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

ID:910373

大小:7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儒林外史》中不肖子形象摘要:作者为了表现明清时期八股科举制度腐蚀人性、尚未成型的商品经济萌芽破坏人伦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塑造一群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一不肖子形象。他们以新生的子辈形象出现,在一部分受父辈优良的影响下,更大程度上出现了违背情况,在行为方式、伦理观念、道德规范上与父辈大相径庭,是典型的不肖子。本文以《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为中心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不肖的本意和在《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形象;第二部分阐释了书中两个典型不肖子的演变历程;第三部分以两个典型为蓝本阐释了不肖子形象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阐释了作者塑造不肖子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败坏了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哀思、也体现了作者寻找社会出路的理想和希望。关键词:《儒林外史》,不肖子,鲍廷玺,匡超人ABSTRACTTotheperformance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stereotyped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corrosionofhumanity,hasnotyetformedtherudimentofcommodityeconomydestructionofhumansocietyandtheauthorofHthescholars11shapingthetypicalcharactersinatypicalenvironment,Shawsubimage.Theyappearinthenewfilialimage,inpartbytheparentsofexcellenteffect,agreaterdegreeoftheviolation,inbehavior,ethics,moralnormsandparentsdifferistypicallyimagesoftheunworthysons.The”scholars”oftheShawsubimageresearchcenterisdividedintofortheevolutionoftheunworthyintentionandinnthescholars”imagesoftheunworthysons;thesecondpartexplainsthebookintwotypicalbadsonoffourparts:thefirstpartistoexplainthe;thethirdpartbythemodeledexplainingShawsubimageoftwotypicalreasons;thefourthpartexplainstheauthorshapingimagesoftheunworthysonsmeaningandvalue.Inthemembodiestheauthorwascorruptedsocialatmosphereofcriticismandgrief,alsoreflectstheauthorfindexitsocialidealandhope. 绪论1一、不肖子形象的界定1(一)“不肖”的本意探究1(二)文中典型的肖子与不肖子2(三)、文中理想的父辈形象2二、不肖子形象在文中的演变2(一)匡超人由肖到不肖的发展过程31、从杭州到京都背信弃义32、始乱终弃虚荣无耻终成不肖4(二)鲍廷玺沦为不肖子的演变过程51、深得养父爱护向鼎青睐的气质少年52、悍妇折磨的“忠厚子弟”63、窘境逼迫下堕落儒林终成不肖6三、由肖到不肖成因追析8(一)特殊社会环境的浸染81、经济环境重商轻农意识抬头82、政治环境八股取士加强中央集权9(二)受他人的错误影响91、马二:科举信徒虚名的诱惑92、潘三:投机作案污利的吸引10(三)依附性强意志薄弱不堪诱惑101、精神生产依附性强102、榜样已故意志薄弱10四、不肖子的意义与价值11(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11(二)表达了作者的自省意识12(三)表达了作者的道德理想主义12 绪论在清乾隆时期,文学史上出现两部古典小说的巨著,一是长篇白话小说《红楼梦》,一是短篇白话小说《儒林外史》。鲁迅曾说它是一部伟大且需要人懂的作品。胡适则说:“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①。每个评论者的评价可能不尽相同,但从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儒林外史》以其精湛的讽刺艺术、深刻的主题、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诙谐精悍的语言赢得了许多文学大家的肯定,和后世评论家的深入研究。自吴敬梓诞辰300周年以来,后世对《儒林外史》研究日益深入精细。其中较为权威的有以胡适为代表的作者研究、以章培恒为代表的版本研究、以吴组细和李汉秋为代表的思想内容研究外,还有结构研究、讽刺艺术研究、人物形象研究、比较研究与评点研究等。