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浅议《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王宏指导教师:王润存内容提要:《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儒林外史》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儒林外史》着力刻画、表现封建文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描绘了杜少卿、荆元、虞育德、庄绍光、周进、范进、匡超人等正反“儒林”人物;还无情地揭露、鞭挞了贪酷昏庸的官吏和横行乡里的土豪,勾勒出了张乡绅、王惠、严贡生、方盐商等社会毒瘤的丑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胡屠户、梅玖、王德、王仁等一类可笑、可憎、可鄙的势利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儒林外史》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讽刺、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作者从脱离中心人物塑造的角度出发,将群体式的儒生形象作为一个焦点统一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群体人物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本书在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上,描绘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的人物,其中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秀才、江湖名士、封建官吏、乡绅恶霸、帮闲无赖、富豪,还有艺人、农民、妓女等。小说之所以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道,与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不无关系。小说以描写各类典型人物为其主要特色。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的描写,很好地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一、《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特点《儒林外史》的宗旨是对功名富贵的嘲讽和对以八股文为中心的科举考试及其在科举制度下一系列丑恶世人的批判。小说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它不仅以最多的篇幅、最着力的刻画来表现封建文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描绘了杜少卿、荆元、虞育德、庄绍光、周进、范进、匡超人等正反“儒林”人物;还无情地揭露、鞭挞了贪酷昏庸的官吏和横行乡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里的土豪,勾勒出了张乡绅、王惠、严贡生、方盐商等社会毒瘤的丑态;那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触也没有轻饶那些趋炎附势的市侩,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胡屠户、梅玖、王德、王仁等一类可笑、可憎、可鄙的势利人物形象,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人物的画廊。后类人物中,尤以胡屠户的形象最为生动、活脱、丰满、逼真,极尽“艺术的真实”,堪称是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典型形象。1、腐儒所谓腐儒就是迂腐的儒生,简单的说就是书呆子,只知读书,不会变通,不通世事。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初听邻居报喜,他道是哄他,嘲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央求邻居“莫误了我卖鸡”。几十年的科场困顿、穷困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意再受令人难堪的奚落。当他回家看到报贴“已经升挂起来”,心灵便震颤了,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那种如梦如醒、如痴如醉的神情,包含着多么复杂的心理活动。接着,“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了几口水,“爬起来”继续“拍着笑着”跑着。他发疯了。最后,他“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曲婉,活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这里,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也就显得更加深刻感人。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妙的讽刺艺术,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2、贪官污吏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这些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儒林外史》再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这类文士丑恶面貌,深刻抨击封建制度的弊害和罪恶。如贪官污吏汤知县、王惠和土豪劣绅,便是醉心科举、装满八股的皮囊。“斗方名士”牛玉圃、景兰江等,趋炎附势,也是这种制度下产生的怪物。通过上述的人物,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吏治腐败,道德败坏,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3、八股迷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另一个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使。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4、正面人物《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尽管从王冕到杜少卿,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企图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觉的强烈愿望。二、《儒林外史》塑造人物的手法《儒林外史》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讽刺讽刺就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鲁迅曾有“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儒林外史》塑造人物形象的讽刺艺术正好体现了这个精神。它以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描摹人物,从而达到讽刺事态人情的创作目的。《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千变万化,摇曳多姿:或冷嘲热讽,或不动声色,或突出其外貌,或剖析其灵魂,或突出其言行不一,“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或描绘其行为的卑鄙无耻,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合情合理的概括和夸张……但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核心即描摹现实。书中所描写的儒林群丑,他们的丑恶行径,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取材于现实而白描直写,不加任何说明,作者的思想倾向便通过情节和人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心领神会,从而达到讽刺事态人情的目的。对哭贡院的周进,中举发疯的范进,宣扬举业的马二先生,悭吝成性的严监生等等,作者均未显出任何褒贬,作出任何评价,但这些形象本身,无不产生了讽刺效果。写实主义讽刺艺术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情节和细节,并将这些情节和细节集中使用,以突出讽刺对象的个性特征。据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统计,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人物形象达三十多人。如范进是以芜湖陶镛为原型,而以中举发疯,居丧外出打秋风,吃大虾元子,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等一系列典型情节和细节,写出了他的迂腐、庸俗、无能和虚伪。这样,一系列的情节和细节写完了,讽刺对象也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2)善于运用前后矛盾的情节,揭露讽刺对象的言行不一,表里相悖,让其当场出丑。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合上书,仿佛那个麻木、迟钝的范进就立在面前。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作者写范进、周进这两个人物,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文化人的思想毒害。范进考到五十多岁,连个秀才都没有中,但在他的思想里,除了考秀才,再没别的人生意义了,他人生价值的标准也就是科举考试。虽然那个时候科举制度已经腐朽、没落,成为了迫害读书人的工具,但他认识不到,还一心追求着。后来周进看了他考试写的文章,居然认为是好文章,所以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标准都被扭曲了。小说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丑态,刻画科举毒害在他身上的外在表现,很真切。第四回写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这时,小厮就来报告他家强圈了人家的猪,被人发现了。一下子揭穿了他贪婪霸道的真面目,他还强辩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范进故作孝子状不用银镶的杯子,也不用瓷杯、象牙箸,必换了“白色的竹子筷子”,但吃起来,他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2、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现实生活中,丑是美的对立面,可是生活丑在一定条件下(例如艺术创作),能够与人形成审美关系,也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经过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评价和艺术反映,独具匠心的加工制作,丑可以在艺术中转化为艺术美,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梅玖在周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的态度等。