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

ID:910136

大小:23.3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读《儒林外史》有感1《儒林外史》吴敬梓,成书于清代中期18世纪中叶。开篇以明末元初的画家王冕不求闻达为引子,撰写了自明代宪宗成化年间至神宗万历年间,百余年的“儒林史”。塑造了大约两百多个人物,如至老都要求一个功名的周进、范进等;得不到功名而假冒名士的牛浦郎、京兰江、支剑峰等;鄙视功名富贵,讲究文行出处的庄绍光、杜少卿等。而其要义,在于抨击八股取士科举制度,讽刺当时大部分学问分子的寡廉鲜耻,同时对于那些在统治者桎梏下老于功名而无所成的学问分子表示同情。《儒林外史》是中国首部讽刺小说,可以说,吴敬梓用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一代文人“受厄”的的历史,“寓嬉笑于怒骂”,“魑魅魍魉,莫遁其形”,的确很值得一读。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起笔处,便寄调《蝶恋花》填词一阕,说道人生富贵功名不过是身外之物。但结尾处,不禁又问道:“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9 记得儿时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观察大江之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时兴起,问身旁伴随的老方丈:不知这大江之上船舶多少?老方丈双手合什答道:两艘。乾隆又问道:是哪两艘?细细说来。老方丈答曰:一艘曰名,一艘曰利。我们一向很鄙视那些追名逐利之辈的原因,也许是他们早已没有了良心和抱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读到的是浩然正气;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我读到的是英雄失路;读《说岳》,副将张保撞死于大理寺时,岳飞反倒仰天大呼:“好张保啊,你这一死,我忠孝节义俱全了!”我读到的是凄惨悲壮;读《勾践世家》,大臣范蠡“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我读到的是惊才绝艳,潇洒无匹。这四人追求的,应当是较之于平凡人更高一层的“名”和“利”——万世流芳,富可敌国。但是千载以来,又有谁对他们的“追名逐利”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敬?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放在此处这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比方,但是我觉得它要表达的却很实在:小人物与大人物一样,都有抱负或者目的。他们的区分,只是高度的不同。而究其根源,终归是人的不同。9 大人物可以坚持到“人们认为不能再坚持的的时候”之后,小人物未必不能。或许这些小人物,缺乏的只是大人物所拥有的天资。大人物可以文不加点、过目不忘,小人物也未尝不能。或许那些小人物缺乏的,只是大人物的坚韧。大人物通常会具备至少这两种品质,而小人物通常至多具备一种。所以,大人物少,小人物多。《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四岁还是一个老童生,考了二十多次才中了举人。而当这个不相信会实现的幻想突然实现的时候,惊喜交集,以致发了疯。这是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一段,篇名《范进中举》。记得学这篇课文还是初中的时候,每每看到这一段,总觉得范进这厮心理素养真是太差,太没出息。当时老师讲到的时候,我们还哄堂大笑,觉得不可思议。举人而已,何至于丑陋如斯?老师再诱导我们,说:你们留意到没有,虽然是胡老爹一个嘴巴子打好了范进,但这办法是前来报喜的报录人出的。这就说明,范进这样的事例,当时不能说多,但唯恐也不少。看来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一个大人物,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后来在高中,和好友闲暇时再次谈起这篇课文时,她对我说:你发觉没有,范进其实也挺伟大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目标。我当时说:但是除过读四书五经作八股,他好像也不会干别的吧。你看他都落魄成那副摸样了。她就反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立刻语塞。事后想想,她说的也对啊。于是在高考之后,我向家人感叹:我连范进都不如!因为我不想复读,不想再坚持了。于是,我现在也不是大人物。9 说这么多,而我想表达的,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主题,也是我读《儒林外史》的最大收获:我们面带微笑观赏小人物的喜剧,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喜剧。而对于那些小人物来说,他们或许是在面带微笑地哭泣——在一场大人物导演的悲剧中无力地挣扎。所以,请理解这些小人物;至少,在他们哭泣的时候,收起嘲讽的表情。读《儒林外史》有感2我们身于浩瀚宇宙中,然而不过被圈于庭院一角的四方天空。当,有一天乘一艘风帆穿过狂风,越过山河,外面的风景最终乱了心神,迷了心智。不知,你是否看到一双清秀,透亮的双眼蒙上了灰雾,在黑暗中欲行欲远。后来细想缘由,这一切不过归结于静心二字。终南山下,仍是那个一身粗布粗衣的少年,手持一本翻的破烂的书,那便是对将来命运多舛的最好诠释,远处的牛驰骋着天地无限想象。可那个盘腿坐在石头上的少年王冕他莫非也曾想过入朝做官,光宗耀祖一事吗?命运的交响曲奏着纷扰的音乐,淡然处之,不论朝廷怎样的恳求,王冕他也只是保持内心最初的温柔,一如那童年时不愿折服于狂风的纸飞机,风越大,它越远,越高,最终落脚在自己心有所属的地方。后来,大人们曾说,静能生慧,他的一生,宁静的过分,让自己的心悬于世界的高度之上。