严监生妾赵氏谋求扶正.......................................................................18三、科举戕害夫妻龃龉......................................................................................19(一)科举制度对世俗婚姻观的影响...........................................................19(二)鲁小姐对科举的痴迷及其相夫教子...................................................20四、媒人欺骗婚姻不幸......................................................................................21(一)媒人对于婚姻建构的作用...................................................................21(二)鲍廷玺的继子经历与婚姻生活...........................................................22五、礼教束缚夫死殉节......................................................................................23(一)夫为妻纲与《儒林外史》的妇道观...................................................2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王三姑娘殉节原因分析.......................................................................24第三章《儒林外史》理想型婚姻模式论...............................................................26一、杜少卿夫妇婚姻生活的理想化因素..............................................................26(一)杜娘子相濡以沫的情怀.......................................................................26(二)杜少卿的夫妇平等观与纳妾观...........................................................28二、庄绍光夫妇婚姻生活的文化因素..................................................................29(一)庄绍光的名士风度...............................................................................29(二)庄绍光夫妇的琴瑟相调情感...............................................................30第四章《儒林外史》叛逆型婚姻模式论.................................................................33一、沈琼枝婚恋观..................................................................................................33(一)维护“人”的尊严....................................................................................33(二)经济自立的人生追求...........................................................................35二、双红婚姻生活的反叛色彩..............................................................................36(一)身为奴婢敢于争取婚姻自主权...........................................................36(二)双红与司棋婚恋观比较论...................................................................37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39一、从婚姻模式看《儒林外史》对功名富贵的批判..........................................39(一)从婚姻模式的对比看《儒林外史》的主题.......................................39(二)功名富贵观念是扭曲婚姻的主要破坏性因素...................................40二、从婚姻模式看《儒林外史》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态度..................................42(一)从夫妻关系描写看作者对儒家“原教旨”思想的回归...................42(二)从婚姻描写看作者对仁、义等传统道德的肯定...............................45(三)从婚姻描写看作者对孝道的赞美.......................................................47三、从婚姻模式的建构看《儒林外史》理想婚姻的文化元素..........................47(一)患难与共相濡以沫.............................................................................48(二)夫妻平等真诚相待.............................................................................48(三)皆有文化兴趣相投.............................................................................49(四)感情专一反对纳妾.............................................................................49注释.............................................................................................................................51参考文献.........................................................................................................................5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原创性声明、使用授权书.............................................................................................64致谢............................................................................................................................65万方数据 摘要摘要本文在前人与时贤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儒林外史》中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婚姻模式,旨在探究《儒林外史》中爱情婚姻生活的思想意蕴与文化内涵。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吴敬梓本人的家世与婚姻考论。主要针对吴敬梓的家世、婚姻、继子生活以及移家南京展开探讨。吴敬梓的家世是以儒为业、科举发家的,他有两次婚姻,初娶全椒陶钦李的次女陶氏,陶氏亡故后,又续娶了儒医的女儿叶氏。由于遭遇“家难”,吴敬梓愤然离开家乡到南京生活,在异乡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进步文人和思想家,这对他的思想有一定积极的影响。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将作品中的扭曲型婚姻划分为五大类,即:发迹变泰,富贵易妻;妻妾不合,争财夺位;科举戕害,夫妻龃龉;媒人欺骗,婚姻不幸;礼教束缚,夫死殉节。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而剖析了造成这一系列不幸福婚姻的深层原因。第三章,《儒林外史》理想型婚姻模式论。以杜少卿、庄绍光夫妇的婚姻状况分析为重点,展现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婚姻,即婚姻不应建立在功名富贵基础上,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和支持,丈夫应有孝心,妻子要贤良淑德,夫妻生活中渗透着文化因素。这种婚姻理想既有进步民主性思想,又有恪守封建伦常的成分。第四章,《儒林外史》叛逆型婚姻模式论。重点论述沈琼枝和双红两位有着叛逆思想的人物的婚姻,阐述沈琼枝的婚恋观以及双红婚姻的反叛色彩,并将双红与司棋婚恋观念进行比较。认为双红和司棋二人在追求爱情自由方面很相似,都敢无视强权,争取自己的选择权力,但是在自主意识上,司棋要比双红走得更远,司棋并没有因为恋人的影响失去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认为作品主要涉及的三种婚姻生活模式,其文化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吴敬梓的婚姻观念含有儒家的思想,他之所以否定科举制度及功名富贵,推崇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也是基于此。同时,吴敬梓的婚姻生活观念在整体上虽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回归,但还是含有一定的进步民主色彩。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婚姻模式;文化意蕴-I-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Onthebasisofthestudiesofthepredecessorsandthepreviousexcellentelites,thisthesisexaminestheloveandmarriagelifeandthemarriagepatternsinTheScholars.Thepurposeofitistoresearchtheideolog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oftheloveandmarriagelifeinTheScholars.ThefirstchapterisaboutthefamilybackgroundofWuJingZiandthestudyofhismarriage.ThispartmainlydiscussesaboutWuJingZi’sfamilybackground,marriage,hislifeasstepson,andhismovingtoNanJing.WuJingzi’sfamilygotrichbyConfucianismandimperialexaminations;WuJingzihadtwomarriages,hefirstmarriedwiththeseconddaughter(namedTao)ofTaoQinliinQuanjiaoCounty.AfterthedeathofTao,hemarriedwiththedaughter(namedYe)ofthedoctorofChinesemedicine;becauseofthesufferingoffamilydifficulty,WuJingzilefthometowninangerandlivedinNanjing.ThenhemadefriendswithmanyprogressivescholarsandthinkersinNanjing,thishadcertainpositiveinfluencestohisthoughts.ThesecondchapterisaboutthediscussionofthetwistedtypeofmarriageinTheScholars.Thedescriptionofthetwistedtypeofmarriageintheworkcanbedividedintofivepatterns:whensomeonegetsrichandhonor,hechangesthepeacelifeandchangewife;wifeandconcubinecouldn'tgetonwellwitheachother,theystruggletogetwealthandseizetheplace;becauseoftheharmfromtheimperialexamination,thehusbandandwifediscord;asthematchmaker’scheatandcausemarriagemisfortune;forthetraditionalsocialrestraints,wife’smartyrdomasthedeathofhusband.Onthebasisofthestudiesofthepatterns,thispaperfurtheranalyzesthedeeperreasonswhichcausetheseriesofunhappymarriages.ThethirdchapterisaboutthediscussionoftheidealtypeofmarriageinTheScholars.ThispartfocusesontheanalysisofDuShaoqingandZhuangShaoguang'smarriage,presentstheidealmarriageintheauthor’smind,thatis,marriagecan'tbebuiltonthebaseofthefameandfortune,thehusbandandwifeshouldunderstandandsupporteachother,husbandshouldhasfilialpiety,wifeshouldbevirtuous,kindandgentle,themarriagelifepenetrateculturalfactors.Thiskindofidealmarriagehasboththeideasofprogressivedemocracyandthescrupulouslyobediencetothefeudalmoral-II-万方数据 Abstracthumanrelations.ThefourthchapteristhediscussionabouttherebeltypeofmarriageinTheScholars.ThispartmainlydescribesthemarriagesofShenQiongzhiandShuangHongwhohadrebelideas,expoundsthemarriageattitudeofShenQiongzhiandtherebelfeatureofShuangHong'smarriage,andcomparesthemarriageattitudesbetweenShuangHongandSiQi.ShuangHongandSiQi’spursuitoffreeloveareveryalike.Bothofthemdaretoignorethepowerandtostrivefortheirownchoosingrights,butabouttheindependentsense,SiQiisbetterthanShuangHong,SiQidoesn’tloseherownpersonalityandthoughtsevenwiththeinfluencesofherlover.ThefifthchapterisabouttheStudyofTheScholarsfromCulturalPerspective.Itisbelievedthatthisbookinvolvesthreekindsofmaritalpatternswithrichculturalimplication.WuJingzi’sopiniononmarriageisfullofConfucianthinking.That’salsothereasonwhyhedenies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fameandfortunebutpraisehighlytraditionalConfucianmores.Meanwhile,thoughonthewholehismaritalvaluegoesbacktothefeudalethnicmoralsitisstillwithcertaincolorofprogressivedemocracy.KeywordsTheScholars;WuJingzi;marriagepatterns;culturalconnotation-III-万方数据 绪论绪论一、研究目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采用假托明代的叙事手段,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然而,实际上吴敬梓所展示的是18世纪前后的社会风俗文化。因此,研究《儒林外史》的婚姻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明清的婚姻情况、明清家庭生活的伦理关系,特别是反映了文人这一特殊人群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活态度问题,是对于社会世风的考察,并且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儒林外史》中婚姻家庭生活的描写不仅讽刺扭曲的婚恋观和畸形的夫妻关系,还赞扬了恪守家庭伦理道德的理想型的婚姻模式和夫妻关系;不仅描写了男子的婚姻家庭生活,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刻画出诸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作为,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冲破社会婚姻枷锁的女性的婚姻主张。于明清时代来讲,其对于男权意识的挑战、对自我价值的发现放射出了时代的光辉;于当今社会生活讲,其对自由的追求、反对金钱至上、寻求情投意合的配偶的婚恋观,仍不乏进步的历史价值。学界对于《儒林外史》婚姻问题的研究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小说不以婚恋描写见长,没有出现大量的婚姻描写;同一时期涌现出诸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描写男女婚恋关系和问题的巅峰之作,学者无意研究《儒林外史》中的婚姻现象。但据笔者阅读发现,作品中存在多处婚姻描写:杜少卿与杜娘子、庄绍光与庄娘子、蘧公孙与鲁小姐、双红与宦成等等,虽然无法与《红楼梦》《聊斋志异》相媲美,但也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婚姻风貌情况以及世人的婚姻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婚姻观念、心中理想婚姻的模式以及这些婚姻模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二、研究现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1]史略》中称其“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于这部经典小说的研究,自它诞生之日就不乏其人。清代主要通过评点和序跋题识等方式对小说的主旨和人物进行简要分析;五四时期,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进步学者不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写-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手法、思想内涵、情节来源进行探究,并开始关注作者本身,对吴敬梓生平、交游、著述进行考证;建国初期,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吴组缃先生提出小说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文革期间,何泽翰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情节来源等进行考证,搜集到许多新材料,弥补了小说资料不足的缺憾;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于《儒林外史》的研究更是不断深入和拓展,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可谓是异彩纷呈。当下对《儒林外史》主要表现在: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结构、写作手法、语言进行研究,提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观点。关注小说中大量出现的饮食、婚俗、丧葬习俗等文化现象,采用交叉学科的方式对其进行探析。运用西方理论对小说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和挖掘。但是学界对于《儒林外史》婚姻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多、关注不足,据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读秀查阅了《明清小说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儒林外史学刊》等核心期刊,通过学校图书馆、超新星图书馆阅读了与作品相关的书籍,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见于期刊论文,散见于专著的某个章节,并没有专门的论著。期刊论文方面:范宁的《中的伦理思想》对杜少卿的婚姻生活进行了分析,引夫妻两人携手游山的故事以及杜少卿反对纳妾的“风流经济”,阐明作者承认男女平等、妇女有独立人格以及挑战封建道德思想,作品中体现出了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胡金望的《中的思想光辉》还对同样有着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思想的沈琼枝的婚姻观念进行阐述,认为沈琼枝在婚姻问题上不仅要求名分地位平等,还要求夫妻有相同的思想情趣及文化素养,说明沈琼枝“这种进步的[2]婚姻观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的要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而达到新的境界”。吴小如在《吴敬梓及其》中谈到吴敬梓对于婚姻问题的新看法,指出吴敬梓借对一娶再娶的季苇萧和杜慎卿的鄙夷和讽刺、杜少卿和沈琼枝进步思想的赞扬,认为纳妾是不合理的,写鲍廷玺娶王太太的事也是对包办婚姻的反对。吴组缃的《的思想与艺术》论及在妇女和男女两性关系上,吴敬梓有着独特见解和人道观点:通过王太太、鲍廷玺的结合,反对封建婚姻;通过写宦成与双红的恋爱私奔,寄寓对新婚姻结合方式的呼唤;通过写王三姑娘殉夫,展示礼教的泯灭人性;通过正面人物杜少卿与庄绍光的婚姻生活描写,表达自己对合乎道义与人情的真挚笃实人伦关系的渴望,这种理想的婚姻生活内容是反对功名富贵与人性泯灭的。同时又指出作者上述独特见解不彻底,有时还是自相矛盾的。-2-万方数据 绪论黄秉泽的《中的婚姻描写》认为书中男女婚姻的描写达到十多处,大多是中下层人物的婚姻,并且都是封建包办式的,作者通过对人物婚姻的描写,剖示人物之间关系的美好与丑恶,展现人物灵魂的高尚与卑下,表达对续娶、重婚、纳妾、偏室扶正等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批判。李伟的《论中婚恋描写与功名富贵的关系》将文中出现的多种婚姻描写分为三类,分别以杜少卿、匡超人、沈琼枝为代表,论述了作品婚恋描写与功名富贵的关系,说明作品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功名富贵对婚恋的影响,进而强化了“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的思想主旨。郑磊的《与中书生爱情观之比较》论述吴敬梓借文中婚恋描写来反映当时文人的爱情观念,由此也展现了作者的婚姻理想和爱情观。韩石在《披洒在落照时分的心灵之光—论中一种新的生活理想及其时代和声》中,着重分析了富有人性光华的杜少卿夫妇形象,指出这对理想夫妇生活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同时吴敬梓也在他们身上倾注了个人的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专著方面: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儒林外史》婚姻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但是在一些与作品相关的书籍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也散现于书的某一章节里。