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系(部)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班级1007班学号12950104365学生姓名白振龙指导教师安文职称讲师2013年5月11
目录摘要……………………………………………………………………………(2)Abstract………………………………………………………………………(3)引语……………………………………………………………………………(4)第一章讽刺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4)第二章隐藏的内在悲剧性…………………………………………………(5)第三章内容情节的典型化…………………………………………………(6)第四章讽刺之中的同情与夸张的魅力……………………………………(8)结语……………………………………………………………………………(9)致谢……………………………………………………………………………(10)注释……………………………………………………………………………(11)参考文献………………………………………………………………………(11)11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吴敬梓并不表露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把反面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集中的显示出来。在吴敬梓对人物的挖苦、嘲笑,并非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相反却是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他坚信人心的善良,是社会把人们的身心染黑,以至迷失了本性,陷入了这样堕落无耻愚昧无知的地步。吴敬梓的讽刺艺术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能够运用自如透过形形色色的反面任务,去把罪恶的封建社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人物;讽刺11
TheironyarttheoryofthescholarsAbstractThefationshoweversatire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feudalintellectualsisgivenpriorityto,revealsthedarknessofthefeudalsociety.WuJingzinotexpressyouropinions,butthroughtheplotoftheextractandtypification,focusyouroppositephenomenonitselfcontradictionandabsurdityofdisplay.OfcharactersinWuJingzisarcasm,ridicule,isnotpersonalattacksfortheindividual,butratherwithadeepsympathy,hebelievesthattheheartofdocile,isthesocialpeople'sbodyandminddarkandlostthenature,thecorruptionofshamelessignorance.WuJingziironyartislikeasharpknife,canwitheasethroughtheoppositeofvarioustasks,totheevilfeudalsociety.Keywords:thescholars;WuJingzi;Character;irony11
正文:引语讽刺小说在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经出现,在魏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元代明代戏曲中都有很多的讽刺作品,明清小说更为突出,《西游记》中有许多幽默的讽刺;《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很多出色的讽刺短篇,有一些是直接讽刺科举的。而在这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章讽刺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儒林外史》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作为来讽刺科举制度,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它以写士林阶层,批判知识分子、揭露官场昏晦,对社会黑暗进行有力讽刺。吴敬梓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副变形的图画,他有广阔的历史视觉,有敏锐的社会观察的眼光,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内在悲剧性的潜流,透过喜剧性形象,直接逼视到了悲剧性的社会本质,是《儒林外史》戏剧性和悲剧性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鲁迅先生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点一提就动人了。”①《儒林外史》就是这样,它的讽刺艺术与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吴敬梓的世界观中具有民主主义因素,他敏锐的发现了当时社会上许多丑恶现象,运用小说做武器,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嘲讽。书中描绘儒林群丑及其恶劣的行径,都是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像周进和范进就是因为热衷于功名而又长期爬不上去,把自己的大半辈子的光阴用于读四书五经和作八股文,结果变成了两个糊涂透顶的腐儒;鲁小姐受到她父亲的影响,一直沉迷于对八股文狂热的崇拜等,这些都表现了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腐蚀人心的力量。11
吴敬梓在讽刺典型人物中不是那些达官显贵,而往往是那些原本出身下层,然而在挣扎着向上爬的人物的悲喜剧。比如周进和范进都是在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一个是考了几十年,连最低的功名文凭也混不到,感到绝望,痛不欲生;一个是几十年的梦想突然实现,结果喜出望外,疯狂失态。他们并不是天生怀有变态心理,而恰恰是功名富贵把他们诱骗到科举道路上,弄得终日发疯发痴、神魂颠倒,最后走向堕落的道路。吴敬梓在这里送给读者的不是轻率的戏谑和廉价的笑剧,而是那喜剧中的庄严的涵义。当周进刚一出考场,作者就点染了那个世风日下恶俗浇漓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这个考到胡子花白还是童生的主人翁的内心感受应该怎样?梅玖的凌辱,王举人的气势压人,最后连一个每年十二两银子束修的馆也丢了。从这些描写里,无不深切入微地揭示了他积压在内心的辛酸、屈辱和绝望之情。因此一旦进了号,看见两块号板,“不觉眼睛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上去,昏厥于地,成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了。范进中举发疯,这是因为时时热切盼望这一日,但又从来没有料到会有这一天,这猛然的大惊喜,使他长久郁结之情顿时大开,神经不能承受。那发疯的状态和过程,无不使人发笑,又无不令人惨然。始而怜悯,继而大笑,最后是深深的悲愤。读者的这种心理过程,正是对周进、范进的悲喜剧的艺术感受的过程。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因而更能撩人心绪,发人深省,这喜剧中的悲剧因素,包含着深邃的社会批判性。第二章隐藏的内在悲剧性吴敬梓讽刺范进这类喜剧人物的背后,隐藏着内在的、悲剧性的潜流。正因为是“潜流”,才不能一目了然,一语道破。有研究者曾认为范进只是一个可笑的人物,而不是一个可悲的人物,把可悲和可笑截然分开。《“美”的探索》的作者就持此观点,文中指出:“范进和孔乙己可以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但前者是喜剧的,后者却具有悲剧的成分和因素。因为范进仅仅是一个封建功名利禄的狂热追求者,甚至因中举而喜得发疯了的人物,在性格上没有正面因素的成分。所以我们说,如果范进是一个十足可笑的喜剧人物,那么孔乙己虽然也是可笑的人物,但同时也是为人所同情的可悲的人物。”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周进和范进一类人物典型的延长,他们同属于一个“家族”11
