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

ID:910168

大小:1.96 MB

页数:50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分类号:1207.4密级:公开涛J匆Z驴单位代码:10427学号:2010010039硕士学位论文《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研究生姓名杨蓓蕾导师姓名学科(领域)申请学位类别答辩时间郭浩帆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硕士2013年5月30El theScholarsandCondemningNovelsofLateQingDynas--.tyYf蝌GBeiLeiUnderSupervisionofGUOHaoFanAThesisSubmittedtoUniversityofJinanInPartialFulfillmentofRequirementsForDegreeofMasterofArtsUniversityofJinanJinan,Shandong,P.R.ChinaMay,2013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做储躲柿罄日飙Ⅻ汕r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济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鉴;本人授权济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d丢开口保密(年,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耆谚豫I够导师签名日期:Ⅻ励.莎f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ⅢAbstract.................................................................】?0f第一章晚清谴责小说概况⋯.⋯⋯⋯⋯⋯⋯⋯⋯⋯⋯⋯⋯⋯⋯⋯.11.1晚晴谴责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11.1.1忧郁愤怒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基调⋯⋯⋯⋯⋯⋯⋯⋯..11.1.2传统美学的颠覆⋯⋯⋯⋯⋯⋯⋯⋯⋯⋯⋯⋯⋯⋯⋯.21.2晚清谴责小说的发展历程⋯⋯⋯⋯⋯⋯⋯⋯⋯⋯⋯⋯⋯⋯..2第二章《儒林外史》评析⋯⋯⋯⋯⋯⋯⋯⋯⋯⋯⋯⋯⋯⋯⋯⋯⋯.52.1《儒林外史》的题材内容⋯⋯⋯⋯⋯⋯⋯⋯⋯⋯⋯⋯⋯⋯⋯52.1.1批判科举⋯⋯⋯⋯⋯⋯⋯⋯⋯⋯⋯⋯⋯⋯⋯⋯⋯.52.1.2歌颂人性⋯⋯⋯⋯⋯⋯⋯⋯⋯⋯⋯⋯⋯⋯⋯⋯⋯.52.2《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62.2.1楔子敷陈“假说”,定立基调⋯⋯⋯⋯⋯⋯⋯⋯⋯⋯⋯.72.2.2主体展现生活,脉络清楚⋯⋯⋯⋯⋯⋯⋯⋯⋯⋯⋯⋯..72.2.3尾声“扩充”假说,前呼后应⋯⋯⋯⋯⋯⋯⋯⋯⋯⋯⋯102.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2.3.1讽刺小说中的“无我”之境⋯⋯⋯⋯⋯⋯⋯⋯⋯⋯⋯..112.3.2多种艺术手法的熟练驾驭⋯⋯⋯⋯⋯⋯⋯⋯⋯⋯⋯⋯.122.3.3富有血肉精神的灵魂史书⋯⋯⋯⋯⋯⋯⋯⋯⋯⋯⋯⋯.132.3.4极具客观性的讽刺特色⋯⋯⋯⋯⋯⋯⋯⋯⋯⋯⋯⋯⋯14第三章《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之比较⋯⋯⋯⋯⋯⋯⋯⋯⋯⋯⋯.153.1《儒林外史》的题材内容与晚清谴责小说一以(--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153.1.1题材内容⋯⋯⋯⋯⋯⋯⋯⋯⋯⋯⋯⋯⋯⋯⋯⋯⋯153.1.2内容引用⋯⋯⋯⋯⋯⋯⋯⋯⋯⋯⋯⋯⋯⋯⋯⋯⋯153.1.3人物设置⋯⋯⋯⋯⋯⋯⋯⋯⋯⋯⋯⋯⋯⋯⋯⋯⋯163.1.4情节设置⋯⋯⋯⋯⋯⋯⋯⋯⋯⋯⋯⋯⋯⋯⋯⋯⋯163.1.5叙事“狂欢化”⋯⋯⋯⋯⋯⋯⋯⋯⋯⋯⋯⋯⋯⋯⋯173.2《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晚清谴责小说——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睹之怪现状》为例⋯⋯⋯⋯⋯⋯⋯⋯⋯⋯⋯⋯⋯⋯⋯⋯⋯⋯⋯183.2.1讽刺内容不同⋯⋯⋯⋯⋯⋯⋯⋯⋯⋯⋯⋯⋯⋯⋯..183.2.2讽刺的焦点不同⋯⋯⋯⋯⋯⋯⋯⋯⋯⋯⋯⋯⋯⋯⋯193.2.3讽刺的张力不同⋯⋯⋯⋯⋯⋯⋯⋯⋯⋯⋯⋯⋯⋯⋯203.3《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与晚清谴责小说一以《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为例⋯⋯⋯⋯⋯⋯⋯⋯⋯⋯⋯⋯⋯⋯⋯⋯⋯⋯⋯⋯⋯⋯⋯203.3.1对传统小说结构的突破⋯⋯⋯⋯⋯⋯⋯⋯⋯⋯⋯⋯⋯213.3.2对空间批判之探索⋯⋯⋯⋯⋯⋯⋯⋯⋯⋯⋯⋯⋯⋯.22第四章《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精神上的关联与变异⋯⋯⋯⋯⋯⋯⋯.254.1叙事特征⋯⋯⋯⋯⋯⋯⋯⋯⋯⋯⋯⋯⋯⋯⋯⋯⋯⋯⋯264.2叙事结构⋯⋯⋯⋯⋯⋯⋯⋯⋯⋯⋯⋯⋯⋯⋯⋯⋯⋯⋯274.3叙事模式⋯⋯⋯⋯⋯⋯⋯⋯⋯⋯⋯⋯⋯⋯⋯⋯⋯⋯⋯27第五章结语⋯⋯⋯⋯⋯⋯⋯⋯⋯⋯⋯⋯⋯⋯⋯⋯⋯⋯⋯⋯.315.1《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的价值与意义⋯⋯⋯⋯⋯⋯⋯⋯⋯.315.1.1《儒林外史》的艺术贡献⋯⋯⋯⋯⋯⋯⋯⋯⋯⋯⋯⋯..315.1.2叙事模式的创新⋯⋯⋯⋯⋯⋯⋯⋯⋯⋯⋯⋯⋯⋯⋯305.1.3讽刺艺术的创新⋯⋯⋯⋯⋯⋯⋯⋯⋯⋯⋯⋯⋯⋯⋯3l5.2《儒林外史》对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355.3晚清谴责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36参考文献⋯⋯⋯⋯⋯⋯⋯⋯⋯⋯⋯⋯⋯⋯⋯⋯⋯⋯⋯⋯⋯..39致谢⋯⋯⋯⋯⋯⋯⋯⋯⋯⋯⋯⋯⋯⋯⋯⋯⋯⋯⋯⋯⋯⋯..41附录⋯⋯⋯⋯⋯⋯⋯⋯⋯⋯⋯⋯⋯⋯⋯⋯⋯⋯⋯⋯⋯⋯..43II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其“秉持公心,指撼时弊”的思想倾向,“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成就,对后来中国小说的创作发生过重要影响,而与晚清谴责小说在题材内容、结构艺术等方面的传承关系尤其明显。本文以晚清谴责小说为观照对象,从题材内容、讽刺艺术和结构艺术三个方面,探讨《儒林外史》对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以及二者在精神上的关联与差异,从而促进《儒林外史》以及近代小说的研究。关键词:《儒林外史》;晚清谴责小说;题材内容;结构艺术;讽刺成就III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scholars”isthe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Chineseancientnovels,the”fair,blamethemselves¨ideologicaltrend,”Qiandharmonic,participation”artisticachievement,onthelaterChinesenovelshadanimportantimpact,inheritanceandcondemningnovelsofthelateQingDynastyinthethemecontent,structureartetc.especially.BasedonthelateQingdenunciativenovelsastheobject,fromthreeaspectsofthetheme,theartofironyandstructureofan,”effectofscholars”condemningnovelsofthelateQingDynasty,aleassociatedwithdifferencesinspiritaswellasthetwo,SOastopromotethe”scholars’’andtheresearchofKeyWords:theScholars;theLateQingDynastyCondemnationNovels;Theme;ArtofStructure;SatiricAchievementV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晚清谴责小说概况1.1晚清谴责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晚清十年间,中国小说界出现了一大批指撼时弊、反映社会形态的写实小说,当时多称为“社会小说",《官场现形记》(--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文明小史》等是其中的代表。这类小说主要反映了清末社会普遍的政治腐败现象以及民众对清政府的厌恶心理,通过小说可以使我们看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感悟出这些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对国家民族的深重感情。但是后来对于这类小说的评价却不甚高,“谴责小说”就是其中的代表。“谴责小说”一词最初是由鲁迅先生拟定的。鲁迅先生曾经批评这些小说“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①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鲁迅先生更明确地指出《儒林外史》是讽刺,而晚清谴责小说的基调则是“谩骂"。尽管鲁迅先生的论断有过于武断之嫌,但是他揭示出《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的密切联系则是十分有见地的。1.1.1忧郁愤怒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基调鸦片战争以后,大动乱的社会环境,将一大批有志之士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波,他们原本心怀宏伟的政治抱负,但是在每况愈下的封建社会却找不到施展的抱负,如《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虽然出身官僚,但是却无心应对科举考试,他对西学却极为推崇,推行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但是这种主张并没有被清政府所采纳,甚至被排挤打压,命运凄惨,最终被流放新疆客死他乡。