在张国风所著《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中“没有爱情的故事”一节中,认为《儒林外史》虽然写了很多婚姻,但目的还是为了写功名富贵,所以在书中几乎没有一次婚姻是出自当事人主动的,而且没有一次婚姻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并例举蘧公孙、匡超人、牛浦郎以及双红的婚姻,说明作者是将爱情排斥在严肃题材之外,反映出吴敬梓保守的爱情观。顾鸣塘《与江南士绅生活》一书的第一章第二节对《儒林外史》夫妻关系进行阐述,认为《儒林外史》所反映出来的江南士绅家庭的夫妻关系在遵循传统“夫为妻纲”原则基础上,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是文化气息浓厚;一是夫唱妇随,夫妻和睦,各有所长。硕士学位论文方面: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李贵禛的硕士论文《论女性形象塑造》略有论述《儒林外史》人物的婚姻生活,对小说反映出来的进步婚姻思想、妇女观念进行阐述,这种进步婚姻思想、妇女观念包括:反对纳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要求尊重女性;反对父权制度;声援争取婚姻自主权的女性。国外研究方面: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六章中蜻蜓点水式论及婚姻问题。认为《儒林外史》较同一时期的《醒世姻缘》、《西游补》、《好逑传》-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更有研究价值。文章关注了鲁小姐与蘧公孙这对夫妻,分析了他们的婚礼场景,认为此种滑稽的描写是对他们婚姻不幸福的一种预示。另外,又对杜少卿夫妇关注,认为杜少卿常常带妻子游山,是展现他以平等态度对待妻子;杜少卿为了照顾身子弱的妻子辞官不做,可以看到杜少卿对妻子的感情是真挚感人的。但同时夏先生也对杜少卿的行为表示了不解:“一个文人如此兴高采烈地携着妻子的手在大庭广众之下走过,这在当时简直闻所未闻,尽管他独行不羁,也不能有多少作为,只有在与朋友的谈天之中,在酒和大自然的融融乐趣中消磨时光”“看到杜少[3]卿对妻子的感情是感人的,但借口却是不着边际的。”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儒林外史》婚姻生活方面的研究分散,表现在:集中对某个人物的婚姻研究,并多是理想的婚姻类型,没有重视文中大量扭曲型婚姻的描写;从某几个人物婚姻生活入手,分析作者的婚姻观念,但分析不够全面和系统。故这是本文选择系统研究《儒林外史》婚姻问题的原因所在。三、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根据论从史出,考论结合,亦考亦论的原则,笔者将融通文献、文本、文化,走整合一体研究的路子。《儒林外史》中作者所描写爱情婚姻生活,其文化意蕴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能否真正理解小说文本的价值。所以,笔者以《儒林外史》的婚姻模式为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探讨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导师关四平先生认为:“作家是立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以一定的文化观念、文化素养进行创作的,读者亦是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上以特定文化眼光来欣赏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在文化的层面上可达成某种互通与共识。据此,若以‘文化意蕴’这个概念来涵盖这三个方面[4]的东西或许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是故,以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背景,以《儒林外史》的爱情婚姻的类型模式与文化内涵为主线,展现作家的婚姻理想寄寓,将是本论文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儒林外史》为研究版本,此版本是张慧剑先生在五十年代时以卧闲草堂本为底本校注的。.-4-万方数据 第一章吴敬梓的家世与婚姻考论第一章吴敬梓的家世与婚姻考论关于吴敬梓的生平、家世,研究者已颇多。胡适在《吴敬梓年谱》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对其家世与生平进行考索。后陈美林的《吴敬梓研究》、《吴敬梓评传》以及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又对吴敬梓的家庭、生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在前辈与时贤的研究基础上,对吴敬梓的生平、婚姻、交游生活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论,认为吴敬梓的家世是以儒为业、科举发家的;吴敬梓有两次婚姻,初娶全椒陶钦李的次女陶氏,陶氏亡故后,又续娶了儒医的女儿叶氏;由于遭遇“家难”,吴敬梓愤然离开家乡到南京生活,在异乡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进步文人和思想家,这对他的思想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一、以儒为业科举发家[5]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人称文木先生,安徽全椒人。清人严长明《归求草堂诗集》卷一有撰于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的《吴丈敏轩招集文木山房分咏得雷次宗、陶宏景,各赋一[6]首》诗,《湖海诗传》卷二十七亦收严长明《宿文木山房待涂长卿、陶蘅川不至》[7]诗一题,则知吴敬梓常与友人聚于其家书房“文木山房”吟诗作赋。吴敬梓传世诗文集均以书房名之,如《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又,《霞外攗屑》卷九《小棲霞说稗》云:“全椒吴敏轩先生„„晚号文木老人,甲戌(1754)[8]卒于扬州。”程晋芳撰《文木先生传》,其文有云:“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9]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一)高祖吴沛“弃举课子”吴敬梓出身于全椒望族,乃诗书世家、科举门第,仕宦多有显者。民国九年[10]《全椒县志》卷十《文苑传》云:“吴敬梓,字文木,先世科第相继。”其远祖曾跟从永乐皇帝创业有功,赐食千户,封邑六合,后又迁安徽全椒。吴氏来到全椒定居后,开始务农,到吴谦时转换身份,弃农学医,家道渐丰。吴谦,号体泉,[11]乃吴敬梓先祖。《移家赋》称其“爰负耒而横经、治青囊而业医”。民国《全椒县志》卷十一《人物志》记载他克尽孝悌,“事父婉顺承志。父逝,毁泣尽哀。虑母老,恐病,不忍听之庸医,自习歧黄学,遂精针炙之术,母竟以八旬馀,无疾终。事三兄推让有加,抚其子如己出。性好施,尝拾遗金还其人。举乡宾三次。”-5-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吴谦有子吴沛,即吴敬梓的高祖,此时吴氏开始以儒为业。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文苑传》载:“吴沛,字海若,廪生,父举沛晚,然训之严,不以溺爱。七岁偶观优于市,父怒予杖,长跪请罪,良久乃解。性颖异,一目十行下,垂髫补诸生,益肆意经史。„„生性孝友,以亲见背早,每墓祭、生忌,必哭奠失声。谦忌日与沛生日同,故终生不称觞。著有《论文士》二则,为学者宗尚,子国鼎等五人皆亲授其学焉。并著《诗说记序》若干卷,《诗经心解》行世,卒祀[13]乡贤。”吴沛一生潜心研究经史,想在举业上有所作为,然因科场房师之争,致科场失利,遂绝意仕进。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文苑传》载:“万历丙子应乡举,某房以第一人争否?则宁不隽以迟来科久。乃知邑令关骥,乃相对欢饮。息后,关守宛陵,以书迎沛,沛曰:‘书生命蹇,愧负知己。何面目曳裾其门哉?’[13]竟不往。”但从此之后,全椒吴氏开始攻读四书、五经,写作八股制艺,以儒为业。(二)曾祖辈“四成进士”虽然自吴沛开始吴氏家族走上了科举之路,但是以科举发家则始自吴沛的下[14]一代。吴沛绝意仕进后,专心课子。吴沛生五子,命次子吴国器治生产、任家政,以保障家庭收支;令其他四兄弟读书仕进。吴国鼎、吴国缙、吴国对、吴国龙兄弟四人先后考取进士,成为科举史上的美谈。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科名佳话》载:“同胞兄弟有四人,并擢科甲者殊鲜,特志之:安徽全椒吴沛子国鼎,[15]明崇祯癸未;国缙,顺治壬辰;国对,顺治戊戌探花;国龙,明崇祯癸未。”[16]吴敬梓挚友王又曾说:“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吴国对,为吴沛第四子,也是吴敬梓的曾祖,字玉随,号默岩,功名是四兄弟中最高的,为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吴国对非常重视教育。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文苑传》载:“(吴国对)丙午典试福建,升国子司业,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颁三则以教士:敦孝悌、崇实学、正心术。”对于科举考试,[17]他认为应在“广开贤额”的基础上“博采真才”。这种主张与当时的颜、李学派的主张很接近,但要比颜、李学派早,因为李塨是吴国对任顺天学政时所录取的得意门生,曾受到吴国对的赏识。可见,颜、李学说对吴敬梓产生的影响,并体现在《儒林外史》中,实肇始于此。吴敬梓的曾祖父辈,有兄弟四人中进士,且吴国对曾中探花,但在吴敬梓的祖父辈中,功名还有更显著者,那就是吴国龙之子吴昺,在康熙年间中第一甲第-6-万方数据 第一章吴敬梓的家世与婚姻考论二名,即榜眼。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文苑传》载:“吴昺,字永年,号頵山。国龙子,康熙间一甲二名及第,授编修。„„生平所学深于三礼,著有《卓[18]望山房集》、《玉堂应奉集》。”惜其年不永,四十八岁卒于任所。吴国龙另一个儿子吴晟亦是进士。吴国对季子吴昇亦于康熙年间中举。另,吴敬梓从兄吴檠,在乾隆元年(1736)曾应宏学博词,后于乾隆十年(1745)乙丑中进士,官刑部[19]主事。吴檠为官有清声,“决大狱能不阿大吏意,众论许其守官”,著有《阳局词抄》。吴敬梓《移家赋》自云:“曾祖兄弟五人,四成进士,一为农。”“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20][21]夸马粪。”;《乳燕飞》亦云:“家声科第从来美。”可知,吴敬梓是颇以科举世家自豪的。二、陶亡叶继情笃如初(一)初娶陶氏吴敬梓十四岁起,曾在赣榆,跟随父辈吴霖起过了三年教读生涯,终日沉浸于诗书礼乐的学习生活中,这无疑会培养其良好的文学修养。十七岁时回到安徽全椒,并与全椒陶钦李的次女结婚。陶氏和吴氏原本就有亲谊,陶钦李为吴敬梓亲祖吴勖的女婿,即吴敬梓的姑父,他的长女嫁给了金榘,次女嫁给吴敬梓。据[22][23]金榘《泰然斋集》卷末吴烺《跋》:“全椒吴、金两氏世为婚媾。”“金钎之妹适吴晟,而钎女又适吴晟子雷焕。吴勗之女适全椒陶氏钦李,生二女;长适金[24]榘,季适敬梓;而榘孙台骏又娶吴烺女为妻。”吴敬梓和陶氏婚后生活美满,夫妻感情很好。大约在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吴敬梓十九岁时,陶氏生下了头一个男孩,即吴烺。可是这种幸福没有持续几年,随着自家和陶家的衰落,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陶氏因受不住打击郁郁而终。陶氏的病故使吴敬梓内心更加孤寂,常常纵游山水,与友游宴聚会,以排解心中的苦恼。在一年除夕夜,听到窗外爆竹声声不断,自己孑然一身,身世飘零之感分外强烈。于是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组词,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其中,第六首主要回忆了发妻在世时夫妻恩爱的情景,以及病中对她的尽心照料。“闺中人逝,取冷中庭伤往事。买得厨娘,消尽衣边荀令香。愁来[25]揽镜,憔悴二毛生两鬓。欲觅良缘,谁唤江郎一觉眠”。其中吴敬梓用《世说[26]新语》荀粲“取冷中庭”故事,说明当年照顾患病妻子的情形,表现出他们夫-7-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妇平日的恩爱之情。正因如此,在陶氏病故以后,他为了生活需要“买得厨娘”,以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可却不能排遣内心的孤寂,词中“消尽衣边荀令香”一句正是对这种情感的真实反映。荀令是东汉时期的荀彧,曾做过尚书令,传说他的衣带有香气,所到之处香气久日不散。可现在这种香气却早已“消尽”,正是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真实感情的流露。(二)续娶叶氏就在吴敬梓家世没落,受到族人冷眼,心情孤寂的时候,有一位儒医号叶草窗翁者十分关心他,并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他为续弦。这位草窗老翁是位半医半儒的人,除了行医外,还钻研学问,如《周易》、《老子》、《庄子》等,所谓“周易蝇头字,旁及老庄言”。叶翁生性淡泊,不爱慕荣利,欣赏的是女婿的才华,而非[27]财富。吴敬梓本人也是心存感激,赋诗赞道:“爱女适狂生,时人叹高义。”这桩婚姻,使得生活在孤苦寂寞境遇中的吴敬梓得到了莫大的温暖。续娶的叶氏虽不是高门望族的小姐,可二人却情笃如初。婚后不久,吴敬梓便与叶氏移居南京,过起了虽清贫但知心相爱的日子。这位叶氏是一个不俗的女子,亦喜文学,思想开朗,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丈夫的不求上进,而对他不满。相反,她支持他、理解他、爱护他,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同甘共苦,怡然相处,堪称吴敬梓的“知心爱人”。夫妻二人移家南京后,曾做了一件“离经叛道”的事,即夫妻二人携手畅游清凉山。关于此事,《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吴敬梓的影子人物杜少卿携妻出游可做参考。其文有云: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28]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今天,夫妻同游乃平常之事,可是在当时人看来这是有悖礼俗的事。妇女应[29]该在家相夫教子,不应抛头露面,要严格遵守“妇德”、“妇言”规范,可是叶氏却能抛开这种束缚,外出陪伴丈夫游山赏景。吴敬梓携眷游山不仅说明他有着进步的民主思想,同时反映出他们夫妇之间的感情融洽无间。吴敬梓和叶氏的婚姻没有建立在金钱和门第上,是以感情为基础,相濡以沫,在困境中相互鼓励和安慰。《移家赋》曰:“相如涤器,炉边有嫭[30]姱之女。”吴敬梓用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卖酒当炉的故事,反映他们清贫而幸[31]福的夫妻生活。亦曰:“况复回文织锦,故人织素,鬓影春风。”吴敬梓运用苏惠织锦绣回文图寄给丈夫窦涛的故事,化用唐代李贺《咏怀》“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诗句,诗意地抒写了自己和叶氏弹琴作赋的生活。叶氏一直伴随着吴敬-8-万方数据 第一章吴敬梓的家世与婚姻考论梓,作为吴敬梓的助手,使吴敬梓在贫困交加困境中,完成《诗说》、《儒林外史》等著作。他们二人夫妻关系的和谐亦是影响着吴敬梓对于妇女问题、婚姻问题的态度:在妇女问题上,作者借自况人物杜少卿批判残害妇女的纳妾制度以及殉夫陋习,塑造沈琼枝这一叛逆女性,表明自己对于女性争取自由和权力的支持;在婚姻问题上,吴敬梓在他的著作《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诗说》中都强调婚姻要消除功名富贵等功利的东西,否则只会夫妻龃龉,更无婚姻美满可言。如《文木山房诗说·鸡鸣》云:“士绝无他日显扬之语,以娇其妻,女亦无他日富贵之想,[32]以责其夫。优游暇日,乐有余闲。”《儒林外史》三十三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33]遂心,吵闹起来。”可见,《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夫妇以及庄绍光夫妇都带有作者夫妻日常生活的影子。要之,吴敬梓对于婚姻生活的看法有着超越时代、超越礼俗的见解,除了受到当时的进步文化思潮影响,更和他两段和谐幸福的婚姻有关。三、继子生活移家南京(一)过继及其家产纠纷吴敬梓曾祖吴国对生有三子,长名旦,次名勖,再次是吴昇。其中吴旦和吴勖同出于郑氏,为嫡子。吴旦,吴敬梓的祖父,字卿云,又字东观。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孝友》载其为人“笃孝”,生母早逝,他与“妻刘氏奉继母尤谨”。父亲在京城做官,他伴随左右,天气寒冷,“身温衾以侍睡;早起取[34]父衣先衣之,俟温然后扶父起”。吴旦生吴霖起,即吴敬梓的嗣父。吴勖生吴[35]雯延,即吴敬梓的生父。由于吴旦早亡,只留下吴霖起一个儿子,而吴霖起没有子嗣,长房面临绝嗣,于是,从嫡出二房吴勖的孙辈过继一子给吴霖起。吴雯[36]延就将儿子吴敬梓,还有女儿金孺人(金绍曾妻)过继给吴霖起。吴敬梓生性聪慧,读书过目就能背诵。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卷十《文苑传》载:“少与从兄吴檠有称于时,性闲逸高,自期许土苴流辈,好施予。侨寓江南。[37]乾隆间以博学鸿词征,辞不就。”吴敬梓十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移家赋》云:“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38]吴敬梓《文木山房集》中有诗《过金舅氏五柳园旧居》,可知他的嗣母(即吴霖起妻子)姓金。母亲病故后,又随嗣父吴霖起远离家乡,到江苏赣榆县教谕任所。[39]“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可见吴敬梓在小时候并不快乐,童年的过继生-9-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活,少年时随父宦游的经历,使他过早地品尝到了人世的苦涩和艰辛,但同时也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人格。随父宦游经历不仅使作者领略到江南美景,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襟,而且广泛地接触了现实社会,体察到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为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吴雯延是吴敬梓的生父,吴霖起作为吴旦的独子,由于没有子女,长房将面临绝嗣的危险,所以要从同是嫡出的二房吴勖的孙辈中择人过继给吴霖起。吴雯延为吴勖的第三子,且子女众多,故而把儿子吴敬梓和女儿金孺人一同过继给吴霖起。这样吴敬梓的身份就比较复杂,具有亲子和嗣子双重身份,在封建宗法制度的财产继承方面就会产生矛盾。吴敬梓是长房吴旦的独孙、吴霖起的独子,从宗法制度上来说,是遗产的合理继承人,可以分到多数财产。但同时他又是过继子而非亲生子,各房对于他的继承权都有质疑,而且对遗产都有染指之意。吴霖起在世时,族人虽眼热,但无法下手。蓄谋已久的家难终于在吴敬梓的嗣父吴霖起和生父吴雯延先后去世时爆发。这正如他在《移家赋》里所说云:“君子之泽,[40]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诟谇。”从吴沛到吴敬梓正好五代。为了财产,兄弟反目。吴檠诗云:“浮云转眼桑成海,广文身后何口含!他人入室考钟鼓,怪鸮恶[41]声封狼贪。”真实地描写了吴霖起死后家中发生财产纠纷的情景。zkq20160222面对“饕贪”的族兄弟和叔伯,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感叹:“淳于恭之自箠[42]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据《后汉书·淳于恭传》,淳于恭在兄亡故后,抚养其子,用心良苦:“恭养幼孤,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43]儿惭而改过。”而陈太邱指的是陈寔,《后汉书·陈寔传》:“寔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44]为陈君所短。”吴敬梓引用这两个典故,当然是讽刺叔伯中没有一个像淳于恭那样抚养子侄,没有一个像陈寔那样处事公正,而是“豺狼之音”“熊虎之状”一样。(二)移家南京一场家难过后,吴敬梓除失去部分遗产外,妻子陶氏也因看到骨肉相残,听到族人的训斥,郁郁不欢,竟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面对家难、妻亡与功名无望,吴敬梓身心疲惫不堪,同时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家族乃至自己所属阶级成员的丑恶面目,认清了他们的贪婪本质,所谓孝悌谦让、仁义宽恕,不过是块遮羞布罢了。于是吴敬梓变得“愤激”,每日沉溺于歌舞声色之中,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嫖娼狎优,过着豪侈的生活。如金两铭《和(吴檠)作》中说:“迩来愤激恣豪侈,[45]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胡适也在《吴敬梓年谱》-10-万方数据 第一章吴敬梓的家世与婚姻考论[46]中说“吴敬梓的财产是他在秦淮河上嫖掉了的”。虽然说法带有片面性,但可见吴敬梓的确在陶氏死后,过起了荒淫糜烂的生活。一方面说明吴敬梓性格存在封建贵族公子哥的纨绔习气;另一方面也侧面证明他与陶氏之间的感情真挚。嫖娼狎妓不过是内心极度悲痛的一种极端表现。吴敬梓拥有的财产也越来越少,为了维持这种奢侈的生活,不得不卖田卖地,后“田庐尽卖”,在看中钱财的族人眼[47]中吴敬梓早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败家子,被“乡里传为子弟戒”。就在这时,叶氏走进吴敬梓的生活,在贫困岁月中,二人同甘共苦,怡然相处。同时吴敬梓的思想也在此时发生了转变,他决定改变自己纨绔的公子哥气,开始全新的生活。所以吴敬梓怀着决绝的感情,变卖了祖产,举家迁往金陵。吴[48]敬梓驾船移家南京时在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二月,随行的还有其长子吴烺。[49]《移家赋》云:“百里驾此艋艇,一日达于白下。”《买陂塘》词前小序云:癸丑二月,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诸君子高宴,各赋看新涨二截见赠。余既[50]依韵和之,复为诗余二阕以志感焉。吴敬梓在南京秦淮水亭购买了房屋,一家人便在此安居了。《减字木兰花》云:[51]“秦淮十里,欲买数椽常寄此。”《移家赋》亦云:“爰买数椽而居,遂有终焉[52]之志。”zkq20160222到了南京,夫妻二人过着“日惟闭门种菜,偕拥保杂作”的生活,家境十分贫寒。据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文木先生传》载: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53]迫于生计,吴敬梓拿着心爱的书籍去换米下锅,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文人来说,若非生活到了极度窘困状态,是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虽然夫妻二人在物质生活上极度贫困,可是精神生活反而丰富多彩。吴敬梓结识了许多文士、诗人、画家、学者等,常常在其书斋文木山房中诗词唱和。其中有科学技术专家周榘,颜李学派传人程廷祚、刘著,诗人朱卉、李葂、徐紫芝、汤懋坤、姚莹、黄河,画家王宓草、王溯山等等。其间,他的族兄、诗人吴檠以及故乡的友人章裕宗也曾一度来到南京。吴敬梓与他们在一起观戏、听曲、吟诗、作文,纵游名胜、切磋学问。比如,吴敬梓曾写有七律《笙》一首,记录了与周榘一起听笙乐的情景。其诗云:数声鹅管绛唇乾,拨火金炉夜向阑。孺子独生伊洛想,仙娥曾共幔亭看。几时天上[54]来青鸟,何处风前听紫鸾。最忆澄心堂里曲,小楼细雨十分寒。[55]诗中所提到的“幔亭”,即是周榘。而那澄心堂即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曾居住的地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与朱卉夫妇的交游。朱卉是当时南京较著名-1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诗人。