终了终了,还是离不了一杯黄土的命运,宁静的长睡在世界的角落,这样的一生,悄悄无闻,羡煞的只是查找静谧的我们。9 茫茫大海上,滔天巨浪从远处袭来,冲上了岸边矗立的石礁,毫不留情,浪退却后,岸仍是岸,礁仍立在那里,岸边的贝壳却抓不住沙滩的挽留,随着浪奔向远方,亦不如说奔向黑暗。一如书中一开头心性纯良的匡超人,假如说我艳羡的是王冕的一生,匡超人未染尘世喧嚣的心性是我追求的。当,手脚勤快,心地和善,事亲孝顺的少年郎秉着初心,踏入官场,走上仕途的一刻,他的心再也不能安静了,初心?追求?,那是什么,名利钱财,那才是他想要的。我们说书中人物的变化的罪因不过是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黑暗,是啊,可如果像匡超人一样的人在喧嚣浮沉中,不能学会静心,坠落,沉沦不过尔尔。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我,我们一起对将来的坚持。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当有一天,世界归于混沌,一切回归自然,不知你可否记起自己一颗安静的心,不妨想想,那记忆中开满鲜花的羊肠小道,或许,它,就在那里……读《儒林外史》有感3“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这是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词中抒发了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忱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9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颤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状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学问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来先生。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喜爱祖国,又勤奋的人。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行的抱负人物。9 这个人物终于是给了我一些安慰。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查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问。“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家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索……读《儒林外史》有感4官场黑暗,政治腐败,文人被卷入一场名利与义气的斗争中……我手捧着书,好像看到了当时文人情态的模样;爱财如命,装腔作势,为了地位不惜一却代价……这本书,就是闻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主要讲学问分子在昏暗科举的摧残下的一系列事件。有的被这股恶习打击得脆弱无能,有的被冲得连基本的礼仪尊卑都忘得精光,还有的道德败坏,而又自命风雅……9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感慨万千: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人都抬不起头!当然,我也观察了在黑暗中闪烁的一颗明珠,他就是第一回中的放牛娃王冕。他家境贫困,但天性聪慧,爱好读书,就把放牛攒下的钱买几本旧书。他光明磊落,不求名利,襟怀冲淡,不愿去当官,只想读读书,卖卖画,过着自由不羁的生活。王冕这种勤奋好学,轻财重义的优秀品质,不正是我们世人应当学的吗?社会上也有一些贪官,如喽家公子,他们挥金如土,成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没有真本事,但又不停地自吹。假如让这种人管理一个社会,社会必定会乌烟瘴气,让这种人治理一个国家,国家必定腐败……一个国家靠学问分子成长,我们必需铲除恶习,做到勤劳节俭的好习惯,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富强!读《儒林外史》有感5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非常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非常的“节省”。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赛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9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省。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铺张。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许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铺张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当节省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省并不等于吝啬。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当然可恨,但他的“节省”值得我学习。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范文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