当时像刘鹗这样对于苦难的封建社会有着深刻理解的文人正不知有多少,忧郁悲愤成为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基调,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昔日的泱泱大国变得积贫积弱,列强用大炮轰坍国门,清政府对外屈辱求和,社会动荡、时代变革,把一批批文人卷入了社会变局中。以李伯元、吴趼人、刘鹗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他们原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已经意识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终会使他们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tm].第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成政治风浪中的失败者。因此,“谴责”便成为晚清社会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的主要态度,忧郁悲愤成为这一时期民众的主要心理特征。“他们撕破了封建正统文学的温柔敦厚的诗学教条,不惜以愤怒之火烧毁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诗羹。”①1.1.2传统美学的颠覆从开始的讽刺,比如在《儒林外史》中出现的,到后来各种各样的谩骂,这些在很多谴责小说中都能看到,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互融合互为因果。列强炮轰国门,清政府割地求和,内忧外患,生灵涂炭,越来越多的作家再也不能保持传统美学那种含蓄、温柔敦厚的态度,“他们并不以漫画式的勾勒丑恶现象为满足,而是像解剖刀一样剖露出那个道德沦丧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你死我活,他们象预言家一样预言到封建末日的到来”。。他们也想力挽狂澜,却无能为力,封建王朝土崩瓦解,泱泱大国如此败落,整个社会呈现的都是‘丑’、“陉’,于是“九死一生"的“我”因看不到“拂晓的朝霞”只得“翻身就走,一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绝无人烟之地,与木石居,与鹿逐游”去了。。1.2晚清谴责小说的发展历程谴责小说兴起于19、20世纪之交,数量多达到四百多篇,其中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这些小说大多围绕官场展开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清朝社会的腐败混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比较详细地概括了晚清谴责小说出现的原因:“光绪庚子后,谴责小说之出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气,呼维新与爱国,而‘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义和团起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清政府腐败昏庸无能,没有能力能够治理国家,这不免激起民众的激愤之情,尤其激起广大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于是这种无法排解的愤懑之情便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尽管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魏绍昌.吴研人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改良的思潮并没有消退,在维新派爱国思潮的影响下,晚清小说家们怀着激愤的心情,用小说作武器,向黑暗的清政府宣战,赤裸裸的揭露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也是觉醒的小说家们第一次充分享受着知识分子的话语权。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4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儒林外史》评析2.1《儒林外史》的题材内容《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世情小说。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出身于仕族,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文学创作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天赋。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但是真正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则是他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历时20年,直到他49岁才创作完成。《儒林外史》在题材思想以及讽刺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1.1批判科举《儒林外史》艺术“机锋所指,尤在士林”,①其目的就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虽然批判科举,但吴敬梓并没有赤裸裸的揭发,没有过激的言词,而是将人物置于平常的生活之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委婉的表现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造成的毒害,其典型的例子便是对于范进中举之后的描写:范进看了一遍又一遍,自己用两手指了一下,笑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踏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指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通过这段极富典型意义的描写,封建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残害让人尽收眼底。2.1.2歌颂人性《儒林外史》作者对人性的赞颂也随处可见,文中饱含了真情实感,如小说第16。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嗍.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儒林外史》与晚淆谴贡小说回:太公过了一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都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了,我有道理。”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的灰,拿进来放在床前面,就端了一条板凳,屁股紧贴着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的两条腿捧在肩上,让太公安安稳稳,自在的出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的痛快,被窝里有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o这段生活情境真实而具体,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一个孝子的形象。尽管匡超人后来变了,但他这时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真有用行动诠释人间真情的味道。2.2《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从全书来看,《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塑造着眼点在于写出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写出在其支配下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境界。相对于其他小说重在揭示人物个性化特征而言,《儒林外史》更注重聚焦人物的文化人格。《儒林外史》侧重于揭示人物的文化人格,并由此通过王冕、市井四奇人构成一个参照来反思社会各类士子的人格,展开对于社会士人阶层的前途、历史命运的深深思考。因此,《儒林外史》的深层结构是站在文化人格的高度即所谓的文化反思来构建的。《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一部分知识分子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一部分受到文字狱的迫害,还有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努力将自己的社会理想付诸实践之后理想幻灭,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围绕对知识分子生活遭遇的描写,作者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科举体制的官吏昏庸无能,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道德观念日趋淡薄,官僚地主和盐商勾结,势力此消彼长。作者对负面人物进行嘲讽,热切希望他们能够改正;对正面人物进行表扬,希望他们能够挽救这每况愈下的风气。然而,他们都先后令吴敬梓失望。作者的希望落空,不得不舍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另寻出路。小说就是围绕着这样几条线索,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景象。整部小说可分为楔子(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正文(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场"到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士妓馆献诗")、尾声(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6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大部分。