其七律《由灵谷寺经孝陵》有句云:“秋草人锄空苑地,夕阳僧打破楼钟。”因此朱卉有“朱破楼”之谓。吴敬梓与朱氏夫妇相距不远,朱氏夫妇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亦是给吴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洞仙歌·题朱草衣白门偕隐图》云:“羡[56]双仙,一种游戏情怀。”要之,吴敬梓与叶氏在南京的生活,既增长了吴敬梓的见识,同时也影响着他的思想。他一生的主要著述,如《文木山房诗说》、《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zkq20160222-12-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儒林外史》描写了许多扭曲型婚姻生活,这种婚姻模式是作者所批判和抨击的。本章笔者试将这种婚姻描写归纳为五种类型:发迹变泰富贵易妻,以匡超人、牛浦郎婚姻为例;妻妾不合争财夺位,以严监生婚姻为例;科举戕害夫妻龃龉,以鲁小姐与蘧公孙的婚姻为例;媒人欺骗婚姻不幸,以鲍廷玺与王太太婚姻为例;礼教束缚夫死殉节,以王三姑娘婚姻为例。通过以上扭曲婚姻生活分析,展现作者对忘仁忘义、唯钱是图卑劣品格的批判,以及对当时社会贪财、纳妾、重婚的丑恶风气的揭露。一、发迹变泰富贵易妻“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乃是科举时代士人生活的两大喜事。科举制度为士人,尤其是出身寒门的士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使之实现“朝为田舍郎,[57]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愿望。可是,一些士人一旦发迹变泰后,往往就会情感外溢,寻求婚姻以外的刺激;或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想借助婚姻改变地位以获得富贵。而权贵之家则为了永葆自己的地位,主动给刚刚发迹大有前途的文人、zkq20160222士子丢去橄榄枝。于是一些文士发迹后,将隐藏在内心的嫌贫爱富、攀结富贵、爱好美色种种无耻欲望暴露出来,便频频出现抛弃糟糠之妻,另娶富贵人家的金枝玉叶的婚姻现象。《儒林外史》的创作便采取了此类素材,塑造了两个无耻的士人,即匡超人和牛浦郎。(一)匡超人的科举人生与停妻再娶《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本是一个朴实而又孝顺的农家子弟,曾因家境贫寒帮人贩材,而流落在他乡,每日依靠拆字谋生,在拆字之余亦是攻书不辍。在没有中功名前,听到别人说“而今人情浇薄,读书的人,都不孝父母。”便叹息:“有钱的不孝父母,像我这穷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平日也常思“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不如”。幸亏心性厚道的马二先生了解他的苦楚后,资助他银两,让其回家尽孝,又恳切地劝其读书,教给他“虚实反正,吞吐含蓄”的作文之法,尤其是要以文章举业为主,反复嘱咐他:“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在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要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1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祖”“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自此,两条人生道路摆在他的面前:一条是马二先生的谆谆教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条是父亲的叮嘱“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匡超人曾经那个至孝的好青年却没有经受住功名富贵的诱惑,走上了科举之路,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势利小人。匡超人运气极佳,加之邻人潘保正的帮助,贵人李本瑛知县的提拔,不久就考中秀才,找到了接近官府的资格和机会。可是当他回杭州“取结”时,不但不报答恩人马二先生,反而贬损他“才气不足”。同时他也不再思念母亲,更将父亲遗训弃置。这些转变尤体现在他对婚姻的态度上。匡超人的父亲在临死前就为他做了指导:“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然而匡超人在潘三的说和下,娶了抚院上差郑老爹之女,并招赘到郑家。这对于一个衣食无着的穷秀才来说是天大的喜事。郑小姐虽没高贵的出身,但也是“端端正正,有个好相貌,夫妻俩都满心欢喜。”婚后的生活也是甜甜美美,夫妻相得,不久就有了一个女儿。可是,当给谏大人李本瑛招他赴京做官时,他却全然不顾夫妻恩情,坚持不肯携妻女进京,任凭妻子的哭闹反对,执意将房子卖掉,逼迫妻子和女儿zkq20160222到老家过活,只身一人前往京城。对于寒门书生来说,婚姻的确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攀上一门好婚姻,就会带来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改变,从社会底层跻身到社会上流,这种地位的改变换来的是加官进爵、富贵荣耀。匡超人知道此番进京前途无量,荣华富贵在前方向他招手,妻女则是他前行路上的阻碍,所以隐藏了自己的婚史。李大人听说得意门生还不曾娶妻,便主动将自己的外甥女辛小姐许配给他。看到辛小姐显赫的家境、殷实的妆奁,以及“沉鱼落雁”的容貌,乡[58]下的妻女不过被他一念带过,借“蔡状元招赘牛相府”来为自己停妻再娶的无耻行径开脱,然而良心的不安早被这“瑶宫仙子,月下嫦娥”“珠围翠绕,宴尔新婚”冲散。(二)牛浦郎的伪名士风流与富贵易妻[59]“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婚姻的最早定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婚姻往往不是男女双方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社会的事。法律据此规定,家长对子女的婚姻有主婚权,包办婚姻被[60]视为合法。因此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为当事人缔结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14-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61]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这种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础上,忽略了当事人的感情和理想需要,导致很多夫妻关系是“有[62]婚姻而无情意”、“有性而无爱”。无爱的婚姻更易导致男性的背叛和抛弃家庭。牛浦郎的婚姻就是祖父牛老为其包办的,娘子是邻人卜老爹的外孙女。由于卜老和牛老贫贱相交,感情甚好,故让孙辈结为夫妻,继承他们的情意。可是,牛浦郎对祖父选择的亲事没有感到一丝兴奋,但又不敢违拗长辈之意,他们的婚礼也是草草完成,没有过多的彩礼和妆奁,也不央媒,选定吉日便完成婚事。夫妻俩本是没有感情,婚后又缺少沟通,导致牛浦郎无心眷恋家庭,也不愿打理香烛店的生意,每日躲到甘露庵中吟几句诗消遣生活。一次偶然看到牛布衣的诗集,题目满是“呈相国某大人”,“怀督学周大人”,“娄公子偕游莺脰湖分韵,兼呈令兄通政”,“与鲁太史话别”等等,对他的启示便是:“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于是心生邪念,盗用牛布衣之名,刻了两方图章,大摇大摆地与当地的官员、商人、名士接触,虽走了异于匡超人八股发迹的“名士路线”,但同样是为了博得达官贵人的青睐,以换得功名富贵。有了名士的称号,秀才的身份,牛浦郎顺利地同安东知县董瑛交往。攀上贵人的牛浦郎不仅不把自己的妻子贾小姐放zkq20160222在心上,而且对热心帮扶自己的舅丈人卜诚、卜信进行嘲讽,并要依仗势力“拿帖子”将两位舅丈人“送到芜湖县”,“打一顿板子”。同妻家闹翻后,牛浦郎公然离开家乡,放弃作为丈夫应尽的责任,连思想的斗争都没有就在安东县另娶了黄客人的四女儿为妻,足可以看出此人的冷酷无情。娶了商人的女儿,使他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更为其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牛布衣之妻寻夫到安东县,“戳[63]破西洋镜,暴露真面目”,牛浦郎真的可以凭借他的无耻和卑劣的钻营手段在[64]此优哉游哉。正如卧闲老人所评,牛浦郎“果然是世上第一等卑鄙人物”,靠着骗术获名获利,卑鄙下流的品行必然在他的婚姻中暴露无遗。无论是像匡超人一样凭借科举而发迹,还是如牛浦郎一般靠着诗名而获得志的士人,他们的内心都充斥着功名富贵,为追逐此无所不用其极,连最为神圣的婚姻都成为了他们钻营夤缘的手段,再加上婚姻中没有感情基础以及婚后没有情感交流,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男性变心易妻成为必然。-15-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妻妾不合争财夺位(一)纳妾制度与《儒林外史》的纳妾种种[65]一夫一妻制即恩格斯所言的“对偶婚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这也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婚姻制度和形式。这种专一长久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代表[66]着人类最崇高和最完善的婚姻关系。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占着主导的地位,但这种形式与今天的婚制模式又有所不同,在一妻制后加上了“多妾”作为补充,《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67]妻有妾”,也就是一夫一妻多妾的特点。虽然古代婚姻制度规定男性只允许娶一妻,但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地主豪绅、市井商人,只要有权或有钱,皆可纳[68]数量不等的妾。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富商万雪斋有“第七个小妾”;第四十回盐商宋为富大言道:“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杜慎卿、季苇萧都张罗娶妾;“汤知县也是妾生的儿子”等等。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家庭中,妻是明媒正娶、堂堂正正的女主人,而妾的[69]地位低微,《说文解字》:“妾,从辛女,罪女之得接于君者”。《白虎通义》:“妾[70]者接也,以时接见也”。可见妾的身份与奴仆相似。妾在迎娶上也不同于娶妻[71]的礼法,《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几乎没有婚姻仪式。一个家庭里,同为女人,侍奉相同的男性,而地位却相差悬殊,势必会引起妻妾之间的妒忌、仇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这是造成家庭不和睦的重要原因。若是妾生有子嗣并博得男子的欢心,而妻年老色衰没有后代,那妻妾之间明争暗斗、硝烟弥漫的好戏就好开演了。恩格斯曾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72]从奴隶社会起,中国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周易·系辞》:“天尊地卑,[73]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注定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不平等的社会中当然也不存在平等的夫妻关系,《仪礼·丧服传》说:“父者子之天也,夫者[74]妻之天也”,表明夫妻地位有天壤之别,妇只能从属于夫,成为夫的附属品。清人陆圻在《新妇谱》中写道新婚女子:“事翁姑不敢伸眉,待丈夫不敢使气,遇[75]下人不敢呵骂,一味小心谨慎,则公姑丈夫皆喜。”从中看出父权被无限扩大,男性可以为所欲为,寻欢作乐,女性只能默默忍受。虽然中国自商朝后期开始,就已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家庭中有无限权力的男性不会将感情停留于一个女性身上,他们千方百计地纳妾满足自己风流的欲-16-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望。《儒林外史》中就提及许多有妾的人家:严监生有一赵妾;万雪斋有七个小妾;宋为富一年要娶七八个妾,还要骗沈琼枝做妾;季苇萧、杜慎卿纳妾;鲁编修要娶个如君(妾);王太太(胡氏)从十六岁就卖到北门桥来家做小等等。可见当时纳妾风气极盛。书中着重描写了季苇萧和杜慎卿纳妾娶宠的行为。季苇萧乃季守备之子,生得风流倜傥、“好个相貌”,娶妻王氏为王典史的女儿。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本应和和美美,可季苇萧却生性风流,不满足一房妻,背着妻子,到了扬州就娶了小妾尤氏。当他的姑丈人鲍廷玺突然出现在婚宴现场,并诘问他:“姑爷,你前面的姑奶奶不曾听见怎的,你怎么又做这件事?”季苇萧毫无愧色地答道:“你不见‘才子佳人信有之’?我们风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用“佳人才子”这样美丽的字眼来掩饰自己龌龊的行为,足见此人的无耻和虚伪。不仅自己积极纳妾风流快活,而且破坏别人幸福婚姻,鼓动他人“娶一个标致如君”,在第三十四回劝杜少卿纳个小的:少卿兄,你真是绝世风流。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听说杜慎卿要纳妾,他也忙来道喜:“恭喜纳宠”。书中没有描写季苇萧妻子的形象,但可以想象一定是一位恪守妇道、辛勤劳作的贤良女性,可就是这样温顺的女子仍没能拴住丈夫的心,还是遭到丈夫的情感背叛。季苇萧对妻子不负责任,对于新纳的小妾也同样如此,尤氏不过是他在扬州空虚无聊时的玩物,“我在瓜州管关税,只怕还要在这里过几年,所以又娶一个亲。”果然离开扬州后再也没有了尤氏的身影。这样一个视女人如玩物的男性,可以显示出他的婚姻价值观已经扭曲,他的婚姻生活完全失调。杜慎卿在才情和学问方面超过了一些风流才子、斗方名士,他饱读诗书,对历代兴亡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从江山社稷角度肯定永乐皇帝的所作所为;论诗也论得颇中肯綮;有着“潘安之貌”“面如傅粉,眼若点漆,温恭尔雅,飘然有神仙之概”。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却在生活作风上与季苇萧之辈同流合污,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其坦白大方。他也是好色之徒,不仅好女色也好男色,可是无论贪图哪种“色”,都会影响他的自诩的身份,于是要为自己找遮羞布。刚一上场就举办震惊南京城的“莫愁湖高会”,将南京城“一百几十个班做旦角”的戏子都召集来,根据他们“身段、模样”评个高下,表面上是猎取声明,实际上却是在满足他好男色的欲望,说:“难道人情只有男女么?朋友之情,更胜于男女!你不看别的,只有鄂君-17-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秀被的故事。据小弟看来,千古只有一个汉哀帝要禅天下与董贤,这个独得情之正!”结果被季苇萧识破,让他见了一个“满腮胡须”的妙人。杜慎卿想要纳妾,但同样害怕破坏自己的声誉,于是他提出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续嗣大计”来掩饰。因为主流社会虽排斥纳妾,却不反对续嗣,中国[76][77]传统婚姻认为“男女婚姻为嗣续也”,有的地方习俗是“非无子者不纳妾”,这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纳妾。杜慎卿对待女性的态度也是玩弄和戏耍,没有投入真正的感情,女人不过是他纵欲取乐、风流快活的工具,听到别人为自己纳妾祝贺,立马摆起讨厌妇女的面孔:“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那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真是矫情做作之极。杜慎卿如此污蔑和贬低女性,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他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扭曲不协调的。(二)严监生妾赵氏谋求扶正《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有一妻王氏,一妾赵氏,王氏不育,赵氏生有一子。赵氏为了改变这种卑下的地位,费劲心机谋求扶正。妾要想改变地位有两种途径:一是得到丈夫或公婆的首肯,当嫡妻亡故后,不再续娶,将其扶正;二是期盼儿[78]子长大中举做官,得到政府奉赠。就如第五十三回陈木南所说:“自古妇人无贵贱。任凭他是青楼婢妾,到得收他做了侧室,后来生出儿子,做了官,就可算的母以子贵。”可见生子对于妾的重要作用。赵氏的小儿子刚刚三岁,要想中举也要二十几年,而此时正妻王氏病重,心机颇深的赵氏捉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在王氏病重期间,赵氏每天寸步不离,在旁边煨药煨粥,侍奉汤药,极其殷勤,看到病势不好,就抱着孩子在床头哭泣。不仅如此,每天摆个香座在天井里哭求天地,请求保佑大娘好,宁愿自己替王氏生病。赵氏又买通丫鬟转述自己的活动:“新娘每夜摆个香桌在天井里,哭天求地,他要替奶奶,保佑奶奶就好。今夜看见奶奶病重,所以早些出去拜求。”看到王氏将信将疑,她又拿儿子说事,“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他爷四十多岁,只得这点骨血;再娶个大娘来,各养的各疼。自古说:‘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这孩子料想不能长大,我也是个死数。不如早些替了大娘去,还保得这孩子一命”。于是,赵氏高超的演技、一连串的虚情假意让王氏也松了口:“何不向你爷说,明日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等的就是这一句话,于是急急找来严监生。“赵氏忙叫请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足见赵氏的本意。严监生更是迫不及待:“既然如此,明日清-18-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卧闲老人评曰:“赵氏谋扶正之一席,想与二老官图之久矣。在床脚头哭语,虽铁石人不能不为之打动,而王氏之心头口头,若老大不然者。”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在这个家庭中,夫更加宠爱妾,一直想扶正赵氏,可妻家势力大,严监生又生性胆怯,故而妻妾关系表面平静,实际积怨很深,互相倾轧。病重的王氏随口一说,不想被赵妾和严监生钻了空子,那也只能摇手道:“这个也随你们怎样做去。”赵氏扶为正妻的身份要想被认可,除了得到妻的默许,夫的支持外,还要得到族人的认可。在赵氏看来,有操纵族人能力的人非王氏的两位兄弟王仁、王德莫属,所以赵氏挖空心思巴结他们,抓住了他们贪财的心理,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在二位舅爷身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扶正做妻。在赵氏精心谋划下,她终于在族人面前拜过祖宗,立为正室。王氏本来已是并入膏肓,看到丈夫和小妾如此放肆,在自己生前举办扶正仪式,而且拉拢自己的兄弟帮忙,心中的愤恨可想而知,最终被赵氏活活气死。赵氏则在升为太太之后,掌握了全部的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享福度日”,过起了优渥的少奶奶生活。究其原因,可以看出男性纳妾是夫妻矛盾的导火索,直接导致家庭的不和谐的因素。三、科举戕害夫妻龃龉(一)科举制度对世俗婚姻观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它始于隋朝,是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后的一种新型选官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品[79]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局面,放松了对应试对象等级身份的限制,明代就规定“国子学生、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而无钱粮[80]等项粘带者”均可参加乡、会试。这种制度为广大儒生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尤其是使寒门学子找到了改变命运和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到封建末期,明清两代逐渐把科举制度化,推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命题,要求读书人代圣人立言,规定只能以朱熹的注解为准,“非朱子之[81]传义不敢学”,不允许有独立的思考,禁止讨论当代问题“但许言前代,不及[82]本朝”。读书人就这样心甘情愿被囿于四书、五经的框框中,因为一旦中试,就会被封赏赐官,不愁吃穿,而且能结交权贵,获得富贵。这种追逐功名利禄的风气愈演愈浓,不仅毒害士人的心智,而且扭曲了女性的灵魂,上至大家闺秀下至平民妇女,甚至青楼女性都受其诱惑,她们渴望丈夫(情人)博取功名,这样-19-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3]才能获得“做的个五花诰夫人,驷马高车锦绣姻”的机会,终享富贵荣华。这些女性在择偶时,更看重男性的学识和身份,因为古代女性受性别的限制无法出去谋生,只能将自己的未来寄托于男性的身上,让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更加绚烂,所以他们即便不能嫁个状元、探花,也要选择一个书生,希望有朝一日会飞黄腾达。家庭中若女性有如此“志向”,而男性却不能实现,婚姻关系就会不那么融洽,夫妻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二)鲁小姐对科举的痴迷及其相夫教子《儒林外史》中蘧公孙和鲁小姐婚姻生活因科举而产生矛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鲁小姐是一位对八股举业很精通的才女,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位老翰林,在父亲的教诲和家庭环境的熏染下,她“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而“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连父亲鲁编修都感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她认为八股举业是所有学问的基础,“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忽视八股外的学问。但在古代女性是不能参加考试的,所以鲁小姐把希望放在丈夫蘧公孙身上,一心认为丈夫举业已成,不久就会高中状元,实现自己的心愿。蘧公孙也生于仕宦家庭,祖父做过太守,门当户对,而且长得一表人才,是个“俊俏人物”,颇有诗才,就是不精通举业,对于妻子满架的文章全然不在意,当鲁小姐拿着“身修而后家齐”八股文题来考他时,他道出实情“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一番实言将鲁小姐官太太的美梦打破,“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成为泡影。自此之后,鲁小姐对待丈夫的脸色也不好,每日“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大有所托非人,误其终身之感,夫妻俩人关系更是龃龉非常。无奈之下,鲁小姐只能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上,“鲁小姐课子到三更四鼓。或一天遇着那小儿子书背不熟,小姐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希望儿子能够考中状元,自己得以封诰。真是“好好的[84]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八股制度让貌美富有才华的女子失去了生活的常态,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剥夺了孩子快乐无忧[85]的童年,这样的描写,令人窥见八股文化“无孔不入的渗入家庭、渗入闺门、-20-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渗入夫妻母子之间,把人从社会到家庭里里外外的生活情趣,包括才子佳人的精[86]神人格通通都异化了,连同人间最富有温柔情感的地方也变得冰冷和僵硬”。