(这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历史积累和典型人物之间的继承和发展诸问题)我们且先不讨论。就范进这一典型来看,他与吴敬梓笔下的彻底否定的反面典型严监生兄弟和牛浦郎等完全不相同,这样的人物没有无悲剧性可说。然而范进和周进这类讽刺人物有悲剧色彩却很浓厚,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中国著名剧作家李健吾先生有个高论:剧往深里挖就是悲剧信然。在喜剧性和悲剧性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我们把原来社会地位卑下,生活无着以及精神上的空虚、颟顸和绝望看作是范进的悲剧性,那未免是皮相之谈。这样看来,范进的悲剧性不是命运和性格所造成的,也不是有没有“正面素质的成分”的问题,而是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是科举为上把一个原本忠厚老实的人、生活中的可怜虫的精神彻底戕害了。因此,他后来中举时痰迷心窍,发狂失态的带有闹剧色彩的场面是接近于悲剧的。在这里悲剧不是浮在喜剧之上,而是两者熔为一炉,浑然一体,惹人发笑的疯狂的片断恰恰是内在的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吴敬梓在揭示范进形象的内容时,他就像一位艺术摄影师那样,他“拍”下了形象的喜剧脸谱,且“观众”在脸谱后面看到的,不是被笑所扭歪的人的脸,而是被痛苦所扭歪的脸。第三章内容情节的典型化《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运用婉转、含蓄的讽刺手法,并不是直接表露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把反面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集中的显示出来。吴敬梓把自己的是非观念与爱憎感情,则寄寓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之中。在写范进和严监生时,是巧妙地安排了一连串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步步的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范进上场时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老童生,周进一眼就看出了他与自己有同样的辛酸历程。后来,范进去省里乡试,去向老丈人借钱,可胡屠夫不但不接还给他打骂一场,回来时家里三天都没见米,只好去插标卖鸡,这都是极力写他的穷愁潦倒。以至于范进后来中举发疯,居丧期间外出打秋风,吃大虾元子,身为学道而有不知道苏轼是什么人,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的迂腐、虚伪和愚昧。严监生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土财主,他为了严贡生的官司白白倒贴了不少银子。王氏的生病和死去,再加上把赵氏扶正,更是他花费几千两银子。他从此得了心疼病,但每天晚上还要算账到三更。直到他临死以前,看见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怕费了油,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吴敬梓通过以上的这些精心选择的情节,很自然的交代了严监生的病致死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这个吝啬鬼的渺小的灵魂。我们看到周进这位老童生来汶上县薛家集教私塾糊口,面目黑廋,花白胡子。年纪轻轻的秀才梅玖对周进极尽嘲讽调侃之能事,他称周进为“周长兄”,强调“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一再提到周进虽“11
胡须满腮”却连秀才都不是,“把周进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几年后周进有童生而监生而举人而进士而部属而学道而国子监司业,他在汶上县薛家集观音庵也就愈来愈受到尊崇在庵上供着他的金子牌位,堂屋中间墙上还写着周进的对联,尽管因为时间太久,红纸都变白了,尤其是过去称他为“周长兄”梅玖现在见了对联,却对和尚这样发话:“还是周大老爷的亲笔,得不该放在这里,拿些水了揭下来裱一裱,收着才是”。并对周进的称谓随周进的升迁而升迁,真是耐人寻味啊。胡屠夫他身居于老丈的位置,对秀才范进用的是“吩咐”的口吻,稍不对劲,便可“一口啐在脸上”,骂范进“一个狗血喷头”;对举人范进,他自认卑贱,称之为“贤婿老爷”一举一动都分外小心谨慎。像梅玖、胡屠夫等等这类人物,他们对同一人物或事件前后不同的态度揭示出这种势利小人的可鄙的面目,让人们觉得并不是那样可恶,而是好笑。然则,在那些势力人物的眼里有机会奉承得势的达官显贵乃是一种荣耀。在五河县,逢迎拍马已成为众人当时的一项重要项目。“此时五河县发了一个姓彭的人家,中了九个进士,选了两个翰林。五河县人眼界子,使闾县人去奉承他。”“五河县人”之一的成老翁“供认不韪”地对余有达说:“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的府上是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而今彭府上、芳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不说别的,府里太尊、县里王公,都同他们是一个人,时时有内力幕宾相公到他家来说要进的话,百姓怎的不怕他!”权势在手里时,人们像群蚂蚁聚集到肉块上趋炎附势,权势丧失了,他们就像吃饱的小鸟一样无情的散开了。真是情势利世风日下。鲁迅说:“泪和笑只隔一张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深味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笑。”③作为一个没落的世家弟子,吴敬梓在向上爬还是甘于贫贱这两条生活道路的选择上,经历了长期而痛苦的斗争。家庭的衰落和个人的切身遭遇使他饱尝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对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劳动人民的痛苦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因此他对一切不幸的人总是怀着一颗纯真、仁爱、宽厚的同情心,在他刻画那些中下层的讽刺人物时,似乎越来越笑不起来了,他笔下的人物呈现出更多的悲剧性,甚至讽刺形象的悲剧色彩,压倒了喜剧色彩,单纯的喜剧形象让位给大量的悲剧的性格。这些“失掉了笑”的讽刺形象里,王玉辉的精彩描写是令人唏嘘不已的。“11