2.2.1楔子敷陈“假说",定立基调第一部分“楔子"提示了小说的情节,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楔子”借王冕之口毫不隐晦的指出:“科举这个法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一条容身之路,把那行文出处都看的轻了。"这可以看做《儒林外史》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吴敬梓出生于传统的封建地主家庭,十八岁考取秀才,之后的乡试都名落孙山。尽管当时顾炎武、蒲松龄等一大批思想家都对封建科举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可是与吴敬梓相比,他们的批判不够全面系统。吴敬梓的这种叛逆张扬的性格,使《儒林外史》在立意方面别具一格,相对其它文学家来说,他更有“思想家的气质”。王冕这一形象是全书正面人物的楷模。诸暨县知县派遣翟买办召见王冕,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什么说?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①王冕的这一番话,透露出儒家贤士人格的理想。这里不仅是“非其召不往",而且是“不以贤事不肖”,不屈身于知县的召见。他的拒绝,正是作者笔下贤士理想人格的表现。王冕的形象贯穿了全书的精神,他拒“功名富贵’’于千里之外,凭借自身的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不依附权贵,过着“自以为快"的生活,彰显了可贵的文人情怀,儒学传统。2.2.2主体展现生活,脉络清楚整部小说主体部分人物众多,头绪复杂,以假说为主,按照类别为主线贯穿全文,使文章的整体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儒林外史》在结构上的逻辑特征,并不能改变它本身作为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特征:以形象塑造为表现手法,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情节上的波澜起伏,才使之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对明清知识分子来说,最有意义的便是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章,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贤士渐渐地改变,愚昧无能,道德沦丧,人性发生扭曲。小说正文便是从知识分子的遭遇入手,描写官场和封建社会的黑暗:科。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7 《儒林外史》与晚淆谴贡小说举出身的官吏愚昧昏聩,吏治腐败、黑暗;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口是心非,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道德观念更加薄弱。小说对正面人物大力表彰,希望他们能够挽救颓败的社会风气,对反面人物加以否定和讽刺,希望他们有所改善。然而,这些士人都使吴敬梓失望。希望落空后,作者不得不舍弃他们,另辟道路。由激愤、求索、失望的情感历程贯穿了整部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具体来说,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二回到第三十四回。主要描写被科举制度、理学思想毒害的一批士人,以马二和严贡生为代表,他们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从不走歪门邪道,一丝不苟地秉承八股制度。他在劝说蘧公孙时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①他的一席话,毫无顾忌地讲出了科举考试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让做什么样的举业就做什么样的举业。至于是否符合人性,他是根本不去想的。严贡生则是一个堕落无行的劣绅。他依仗官府,无耻地欺压百姓。严贡生家一口才生下来的小猪走到王小二家,王小二送回严家,严贡生却说再寻回来不利市,逼迫邻家买下。待到王家将猪养到一百多斤的时候,错走到了严家,严家将猪关了,邻家去讨猪。严贡生说:“你要讨猪,照市值估价,拿几辆银子来,领了猪去。"。后来严贡生为儿子娶亲,雇了两只船。与船主立契船到后付银,快到目的地时,他便开始表演:首先是头晕,吐出很多清痰,要来富四斗子扶着,拿出一方云片糕,“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下一步,便将剩下的几片云片糕故意放在船工身旁,引诱船工吃掉。船到达目的地,船工来讨工钱,他却急忙找“药”。结果耍赖放泼,讹诈了船家的工钱,他在一顿臭骂声中扬长而去。。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八股世界是蔽锢人的黑暗王国,科场士人成天遨游于三代之上,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与革新政治的进步思潮相隔膜,与人性相违背,既不接触自然科学,又不学习实际技能,连生活知识也贫乏可怜,往往成为不通世务迂腐的“老阿呆”。马二和严贡生的形象揭露出封建社会的悲剧本质。第二部分从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六回。这一部分的描写重点是一些不受八股制度束缚的士人。他们坚持自己的社会理想并付诸实践,但经过努力之后,理想最终破灭。第三十七回祭泰伯祠是俯瞰全书的最高峰,掌握全书的枢纽。它从正面描写礼乐事业的倡导及其幻灭。杜少卿轻财好义,知恩图报,最终落得个倾家荡产。由杜少卿出场起,逐渐引出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以四人为主角,正面铺写礼的理想。修泰伯祠、行祭祀大典的目的是希望恢复到礼乐,却只不过昙花一现,很快风吹云散,留给人无限感叹。萧云仙修筑城池、办学堂、教育子弟,这些都是作者理想的表现,是对礼乐理想的付诸实践,却最终降职罢官,终老田园。作者的希望理想终归破灭。第三十一回至三十七回,“贤人汇合,犹如‘子流万派,同归黄河之源;五振金声,尽入黄钟之管’。”从作品情节发展来看,奏凯青枫城是祭祀泰伯祠的又一个高潮。作者在描写士人改革的实践时,又拓宽视野,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状况:朝廷上太保公掌权,嫉妒贤能;地方上官员全都贿赂行事,士人高翰林更是以“名教”为幌子,成为罪人。老百姓居无定所,有的因葬父无钱,跳水自杀;有的因贫困而死,无钱无人安葬。面对种种凄凉的景象,继而引出了第三个中心:三门山送别。贤士虞育德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他便离开南京,凄然而去,这便是理想幻灭的开始。超过了这个顶点,礼乐便开始下降。第三十七回,众贤士们送别虞博士时,杜少卿拜别中提到小侄从今往后无所依归,杜少卿的话代表了广大知识分子悲凉的心情,这些都暗示了改革无法实现。第三部分从第四十七回到第五十四回。围绕热衷功名富贵的科场人物以及社会上假名士的活动展开。通过这些人的活动,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吏治越来越腐败,礼乐渐渐被人遗忘,如果说前一部分也有贿赂行为,暗度陈仓,那么这一部分却已经沦为公开卖官,所谓“有了钱,就是官”。例如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中,盐商典当招摇撞骗,伤风败俗,较之此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这一部分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礼乐如被秋风吹过的落叶一般,破败不堪。这可看作是礼乐下降的第一个阶段。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是礼乐下降的第二个阶段。王玉辉生平的志向便是纂三部书嘉惠来学。因好友最爱他的书,当王玉辉抱着礼书到邓尉山9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拜访好友时,好友已经去世,王玉辉只好把自己的书一同摆在灵柩前祭奠,又恸哭了一场。昔日的礼书只能当作祭奠好友的祭品了。随后,他到南京找庄绍光等人寻求支持,而自从虞博士去后,这些贤人君子们风流云散,已经没有人来支持他了。他去祭拜泰伯祠,只见“迟衡山贴的祭祀仪注单和派的执事单还在壁上。又走到楼上,见八张大柜,关锁着乐器、祭器。"昔日鼎盛的泰伯祠如今已经布满了尘土,无人问津。儒士们推崇的礼乐事业的衰败于此可看得清清楚楚。到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礼乐事业走到了尽头。陈木南与徐九公子谈论之际,徐九公子道:“近来的器皿都要翻出新样,却不知古人是怎样的制度。想来倒不如而今精巧。”。由此可见,此时的礼乐制度已经失传了。2.2.3尾声“扩充”假说,前呼后应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中,盖宽同邻居老爹瞻望泰伯祠。“来Nf-J前,五六个小孩在那里踢球,两扇大门倒了一扇,睡在地下。三四个乡间老妇人在那丹墀里挑荠菜,大殿上格子都没了。又到后面五间楼,直桶桶的,楼板都没有一片”。这样的名胜所在而今破败至此,没有一个人来修理,泰伯祠成为昨日黄花,被人彻底遗忘了。二人只好快怏离开泰伯祠,登上雨花台。只见“那一轮红日,沉沉地傍着山头下去了”。仿佛一个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至此,那些真正的儒士,他们所谓的社会理想以及所作出的努力,并不能改变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于是只能带着失望的情怀,悄然地离开舞台。儒林之中礼已失传,“那只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这不又是一层“礼失而求诸野”的意思么?正所谓“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成空;薪尽火传,工匠市廛都有韵”,可是,纵使市井奇人还有贤豪们的流风余韵,但又何不补于颓世?小说末尾,荆元的琴声虽然有时“铿锵”、“声振林木”,而高山流水知音者稀,终于“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婉转”,于老者“所到之处,不觉凄然泪下”。