不仅上层小姐痴迷封诰,就连妓女也不甘心在底层苦苦煎熬,希望嫁给文人,渴望做个官太太。聘娘是南京来宾楼的妓女,自幼被临春班做正旦的公公收为童养媳,长到十六岁,出落得十分标致,一些寻花问柳之人就将来宾楼的门槛走破。聘娘虽然出身于门户人家,做着倚门卖笑的生意,但聪明过人,既会下棋,又能[87]唱曲,还懂诗歌,所以“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心里只喜欢相与当官的。测字先生丁言志寻她请教诗,聘娘看也不看,一通嘲讽,将其撵出来宾楼;国公府内徐九公子的表兄陈木南来看她,则是百般讨好,一意奉承。聘娘如此主动,是因为看中陈木南的身份,认为他是官员的亲戚,做官是早晚的事。第一次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四老爷,你既同国公府里是亲戚,你几时才做官?”可见聘娘的目标是做官太太,希望自己攀上一个官员,好实现她的美梦。陈木南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垂涎于聘娘的美色,逢场作戏,信口开河地说:“这话我不告诉别人,怎肯瞒你?我大表兄在京里已是把我荐了,再过一年,我就可以得个知府的前程。你若有心于我,我将来和你妈说了,拿几百两银子赎了你,同到任上去”这一番甜话正合着聘娘的心意,所以俩人一夜柔情,十分恩爱。从此聘娘将陈木南当成可以托付终身的人选,在梦中都做着“凤冠霞帔”的美梦,可是几日的相处终于看清自己托付的男人不仅不能做官,而且还没有钱财,故而痛苦、烦恼一涌而上,害了心病。陈木南看到自己嫖妓、买药、租房欠下的一大笔债,早就溜之大吉,不顾情人聘娘的死活。可怜的聘娘最终落得个出嫁为尼的悲惨命运。无论是可怜的聘娘还是热衷八股的鲁小姐,她们都受到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的腐蚀,心灵变得扭曲,就连家庭也受其毒害,夫妻关系变得紧张。吴敬梓也借此来讽刺蛊惑世道人心的科举制度,揭露其对女性、对婚姻生活的破坏。四、媒人欺骗婚姻不幸(一)媒人对于婚姻建构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媒人在促成男女婚姻缔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强调家长的要求,抹杀了男女当事人的意愿,限制男女追求个人的幸福,或是为了报酬,不讲职业道德,对双方连蒙带骗,想尽办法促成婚事,成为导致婚姻的不幸福的因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绵延千年的聘娶婚制的重要特征。《诗经》-2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8]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89][90]何?匪媒不得。”;《礼记.曲礼》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礼记·坊[91]记》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总结性地说:“不[92]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可见在传统婚姻中,媒人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中介人,不经过媒人说合,婚姻就是违背道德伦理的。远在周代,国家就设置了媒官管理男女婚事,《周礼·地官·媒氏》:[93]“媒氏,掌万民之判”。在男女缺乏沟通的封建社会里,媒人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她们为促成男女婚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了明清之际,他们的队伍就更加扩大,但声誉由此下降。宋代袁采的《世范.睦亲》言:“古人谓周人恶媒,以其言语反复,绐女家则曰男富,绐男家则曰女美。近代尤甚,绐女家则曰男家不求备礼,且助出嫁遣之资,绐男家则后许其所迁之贿,且虚指数目。若轻信其言而成婚,则责恨见欺,夫妻反目,至于仳离者[94]有之。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之言不可尽信如此,宜谨查于始。”媒人的正当收入就是靠着男女双方成婚前后的脚钱、赏钱,为了挣钱,媒人往往会昧着良心,凭借他们的伶牙俐齿,造成了很多怨偶,促使夫妻婚姻痛苦不堪。(二)鲍廷玺的继子经历与婚姻生活《儒林外史》中的沈大脚就是一个妙口生花,品行不堪的媒婆。她撮合的第一段婚姻就是鲍廷玺和王太太。鲍廷玺原是老秀才倪廷玺的儿子,后来被鲍文卿收为养子,并为他娶了位门当户对的王氏女子为妻,可是妻子不久就难产死去。鲍廷玺受到其养父很好的关照,同时继承了鲍文卿身上的正派品格,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我们小户人家,只是娶个穷人家女儿做媳妇好”,不贪图女方的财物,想寻找个门当户对、性情相投、温柔贤惠的女性为妻。可是他的再婚并不顺利,养母坚持要其找个有钱的女子。养母和姑爷找到沈大脚让她介绍金次福提到的“可以发个大财”的胡七喇子(王太太)。王太太可是一点儿也不温柔贤惠,生性泼辣,人称胡七喇子,十七岁就买给北门桥来家做小妾,因为不安本分,要人称呼她为“太太”,被正妻赶了出去。不久她又嫁给做候选州同的王三胖子,做了真正的王太太,可惜没到一年王三胖就死去了,她又成为寡妇。从媒人的描述中,王太太就是个十足的泼妇,不但脾气暴躁、撒泼使性,而且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他做太太又做得过了: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骂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他每日睡到日中才起来,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每日要吃八分银子药。他又不吃大-22-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荤,头一日要鸭子,第二日要鱼,第三日要茭儿菜鲜笋做汤;闲着没事,还要橘饼、圆眼、莲米搭嘴;酒量又大,每晚要炸麻雀、盐水虾,吃三斤百花酒。上床睡下,两个丫头轮流捶腿,捶打四更鼓才歇。虽然性格乖戾泼辣,她却想仗着自己几分姿色以及从第二任丈夫那儿占得的“足有上千的东西”开出苛刻的择夫标准:他又要是个官,又要有钱,又要人物齐整,又要上无公婆,下无小叔、姑子。沈大脚明明知道这个“堂客娶不得”,却为了“重重的得他几个媒钱”而欺骗王太太,信口开河地将把鲍廷玺说成是个武举人,而且“家里广有天地,又开着字号店,足足有千万贯家私”撮合成一段孽缘。嫁过去王太太才晓得自己被巧舌如簧的媒婆欺骗,丈夫既不是当官的,也没有恒产,婆婆还在世,并且从事着贱业——戏班子领班。了解事情真相的王太太怒火中烧,大哭大闹,“气成了一个失心疯”,“一连害了两年,把些衣服、首饰都花费完了,两个丫头也卖了”。后来又被鲍老太太撵出家门,靠着丈夫鲍廷玺做戏的微薄收入过活。[95]沈大脚接下来又为杜慎卿纳妾说亲,知道杜慎卿有“断袖之癖”,所以投其所好,着重介绍姑娘的弟弟“不要说姑娘标致,这姑娘有个兄弟,小她一岁,若是装扮起来,怀清桥有十班小旦,也没有一个赛的过他!”足见沈大脚的伶牙俐齿、逢迎拍马之卑劣本性,全然不知何谓道德廉耻,明明知道杜慎卿不喜欢女性,却为了求蝇头小利,拿着别人家姑娘的一生幸福去做无耻勾当。五、礼教束缚夫死殉节(一)夫为妻纲与《儒林外史》的妇道观《白虎通》:“三纲者何?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96]为妻纲。”礼教将男性的权利无限扩大,置于女性之上,男性居于支配地位,女性则只能恭顺服从,依赖于男性生存,“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就是指在家孝顺父亲,出嫁服从丈夫,一生围绕男性,并从一而终。从一而终就要求女性保持“贞节”。从秦朝开始,朝廷就鼓吹这种只针对于女性的“贞节”观念,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规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朝廷的名义表彰巴蜀地区的寡妇清,为她筑了[97][98]女怀清台,力求树立男女有别、谨守贞节的榜样。汉代树立了许多从一而终[99]的寡妇典范,如宁可烧死也“宵不下堂”的宋伯姬等;出现了一些断发、毁容,誓不再嫁的“烈女”,如刘长卿的妻子恒氏,怕父母逼其改嫁,割掉自己的耳朵以-2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0]示不嫁决心。到了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更对妇女贞操节守表现出狂热的关注,提出“人在世,终要死,莫得节字谁不耻。情愿死,不失节,节是妇女第[101]一德。”“又问:人或霜居,贫无记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102]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由此可见,贞节观念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女性自身的价值观。明清时代,这种观念更是成为了不可更改的信条。据《明史·列女传》记载:“孙义妇与儿媳并丧夫,两人相依为命,十分[103]孤苦,有人问:“何为不嫁?婆媳俩就用:“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作答”。明代至康熙末年节妇高达三万六千多人,烈女为一万一千多人,占历代节烈妇女[104]总数的九成五以上。其中徽州受礼教影响最深,妇女节烈现象很突出,赵吉士[105]在《寄园寄所寄》卷二说:“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二)王三姑娘殉节原因分析王三姑娘是徽州秀才王玉辉的三女儿,刚刚出嫁一年,丈夫便得了重病不治身亡,随后她选择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王三姑娘采用这种极端的殉节方式,不仅在于受到其父理欲观的影响,而且是缘于她对丈夫的深厚感情。王三姑娘在“侯着丈夫入过殓”后,告知家人要为死去的丈夫殉节,公婆坚决反对:公婆两人听见这句话,惊得泪下如雨,说着:“我儿,你气疯了!自古蝼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我做公婆的怎的不养活你,要你父亲养活?快不要如此!但她的父亲王玉辉却很赞成,听到女儿有此想法,不但不劝阻,反而鼓励: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看到老妻伤心女儿,大哭不止,他却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王玉辉这种怪异的行为,是由他的理欲观造成的。他是一个在学里做了三十年的老秀才,平生志向就是“要纂三部书”—礼书、字书、乡约书,“嘉惠来学”,可见是一位虔诚的封建理学信徒。他将这种陈腐的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子女,正如清末黄小[106]田评:“其女在家想习闻其迂执之论,故商量殉节”,让三女儿心甘情愿地走向礼教的祭坛,实现虚伪的“为伦纪生色”。其实,丈夫过世,古代妇女有很多选择,不一定非要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王三姑娘决意要殉节也是缘于夫妻感情真挚。看丈夫离世后她的反应:先是“天-24-万方数据 第二章《儒林外史》扭曲型婚姻模式论愁地惨”地痛哭,随后“侯着丈夫入过殓”,最后“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执意绝食,到第八天饿死过去。若是与丈夫没有任何感情,是不出现上面一系列的行为。丈夫对于王三姑娘来说就是精神依托,现在丈夫的突然离世,使她的精神支柱瞬间坍塌,从而走上绝路。有诗为证,据何泽翰《儒林外[107]史人物本事考略》考证:“是摄取汪洽闻和他的女儿的事作为题材的基础的。”所依据的是金兆燕《棕亭诗钞》卷四《古诗为新安烈妇汪氏作》:醴泉必有源,芝草必有根。荆山剖良璞,异光烛乾坤。我友汪洽闻,秉性朴且惇。一男三女子,食贫朝复昏。训之以古诫,教之以敦伦。长女失所天,矢死不再嫁。幼女初适人,婉顺播姻娅。次女生最慧,早岁能诗书,手缉烈女传,温惠与人殊。笄年归夫家,綦缟甘粝粗,举止必端正,邻女奉楷模,事夫未数载,夫病遂缠绵,女心日如焚,蓬发局且卷。南市谒医药,北市卜蓬笲。归来坐床头,一灯昏不然。中夜四壁静,斗杓明高悬,女子跽中庭,涕泗独涟涟!愿天减儿算,必赐儿夫痊。执手问良人:“有语嘱妾无?”良人瞪目视,扶枕但长吁!生死从此隔,勿复多悲歔。女子垂涕言:“自我事君子,偕老本初愿,宁复殊生死?君今但先行,妾岂久留此!”······女子泪洗面,车轮肠九回。三日为营奠,七日为营斋。北邙[108]宅幽宫,千年不复开。踯躅回里舍,检点旧裙襦;绝粒卧空床,酸风冷微躯。汪氏聪明贤惠、勤俭持家,在丈夫病重期间,她到处寻医问药、求神问卜,乞求丈夫病能痊愈。生死离别之际,夫妻的对话更是感人肺腑,读之令人不禁垂泪,由此足见夫妻俩感情的深厚。正是缘于俩人真挚的感情,以及家庭、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才使汪氏心甘情愿地选择殉节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也恰恰展现了礼教对美好婚姻的毁灭。当时社会,一些女性被礼教压抑和扼禁程度很深,她们心甘情愿走上礼教的祭坛。清代思想家极力抨击宋明理学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吴敬梓受当时进步思想影响,也反对这种残忍的礼教。作者借王三姑娘这一青春少妇惨死的故事,来说明当时女性受礼教戕害之深,表明自己对封建礼教泯灭人性和惨无人道的痛恨。-25-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儒林外史》理想型婚姻模式论杜少卿和庄绍光是《儒林外史》里的理想人物,他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摆脱了功名富贵的束缚,倡导一种夫妻平等的意识,渗透着文化因素,故而婚姻和谐美满,是吴敬梓心中理想婚姻。天目山樵张文虎评曰:“杜家一对夫妻,庄家一对夫[109]妻,真是嘉偶,令人羡杀!”。一、杜少卿夫妇婚姻生活的理想化因素(一)杜娘子相濡以沫的情怀“相濡以沫”源于《南华真经》卷三《庄子·大宗师》第六,“泉涸,鱼相与[110]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鱼儿被困在陆地上,彼此吐着唾沫,各自嘘着湿气,用唾沫相互湿润。后来用此比喻夫妻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相濡以沫”情怀是指夫妻在任何时候都能同甘共苦,共同承担灾难,在对方遇到危难时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支持、关心对方。《儒林外史》中杜娘子的婚姻生活就属此类。杜娘子的丈夫杜少卿是书中正面人物,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为作者的影子人物。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世家,祖父为状元出身,做得十几年的官,父亲也是进士及第,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可是到杜少卿这代,却只中了一个秀才,家门渐趋衰落,在父亲去世之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着祖宗留下的不足万两财产维持生活,日子已经不是很富裕。杜少卿不会理财,再加上他的慷慨仗义,好做大老官,生活就更加拮据。正如他的族兄杜慎卿所说:我那伯父是个清官,家里还是祖宗丢下的些田地。伯父去世之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他交友甚多,结交各行各业的人,不辨愚贤,如他把大闹“人头会”的假侠士张俊民养在家中,奉为神医。六合县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就以此来贬损他说:“他(杜太守)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这些朋友当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了解杜少卿大方,需要钱时就到他这儿哭诉,讨些钱财。杜少卿也不问情况是否属实,只要别人开口,就是平时没什么交情的,也主动给钱。黄大只是看护杜家祠堂的仆人,自家的房子倒了,没处安身,跑到杜少卿处讨要银子。黄大的房子本来就是杜太爷生-26-万方数据 第三章《儒林外史》理想型婚姻模式论前买给他住的,年头久了,需要维修,居然涎着脸来讨要修理费用,并且一开口就是四五十两银子。杜少卿爽快地答应,随手拿出五十两给他,还告诉他用完了再来要。裁缝杨司务的母亲暴病而亡,因为没有钱安葬,找到雇主杜少卿,希望借个二十金。杜少卿的手头也没有一个钱,于是把自己的一箱新衣服送给杨裁缝,让他当掉换钱。当人家要还钱的时候,他却说:“我那里要你还„„杨司务,这事你却不可记在心里,只当忘记了的”,哪里是借钱实际就是往外送钱。身为杜少卿的娘子看到他漫天撒钱、胡乱交友、变卖祖田的行径,没有所托非人之感,而是充分理解他。所有人都骂杜少卿为败家子,毫无理由地送人钱财,只有杜娘子明白丈夫的豪奢另有原因,那就是重视孝道。就如杜慎卿所言:“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所以鼓动鲍廷玺要钱时,让他打着太爷的旗号。杨裁缝之辈也是以“孝”的名目来求他。杜娘子不但理解他,而且对他的行为没有任何抱怨,甚至还夫唱妇随全力支持。娄太爷不过是杜太爷的门客,在杜家掌管田地房产账目,害了病,杜少卿把他接到家中养着,早晚侍奉汤药,娄太爷吃的粥和菜要看过后才送与娄太爷吃。杜娘子更是煨了人参,亲自送到床前。这样处事方式连娄太爷都看不下去,在他弥留之际给了杜少卿些忠告:我在你家三十年,是你令先尊一个知心的朋友。令先尊去后,大相公如此奉事我,我还有甚么话?你的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你生的个小儿子,尤其不同,将来好好教训他成个正经人物。但是你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了!像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甚么样人。像你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可是杜娘子却丝毫没有在意。杜少卿慷慨豪奢的性格没有变化,手头没有了钱,就变卖田产,随着家财的日渐减少,生计变得艰难。杜少卿决定搬到南京居住,南京的日子可不滋润,正如季苇萧说的“南京这地方是可以饿的死人的”,意味着以后要过拮据贫苦的生活,杜娘子则欣然接受,没有一点儿怨言。当丈夫遭到乡人讽刺,族人痛骂时,杜娘子并没有改变对丈夫的态度,恪守自己做妻子的道德规范,默默支持丈夫,做丈夫精神后盾。朝廷征杜少卿做官,杜娘子改变生活和身份的机会到了,可杜少卿辞了不肯去,杜娘子得知丈夫放弃可以改变家庭生活质量的机会,没有哭哭啼啼抱怨丈夫不求上进,而是与丈夫开起玩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吴敬梓的妻子叶氏与书中的杜娘子很相似,也是一个摒弃世俗功利的女性。吴敬梓移居南京后,生活十分窘困。据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27-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木先生传》载: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汪京门、樊圣谟辈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祖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方秋,霖潦三四日,族祖告诸子曰:“比日城中米奇贵,不知敏轩[111]作何状。可持米三斗,钱二千,往视之。”至,则不食二日矣。迫于生计,吴敬梓拿着心爱的书籍去换米下锅,有时无物可换,甚至想要去乞食或者为别人舂米,来养家糊口。程晋芳作《怀人诗》就写到:“白门三日雨,[112]灶冷囊无钱。逝将乞食去,亦且赁舂焉。”冬天来临,天气寒冷,家中又缺乏炭火和酒食,吴敬梓就邀好友王京门、樊圣谟等人,乘着月色绕城堞步行数十里,借此来抵御寒冷,并称此为“暖足”。顾云《盋山志》卷四《吴敬梓》也载:冬夕,无御寒具,则自今秦淮北岸曳敝裘,翘首行吟雅步,至古冶城诸山返,以为[113]常,谓之“暖足”。一日,秋雨霖潦,城中米粮特别昂贵。吴敬梓姻长程丽山叫儿子拿米三斗,钱二千,去看望他。到了吴敬梓寓所,发现全家已经不食两日。可见,作者穷困的生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妻子叶氏没有因为吴敬梓家世败落离他而去,反是在移居南京的困难日子里,操持家务,辅佐丈夫,晚年一直伴随着吴敬梓,作为吴敬梓的助手,使吴敬梓在贫困交加困境中,完成《文木山房诗说》、《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等著作,这些作品也可算他们夫妻相濡以沫、切磋琢磨的见证。(二)杜少卿的夫妇平等观与纳妾观在那个“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婚姻家庭中的男女双方地位是不对等的,男子高高在上,女性只能卑屈在下。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幸福与否只能听天由命。吴敬梓在此借杜少卿对待妻子的态度与纳妾观念,表达自己对妇女的同情,对美满婚姻的向往。不仅杜娘子对丈夫体贴、照顾,杜少卿在生活更是关爱与尊重妻子。杜少卿辞官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担心妻子会寂寞以及身体健康问题。杜少卿对娘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杜娘子因初到南京,很想看看外面的景致,提出要一同游山,杜少卿马上就应道:“这个使得。”没有半点犹豫和迟疑。要知道古时-28-万方数据 第三章《儒林外史》理想型婚姻模式论女性在父权制文化中处于卑贱地位,没有话语权,只能顺从家庭中男性的思想和旨意,一定要“三从四德”,即使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也要宜家宜室。如今一对夫妇游山,携手偕行是很自然的事情,可在二百多年前,做妻子的提出一同游玩是被认为有伤风化的。夫妻俩人却不畏惧世俗的眼光,突破封建的观念:杜少卿约了几个陪客,来到山水秀丽的清凉山游玩,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携着娘子,在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弄得两边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而他们却怡然自得,欢乐非常。夫妻关系相敬如宾,又天真浪漫。正是这种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让杜少卿感觉到夫妻之间应该平等。一夫多妻制的时代里,纳妾制度是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的典型表现。对此作者的影子人物杜少卿是不同意的。当季苇萧劝杜少卿令娶标致佳人,认为与杜[114]娘子看花饮酒是有失风流时,杜少卿却委婉拒绝:苇兄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女,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从“最伤天理”就可清楚看到他的态度。随后的一番“风流经济”又对“最伤天理”原因进行人口比率方面的科学客观分析,虽然只是从人道主义的浅层面来说的,但也足让杜慎卿、季苇箫之流闻之羞愧。沈琼枝有极强的自我意识,认为做妾就是“伏低做小”,夫妻地位不平等,所以逃离未婚夫家。杜少卿知道后,对她大加赞赏:“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是可敬的极了!”由此反映杜少卿批判纳妾制度的观念。二、庄绍光夫妇婚姻生活的文化因素(一)庄绍光的名士风度庄绍光是书中的“真儒”,作者借“第一人”杜少卿说:“他是‘我所师事之人’”。庄绍光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有文采,是一位博学的文士,书中描写道:“这庄绍光十一二岁就会做一篇七千字的赋,天下皆闻。此时已将及四十岁,名满一时,他却闭户著书,不肯妄交一人”。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庄绍光不仅博学,而且谦恭、谨慎。他不肯妄交一人,只是闭户著书,专研学问,但遇到崇礼敬他的人则以礼相待,尊重对方,闻之名士杜少卿迁居南京便亲自来拜,与敬重他的萧昊轩、迟衡山、卢信侯等辈相交极为尽礼。他诚心赞誉人,赞誉虞博士“浑雅”,赞誉杜少卿“爽快”,并与之结为性命之交。他还很有爱心,帮助万里寻亲-29-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郭孝子,赠送银子,并为他“写了一封书子”;还同情因贫困而死的老夫妻,并为他们殡葬。此外,他同杜少卿一样不热衷做官,但是与杜少卿“内方外方”不同,他属于“内圆外方”。所以面对天子征召,一个无意于出山,便决意装病而不应征,一个虽无意于出山却决意先应征而后在辞爵。