王玉辉的女儿自杀殉夫的故事本来是一出人间惨剧。王玉辉本质上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作者却偏偏让他扮演喜剧角色。吴敬梓对王玉辉身上那种腐朽的、野蛮的、荒唐的方面,给予酣畅淋漓的揭露和讽刺。谁能忘怀王玉辉鼓励女儿自杀殉夫的那一番高论,谁又能忘怀当女儿真的绝食殉夫以后,他那‘仰天大笑’的反常行动?然而这里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是他自己做出来的。借用卓别林《舞台生涯》的一句台词:‘人硬是做出可笑的样子,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来作为对王玉辉这个穷愁潦倒、被社会遗弃的灰色知识分子的人生写照是再合适不过了。吴敬梓对于王玉辉这个喜剧典型是抱着深沉哀怜的。”他深刻的刨析了造成这个可笑现象的社会根源,在这个可笑的社会根源背后是令人忧虑的现实世界。第四章讽刺之中的同情与夸张的魅力《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却是为了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对人物的挖苦、嘲笑,不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而是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作者好像坚决相信:人大多是善良的,他们只是受了封建政治制度和社会的作弄,以致迷失了本性,陷入了堕落无耻、愚妄无知的不堪的地步。因此,《儒林外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吴敬梓的一部“心史”。在读时总是觉得作者“是用胆汁,而不是用稀薄的盐”④写出他笔底的可悲又可笑的人物的。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饱满的人物。他用他那柄犀利、明快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挑开科举制度下一个丑陋、颤栗的灵魂,并发出冷峭的笑。这正是吴敬梓要告诉人们的一个人的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性沦丧的悲剧。匡超人本来是一个多么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他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来养活父母。这样的人,在正常的社会,理应具有正常的美好的人性。可是在这黑白颠倒的世界里,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举业至上主义的毒菌,恶俗浇漓的世风,使他的正常的人性完全被扭曲了,学会了一套吹牛拍马、坑蒙拐骗的本领。他可以任意诋毁曾经在危难时救济过他的马二先生,他无耻地伙同市井恶棍假刻印信、短截公文、代做枪手、选时文、充名士、攀高结贵、奔竞权门,最后竟然停妻再娶。这已经不仅仅是劳动者美好人性的异化,而且是人性泯灭。匡超人的正常人性的质变和精神毁灭的悲剧,是“圣人”11
和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吴敬梓以现实主义的清醒的目光,带着讽刺家的忧伤的嘲笑,通过匡超人的堕落历史,既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又将那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嬉笑中带有严肃、深长的思索。这种冷中有热,冷中含愤,笑中有悲,笑中有恨,正是《儒林外史》悲喜融合的独特色调。我们看《儒林外史》不难发现吴敬梓是笑的大师。他的喜剧激发着各种各样的笑,戏谑的、嘲讽的、欢乐的、幽默的。同时,有爱的笑,也有恨的笑。但是在这些笑声里面,则是浸透着泪水的、含泪的笑,是发人深省的笑,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笑。正是在这悲喜融合中,包含着作者深邃的社会批判力。正如何其芳先生所说的:“混合着痛苦的憎恶和明朗的笑,这是《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来看,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史上,《儒林外史》是第一部显著地具有这种标志的小说。”⑤此外,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构成《儒林外史》讽刺性特点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夸张不是失实而是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质。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讽刺鞭挞的良好效果。结语《儒林外史》勾画讽刺的出色方法,使人物形象的色彩明净,它抛弃了戏剧背景、情节的流动,非常迅速、准确、夸张地实现了一个人、一种性格。吴敬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作者熟悉生活,深入生活,同时又能运用生活的艺术之笔,遵循着艺术的规律去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塑造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同时《儒林外史》中悲与喜的相反相成和彼此渗透,能激发出比单纯的悲、单纯的喜,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审美感情,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11
致谢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安文老师的指导与督促,从一开始的选题到需要参考的资料,到最终的定稿,,以及最后的排版设计都是安文老师在不厌其烦的指导着我怎么做,没有她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同时感谢我的辅导员聂艳华老师,谢谢她在这三年中为我们全班所做的一切,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三年的大学生活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同时,对在精神上帮助我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感谢。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11
注释: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②施昌东:《美的探索》,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③转引自《读书》,1980年、第10期.④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⑤何其芳:《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参考文献:[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陈文新、鲁小俊:《且看长河落日——(儒林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王俊年:《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5]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