整部《儒林外史》虽然没有统帅全书的主角,没有贯穿如一的情节,但是整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仍旧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作者的意图并不是在于塑造一两个主角人物,让读者从他们的成长史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了解社会,而是以无所不知的身份,直接引导读者在作品中洞察他所描述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在吴敬梓的笔下,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性格都集中在清朝前期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上,以礼教、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广大士人的前途①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0 济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命运。整部小说的结构便是为这样的艺术思维服务的。外在的结构与内在的结构紧密联系,可谓“真正的长篇小说"。2.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为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腐化官场的优秀文学作品,《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可以说独树一帜,将中国传统讽刺艺术手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层次。鲁迅先生对此有高度评价,认为《儒林外史》标志着“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朝廷的舆论控制,讽刺小说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儒林外史》可谓是第一部讽刺小说。黑格尔曾说:“一种高尚的精神和道德的情操无法在一个罪恶和愚蠢的世界里实现它的自觉的理想,于是,带着一腔火热的愤怒或是微妙的巧智和冷酷辛辣的语调去反对当前的事物,对和他的关于道德与真理的抽象概念起直接冲突的那个世界不是痛恨,就是鄙视。’’①家道的衰败,人生理想的破碎,加上吴敬梓孤傲的性格,这一切使他选择了用深刻的讽刺艺术来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塑造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2.3.1讽刺小说中的“无我”之境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无我之镜”手法的巧妙运用。作为讽刺小说的先声,《儒林外史》以一种“无我之镜"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封建社会八股制度下人物的种种心理状态,显现出了独到的讽刺力量。小说的经典之处在于吴敬梓在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时候,往往是利用他们自身的言行举止,而且最大限度地开拓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来展示时代面貌。王国维在词作中十分推崇“无我”之境,认为“无我”之状态更能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新闻学中就有“越是客观评论,越能影响读者"的说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匠心独运地隐去“我”的评论,通过人物自我发挥和任性表演,完成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这在中国小说史上都是罕见的。我国小说发端于宋元时期的话本,以叙事为主的写作模式使得传统小说在很长一段发展阶段内采用“说书人”全能角度推动情节的开展。这样的叙事手段虽然可以更快捷地交代前因后果,但往往也会带入大量说话人对于故事的评论,影响读者阅读的自主性,缺乏对人物内心的发掘。周进前半生可以说是在嘲笑和白眼中度过的,就因为“他六十。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多岁,连个秀才也不是”。他在进行乡试的时候看到了号板,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憋屈,于是就直接往号板上撞,直至晕倒。稍微清醒了以后,周进放声大哭,从一号到三号,只见他满地打滚,直至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最后众人合力把监生的资格买给他,他又高兴地走了。整段描述作者未加一字评语,却把一个斯文扫地的落魄老童生的形象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胡三公子冒充学士骗吃骗喝,到人家里聚会后,把吃剩下的骨头渣子、果核、最后剩下的一些米也都带走,家里一点东西也没剩下。短短几句话,将一个俗不可耐,心理阴暗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写夏总甲是“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①短短几句话,就把一个在村里称王称霸的无赖形象暴露无遗。2.3.2多种艺术手法的熟练驾驭对比手法。所谓对比手法通常是指,把一些类似或者对立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受众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那个效果较好。这种手法的使用可以使矛盾很容易的凸显出来,本质很容易的被挖掘出来,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在讽刺小说中,对比手法被经常使用,漫画式的讽刺效果能令读者会心一笑。如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看他百般不顺眼,“啐了一脸”“骂得狗血淋头",中举之后夸女婿是“文曲下凡"。胡屠夫前后态度变化之大,折射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际关系。夸张手法。文学创作中,夸张的本质是对形象表现的强化。由于《儒林外史》采用的是无中心人物式的创作手法,为了能够充分塑造人物典型,作者在夸张手法运用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小说对严监生之死有段极为精彩的描述: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摔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中国自古死者为大,在本该异常严肃的气氛中,作者令严家老小合力上演了一出滑稽剧,。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2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寓意深刻,讽刺强烈。成功塑造了中国小说史中一个守财奴的经典形象。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为动人,从而增加讽刺效果。小说第二回中这样描写夏甲总的外貌特征:“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外表猥琐、爱耍官威的地方小官吏形象栩栩如生。小说描写范进因中举的精彩片段中,语言夸张,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描写,再现了范进喜极而疯的精神状态,展现出了范进可悲可叹的人生命运。作者以高超的创作技巧和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把那些极富表现力的人物、事件提炼出来,并通过语言的放大镜将其各种虚伪、荒诞、做作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挖掘人物自身的矛盾性与悲剧性,使讽刺手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2.3.3富有血肉精神的灵魂史书黄摩西说:“《儒林外史》之写社会中种种人物,并不下一前提语,而其人之性质、身份,若优若劣,虽妇孺亦能辩之,直如对镜之无遁形也。夫镜,无我者也。”。让读者通过小说情节来领悟,诸如在文章中隐含的深刻含义,想要达到这种“无我之镜”的神奇境界,读者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如此一来,读者的空间就会被无限的放大。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会被很好的描述出来,这样看起来更有血有肉,更加的真实,这样我们想要从作品中品味内心世界的讽刺看法会更加的容易。其实这种讽刺已经不是狭义的对其中某一个人的讽刺,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都需要面对的这种讽刺,这样读者们思考的空间会更加的宽广。这些读者不仅是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评判是非善恶,从而将作品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作品中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必定造成人性的扭曲。从别人给他捐监管放声大哭的周进,到更有甚者的范进,中举之后差点疯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鲜明特色的例子,这些都引发我们的思考,思考着造成这种人性扭曲的深层的社会根源。思考人性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使他们养成了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性格?这种种描写,都在引发者读者的思考,从而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揭示了整个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另一方面,“无我之镜"的运用,使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都过一种委婉含蓄的讽刺手法,使客观的描写带有某特殊的文学意思,从而展现文章的思想深度。m朱一玄.