他说:“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入京后,看到“我道不行”,又回到南京,搬到元武湖,“著书立说,鼓吹休明”。由此看他是书中极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二)庄绍光夫妇的琴瑟相调情感“琴瑟”为琴和瑟两种弦乐器的名称。“调”指代音调和谐。“琴瑟相调”从表面意思来看是指琴瑟两种乐器同时演奏,音乐和谐。《诗经.小雅.常棣》云:“妻[115]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元代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折[116]桂令]:“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117]第五十二回:“若是少年夫妇,琴瑟调和,女貌郎才,如鱼得水。”亦做“琴瑟调和”,比喻夫妻的恩爱、关系的和谐。文中“琴瑟相调”情感是指夫妻性情相投、秉性相合,彼此在相似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上寻求理解和沟通,生活的方式是诗词唱和、诗书共读,抛弃物质层面的追求,重在精神层面的享受的情感。庄绍光文采斐然,他的妻子同样具有文学修养。虽然文中没有介绍庄娘子家庭背景,但一定是出身书香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学术熏陶,所以在婚后才能与丈夫吟诗赠答,品读学术作品。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写庄尚志辞爵还家,因无法忍受当地高官乡绅频频献媚,与妻子搬到皇上赐的元武湖上,没有了功利的烦恼,夫妻二人过起了读书、饮酒、谈诗的悠然生活:一日,同娘子凭栏看水,笑说道:“你看这些湖光山色都是我们的了!我们日日可以游玩,不像杜少卿要把尊壸带了清凉山去看花。”闲着无事,又斟酌一樽酒,把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傍边,念与他听。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庄征君在湖中着实自在。若是庄娘子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领悟能力是无法与丈夫品读杜少卿的学术著作《诗说》,更无法理解它的趣处。正是夫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夫妇二人才能领略到《诗说》的妙处,念到有趣处会心一笑。庄绍光婚姻生活虽不同于杜少卿夫妇经历苦难的冲击,在动荡环境中相互爱护和体贴,但同样幸福美满,归其原因之一就是生活中注入了文化因子,在这种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夫妇俩有着共同话题,提供了彼此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丰富了夫妻的生活内容,增强了双方的感情,更好的理解对方。古代最有名的文化型夫妇便是宋代的赵明诚和李清-30-万方数据 第三章《儒林外史》理想型婚姻模式论[118]照。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和太学生赵明诚喜结连理,一个是美貌才女,一个是少年书生,旷世才女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才子,夫妻俩情投意合,如鱼得水,令人艳羡。明代赵世杰赞道:“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夫[119]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婚后俩人切磋技艺,互相唱和,作词饮酒,其乐无穷。周辉《清波杂志》记载道:“顷见易安族人言: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120]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二人在才学上各有所长,亦夫妻亦诗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正是因为夫妻文化水平都很高,彼此有着共同的话题,所以感情融洽,生活才和谐美满。但这种“才子才女”结合的文化型婚姻要荡除功利思想,若是只想着用才学追求富贵和利禄,把婚姻当做谋取厚利高官的敲门砖,那么结果就会和文中蘧公孙鲁小姐的婚姻一样毫无幸福可言。蘧公孙是少年名士,妻子鲁小姐更是八股才女,二人门当户对,才貌相当,可是他们的关系却“啾啾唧唧”很不和谐,原因就在于鲁小姐一心想借婚姻满足自己做个封诰夫人的愿望,而蘧公孙只想做个有名的文士,无意于升官发财的举业,夫妻便生龃龉,“才子佳人”的幻梦破碎。蘧公孙的婚姻建立在举业富贵之上,想借着学问获得利益,一旦不遂心婚姻就会出现裂痕以至破碎。庄绍光夫妇所交流的文化则不掺杂功利的成分。例如,当庄绍光接受朝廷举荐,要到京城应召时,妻子问道:“你往常不肯出去,今日怎的闻命就行”,可以看出庄娘子十分了解丈夫的脾气秉性,知道丈夫平日只喜欢钻研学问,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习惯被功名束缚,所以对于丈夫反常态的举动感到疑惑。庄绍光马上解释了原因,是为了不违背君臣之礼才进京应召的,并[121]告知娘子“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庄绍光把夫人比为不慕官位富贵的老莱子之妻,说明庄娘子同杜娘子一样都不羡慕功名利禄,不逼迫丈夫获取功名,没有享受富贵荣华的欲望。几个月后,庄绍光如期回家,她高兴地备酒洗尘,对于丈夫是否加官进爵丝毫没有兴趣,反是认为这种功利的东西是阻挡自己和丈夫追求内心自由的障碍。当庄绍光提出到幽静的元武湖生活时,她欣然接受,这也恰是她的心声。在婚姻生活中,二人交流学问,讨论人生,都认为要主张个性自由、人格平等,藐视功名富贵,企望那种赏花喝酒、游山吟诗的自由生活。在当时,儒林士人皆热衷科举,专研八股文,希望获得功名,期盼做得“黄[122]阁宰臣”,过着“官花斜插乌纱帽,紫袍称体,金带垂腰”的富贵生活。庄绍光和娘子淡泊名利,不慕富贵的心态无疑是流入世风浇薄社会的一股清泉。这种和谐恩爱的生活强化了他们高洁的思想品格,同时他们对自由向往的生活态度渗-3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透到婚姻中,使他们看透幸福的婚姻真谛不过是夫妻能够平等交流、相知相惜、琴瑟和鸣,不随世俗社会的权势、物欲合流。-32-万方数据 第四章《儒林外史》叛逆型婚姻模式论第四章《儒林外史》叛逆型婚姻模式论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文思潮的潜动,在思想界一些思想家开始热切关注妇女的人格,同情女性的疾苦,为她们的命运疾呼。明代李贽在《焚书》卷三《夫妇论》中,认为女性和男性在家庭中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智力是相当的,之所以妇女见识短浅,是因为后天社会环境把女性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123]使他们失去受教育和参政的机会。他赞美历史上有知识的女性,说班婕妤“男子不如”“才识过人,识见绝甚”,并肯定妇女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认为卓文君[124]和司马相如的结合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是值得肯定的。清代戴震更是反对压制女性人欲的礼教。这些进步观点影响了文人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现出来,明代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许多追求独立人格和自尊的女性,如《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李莺莺,为了与心上人张浩在一起,出身高门的她主动和情人私会,并逼迫父母改变反对态度,没有“媒妁之[125]言”下自主选择婚姻;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很多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她们不再依附男性生存,凭着自己的能力获得经济来源。如:《小二》中的小二姑娘,“为人灵巧,善居积,经纪过于男子。当开琉璃厂,每进工人而指点之,一切[126]棋灯,其奇式幻采,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数年,财益称雄。”凭着经营头脑,使家境改变,获得别人的尊重;《红楼梦》更是为女性谱赞歌,歌颂了女子的美貌和才智,塑造了敢于反抗强权的、争取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如誓死抗婚的鸳鸯、争取婚姻自主的司棋等等。吴敬梓自身思想的开明以及受当时人文思潮的影响,具有进步的妇女观点,借杜少卿之口反对“最伤天理”的纳妾制度,极力讽刺残忍的殉节行为,尊重妻子,提倡合乎人道的夫妻关系,主张女性要独立,争取个人幸福生活。《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双红都突破思想模糊、人格不独立的传统形象,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女性形象。她们尤其体现作者吴敬梓尊重女性以及要求女性应该人格自主、经济独立的进步思想。一、沈琼枝婚恋观(一)维护“人”的尊严中国从宗法制的奴隶社会起,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礼记·丧服》:[127]“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3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就将女性置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把女性束缚在家庭之中,禁锢她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思想,无从谈做人的尊严。女性一旦出嫁,就失去其人格独立性,她们只能臣服于男性,生活在男权文化下,成为繁衍子孙的工具,在夫家任由摆布,[128]母家无权干涉。在“男有再娶之义,女无二适之文”的训条下,即使女性选择错误的配偶,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才是她们唯一的出路。而吴敬梓笔下的沈琼枝却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她坚决反抗不合理的婚姻,没有步霍小玉、杜十娘的后尘,拒绝做小,并用计谋逃离有钱无德的结婚对象,靠自己的双手和才能赢得自由择婿的权利。沈琼枝为常州贡生沈大年的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父亲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把她嫁给扬州盐商宋为富。可是当父女俩人来到扬州才知道,宋为富只是想纳沈琼枝为妾,根本没有明媒正娶之意。[129]沈大年当时就慌了神,因为在当时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做父母如果不是迫于生活压力,很少有人愿意将女儿卖去做妾,这样会受到社会谴责,更何况文人家庭,所以知县接到沈大年呈子时说:“沈大年既是常州贡生,也是衣冠人物,怎么肯把女儿与人做妾。”沈大年疼爱女儿,不愿让女儿做妾,可是已经定下的婚事,父母是没权利干涉的,所以顿时没了主意。相反,沈琼枝则表现得沉着冷静、头脑清晰,先是探得宋家的真实意图:“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丝毫没有胆怯。到了宋家她先发制人,质问起权势熏天的盐商宋为富:“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一番话义正言辞,有理有据,将宋为富说得满脸通红,自觉理亏,连头都没有露。看到环境清幽,她决定在宋家呆上几天,等父亲状告宋家的结果,顺便也细探宋为富的本性和素质。她发现宋为富根本就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一年至少也要娶七八个妾”,而且没有文化修养,素质极低“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宋为富)也不会鉴赏”自己和他生活必然不会幸福。过了几天,父亲那边没有消息,她想到一定是出了事情“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做道理。”于是沈琼枝买通丫鬟,扮作小老妈的模样,悄悄逃走。沈琼枝没有哭哭啼啼寻求父亲帮助,因为她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处境和目前的形势,若是回到家乡必然给家人带来麻烦,所以她果断地选择去南京,“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而且想好了生存的方式。-34-万方数据 第四章《儒林外史》叛逆型婚姻模式论这些足见沈琼枝性格的坚强,对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的维护,决不屈服强权,争取自身的人格,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二)经济自立的人生追求在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影响下,女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加之没有经济独立,故而依附于男性,接受男性的物质供给,沦为男性的附庸。《儒林外史》中的“豪杰女子”沈琼枝则突破这种模式,自力更生,追求人格的独立。在古代,盐商既有钱又有势、气焰熏天,令许多士子钦慕不已,《儒林外史》就描写了五河县的一些士子爱慕虚荣,不顾廉耻地趋附他们,其装腔作势态令人作呕不已。沈琼枝结婚对象是财大气粗的盐商,可是她根本看不起这种没有品位,并且浑身散发着铜臭气的暴发户,认为自己和这种人不相配“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130]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于是抛下即刻就可以享受到的荣华富贵,逃到南京。就连杜少卿都赞叹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到了名人荟萃的南京,她凭借自己的手工技能、诗才赚钱生活,在利涉桥码头上贴招牌:“毗陵女士沈琼枝,精工顾绣,写扇作诗。寓王府塘手帕巷内。赐顾者幸认‘毗陵沈’招牌便是”在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妇女要想谋生并非易事,沈琼枝谋求自力,却常常被当做江湖盗贼或者娼门妓女“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连武书也认为“这女人眼见的也是私门了”,迟衡山说“南京城里是何等地方!四方的名士还数不清,还那个去求妇女们的诗文?这个明明借此勾引人。”沈琼枝不去理睬众人的非议,也没有因为外界舆论压力放弃自己尊严和选择,为争取自己的人格与强权作斗争。面对知府的审问,她不卑不亢,终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赢得了赏识和尊重,还自己一个自由。杜少卿更是对其赞美不已,并赠送她诗书和银子,结为朋友。吴敬梓借沈琼枝这样一位“奇女子”形象,表达了他对追求独立平等,有着自我主见,追求经济独立,打破世俗礼教的女性的肯定和支持,由此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妇女观念。-35-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双红婚姻生活的反叛色彩(一)身为奴婢敢于争取婚姻自主权《唐律疏议》:“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即同资财,合由主处分,辄将[131]其女私嫁于人,须计婢赃,准盗论罪。”说明古代的奴婢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服侍主人,做一切杂务贱役,地位只等同于主人的私有物品。清代颜元在其著作《礼文手抄》卷一《通礼.祠堂条》论及奴婢:“凡内外仆妾,鸡初鸣咸起,栉总盥漱衣服,男仆洒扫堂室及庭,铃下苍头洒扫中庭,女仆洒扫室堂,设椅桌,陈盥漱栉之具,主父主母既起,则拂床襞衾,侍立左右,以备使令„„[132]内外仆妾惟主人之命,各从其事,以供百役。”不仅如此,他们还没有嫁娶的自由,只能听从主人的安排,命运悲惨,地位低等。《儒林外史》中的双红就是一位地位低微的女仆,从小在鲁编修家为婢,是鲁小姐的贴身丫鬟。她面容姣好,长得“袅娜轻盈,十分颜色”,连“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举止风流,芳兰竟体”的名士余美人都对她垂涎:“这些事我还不爱,我只爱駪夫家的双红姐,说着还齿颊生香”。双红在鲁小姐身边做伴读,也受其熏陶,跟着学了《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等等,加之双红赋性聪慧,学得很快,所以又是一位才女。她的聪明伶俐也得到了主人的欢心,蘧公孙在看书时,“双红这小丫头在旁递茶递水,极其小心。他会念诗,常拿些诗来求讲”,所以公孙特别满意双红的殷勤,将自己的旧枕箱给了双红,并告诉她枕箱的来历。这样一位才貌兼具、聪明伶俐的丫头自然招人喜爱,到了怀春之时,悄悄地与娄公子家“人物雅致”、办事精明的奴仆宦成相爱。在古代中国,妇女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更不要说地位卑贱的婢女,奴婢的婚嫁只能听从主人的决定。为了追求爱情,双红放弃在鲁家的一切,决定和为她“走到嘉兴”的宦成私奔,可见她敢于争取个人婚姻自由的勇气和主张,在爱情婚姻上的独立自主。可是,双红这种“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却惹怒了她们的主人蘧公孙,他认为奴婢没有自我的人格,她们的婚姻应该由自己安排,便“报了秀水县,出批文拿了回来”。双红和宦成幻想着能得到蘧公孙的宽恕,寻找一个折中的方案“央人求[133]公孙,情愿出几十两银子与公孙做丫头的身价,求赏与他作老婆。”但公孙“断然不依”,就要治宦成“奸拐了人家使女”罪。就在山穷水尽之际,宦成经差人指点,想到了双红说的主人枕箱的秘密,以此来要挟蘧公孙,以换取与双红的双宿双飞,最终得到了属于他们的自由婚姻。-36-万方数据 第四章《儒林外史》叛逆型婚姻模式论(二)双红与司棋婚恋观比较论《红楼梦》也写了许多身居下位,与《儒林外史》中的双红同为女婢,但却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如用激烈行为维护作为女婢尊严的晴雯;为抗婚而断发发誓的鸳鸯;渴望人身自由的龄官。其中,为争取人格尊严和婚姻自由不惜生命的司棋最令人震撼。司棋是“家生女儿”,社会地位比平民出身的奴隶还低,可是她造化好,做了迎春的贴身大丫鬟,享受“副小姐”待遇,但她还要追求做人的尊严。表现于平素,就是她不能忍受别人的蔑视大闹厨房。想吃“炖的嫩嫩的”鸡蛋糕,可是厨房柳家的看她不过是“懦小姐”迎春的丫鬟,不愿给蒸,于是她率众人将厨房“凡箱柜所有的菜蔬,只管丢出来喂狗”,虽有些张扬跋扈,但却反映她对封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和反抗。而双红虽有自主意识,但很朦胧,缺少像司棋一样敢于反抗的性格,对主人和爱人只是一味的顺从,主人要送他们见官,双红寄希望于主人身上,希望能念在伺候多年的份上放他们一条生路,而不是坚决的抗争,争取自我的人格和自由。在对待爱情方面更加明显,司棋从小与表哥潘又安青梅竹马,可碍于身份的限制暂时不能成婚,于是二人互赠信物来传递彼此的情意。可是由于没有文化修养,他们的情物是五彩绣春囊,而这种爱情的象征对于封建礼教来说大逆不道的,所以邢夫人和王夫人知道后都吓得不成样子。司棋选择此信物也表明她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和蔑视。当王熙凤抄检大观园发现潘又安写给司棋的情书,并对她百般嘲讽时,司棋没有一点儿惭愧之意;自己被逐出大观园,也没有说过一句悔过的话,并要求“如今且歇一歇,让我到相好的姊妹跟前辞一辞”,没有觉得自己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她是把选择配偶的自由看成是人的权利,并且[134]不仅是男子的权利,也是女子的权利,而自己作为人,理应有此权利。在与潘又安的爱情关系上,她也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她大胆追求爱情,主动将潘又安趁乱领入园中私会;当自己的丑事被鸳鸯发现时,她央求鸳鸯不要吵嚷,并叫潘又安出来给鸳鸯下跪,以表示感谢,没有依赖爱人的援助;听说表哥怕事情败露逃走后,她认识到自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配偶:“纵是闹了出来,也该死在一处。他自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见是个没情意的。”并当面质问潘又安:“我恨他为什么这样胆小,一身作事一身当,为什么要逃。”;母亲不同意女儿和潘又安这门亲事,司棋抱着“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大胆坦然地反抗家长特权,与母亲争执:“如今他来了,妈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就是他一辈子不来了,我也一辈-37-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子不嫁人。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的。今儿他来了,妈问他怎么样。若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听到母亲不同意,便一头撞死在墙上,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爱情选择。双红和司棋二人在追求爱情自由方面很相似,都敢无视强权,争取自己的选择。但是在自主意识上,司棋要比双红走得更远,司棋并没有因为恋人的影响失去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而双红在私奔后,稀里糊涂地和宦成同居,并参与了对蘧[135]公孙的讹诈,完全失去了原先那种虽然模糊,但仍不失其美丽的色彩。双红和宦成是书中唯一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作者描写了她们的真心相爱,由此表现了吴敬梓的妇女观念和婚姻理想闪烁着进步的民主主义光芒。但是整部书中只描写这一对,并且又将她们的爱情和政治讹诈扭结在一起,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于自由恋爱的小心态度,反映其恋爱观的保守型。-38-万方数据 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着重表现了三种婚姻生活模式:扭曲型、理想型与叛逆型。这三种婚姻生活模式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展现了清代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伦理关系,特别是反映了文人这一特殊群体在婚姻生活中的态度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吴敬梓对传统道德伦常观念的态度,寄寓了作者婚姻理想,展现了对封建科举制度及由此带来的功名富贵观念的反思和否定。若把《儒林外史》之这一系列婚姻模式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背景上观照之,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加确切地把握小说的创作本质和思想内涵。故而,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透视《儒林外史》婚姻模式中的文化意蕴。一、从婚姻模式看《儒林外史》对功名富贵的批判(一)从婚姻模式的对比看《儒林外史》的主题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研究者对其认识莫衷一是,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批判八股科举说;一代文人有厄说;文化反思说;功名富贵说。其中“反科举”说的肇始人是胡适,他在《吴敬梓传》中说:“这书的‘楔子’一回,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道:‘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136]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是全书的主旨。”