这可以从《儒林外史》人物设计的成双成对中看得十分清楚,如周进与范进,严贡生与严监生,王仁与王德,秦二侉子与胡八乱子等。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因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地批判作用。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鞑;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王玉辉,作者揭露了他的矛盾心情,同时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的讽刺有时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如范进中举以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对他有一定讽刺,但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了举,作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虽之改变,就对他采取了辛辣的嘲讽。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儒林外史》是一部对当时儒林命运进行讽刺的小说。它形象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腐朽糜烂,其笔锋指向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也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提炼出新的元素,以改造儒林的素质,建立新的儒林。因受历史的限制和传统儒家思想的羁绊,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同时《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达到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②。鲁迅评价道:“在清朝,讽刺小说有名而几乎是惟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三、衬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绘了一幅群丑图,作者有意识地写丑,让丑充分地表现自己,在拼命的表现自己中,丑态毕露,自己否定了自己。丑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自己否定自己。《儒林外史》中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有两条:1、以丑衬美,其目的在于突出美艺术可以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衬托,使美更突出,更鲜明。这就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中丑的事物否定、揭露、批判、鞭挞,实际上是从反面肯定了美,从而给人以美的感染和享受,提高人们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更好的鼓励人们投入到祛邪扶正的生活中去。这种以丑衬美的对比效果,主要体现在儒林群丑与王冕、杜少卿等人的对比上。书中的王冕有学问、有操守,不追求功名富贵,安心以放牛卖画为生,孝敬母亲,具有恬淡平和的人生态度。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但他蔑视功名,不求闻达,“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一味做“慷慨仗义的事。”这两个形象与书中那些追名逐利、道德沦丧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比。2、化丑为美,塑造艺术的反面典型通过艺术典型化,可以塑造出艺术的反面典型,使它不同于生活丑,从艺术效果来看,它已经成为美学意义上的美了。所以,罗丹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艺术中的反面典型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经过作者的典型化,如同巴尔扎克的《殴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一样,成了有名的反面典型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难怪在现实生活中,每每遇到特别吝啬的人,常有人会想到见点着两茎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严监生。但在本书中作者还决非仅仅是对“悭吝”这一性格的讽刺,而是进一步反映出此类文人的心态、品格是如何的猥琐、反常。《儒林外史》塑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各种形象,真实生动地显现了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通过四种矛盾心态的展现——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生命意识中,热衷功名富贵与追求清高脱俗的冲撞;政治思想中,醉心营私舞弊与崇尚礼治仁政的对抗;日常生活中,仗义与势力的对立;行为观念上,寻求精神自由与恪守封建礼教的纠葛——揭露科举制度对封建文人精神的摧残、灵魂的腐蚀及人性的扭曲,进而批判科场的罪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寄寓着作者的忧虑和不安。生活丑转化成艺术美,是人与生活丑在艺术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系,它并不能改变丑的本质。但人们可以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和对美的肯定。尽管《儒林外史》中从王冕到杜少卿,到四个“市井奇人”,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身。但作者正是通过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丑类的否定讽刺,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四、细节描写白描式的细节描写是《儒林外史》对古典小说叙事形态的一大超越。作品的细节描写采用客观呈现的白描手法,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运用简洁质朴的白话语言,把小说形象生动而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强化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正如鲁迅所说“乃秉持公心,指时弊”。小说完全摒弃了古代说书体小说骈丽化的俗套,创造了细节描写的白描化的范例。运用细节描写时,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对人物的最富特性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例句:“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管那只手隐隐地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些细节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传神,把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和迷信无知的品性表露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细节描写让原本枯燥的情节走向生动。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细节描写对于文学作品特别对于小说的重要性。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的生动形象,好作品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很关键。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作品生动形象增强讽刺魅力,在本文随处可见,最精彩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细节描写让作品由肤浅走向深刻。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范进,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放榜当天,范进抱了鸡在集上卖,“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好不狼狈;邻居告诉他中了举人,他却以为人家哄他,“只装作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便要夺他手里的鸡,他只好无奈地请人家不要跟他开玩笑。这些细节描写,把范进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范进读报帖时,“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知道自己真的“中了”,竟欢喜得发了疯,拍手大笑,满街飞跑,弄得披头散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一只,口里狂念:“中了!中了”作者以细致的笔调,描摹了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刻画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支配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以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深深地体味出吴敬梓试图以文化的力量影响读书人、改变读书人、改造社会的良苦用心。前面引用的有关胡屠户的细节描写,同样采用客观呈现的白描手法,对于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深刻地表现了胡屠户刻薄、市侩、势利的小人嘴脸,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注释:①《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20页②《明清小说的艺术世界》,黄清泉、蒋松源、谭帮和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第43页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罗宗强、陈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王恒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3.《人物论》,陈美林,中华书局,1998年8月4.《小说技巧》,傅腾霄,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3月5.《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王一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