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39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小说第十回写鲁翰林招婿,婚宴上出现了令人非常惊奇的事情,一个老鼠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把整个婚宴弄的一团糟,那只老鼠恰好落在滚热的燕窝碗里,随即把碗打翻,然后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新郎官的身上弄了一身的油。更为甚者,所有的人都在看这个闹剧,连厨师都不例外,结果由于过于投入,直接把两个菜弄到了地上,继而引来一群狗来抢食,厨师看无法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就抬起自己脚去踢老鼠,结果踢来踢去,最终把自己的鞋子都踢了一丈多高,庄重的婚礼最后演化成了一个闹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借着这样的机会来批判两家的联姻,守旧思想与荒唐同在,其讽刺意味不言而喻。2.3.4极具客观性的讽刺特色《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重要特色便是人物的客观性。为了充分揭露讽刺对象丑陋的一面,引起读者心中的憎恶,作家总是要努力刻画讽刺客体可笑、可耻的一面,有时容易忽略讽刺对象客观的描述。有的讽刺甚至片面的从作者的主观意识出发,完全忽略讽刺对象客观的特点,对其描写片面化,代替了真实的形象。这样的讽刺作品,虽然语调尖锐,但并没有多少内在、深刻的内容。《儒林外史》塑造了一大批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作家对于他们的所表现出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不论人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表现出了对讽刺对象客观真实的描写,虽然作者对其笔下的人物持有否定甚至憎恶之情,但是他从不以自己的喜好来抹杀对象本身的客观内容。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人物形象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片面化的描摹,他们犹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样真实。14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之比较3.1《儒林外史》的题材内容与晚清谴责小说——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3.1.1题材内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它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闻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题材内容的安排上,倒叙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第一回中这样的描述:死里逃生因为在家里呆的久了心情不好,就想着一个人去外面走走,结果碰到一个非常奇怪的人,拿着一本破书想要卖一万两白银,他出于好奇看了一下书名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个非常怪的名字,更怪的是作者的题名竟然是“九死一生笔记”,他觉得不可思议,谁知一看大为感动。卖书的人认为他是此书的知音,就直接将这书赠予他,唯一的条件是他要帮他传播这本书上的知识,随后他认真看了这本书,觉得价值非常大,于是给了新小说社。美国学者韩南认为:“直到1903年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后,我们才发现那种一贯的、限知的叙事。"3.1.2内容引用在内容引用上,(--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较《儒林外史》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即新闻报道,这与作品中揭露官场腐败的主旨是一致的,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第十回中“兵轮自沉”一节生动形象的描述:驭远号兵轮自某处开回上海,于某日道出石浦,遥见海平线上,一缕浓烟,疑为法兵舰,管带大惧,开足机器,拟速逃窜,觉来船其速,管带益惧,遂自开放水门,将船沉下,率船上众人,乘舢板渡登彼岸,捏报仓卒遇敌,致被击沉云。刻间上峰将彻底根究,并上海道,会商、制造商、设法前往捞取矣。①此外,电报应用也比较广泛。第四十七回中船上的人看到敌船,赶紧向上级汇报,这。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量量曼曼曼曼曼量曼曼鼍曼量量曼曼曼量曼量曼曼量量量量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量曼量曼曼量量曼曼量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量曼曼皇曼曼曼量皇量曼量曼曼量皇量曼置个汇报就是通过电报来实现的。得知任职的消息,也是通过电报传达的。第五十五中说道嘉庆、道光年间有人冒充成亲王到南京,从到将军、总督以下的钱都骗到了,这种事情在电报出现之前是经常发生的。但是,电报出现以后,这种荒唐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有事情的时候,只需拍一个电报就可以了。可见,晚清谴责小说中电报的使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渗透。3.1.3人物设置人物设置上,晚清谴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出现了变化,如(--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出现了外国人的形象,并且在特定的叙事单元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这类外国人的形象大多以传教士的身份出现。对于此类人物的出现,学者们对此褒贬不一。支持者看重的是外国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国近代文明发展的推动者。反对者看重的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侵略,将他们看做是侵略中国的帮凶。其实,对任何一种历史现象的全盘肯定或者是全盘否定,都会造成历史的失真。相比较而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对于外国传教士的描写,可以作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缩影。小说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熟悉,他们在传播这些文化的时候,选择的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方式,在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干涉中国内政时,也会起到保护地方百姓免受官员欺压的作用。如《官场现形记》中就出现了老百姓的财产受到教会保护的场景,“做官的非但不怕外国人,还怕教民的现实等”活跃的都是这类形象。3.1.4情节设置在情节设置上,(--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模式是天真的主人公刚开始都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怀着一种误解或不解,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耳闻目睹、渐渐地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在事件描述中,逐渐了解到事情的真相,通过种种事件,将那些贪婪腐败的丑陋行为赤裸裸地呈现在广大民众前,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而,透过这些,小说的主人公获得了对社会政治的全新理解,使自身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这种思想境界的提升是伴随着大众的亲身经历进行的,而并非通过单纯的政治灌输获得。因此,文中的任何达官贵人都被扯去了虚伪的面纱,成为了一幕幕小丑的形象。16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5叙事“狂欢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主要叙事者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讲述的,但事实上在这部书中对故事进行进行叙述的人有很多,比如说吴继之、金子安,绝对不存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这样随着叙事人数目的增多,气氛会更加的欢快,每一个人既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作为听众认真的去倾听。每一个都可以参与狂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小说中也能体现人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平等与自由。这样一来,小说的这种情景正式配合的完成了现实生活中的“闹剧"特色。第二,通过上下文的对照,也不难发现小说中的“我"不仅可以作为倾听者,同样可以作为一个讲述者来进行变化,主人公性格的变化是伴随着小说的内容转变逐渐完成的。这就可以非常完美的诠释着时代的小说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应。由于叙事方面的不成熟,在进行文中创作时,吴趼人并没有完全摆脱对虚拟的说书场景的应用,表现出欲弃而不忍的创作心理。这些在心理活动的描叙上是非常重要的。如-“你道翻出些甚么来?”“看官们听着?”“看官,当El管德泉是当面做给我看的,此刻我是笔述这件事,不能做了纸包,夹在书里面,给看官们看,只能画个图出来,让看官们好按图去演做出来,方知这骗法神妙。”“哈哈!你道那人是谁?看官们听我叙来?”“可惜我一枝笔不能叙两件事,一张嘴不能说两面话,只能把这开吊的事叙完了,再补叙他们来历的了。”“看官们”经常在说书的时候出现,这就能够把说书者和听书的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因此其采用的方法的都是口语化的,这种口语化的方式,方便我们可以随意的去插入一些小的故事,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各位看官,且听我慢慢说来,小说的有话便长、无话变短的形式造成文中前后的矛盾。