;傅继馥在《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中认为“《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请命,写的是儒林痛失,而不是儒林丑史······《儒林外史》通过一系列读书人的形象,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警报,在客观意义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已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137]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预告了封建社会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了”;所谓的“文化反思”说,就是以社会的文化心理来分析《儒林外史》。宁宗一的《吴敬梓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一文认为:“《儒林外史》一书的重要审美特色是它的反思性。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总体构思就是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和举业至上主义的[138]反思。”。这几种观点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都围绕“功名富贵”展开。清乾隆年间的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139]随后,天目山樵、齐省堂等评本皆沿袭了这一说法。吴组缃的《儒林外史的思-39-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想与艺术》认为:《儒林外史》是部“痛击八股制艺,集中地讽刺士子们的热中功名富贵’的文学巨著”,它“从功名富贵着眼,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堕落和政治的[140]黑暗和窳败”。张锦池先生也认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八股科举制度—功名富贵—一代文人有厄,是作品同一主题的三个层面;功名富贵以其对社会[141]人心的直接腐蚀被置于三个层面的中心”。张锦池先生这一以“功名富贵对社会人心的直接腐蚀为中心”说,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对士子婚姻观念与婚姻生活的影响。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对《儒林外史》中婚姻模式的考察来透视作品的主题与文化内涵。从《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对比中可见,在诸种主题的说法中,对功名富贵的批判应该是居于主要地位。(二)功名富贵观念是扭曲婚姻的主要破坏性因素“功名”原指建功立名,而到了科举时代往往特指通过科举及第取得官职。“富贵”的含义很广,但与“功名”连用时,也就与科举做官联系在一起。所以,“功名富贵”作为集合概念,就是指权和钱,核心是做官,因为有官就有金钱和权势。可以说,功名富贵是封建知识分子围绕旋转的轴心。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将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作为明清文人的一个试金石,把他们放在这个聚光点上,[142]足以烛幽索隐,显其灵魂,使之纤毫毕露,声态并作地现身纸上。可以看到,作品中正面人物都是反对功名富贵的,例如王冕、杜少卿、庄绍光等。同时,《儒林外史》三种婚姻模式也统一于这一主题,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阐释功名富贵对婚姻的影响,目的也是为了强化主旨。作者笔下扭曲型婚姻生活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而理想型婚姻生活和叛逆型婚姻生活则不为功名富贵所累。功名富贵所累的婚姻生活包括:严监生与赵妾、鲍廷玺与王太太、蘧公孙与鲁小姐、匡超人牛浦郎重婚、杜慎卿季苇萧纳妾等等。不为功名富贵所累的婚姻生活包括:杜少卿夫妇、庄绍光夫妇、虞育德夫妇、沈琼枝抗婚等等。赵妾的谋求扶正与王太太多次嫁人,都是为了金钱和富贵。在古代,妾是没有地位的,更没有掌管家中财产的权利。所以,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以及获得更多金钱,赵妾费尽心机的谋求扶正。赵氏借育有一子的有利形势,左右逢迎,先是迷惑严监生,进而殷勤打动身患重病的王氏,随后又不惜重金厚礼买通长兄严贡生以及王氏的兄弟王仁、王德。掌握家中的财政大权后,她完全换了一副嘴脸,顾不上丈夫吝啬的性格,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送舅丈人米菜、火腿、鸡、鸭、科举盘缠,并过起了优渥的少奶奶生活“真是个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40-万方数据 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牛马成行,享福度日”。吝啬的严监生就这样被她活活气死。王太太嫁给鲍廷玺的时候已是第三次嫁人。第一次嫁给北门桥来家做小的,可是她不安分,就要做大,结果被大娘赶了出去。后来又嫁给一个候选州同的王三胖,成了太太,每天除了撒泼就是好吃懒做,并享受王三胖留下的千两银子。王三胖死后,她为了生活优越一心要嫁个做官的。结果好逸恶劳的王太太被媒人所骗,嫁了个从事贱业的“戏班子里管班的”,从此变得疯疯傻傻。鲁小姐与蘧公孙的婚姻也是充斥着功名富贵的,鲁小姐一心想嫁个八股才子实现自己做官太太的美梦,其父鲁编修也想择个“有前途”的女婿来解除自己的后患之忧。可是蘧公孙根本就不通八股学问,更不愿做这样的事,他们的夫妻关系必然“啾啾唧唧”。匡超人、牛浦郎二人的重婚也是为了贪图富贵,他们第一次婚姻的对象都是小门小户人家,根本就无法实现富贵,所以二人出于对功名富贵的渴求,都不惜做出停妻再娶、违背人伦的无耻行为,借婚姻钻营夤缘、攀登高位,其卑劣无耻的道德品行在他们的婚姻中暴露无遗。对于杜慎卿、季苇萧纳妾娶宠,作者侧重描写他们对纳妾的那一番高谈阔论。杜慎卿道:“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这也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季苇萧说:“我们风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他们纳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女色的欲望,之所以文过饰非,提出不同于流俗的见解,不过就是想标榜自己的风流品格,提高自己的声誉,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求“名”的背后还是为了“利”,也就是为了功名富贵。与以上婚姻格调不同的是,杜少卿夫妇、庄绍光夫妇、虞育德夫妇以及沈琼枝与盐商的婚姻描写。沈琼枝是书中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她不甘心沦为妾,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沈琼枝毫不犹豫地弃绝金钱,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从有钱的盐商家逃走,只身来到利涉桥卖文为生。作者对她更是大加赞美“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书中杜少卿是吴敬梓的影子人物,他是鄙视功名富贵的,为了帮助别人,不惜散尽家资,生活窘困却托病辞掉朝廷的征辟。杜少卿的妻子更是“夫唱妇随”,同样表现出对富贵的淡然。移居南京后,家里变得一贫如洗,杜娘子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反是常跟着丈夫携手游山。《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中,杜少卿说《女曰鸡鸣》一诗,认为“但凡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顺心,吵闹起来。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这便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杜少卿解释这首诗显然包括吴敬梓的人生态度和婚姻观念,即对绝意功名富贵的赞赏,对热恋功名富贵的批判。庄绍光与妻子退隐山林,每日过着凭栏看水、喝酒赏花-4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自由生活。虞育德顺从父亲的安排娶了亲,虽然娘子身子多病,可他却没有嫌弃之意,夫妻俩共同生儿育女,彼此相敬如宾。在他们的婚姻观念中,婚姻的真谛是“情”,而不是“名”与“利”,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对于妻子的尊重,恰是作者理想中的超越功名富贵之上的和谐自然的夫妻关系。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吴敬梓把婚姻当作一面镜子,折射出功名富贵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作品通过批判为功名富贵所累的婚姻生活,赞美超越功名富贵腐蚀的婚姻生活,展现吴敬梓对功名富贵的鄙弃,对人们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人伦的破坏以及人们的质朴情感的消失殆尽深感痛心。同时希望树立一些榜样,来挽救政治的窳败、文人的愚昧、世风的浇薄。从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一定的进步民主思想,以及那种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二、从婚姻模式看《儒林外史》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态度(一)从夫妻关系描写看作者对儒家“原教旨”思想的回归我们知道,《大学》强调“治国”必先“齐家”。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143]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诗经》又云:“刑于寡妻,至于[144]兄弟,以御于家邦。”都指明家庭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而家庭的关键则在于夫妻之间的关系上。因此古人特别注重婚姻之礼。《礼记》云:“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145]也。”《易经.家人》云:“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146]婚姻成立后,夫妻关系并不是对等的,有“夫为妻纲”一说。班固的《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47]所谓“夫为妻纲”就是指妻子以顺从丈夫为天职,夫唱妇随,“在家为贤女,[148]既嫁则为贤妻,嫁而生子则为贤母”甚至丈夫可以名正言顺的纳妾,并且“出妻”,而妻子则要学会忍受,且要为丈夫守节持节,以表从一不二。这也符合恩格[149]斯的论断:“最初的阶级压迫是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相一致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们认为只有遵循以上原则,婚姻才得以规范,夫妻关系才能稳定,才可以达到家庭和谐的目的。《儒林外史》描写杜少卿夫妇携手游山、王三姑娘殉节,赞美沈琼枝追求独立人格,以及明确反对纳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礼教与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表达了作者男女平等的意识,尊重女性的思想,具有初步民主主义色彩。在理想型婚姻模式中,杜少卿、庄绍光的家庭生活透露出人道主义光芒。杜少卿-42-万方数据 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爱护妻子与尊重妻子。杜少卿辞官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担心妻子的身体健康问题。杜娘子初到南京,很想看看外面的景致,提出要一同游山,杜少卿马上就应道:“这个使得。”没有半点犹豫和迟疑。夫妻二人携手游山,怡然自得,欢乐非常。庄绍光家庭中夫妻二人交流学问,讨论人生,过着那种赏花喝酒、游山吟诗的自由生活。清代思想家极力抨击宋明理学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吴敬梓受当时进步思想影响,也反对这种残忍的礼教。作者借王三姑娘这一青春少妇惨死的故事,表明自己对封建礼教泯灭人性和惨无人道的痛恨。沈琼枝是小说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形象,她做事有主见,不愿依附于别人,维护个人的尊严和人格。得知自己被盐商欺骗做妾时,大声喊道:“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盐商宋为富也在她的质问下红了脸。她蔑视盐商的俗气,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盐商家逃了出来,随后靠着卖文刺绣维持生计。作者不禁由衷赞叹:“这就可敬的极了”。这种对女性的赞美,是在主张“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三国演义》,“女人祸水”的《水浒传》中看不到的。表现了作者同情、赞赏女性的进步妇女观念。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并不完全否定传统伦常观念。首先,作品中多数婚姻都是包办的,几乎没有一次婚姻是出自当事人主动的,而且没有一次婚姻是带[150]有浪漫色彩的。匡超人的第一次婚姻是由潘三促成的。匡超人之前不认识郑家女,也无所谓恋爱;牛浦郎的第一次婚姻也是由爷爷卜老以及邻人撮合而成,根本看不到牛浦的积极性;向鼎和鲍文卿一手包办了鲍廷玺的婚姻,这次婚姻也让鲍廷玺“只如在云端里过日子”;鲁小姐、沈琼枝的婚姻也是听从父亲的安排;第二十九回出现的两位“风流才子”杜慎卿、季苇萧的婚姻也没什么浪漫可言。作者写他们的纳妾完全是讽刺他们的做作和虚伪;双红和宦成是书中唯一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但作者却将她们的爱情和政治讹诈扭结在一起,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于自由恋爱的小心态度,反映其恋爱观的保守型。可见,作者并不反对传统的包办婚姻,否定是功名富贵对婚姻的影响、对人性的扭曲。其次,《儒林外史》家庭中的妻子具备恪守妇道的品德。所谓的“妇道”就是女性遵守要“三从四德”,恪守“男外女内”准则。《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爱济危扶困,并将银子“随手乱用”,家产几乎让他挥霍一空,杜娘子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丈夫在家中养了一个与自己毫无亲缘关系的娄太爷,杜娘子不在意,还亲自送参汤服侍;家产荡尽,丈夫要移家南京,这就以意味着以后要过拮据贫苦的生活,杜娘子却欣然接受;朝廷征杜少卿做官,杜娘子改变生活和身份的机会到了,可杜少卿辞了不肯去,杜娘子也只是半开玩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4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去?”。虽然作者讽刺鲁小姐痴迷科举,但却肯定她相夫持家方面的品德。新婚后的鲁小姐曾因丈夫在举业上“不甚在行”而“整日眉头不展”,觉得“误我终身”,可当既成事实后,她没有大哭大闹,仍然将丈夫当作“天”,尽心尽力的服侍,并主动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责任,第十三回,当蘧太守病危时,她毫不犹豫地来到嘉兴:来嘉兴,太守已去世了。公孙承重,鲁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和丈夫回到嘉兴后,她上侍姑孀,下理家政,把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家族亲友的称赞。有了小儿子,她又承担起教育责任。虽然作者对她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深刻地批判,但却赞许她恪守妇女本分的传统美德,故而在最后她和蘧公孙的关系变得和谐。第二十一回,卜老在外孙女出嫁前就教导她“敬重上人,不要违拗夫主的言”。匡超人的停妻再娶:其前妻就是听从于匡超人的安排到乡下居住,内心虽有无限的苦处,却只好听从丈夫的安排。可以说,这些不幸的女子无一不是按照班昭的《女诫》来要求自己的。班昭《女诫》说得明白:女子当自甘于“卑”、“弱”,“苟不甘于卑,而欲自尊,不伏于弱,而欲自强,则犯义而[151]非正矣。”作者对她们虽有某些讽刺,但更多的是同情。与之对照的是泼妇王太太。王太太可以说是《儒林外史》最泼辣的女人,作者对她没有一点儿好印象。她好吃懒做,总和丈夫撒泼,还虐待丈夫的家人“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骂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所以作者给她安排的结局是嫁给了戏院领班,害了失心疯,将自己的私房钱全部花光。再次,作者虽然反对不合人性的殉节,但却不反对表彰节女。杜少卿写了王三姑娘为殉夫绝食的惨事,表现出殉节的不合理性,暴露出礼教的冷酷。同时,在《儒林外史》中,虞育德为了照顾家计窘困的杜少卿,请杜少卿写了一篇表彰节女的碑文,而杜少卿也是很感激的接受。鲁迅先生也认为吴敬梓没有完全否定[152]礼教,因为他“又束身名教之内”客观来说,吴敬梓认识到礼教的吃人本质,但主观上依然无法跳脱时代的氛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吴敬梓否定纳妾和殉节,赞美、同情女性,表达了作者尊重女性的思想,追求夫妻平等的意识,具有初步民主主义色彩,但这种否定又是站在儒家思想上进行的,是在女性恪守妇道,遵守“三从四德”准则基础上的平等,体现出作者对于儒家“原教旨”思想的回归。-44-万方数据 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二)从婚姻描写看作者对仁、义等传统道德的肯定婚姻嫁娶是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又无不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婚姻标志着当事双方将要构成新的社会关系,标志着新的家庭出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社会的缩影。《儒林外史》婚姻描写都从现实生活、真实的社会关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美与丑,人物灵魂的卑下与高尚,从而看出作者对仁、义等传统道德的肯定。第二十五回,安庆知府向鼎为从事贱业鲍文卿的养子鲍廷玺安排的婚姻。鲍文卿虽属于倡优之辈,然而却有仁义之心,他为素不相识的向鼎求情,让其免去“革职”之祸。向鼎深感“戏子”的正义,与他以兄弟、老友相称,并为他的儿子完婚,承包了所有婚礼费用。鲍文卿也不居功,恪守封建尊卑礼制。这种不贪慕富贵、知恩报德的品德是作者所推崇的,与官场上忘恩负义、贪婪恶毒的恶劣风气,形成鲜明对比。牛浦郎的爷爷牛老爹和邻人卜老儿,贫贱相惜,并促成牛浦郎与卜老儿外孙女的婚姻,他们“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挣我的妆奁”简简单单地办了一场婚礼。下层贫苦人民不重金钱重人情的美好情操与那些忘恩负义,只重金钱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与此相对照的是,鲍廷玺续娶王太太的婚姻。媒人为了金钱满口谎话,鲍母贪图新媳妇“五六百银子”逼养子丧父期间娶妻,姑爷为了个人利益设计让鲍廷玺上当,王太太为了生活优越一心要嫁个做官的。结果好逸恶劳的王太太嫁了个从事贱业的“戏班子里管班的”,从此变得疯疯傻傻,媒人更是遭到抹了一脸屎尿的惩罚。还有赵妾在谋求扶正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家庭财产争夺。严监生的妻子王氏膝下无子而又重病在床,其妾赵氏有一子。为了能扶正,赵氏左右逢迎,先是殷勤打动王氏、迷惑严监生,又不惜重金厚礼买通长兄严贡生以及王氏的兄弟王仁、王德。两位舅爷刚还“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可看到递过来的银子,立刻义形于色,“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简直是非赵妾不足以明大义。在妹妹王氏还没过世时就欢天喜地地筹办婚礼,兄妹亲情早被金钱冲淡。可怜的赵氏在丈夫和儿子相继死后,被严贡生驱逐,王德王仁置之不理,却真是“忘仁、忘德”,曾经的正义早烟消云散了,所谓的仁义道德都被金钱取代了。作者将人物重仁义的美好品格与忘仁忘义、唯钱是图的卑劣品行相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浇薄和险恶,显示吴敬梓对社会人情的美丑观念,以及对传统仁、义美好道德的追求。第二十八回,庸俗名士季苇萧原在安庆娶了妻,可到了扬州,就入赘到尤家,还不知羞耻地对鲍廷玺说:“我们风流人物,主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45-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奇!”同样自诩“风流人物”的杜慎卿,刚一上场就忙着江郡纳妾。当大家恭喜他纳妾时,他却矫情说:“这也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并摆出讨厌女色的面孔:“妇人哪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到他的臭气。”盐商宋为富,厚颜无耻地说:“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根本不把婚姻放在心上。还有匡超人,他对待婚姻态度的转变也展示了其品格的滑落。匡超人初娶了抚院衙门差人郑老爹的女儿,夫妻也是恩恩爱爱。等到了京城获得给谏李本瑛赏识,他却恐怕说出丈人是抚院当差的惹人嘲笑,于是隐瞒自己的婚史。当李本瑛要将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他时,匡超人先是吃了一惊,随后想到“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便学了蔡伯喈攀附权贵抛弃发妻。这些人物都是停妻再娶,他们的婚姻不是从爱情出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风流欲望或是为了攀附夤缘。作者通过此充分揭露这些伪名士的丑恶嘴脸,讽刺他们的无情无义。相比之下,文中的真名士则认真对待自己的婚姻,对妻子有情有义。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等正面人物都没有纳妾,他们的婚姻是真诚而纯洁的,滤过权势、物欲、金钱。杜少卿常常同妻子一同游山,出于对妻子身体的担忧而放弃做官的机会,没有因为妻子“老且丑”而另娶如君,并抨击“伤天理”的纳妾制度;庄绍光更没有贪恋功名冷落妻子,辞官后与妻子退隐山林,每日过着凭栏看水、喝酒赏花的自由生活;“真儒”虞育德没有因为娘子身子多病抛弃她,而是百般照顾娘子,使她的身子逐渐好转,夫妻俩共同生儿育女,彼此相敬如宾。作者通过人物对待婚姻是重视还是轻视的态度来反映人物品格是高尚还是卑劣,由此反映作者对重情义、恪守传统道德人物对待婚姻的态度的肯定。第十回,蘧公孙与鲁小姐的婚礼可以说是书中最气派的。蘧太守为孙子准备了五百两银子的聘礼,娄家又送来“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绫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抬”。结婚当日,光是灯笼就摆了足有三四条街,“一班细乐,八对绛纱灯”,鲁编修“纱帽蟒袍,缎靴金带”,蘧公孙“纱帽宫袍,簪花披红”,席上觥筹交错,席下吉庆戏文。可就是这样的豪华的外表下却掩不住丑陋的本性。正在婚礼高潮时,意外接踵而至:忽然乒乓一声响,屋梁上掉下一件东西来,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端端正正掉在燕窝碗里,将碗打翻······那老鼠掉在滚热的汤里,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绸补服都弄油了这已经很不吉利了。不料,厨役小使因看戏着迷,将端着的粉汤翻倒在地,惹得狗来争食,小使又急忙踢狗,却把一只钉鞋甩出来砸到陈和甫的点心盘子里。作者有意让神圣的婚礼变为闹剧,让当事人扫兴,出他们的丑,实际是想剖开豪-46-万方数据 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华婚宴表象下一些人的丑恶灵魂。蘧公孙的窃名盗誉的无耻行为;鲁编修想择个“有前途”的女婿来解除自己的后患之忧的自私心理;鲁小姐一心想嫁个八股才子实现自己做官太太的美梦,后来又逼迫幼子完成自己的心愿,成为闺中“禄蠹”。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对违背仁义道德的贪鄙小人的辛辣讽刺,对丑恶社会风气的鄙视。