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里的“最”摘要:《儒林外史》里有三个“最”类程度副词:“最”、“最为”、“最是”。这些程度副词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统计法,逐一考察它们在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方面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儒林外史》“最”类程度副词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仅55回,现行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它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锋芒直指社会,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状况。小说中的程度副词运用得颇具特色,值得我们考究。杨荣祥先生在其《近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所用语料的下限是明代的《金瓶梅词话》,该书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汉语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基本没有反映清代副词的发展状况,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描写近代汉语副词史发展近况的空间。因而,我希望通过对《儒林外史》五十六回中出现的程度副词进行统计分析,来丰富近代汉语语言的研究。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其中的“最”类程度副词。 《儒林外史》中“最”类程度副词共有“最”、“最为”、
“最是”三个。它们在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所用的语料均来自“百度文库”。 1.最 “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是个程度副词。绝大多数副词都是由某个实词虚化而来的。“最”,裴骃《史记集解》:“最,功第一也。”是个动词,后演化为名词,最终虚化为一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达到了极点。先秦时,“最”已经产生,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被频繁使用。《儒林外史》中“最”共有70例。 《儒林外史》中程度副词“最”的使用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1.1从组合功能看,“最”所修饰的成分有以下几类。 1.1.1“最”形容词,共有33例。如: (1)我平日笔下最快,今日如何迟了? (2)王德道:“这话最好,料理大先生回来也没得说。” (3)你若是丢了我,再娶了别的妖精,我这观音菩萨最灵验…… 以上例句中,“最”修饰形容词,从“最”
所修饰的形容词的音节特征看,单音节形容词有27例,占形容词总数的81.82%,其中用例较多的有“好”(17例)、妙(2例)等;双音节形容词共有6例,占形容词总数的18.18%用例较多的是“难得”(2例)等。 1.1.2“最”动词,共有19例。如: (4)那高老先生最喜此人谈吐,所以约他。 (5)雷太守道:“我们这里生苗、熟苗两种,那熟苗是最怕王法的……” (6)那聘娘虽是个门户人家,心里最喜欢相与官。 从“最”所修饰动词的音节特征上看,以修饰单音节动词为主,共有17例之多,占动词总数的89.47%;双音节动词仅有2例,为“喜欢”,只占动词总数的10.53%。在《儒林外史》中,“最”修饰的19例动词,其中有15例为心理动词,如“喜”、“恨”、“怕”、“喜欢”等;有4例为助动词,即是“好”。在现代汉语中,“最”通常只修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而《儒林外史》中,“最”除了修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外,还能修饰助动词,但是用例很少。 1.1.3“最”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共7例。如: (7)那亭子是园中最高处……
(8)那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养了五个儿子,最长的四十多岁,小儿子也有二十多岁。 “最”为程度副词,而“高处”、“长的”都为名词,本来副词修饰名词是一种不合理的用法,但是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相应形容词同义语义的缺失,就要用名词来填补。可以说,“程度副词名词”使语义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1.1.4“最”兼类词,有5例。如: (9)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 (10)余大先生道:“正是。敝邑最重这一件事。” “怕”是一个兼动词、形容词的兼类词,“相好”是一个动词兼形容词的兼类词。在例(9)中,“怕”为形容词,和“最”一起来修饰名词“人”。在例(10)中,“重”作动词,和“最”一起修饰宾语“这一件事”。 1.1.5“最”动宾短语,有5例。如: (11)杜慎卿道:“这最有趣。” (12)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 (13)他最没有品行!
从“最”所修饰的动宾短语中动词的情况看,这些短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或没有)宾”,其中的宾语都是表示抽象、不可数事物的,如“有理、没有品行”等;一类是带有相当的习语性的组合形式,如“最伤天理”等[2]。在现代汉语中,“最”可以修饰由“有”构成的动宾短语,但是“有”的宾语通常要求是不复杂的名词,而且“有名”往往是一些较固定的形式,如“有钱、有办法”等。[3]《儒林外史》中的“最有宾语”却无此限制。 1.1.6“最”偏正短语,仅有1例。如: (14)严家说,猪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逼着出了八钱银子,把小猪就卖给他。 此例中的状中短语是“不利市”,它是由否定词“不”为状语,修饰动宾短语“利市”构成的。 1.2从句法功能看,程度副词“最”都是做状语的。这从以上的用例中可以看出。 1.3从句式搭配看,程度副词“最”常见于肯定句中,共有68例之多,占总数的97.14%;仅有2例用于否定句中,“最”修饰含有否定词“不”(1例)、“没有”(1例)的短语,否定词都在“最”的后面出现。
表1《儒林外史》中程度副词“最”的用法的用例情况 2.最为、最是 在《儒林外史》中,除了程度副词“最”之外,还有与“最”字意义相近、用法稍有不同的另外两个词“最为”、“最是”。程度副词“最”与判断动词“为”、“是”连用,形成复合词“最为”、“最是”,表示程度之极。其中判断动词“为”、“是”不再表示判断,而是仅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2.1最为 “最为”连用的形式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直到近代汉语才发展成为程度副词。《儒林外史》中程度副词“最为”共有3例,如: (15)这青枫城是有水草的,不但有,而且水草最为肥饶。 (16)南京丝行里供给丝客人饮食最为丰盛。 (17)这太守姓雷,名骥,字康锡,进士出身,年纪六十多岁,是个老科目,大兴县人,由部郎升了出来,在镇远有五六年,苗情最为熟习。
在这三例中,在例(15)、(16)中,“最为”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在例(17)中,“最为”修饰的是双音节动词,作状语。 2.2最是 “最是”是“最”加上词缀“是”构成的双音节副词,在《儒林外史》之前的其他小说中也多有用例。最早的“最是”连用形式出现于魏晋时的《世说新语》中,至近代汉语中逐渐定型成词。[4]《儒林外史》中“最是”仅有1例,修饰动宾短语,作状语。如: (18)又极遵先君当年的教训,最是敬重文人,流连古迹。 《儒林外史》中程度副词“最是”的搭配范围狭窄,使用频率也极低。 3.结语 通过对《儒林外史》里的“最”进行统计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3.1《儒林外史》中“最”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很接近,但仍有一些差异:在现代汉语里,“最”形容词的否定式,《儒林外史》中程度副词“最”
不能接形容词的否定式,可以修饰否定的动词,如“最不利市”;现代汉语中“最”修饰的动词主要是心理动词,《儒林外史》中可以修饰助动词,在同时代的其他小说中,还可见“最”修饰动作动词的情况;在现代汉语里,“最”可以接“有宾”,但“有”的宾语通常要求是不复杂的名词,而且“有N”往往是一些比较固化的组合,如“有车、有能力”等,而《儒林外史》中“最有宾语”不受此局限。 3.2在现代汉语里,“最为”只修饰双音节或多音节语词,而不修饰单音节,它是从文言中保留下来的,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 3.3“最是”是“最”加上词缀“是”构成的双音节副词,因而“最是”比“最”要多一些强调的语气,也更多一些主观评介的色彩。[4]在现代汉语里,“最”和“是”连用共现的情况很少见。[5]而在近代汉语中,这种情况要比在现代汉语中常见得多。若查证更多的近代白话小说,就可以看到众多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