他们或许有些故弄玄虚的地方,但是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力求叙述圆满的苦心经营。以上的三种叙事口吻,我们将叙事的方式也分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个是全知的角度,第二个就是外部的视角、第三个则是限知的视角。摄像机通常都是分布在各个地方的,这些摄像机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分类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些东西是需要注意的:17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细读(--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部书,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选用的叙事者大多都是那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在官场混迹多年的老油条,文中正是利用这种“不成熟”来观察社会,发现社会的种种“怪现状’’,这样虽然违背常规,但是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说,作者选择了合理的切入点来进行创作,“口吻"与叙述视角构成了叙事类型的全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在叙述这个故事,而是由一个匿名的全知叙事者来讲述,即便后文中“九死一生"真的存在,但他的角色也是在旁观者与参与者之间反复,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的真实,通过对文中叙事者的描写,可以发现这部书独特的叙事魅力。3.2《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晚清谴责小说——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伊恩·杰克在《蒲柏》一书中说过,讽刺源于批评的本能,它是变成了艺术的批评。①可见,一个人心中有不满的时候,肯定会发泄出来,此时便可以理解为讽刺。清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体制还是在文化发展方面均表现出其腐朽性。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人们心灵的扭曲,同时,也给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面对黑暗腐朽的社会,讽刺小说家以“痛哭流涕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大批的讽刺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出来了,《儒林外史》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3.2.1讽刺内容不同《儒林外史序》中,闲斋老人指出,功名富贵是全书最重要的,只要能够获得功名,其他的都可以放弃,比如说周进、范进等等,获得功名以后非常的骄傲跋扈,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如严贡生、王惠等。自古以来,特殊的群体这个称号成为了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他们遭受痛苦折磨,但仍然能坚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乐观心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仍然像鸦片一样侵蚀着封建文人的灵魂,使他们逐渐沉迷于名望和财富,不能自拔,逐渐失去他们的人格和道德标准,他们在这个。阿瑟波拉德.讽刺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济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程中表现出了一连串的滑稽动作,这些在吴敬梓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世纪末,清政府日益腐败,民不聊生。清政府对外一再的妥协退让,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优秀的讽刺小说蓬勃出现。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讽刺小说,掀起了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高潮。这类小说讽刺的重点也在官场,与之不同的是,《官场现形记》(--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传统文人已经不再对他们期盼已久的政治身份满怀敬意。晚清社会,整个政治社会道德沦丧,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一切更加坚定了晚清谴责小说家与当下政权的决裂,从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功名抛弃的决心:我道:“读书只求明理达用,何必要为了功名才读书呢?①“学而优则仕”成为了封建士子唯一的人生价值选择,但是吴趼人借“九死一生”的说法否定了读书的功用:“三字官睑凭隔膜,八行京信便通神。“我便把这两句,写在日记簿上,又想起继之候补四家人的话,越见得官场上面是一条危途,并且里面也没有几个好人,不知我伯父当日为甚要走到官场上曲。而且我叔叔在山东也是候补的河同知,幸得我父亲当日不走这条路,不然,只怕我也要入了这个谜呢。可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塑造的“九死一生”的主人公形象是有别于《儒林外史》的新型知识分子形象,晚清的文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摆脱了当今政治体制的过度依赖。值得一提的是,晚清谴责小说作家大都是主动远离这种皇权政治体制的。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促使一大批文士学士重新追求自己的生存模式。而晚清小说家大都在科举制废除之前找准了自己的价值定位。如李伯元曾经有机会进入到这种皇权政治体制内。可见,谴责小说作家与现行政权疏远是其主动选择,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谴责小说作家群体已经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趋势。综上所述,晚清谴责小说讽刺集中在官场,他们以讽刺的谩骂揭露官僚封建社会的贪婪,丑陋的面孔以及他们的人格和道德的丧失。文中试图通过官员们的表演,暴露整个封建社会官僚的腐败,这与《儒林外史》的讽刺科举制度具有明显的差异。3.2.2讽刺的焦点不同讽刺主要特征是批评,通过针砭时弊来实现它的批判功能。清代的讽刺小说在官场的嘲笑,实现了社会和文化的双重批判。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小说,将讽刺的焦点集中在腐朽的封建社会文化制度上,进而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给广大知识分子带来的摧残与羞辱。这样的讽刺和目光能∞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9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够揭露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而批判封建社会。当充满着幸福的喜悦,心要从胸腔里跳出来的时候,可以唏嘘和嚎哭;当心被忧闷压榨着或被绝望撕裂着的时候,可以疯狂地大笑。作家们悲凉的笑容暗含了对普通百姓的种种同情与怜悯。作家批判的声音越高,越能表现出他们对于美感的强烈追求,他们在对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进行双重批判的同时,也希望构建一个新的社会机制,重建社会道德秩序。3.2.3讽刺的张力不同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一书中认为,中国第一个从创作方法谈论理想与写实小说的是梁启超。1902年,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在效果上“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其方法则是“欲摹写其状,而心不能自输,口不能自室,笔不能自传”的生活境界,“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谴责小说家提倡的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写法,通过真实的故事,直接叙述,如“铸鼎象物,丑态必呈”,其艺术表达讲求的是绝对的真是客观,所谓“绘影绘声,神情毕现无殊,扶此辈之心肝而表暴之”晚清谴责小说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以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们渴望追求,但奔波过程中,又有许多迂回曲折,终不能以真面目示人。相对于《儒林外史》的写实讽刺的手法,我们可以认为明清谴责小说的讽刺手法为“魔幻写实”,晚清谴责小说则试图通过现实来抨击社会,尽管二者都有着相同点:即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创作原型。但它们讽刺的深度与高度是不同的:《儒林外史》树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广大知识分子的形象,被讽刺的人物性格鲜明,作者能在曼妙的讽刺语言中将讽刺对象进行批判,而后者则是赤裸裸的暴露,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时甚至不惜用夸张的讽刺手法过度讽刺,例如对贪婪的描写,李伯元和吴趼人都运用较多笔墨,以犀利的笔法,揭露他们压榨百姓、买官卖官、贪污腐败的罪行。行文的讽刺直至其“贪"的罪行,缺少了讽刺小说“意在言外"的层次感,使讽刺缺少悬念,使人感受到讽刺的存在,却无从欣赏讽刺所带来的艺术韵味。《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真正的讽刺小说”,可以说他是中国讽刺小说中一部最有影响的写实主义的作品,晚清谴责小说作品中肤浅的人物描写、粗糙的故事情节,我们丝毫看不到写实主义的传承。