(三)从婚姻描写看作者对孝道的赞美[153]《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经》:“夫孝,德之本[154]也,教之所由生也。”吴敬梓笔端所歌颂的夫的形象,皆以孝闻。典型的人物就是杜少卿,有名的“孝痴”,并将孝悌观念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借杜慎卿的话说:“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借仆人王胡子话说:“我家这位少爷也出奇!一个娄老爷,不过是太老爷的门客罢了,他即害了病,不过送他几两银子,打发他回去。为甚么养在家里当作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服侍?”杜少卿之所以举家迁往南京,就是因为听从娄老爷“临去遗言”。杜少卿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而,虽然反对纳妾而又主张“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虞育德得知有人因父亲病死无钱埋葬而欲跳水自杀后,便马上送给他四两银子,并说:“这是你的孝心,但也不是寻死的事。”写夫品行的堕落也是以他们孝的丧失为标志:范进在中举前是个拙朴而又有孝心的人,然而在中举后,顾不上母亲归天,与张静斋去打秋风,并吃“大虾圆子”。荀玫是多么乖巧的农家子弟,可是科举考中后,在王惠的怂恿下,竟去谋求范进将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瞒下,来一个匿丧不报。匡超人本是个在孝悌上用心的青年,可走上科举之路后便把双亲抛到脑后,停妻再娶在他眼中也变得平常。由此看出,在吴敬梓心目中,孝悌传统是人生修身立命之本,一个失去孝悌之心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家庭中的好丈夫,也不能成为真儒。《儒林外史》在婚姻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孝道观念,也表明作者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视和认同。要之,《儒林外史》颂扬遵守传统道德人物的高尚品格,抨击纳妾、重婚、买卖婚姻,批判违背传统道德人物的卑鄙龌龊,揭露社会的丑恶污浊。由此,反映出作者摒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婚姻观念。三、从婚姻模式的建构看《儒林外史》理想婚姻的文化元素恩格斯认为“现代性爱”观念应该是这样的“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47-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5]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从《儒林外史》来看,吴敬梓的婚姻理想与观念与之很相似,但是又有一定的差距。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对正面人物婚姻的赞扬以及反面人物婚姻的批判,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理想婚姻的蓝图,告诉我们理想婚姻的建构所需要具备的文化元素。举其要者,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一)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就是指夫妻在任何时候都能同甘共苦,共同承担灾难,在对方遇到危难时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支持、关心对方。《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与杜娘子就是这样的一对。杜少卿因为性格豪爽,乐交朋友,将家财挥霍一空,生活变得艰难。一次连回来到的路费都用尽了,只能靠着朋友的资助得以回家。在家乡杜少卿又被骂成“败家子”,亲友的鄙弃、乡人的嘲讽都没有动摇杜娘子对丈夫的感情,她一如既往的关心丈夫,并在精神上援助他。二人到南京一起携手游清凉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古代,妇女不允许当庭广众下“抛头露面”,杜少卿却反其道行之,公然反抗这种礼教束缚,杜娘子更是理解地站在了丈夫身边,做他的支持者。这也可以与吴敬梓的婚姻相印证。叶氏就是在吴敬梓家败后才走入他的生活,她没有因为家庭的贫苦而改变态度,反而主动承担起操持家务、照顾丈夫生活的责任,彼此相敬如宾。吴敬梓用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卖酒当炉的故事,反映他们清贫而幸福的夫妻生活。(二)夫妻平等真诚相待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处于附属地位。《白虎通义》:“夫者,扶也,[156]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妇女与丈夫不能分庭抗礼,他们之间毫无平等而言。而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却倡导夫妇平等,夫妻间真诚相待。《儒林外史》中不仅杜娘子尊重丈夫,杜少卿也极重视妻子。朝廷要来招杜少卿做官,他拒绝了,一个理由就是:他恐怕妻子一个人在家寂寞,并且担心娘子身子弱病了没人照顾。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当妻子到南京提出要看看外面的风景时,杜少卿立刻回道:“这个使得”。杜-48-万方数据 第五章《儒林外史》婚姻模式的文化透视娘子在别人眼中早是“三十多岁的老嫂子”,可在丈夫杜少卿眼中却是“姣且好”美丽不减。杜少卿完全是一个知情重义的好丈夫。另一位贤人庄绍光与杜少卿一样,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拒绝朝廷征召,连夜与妻子搬到元武湖居住夫妻每日凭栏看水,和谐融洽。沈琼枝之所以逃出盐商家庭,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为富骗[157]她做妾,而在她看来,做妾就是“伏低做小”,夫妻地位不平等。这种要求平等、情投意合、远离世俗的夫妻生活与今人很相似,让我们看到了吴敬梓所主张的是一种合乎道义与人情的真挚笃实的人伦关系,虽然主要还是[158]反对功名富贵之泯灭人性和丧尽天良,但却也在夫妻关系方面表现出超越时代的见解和一定的民主主义进步色彩。(三)皆有文化兴趣相投夫妻间相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以及相似的兴趣是婚姻和谐的保障。《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写庄绍光辞官归来,与娘子过起悠然的生活:闲着无事,又斟酌一樽酒,把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傍边,念与他听。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庄征君在湖中着实自在。庄绍光可是严谨勤奋的文人,自幼就有文名,她的娘子也同样有着相当的文学和学术基础,要不然不会一起品读《诗说》,更不能理解到作品妙处后会心大笑。杜少卿夫妇虽然没有同窗读书的例子,但从杜娘子的言行来看也是一个有着很高文化修养的女性。夫妻婚姻生活之所以和谐美满,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生活[159]渗透文化因素。故而,有着自主意识的沈琼枝鄙视要娶自己的盐商宋为富,财大气粗的宋为富在她眼中一文不值,不仅没有品位,并且浑身散发着铜臭气,她明白自己和这种人生活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金钱取代不了婚姻的美满。当知县质问她为何要逃婚时,她理精辞明地回答:“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四)感情专一反对纳妾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形式占主导地位。纳妾是婚姻制度的一种形式,它是为弥补一夫一妻制的某些不足而设立的,然而它的实施,会造成多女为争夺一男而互相嫉妒、倾轧、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使本来就处于底[160]层、自身受侮辱损害的妻妾陷入可怜的自相残杀境地。中国妾的出现,至少可-49-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时期,以后随着阶级名分制度的严格强化,夫妻关系中,妾的奴属地位也更加固定化,在家庭中妾不过是满足丈夫性欲的工具和必须服从的使唤者而已。一直到清末,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不断的流入、传播,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的纳妾制度才遭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以至于趋向没落。《儒林外史》是批判纳妾制度的。作者借杜少卿之口称赞不愿为盐商做妾的沈琼枝:“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赞美她就是在贬斥纳妾行为。此外,作者还借杜慎卿、季苇箫纳妾娶宠情节来表达对纳妾制度的批判态度。杜慎卿嘴上说不喜欢女人,转过头就忙着娶妾,可笑至极。常被引用的还有杜少卿那段“风流经济”: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这也是作者对待纳妾制度的鲜明态度,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最伤天理”这样的字句看,的确批判很激烈,分析的理由也是很科学的。但是,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只是从人道主义思想层面对纳妾制度进行批判,只是批判其弊端,从“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来看批判还不是很彻底,提出的解决办法,只是改良,而不是根除。虽然思想有一定的民主进步色彩,实际上却又是对儒家仁孝观念的回归。不使天下有“无妻之客”,仁也;“四十无子”而可“娶一妾”,孝也。-50-万方数据 注释注释[1][15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26、230.[2][157]胡金旺.儒林外史中的理想光辉.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A],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117-127、123.[3](美)夏志清著,胡益民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12-252.[4]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201-202.[5]汪蔚林先生发现吴敬梓手临《兰亭叙》墨迹,中有“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知吴敬梓又号粒民。见汪蔚林.从两部诗集里看到的有关吴敬梓的资料[J].文学遗产增刊,1987.(11):174.[6](清)严长明撰.严东有诗集[M].民国元年郋园刻本.[7](清)王昶撰.湖海诗传[M].清代嘉庆年间刻本.[8](清)平步青撰.霞外攗屑[M].民国六年刻香雪崦丛.[9][53](清)程晋芳撰.勉行堂文集[M].清代嘉庆二十五年冀兰泰吴鸣捷刻本.[10][12][13][14][17][18][34][37]张其濬等纂修.全椒县志.民国九年刻本[M].台北:文成出版社,1974.641、715-716、635-636、745、638、639、722、642.[11][20][21][25][27][30][31][38][39][40][42][47][49][50][51][52][54][56](清)吴敬梓撰.文木山房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八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1、442、468、465、461、441、444、441、459、443、443、465、441、462、465、442、440、463.[15](清)朱彭寿辑.旧典备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七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06.[16](清)王又曾撰.丁辛老屋集卷十二[M].乾隆丙申新安曹自錃序刻本.[19](清)沈德潜辑评.清诗别裁集[M].清代乾隆二十五年刊本.[22]吴烺字荀叔,又字杉亭,曾官内阁中书舍人、宁武府同知。所作诗词名为《春华小草》和《靓粧词钞》,附于《文木山房集》。他也是清代著名数学家,著有《周髀算经图注》、《勾股算法》行世。见张其濬纂修:全椒县志.-5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国九年刻本[M].台北:文成出版社,1974.731.[23][107]何泽翰.人物本事考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6—87、96.[24]参见何泽翰.人物本事考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3;郑明娳.儒林外史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26]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荀(粲)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月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见徐震谔著.世说新语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89.[28][33][64](清)吴敬梓撰.儒林外史.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刊本[M].中华书局影印本,372、383、248.[29]所谓“妇德”,即班昭提出的女子所必备的品德,“悠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妇德也”;所谓“妇言”,用班昭的话说是“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汉)班昭.女诫.(清)王相校笺.女四书笺注[M].光绪三年刻本.[32](清)吴敬梓撰.文木山房诗说[M].清代抄本,上海图书馆藏.[35]关于吴敬梓的生父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清)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徵》卷四《吴敬梓小传》云:“祖旦,以文名。父雯延,诸生,始居金陵。”陈美林赞同是说,并提出吴雯延是吴敬梓的生父,而吴霖起是嗣父的观点。参见陈美林.吴敬梓身世三考[J].南京师院学报,1977(3);关于吴敬梓的身世问题—答张田有先生[J].艺谭,1981(3);吴敬梓传[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按:前两篇论文已收入陈美林的专著.吴敬梓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学界多赞同是说。例如:陈汝衡的《吴敬梓传》、孟醒仁的《吴敬梓年谱》等。(见陈汝衡.吴敬梓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孟醒仁.吴敬梓年谱[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笔者亦倾向于这一说法。[36](清)程廷祚《青溪文集续编》卷八《金孺人墓志铭》“节妇金孺人,姓吴氏,全椒人也。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年二十二,适滁州文学金绍曾”。参见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41](清)吴檠撰.为敏轩三十初度作.附金榘撰《泰然斋集》卷二[M].南京图书古籍部藏.[43][44][100](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1301、2065、2797.-52-万方数据 注释[45](清)金两铭撰.和(吴檠)作,附金榘《泰然斋集》卷二[M].南京图书古籍部藏.[46][136]胡适.胡适文存二集卷四[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13、4.[48]陈美林.吴敬梓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49.[55](清)袁枚撰.幔亭周君墓志铭.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六[M].清代刻本.[57](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校释(第二十五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47.[58]引用元代高明《琵琶记》所讲的故事,情节是蔡二郎应举,考中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59][67][71][90][91][129][143][14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2009.1618、128、871、51、1417、871、1592、1617.[60][10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2版(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15、519.[61][72][149][155](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78、66、66、79.[62]成穷.情爱的悲剧—传统人伦关系中婚姻的冲突.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M].三联书局,1994.199.[63]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中华书局,1998.114.[65]“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专偶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76.[66](美)约瑟夫.布雷多克著.王秋海、闵夫、李豫生译.婚床[M].三联书店,1986.226.[68]关四平.唐人小说与红楼梦“制度异化”婚恋模式比较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69](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4.[70][96][147][156](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新编诸子集成-5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辑)[M].中华书局,1994.361、373、374、401.[73][146](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6-259、158.[74][12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9、581.[75](清)陆圻.新妇谱.丛书集成续编[M].台湾新文风出版社,1988.39.[76](清)朱轼.婚礼不乐不贺论.朱文端公集卷二[M].道光刻本.[77]王建中等编撰.同治永丰县志卷三[M].清同治十三年刻本.[78]郭松义.清代的纳妾制度.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四期[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57.[79](唐)房玄龄等编.晋书·刘毅传[M].中华书局1974.1274.[80](明)王圻.选举考·举士三.续文献通考卷45[M].现代出版社,1986.670.[81]傅继馥.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2(1).[82](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释.试文格式.日知录集释卷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51.[83](明)臧晋叔编.金线池.元曲选第一册第2版[M].中华书局,1989.20.[84](清)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86.[85]李贵禛.论《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塑造[D].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43.[8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35.[87][109](清)吴敬梓撰.儒林外史.天目山樵评本[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547、438.[88][89][115][144](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8、529、574、1010.[92](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4.[9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60.[94](宋)袁采撰.睦亲.媒妁之言不可信.袁氏世范[M].中华书局,1985.19.[95]“断袖之癖”指男同性恋。出自《汉书·佞幸传六十三》:“(董贤)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54-万方数据 注释(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M].1962.3733.[97]清为秦代巴蜀地区的一个寡妇,她青年丧偶,靠着祖传丹穴作为生计,“用财自卫”,保护了身体和财产。秦始皇专门为寡妇清修筑女怀清台。事见(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中华书局,1959.262.[98]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商务印书馆,1996.95.[99](汉)刘向撰.古列女传卷四[M].文津阁四库全书本.[102](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遗书卷二十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94.[10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〇一[M].中华书局,1974.7697.[104]陈俊杰.明清士人阶层女子守节现象.二十一世纪双月刊[J].1995(27):98.[105](清)赵吉士撰.寄园寄所寄[M].大达书社供应社,1935.38.[106]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黄小田评点本[M].黄山书社,1986.87.[108](清)金兆燕撰.棕亭诗钞卷四[M].清嘉庆赠云刻本.[110](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南华真经卷三[M].四部丛刊本.[111](清)程晋芳撰.勉行堂文集卷六·文木先生传[M].清代嘉庆二十五年冀兰泰吴鸣捷刻本.[112](清)程晋芳撰.勉行堂文集卷二·春帆集[M].清代嘉庆二十五年冀兰泰吴鸣捷刻本.[113](清)顾云撰.盋山志卷四·人物志[M].光绪癸未盋山精舍本.[114]李贵禛.论《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塑造[D].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08.35.[116](明)臧懋循辑.元曲选[M].明万历刻本.[117](明)西周生撰.醒世姻缘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50.[118](宋)赵明诚撰.金石录[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560.[119](明)赵世杰辑.古今女史诗集[M].