在创作方法上,晚清小说家们割裂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叙事的方法,他们力求用真实性来吸引读者,但是这种所谓是真实却往往被歪曲。一方面承认自己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却又陷入了真实的陷阱,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艺术作品的真实才是小说的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与这种写实手法相伴随的,便是小说中讽刺艺术20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曼量量量曼曼量皇曼皇昌鼍鼍晕昌曼量曼曼皇曼量鼍曼置量皇量皇皇暑曼昌量舅量詈量量量量量皇曼蔓吕曼量昌量量量_皇曼量量曼量罾舅量鲁量量手法的过度运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则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用假设的手法,形象说明“九死一生”所目睹社会怪现状、恶现象,文章中对其讽刺也是直白式的讽刺怒骂。晚晴谴责小说过度讽刺膨胀的表现特征,既表现在他们扰乱情节的手法,彰显于他们将主题过分夸张的热情上,他们试图去打动读者,但读者却因情绪化的感情,而使作品与读者的心相距甚远。可以说,不论是《官场现形记》,还是(--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从这一点来讲,可以与《儒林外史》第一回中王冕雨后荷花之媲美,正是这类清新淡雅的文字,在谴责小说紧张的讽刺氛围中点缀了一些艺术气息。谴责小说中总是充满了浮华,人物飘忽不定,可谓呼之欲出。可以这么说,《儒林外史》是将“人变成鬼",而晚清谴责小说则是将“鬼便成人”。无论是晚清谴责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写实的讽刺小说,都无可厚非的彰显晚清谴责小说中在继承讽刺精神的同时,也不断的进行创新。讽刺精神的关联与变异,标志着晚清讽刺小说发展到晚晴出现了历史的“拐点",传承与创新,这是历史的必然,它既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终结者,又是现当代讽刺小说的引领者,对于后世讽刺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3.3《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与晚清谴责小说——以《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为例《儒林外史》全书结构独特,人物鲜活,作者吴敬梓以真实的生活来写作,小说的结构难免会很难安排。生活本身就具有未知性,没有什么秩序而言《儒林外史》的结构也如这般,并不凌乱散漫,“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①《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人物各不相同,都各有其特色。并且每个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与他相似者。如“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1日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此段描写将一个贫苦老者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3.3.1对传统小说结构的突破杨义在论及《儒林外史》创新时,认为:“它名为‘外史’,实际上对史家笔墨尽调侃之能事,时空的推移已经扰乱了编年体系,人物的藏闪伏应也瓦解了史传的完整性。它嘲讽八股,行文自然不愿沾染八股的腐气,因而也顺理成章地把说话人的程式当做通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版)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吴敬梓.儒林外史嗍.武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1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贡小说俗八股,它把说话人口吻的使用,降低到以前和同期章回小说的最低限度,从而使白话文字出现了一种清雅的品味。它的开头,并没有由于挂着‘史’的招牌,就从三皇五帝说道唐宋元明;它的结尾也抛弃了‘大团圆’结局。"。小说内容与特有的创作意图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形式,《儒林外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的发生、高潮、结尾等要素,情节淡化、故事拼接化是《儒林外史》一大重要特点。无论从叙事手法还是结构模式上,它对传统小说中各类小说的继承远远比不上其突破的力度。对世情的广泛关注,意图描述广大士林的动态,《儒林外史》是一部个人理念较,对素材的选择更加有意识,同时贯穿着理性的思考,从这一点相比较,他既和传统的话本小说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又有着很大的创新,这使得《儒林外史》的结构不同于其他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特点。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既有对传统小说结构艺术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小说结构艺术的借鉴。这些小说家不断地去尝试,去采用新的手法来实现这些讽刺意味,因此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3.3.2对空间批判之探索从艺术的叙事结构的层面上来说,中国传统小说的事件大多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多以顺叙为主。因此,他们的宏大叙事的过程中,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和后果的,然而,这样的叙述模式,往往会使的叙述变得迟钝,减少了作品的可读性,从而也就不能够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官场现形记》中空间的推移大大增强了批判的广度,小说的空间化的结构模式很难集中去展现批判的深度,只能从思想的层面上去批判。对官场的揭露,小说尽量表现天下之大,使得形形色色的官吏无一不坏。因此,小说采用了视角大幅度扩散的办法,企图实现全面概括的目的。《官场现形记》中采用的便是故事接故事的方法,随着故事视角、情节的转化,来完成了大幅度的展现。这种大幅度的跳跃,使得整部著作的结构过于松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将,这种结构模式表现出了空间的广延性和跳跃性,在小说叙述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描写是真实意图,显示出谴责小说“宏大叙事"的品格。李伯元的《文明小史》在晚清时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究其原因:第一,《文明小史》一书全面而广泛的反映了维新运动中,从维新派到守旧派,从内政NJ'I-交全面西杨义.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和叙事谋略I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皇量置曼曼量鲁皇曼量暑昌量曼皇皇皇量量曹喜舅舅量喜皇量量皇量皇曹曼皇皇舅曼曼量皇蔓皇曼量鼍舅曼量量量量鲁量曼量量量量量量曼量量量量舅量罾量量舅量■量量舅舅的社会生活,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点,而是全方位、多视角的描写。所描写的地方,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的各个地方,从湖南到湖北到苏州、上海等地,最后到山东、南京,继而发展到香港日本等,全书所涉及的地域如此广阔,是前所未有的,以下从结构艺术为切入点,浅谈《儒林外史》与《文明小史》在结构艺术的异同。《文明小史》全书中,没有固定的主人公,而是通过许多流动的、不断替换的人物贯穿了全书,尽管如此,文章让人读起来并没有感到行文涣散。因为虽然主人公不同,但是贯穿全文的思想却是想通的,全文中作者始终如一的传承着全书所表达的思想情绪,这种结构手法,可以说继承了《儒林外史》,但又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应用,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文明小史》中,全书采用了讽刺与幽默的基调,这也是其结构一书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书中对于官场的维新,写的更是丑态百出。当时,办学校是最时髦的事情,谋不到一官半职的人,总要去兴去,借兴学来交往官场,于是就有了书中所写:山东潍县书生王毓生,屡次不中,便乘了大轿去拜会官府,会不着,便破口大骂:“中国的官场真是腐败。”然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一面兴办学堂,一面又严禁新书,面对此情此景,书中第六十回,作者愤怒的写道:天天有人嚷着立宪,其实叫军机处议奏的,也只晓得立宪,立宪!评论朝事的士大夫,也只晓得立宪,立宪!立宪之下,就没有文章了!①《文明小史》在结构艺术上的成就,是成功与失败并存的,书中所反映的事情,大部分是真实的,但有时却显得过于夸张,书中后十回,结构略显松散,使得整部作品难免有前强后弱的缺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明小史》之所以不如《官场现形记》等被人重视,也是基于此点原因。。李伯元.文明小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24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儒林外史》与晚清谴责小说精神上的关联与变异谴责小说的形式是令人惊奇的,鲁迅先生说:“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虽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①,因此,清末谴责小说是“学者"的味道,但是也有一些弊端:一是过分夸张。谴责小说中存在一些夸张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一种扭曲的社会理念,尽管这类小说在现实社会中有原型来依托,但是我们不能将他当成历史的真实面目,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根据自身批判的需要,将一些细节进行无限制的放大,或者从中截取故事的一个片段。如(--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作者说道:“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所遇到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的、而三种是魑魅魍魉”。纪德君先生曾经对这种现象也做了概括,他认为有些谴责小说褒贬失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就指出“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着谈笑之资而已"。二是思想深度不够。谴责小说的作品,它与社会的政治,还有公众的需求密切相关,并且需要独立思考,在很多时候缺乏思想的深度是,往往无法挖掘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的社会根源。谴责小说大多缺乏贯穿全文的主线,即便小说中人物贯穿其中,也是小说叙述内容的需要,并非故事结构的需要。这些小说可以被分成一个独立的故事,他们为了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大多遵循相同的模式。这样的结构对后世创作影响更为明显。小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不够深入,一些新的结构是松散的,人物和情节的接触不够紧密,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对于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是非常必要的,同样这种精神的批评,也是小说家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传承。小说家希望通过努力,让广大民众看到丑陋的封建社会,从而改变社会风气,所谓的“秉持公心,指搪时弊”。晚清谴责小说很多地方借鉴了《儒林外史》的创作技法,通过对种种不合理制度及腐败的封建社会现象的暴露,来实现讽刺社会的目的。缺乏主人公。晚清谴责小说不会去故意设置一些主人公的模式,而只是注重小说本身的故事性,因而没有什么鲜明的人物特色。谴责小说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来突出表现社会的不良风气。缺乏思想意识。谴责小说的作家大多是改良主义者,他们并没有要推翻封建社会制。鲁迅.qamd,说史略(第2版)IM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儒林外史>与既淆谴贡小说度,而是为了挽救封建制度的继续存活。(--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作者批判的是道德的沦丧,作者并提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口号,在小说结尾,作者也只是苍白叹了口气,让人看到的只是素手无策的无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虽然批判了晚清封建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病,但是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的丧失,他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人心不古”。谴责小说的作者的大多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此内存不满,由于政治上的保守,他们都是从封建传统文化中处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都是封建思想。晚清谴责小说中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是不彻底的,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既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又有对革命的敌视,无疑成为了被嘲笑的对象。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晚清谴责小说与《儒林外史》之间的传承与变异。4.1叙事特征晚清谴责小说,大多情节不都完整,而是由许多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单元可以独立的表达自己的内容,对此,文人们有着一致的观点:胡适曾指出《官场现形记》与《儒林外史》这两部作品在叙事艺术方面有着相同的特征:由多个不连贯的短篇纪事连缀构成。全书的写作手法,与《儒林外史》相近。鲁迅指出《官场现形记》中,“其记事遂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①对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胡适认为这部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将“一切短篇故事都变成了‘我’二十年中看见或者听见的怪现状”,但还是《儒林外史》的产儿,有许多故事还是勉强穿插进去的。。《文明小史》“楔子"中叙述“这几年,新学新政,早已闹得沸反盈天,也有办得好的,也有办不好的,也有学得成的,也有学不成的"。,小说认为,只要勇于尝试,不论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人类文明的推动者。因此特别来讲他们表扬一番,不辜负他们的一篇努力之心。又如《孽海花》第一回,那“美人手中擎着一卷纸,郑重的亲自递与爱自由者,爱自由者不解其故,展开一看,却是一段新鲜有趣的历史,”自己慢慢写是比较好的想法,不过想起他号称小说王的朋友,就将材料交由他,由他创作出《孽海花》来。从形式上看,这几部小说的开头,都与《儒林外史》对其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叙事特征,在晚清谴责小说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嗍.第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见胡适文存[M-I:IL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李伯元.文qJd,史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叙事结构谴责小说的结构特征历来被认为不符合“片段缀合"而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自五四以来,谴责小说的结构形态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批评。近年来,对于谴责小说的结构形态,很多学者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在他们看来,晚清谴责小说具有高度的结构的统一性,而非所谓“松散杂乱,缺乏整一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大致四个层次组成:“故事的第一层讲的是主人公九死一生,主角和母亲误认为伯父是一位忠诚的官员,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他们逐渐发现了伯父的真面目,由此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又组织了小说的第二个层次,苟才华丽的服饰让人们认为他是有钱有势的官员,但恰恰相反,因为他没有工作,甚至到了濒临贫困边缘,他假装自己很富足,还拼命寻求显贵。所有这种卑鄙性格都是通过主人公观察慢慢的发现。第三个层次是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组成,但也是通过相同的语义结构将其组合。第四个层次描写了一些行为细节,由主人公的认识过程构成了故事的框架内容。小说《官场现形记》表面看起来是由一系列的故事组成,杂乱无章,实质上这些故事都是依据相同的主题是构成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描写一组特定的人群,从而呈现出特定的生活状态,这样,作者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清新可见、内容详尽的晚清官场图。明清谴责小说的结构模式并不是情节之间“因”“果”的简单排列,而是随着情节的变化呈现出空间地域的变化模式,这种空间化的结构模式只能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书写。此种结构模式体现出了对于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继承,以故事的连续性和事态的发展性吸引读者,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同类性,可谓“同时并置"。4.3叙事模式中国古代的作家始终坚持传世文学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尽最大努力来展现出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创作出所谓的“不朽的盛况"。然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使中国古代小说放弃了历史的时间,叙述的内容是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的叙述内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晚清社会末期,面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作家往往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他们对于封建社会的揭露与批判,都是通过小说中对“这个世界"的描述进行表现的。因此,谴责小说总是以作家所生活的真是世界为依托的。无论是对当下封建社会制度弊端的揭露,又或是对官僚人性道德沦丧的批判与谴责,都表现出晚清社会最尖锐、最激烈的社会矛盾。《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中写道千里做官只是为了钱而已,这样的文字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