明崇祯元年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120](宋)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M].中华书局,1994.333.[121]老莱子为春秋末年人。楚国隐士。相传隐居蒙山之阳,自耕而食,有孝行,年七十,常穿五色彩衣为婴儿状,以娱父母。楚王遣使召为相,其妻说:“受人有者,必为人所制。”于是夫负妻戴,逃于江南。见《高士传》、《列女传》等。[122](明)李唐宾撰.李云英风送梧桐叶第三折[M].明万历年间刻本.-55-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3](明)李贽.焚书卷三·夫妇论[M].中华书局,1974.253.[124](明)李贽.藏书·司马相如传[M].中华书局,1974.2094-2104.[125](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65-474.[126](清)蒲松龄撰.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378-382.[128](汉)班昭.女诫.(清)王相校笺.女四书笺注[M].光绪三年刻本.[130]张耳之妻:《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汉代赵王张耳战国末年曾在魏国外黄避难,外黄有一女子不甘为佣奴妻,逃归父家,改嫁张耳。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2571.[131]转引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258.[132](清)颜元.颜元集.礼文手抄[M].中华书局,1987.319.[133][135][150]张国风.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81、82、76.[134]张锦池.李贽的“童心”说和曹雪芹的《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1983(1):108-109.[137]竺青选编.名家解读《儒林外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17-222.[138]宁宗一.吴敬梓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J].天津社会科学,1986(06).[139]吴敬梓撰.陈美林校注.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9.668.[140]吴组缃.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名家解读《儒林外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131.[141]张锦池.中国古典小说心解[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64.[14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148](清)任启运.女教经传通纂序.(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61[M].光绪九年江右翠筠山房刻本.[151](汉)班昭.(清)王相校笺.女诫.女四书笺注[M].光绪丁丑刊本,3-5.[153](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54](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58]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C].中华书局,1987.24.[159]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M].商务印书馆,2005.60.-56-万方数据 注释[160]关四平.唐人小说与《红楼梦》婚恋模式比较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四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7-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专著1吴敬梓.儒林外史.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刊本.中华书局影印本2吴敬梓.儒林外史(十四册).苏州群玉斋木活字印本清同治八年(1869)3吴敬梓.张慧剑校注.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吴敬梓.陈美林校注.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95吴敬梓.儒林外史.天目山樵评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6吴敬梓.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黄山书社,19867吴敬梓.文木山房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二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清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9张文虎.儒林外史评(二卷).宝文阁清光绪十一年(1885)10张其濬等纂修.全椒县志.民国九年刻本.台北:文成出版社,197411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2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4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5周兴陆.吴敬梓《诗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庄周.南华真经.四部丛刊景明世德堂本17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18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19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2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2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2班昭.王相校笺.女诫.女四书笺注.光绪丁丑刊本23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中华书局,200924徐震谔著.世说新语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5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6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27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清代乾隆年间刊本28颜元.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58-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29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大达书社供应社,193530陆圻.新妇谱.台湾新文风出版社,198831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何晏注.刑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4程俊英,蒋见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35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36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37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8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0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41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花艺出版社,199342张锦池.中国古典小说心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43张锦池.红楼管窥——张锦池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4吴组缃.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胡士萼编.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46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出版社,199447竺青选编.名家解读儒林外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48安徽大学儒林外史评论组.儒林外史的讽刺画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7749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儒林外史研究论集.作家出版社,195550陈美林.吴敬梓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51陈汝衡.吴敬梓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53郑明娳.儒林外史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254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55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56何满子.论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王俊年.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8李汉秋.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蕴.大象出版社,199759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0张国风.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59-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林士良.儒林外史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62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5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6李忠明,吴波.儒林外史研究史.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67何满子.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68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6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70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1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72顾鸣塘,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9673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74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75(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76(美)约瑟夫·布雷多克.婚床.王秋海、闵夫、李豫生译.三联书店,198677(美)桑塔耶纳.美感.谬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8(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79(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尹慧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80(美)马克梦.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制: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王维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81(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二)期刊论文1吴组缃.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人民文学.1954,(8)2冯至.论儒林外史.文艺报.1954,(23、24)3何其芳.吴敬梓及其小说儒林外史.人民中国.1955,(3)4傅继馥.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1)5宁宗一.喜剧性和悲剧性的融合——儒林外史的实践.南开学校.1982,(1)6关四平.关汉卿杂剧的婚恋理想新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7,(10)7关四平.仕宦得意与情感外溢的困惑——唐代小说中仕宦与家庭矛盾问题新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8关四平.唐代婚恋小说超越现实模式管窥.大连大学学报.2008,(1)-60-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9关四平.唐代人虎关系小说新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1)10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式.文学遗产.1998,(5)11张锦池.究竟是回归,还是叛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社会观念的比较研究.红楼梦学刊.1996,(2)12张锦池.论吴敬梓笔端的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现象——说儒林外史的创作本旨与文化反思.社会科学战线.1998,(4)13张锦池.论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国——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质及文化沿革.北方论丛.1998,(2)14李汉秋.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儒林外史》的历史性进展.安徽大学学报.1987,(1)15翦伯赞.释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文艺学习.1956,(8)16吴小如.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新建设.1954,(8)17张慧剑.儒林外史及其作者.文学遗产.1954,(8)18陈美林.吴敬梓身世三考.南京师院学报.1977,(3)19陈美林.颜李学说对吴敬梓的影响.南京师范学报.197920李汉秋.儒林外史里的儒道互补.文学遗产.1998,(1)乐蘅君.世纪的漂泊者——儒林外史群像.现代文学.1979,(5)21姚雪垠.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长江文艺.1954,(5)22黄炳泽.儒林外史中的婚姻描写.儒林外史学刊.1988,(10)23黄炳泽.儒林外史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安徽师大学报.1976,(4)24范宁.儒林外史中的伦理思想.学习与思考.1982,(1)25虞卓娅.封建末世女性生活的现实图景——《儒林外史》写女性.明清小说研究1998(1).26张慧剑.吴敬梓交游考.光明日报.1954,(12)27李伟.论儒林外史中的婚恋描写和功名富贵关系.丽水学院学报.2010,(2)28王士军.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纳妾制度态度比较.中国文学研究.2001,(3)29黄殿钰.杜少卿和沈琼枝——谈儒林外史的民主思想.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59,(4)30王菊艳.试论儒林外史进步的妇女观.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5)31魏娟莉.儒林外史中“科举功名”边缘的女性形象.中州学刊.2008,(11)32郑磊.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书生爱情观之比较.鸡西大学学报.2011,(4)33韩石.披洒在落照时分的心灵之光——论《儒林外史》中一种新的生活理想及时-61-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代和声.明清小说研究1991,(2)34刘瑞平.贾宝玉与杜少卿形象之比较.中国文学研究.1993,(3)35平慧善.儒林士子的分途擅变—杜少卿、杜慎卿比较论.扬州师院学报.1996,(4)(三)学位论文1李贵禛.论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塑造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072崔晨.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3温昌经.理想与幻想——聊斋志异婚恋故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4赵晶.元杂剧中的夫妻关系剧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阚文文.儒林外史审美探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孙丽华.二十世纪儒林外史传播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7刘春颖.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形象比较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58李斌.明代世情小说与士绅生活.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9张蕾.儒林外史优贡士子形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10韩爱娜.儒林外史礼俗描写.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1毕波.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媒妁”形象研究.济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12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313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4陈良芳.儒林外史中的丧葬礼俗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5邵芊云.儒林外史中的士人心态.辅仁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2(四)网络1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2读秀网:http://www.duxiu.com/login.jsp3中国基本古籍库:http://bj.ersjk.com4超星文献搜索:http://wx.chaoxing.com/-62-万方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米粟磊.谈《剪灯新话》婚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语文学刊[J].2010,(9):32-33、45-63-万方数据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婚姻模式新论》,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婚姻模式新论》系本人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本人及导师完全了解哈尔滨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哈尔滨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学校将论文加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作者永久联系地址(邮编):作者固定联系电话:-64-万方数据 致谢致谢回首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活,有苦有乐,有悲有喜,不知不觉中悄然渡过,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飞逝。到了离别的时刻,心中却充满了不舍与感激。本文是在恩师关四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的制定、资料的搜寻、内容的铺陈,乃至到后期格式的修改,关老师对我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关老师帮助我理顺思路,开拓研究视野,并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热忱的帮助。关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研究精神,渊博的学识,正直无私的高尚人格,睿智幽默的性格,宽厚待人的品格风范,令学生受益匪浅。学生惭愧自己的愚钝让恩师颇费心血,花费了老师无数的时间与心力,在此向恩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感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的各位老师对我在生活上的帮助,学业上的指导。各位老师风采各异,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特别是侯敏老师、刘中文老师、李康老师等诸位先生,使我在学识上有所收获。感谢各位老师以各自学术研究领域的远见卓识对论文修改提出宝贵的意见,使论文更臻完整充实。感谢三年陪我一路走来,默默支持、鼓励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寝室好姐们,感谢亲爱的慧娟、曹琳、张佳、明姐,还有芳芳、格格、媛媛,谢谢你们对我的照顾和关心,让我感受到寝室大家庭的温暖。感谢三年同窗的海阔、海英、微微,与你们相处的愉快时光我不会忘记,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关心。最后,感谢家人对我的呵护与关心,让我毫无顾虑地完成学业,你们是我前进路上最坚实、最可靠的后盾。感谢你们,因为有你们,我的生命之花才会开得绚烂;因为有你们,我的生活才会芳香弥漫,你们永远是我前进路上不竭的动力!在此向参加论文答辩和评审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65-万方数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