而人物形象研究中关于真假名士、官僚乡绅、市井奇人、女性形象、理想人物研究居多,关于《儒林外史》不肖子的形象研究较少,所以本文独辟蹊径、从作者所重视的亲情角度入手,从父子比较中着重子辈的品质德行不及父辈处下笔,阐释作品中的不肖子形象以及不肖子产生的原因和作者塑造这些形象的意义。一、不肖子形象的界定(一)“不肖”的本意探究“不肖”即不像、不似。许慎《说文解字》[1]对“肖”的解释是:“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谓此人骨肉与彼人骨肉状儿略同也”。扬雄《方言》[2]卷七的解释则谓:“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郭璞注:“肖者,似也。”现代辞书《汉语大字典》[3]对“不肖”一词作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和解释,认为“不肖”最早的意思为子不似父,并举《史记.五帝本纪》[4]例句:“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司马贞索隐引郑玄曰:“言不如父也。”而“孝”字,从本意上讲是孝顺父母,并没有品行道德上的要求,范围较“肖”字更小。总的来说,不肖就是行为举止、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上与父辈不同,比不上父辈的人。 (二)文中典型的肖子与不肖子在文本中作者塑造了很多肖子形象,如王冕、杜少卿、虞育德、武书等。他们都是作者所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者。然而仍有一些作者不经意间塑造的不肖子形象,如匡超人、鲍廷玺、牛甫郎、范进、荀玫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匡超人和鲍廷玺。他们往往是受父辈的言传身教,当父辈在世时,能够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得父辈满意。但当父辈离世,迷茫的子辈失去了精神上的引领者和监督者,原本意志薄、没有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子辈便为所欲为,在明清封建统治末期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与泥沙俱下了。(三)、文中理想的父辈形象《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以父子形象出现的人物群像•有一类父子,他们的父辈是朴实忠厚的古风君子,如:牛相、卜老爹、鲍文卿、郑老爹、匡太公等,虽然身为下贱或为普通农户、戏子、小生产者,但他们固守本性,是作者眼中的理想人物形象。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呜呼!未其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与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髙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②他将书中人物大致以其对功名富贵的态度分为三类,但除了以上三类仍有许多在功名富贵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于此上三种之外的,如大柳庄的匡太公、看香蜡店的牛老儿、开米店的卜老爹、鲍家班的鲍文卿,相比于那些世家大族,他们身为贫贱,但在受市场和官场的双重冲击下他们任然固守贫穷、安贫而厚道、宽仁又不失原则,不但自身恪守古训,而且时常劝导后人向善守礼乐。他们拥有吴敬梓眼中的理想人格,是当时封建社会向美好方向发展的希望。但书中的笔触并未停留于此,在作者继续铺陈他们的下一代生命的时候是否也是如父辈般带着美好的寄托呢?实则不然,书中在极力渲染父辈的德行的同时,又写出了子辈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本文主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伦理观念、道德标准上来看子辈与父辈的不肖,并以庄太公父子、鲍文卿父子为例展开论述。二、不肖子形象在文中的演变《儒林外史》中的不肖子往往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比如匡超人和鲍廷玺,在父辈生前,他们的品行并未出现“不肖”的现象,甚至还是公认的大孝子,但 父亲的死,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孝道的束缚,在官场与市场的夹缝中的沉沦与堕落:人格的丧失,道德的沦亡,灵魂的走脱,及数千年儒林人文精神的瓦解,在眼底心头,浮现着一层又一层的重重的悲凉。(一)匡超人由肖到不肖的发展过程在大柳庄,匡超人在一家五口中,即年迈的匡太公夫妇、牢骚满腹的嫂子,担货郎哥哥面前,是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得遇知县推荐应考之前,匡超人是一个十足的大孝子,无论是在赡养父母、孝悌哥嫂还是对待邻里上他都是事必亲为,态度谦和,他以礼为先,以和睦、维护家庭稳定为目的,是父母眼中的顶梁柱,在支撑这个贫寒的家庭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时,他的行为深得父亲肯定,是个公认的孝子,更是一个肖子。1、从杭州到京都背信弃义从孝子到枪手,聪明反被聪明误。到杭州避祸是匡超人变为不肖子的转折点。在杭州居住两年,匡超人一直靠做选家和寄居潘三过活,时常收钱替人考试,最典型的案例就在十六回中,李四到潘三家拿银五百两求人替金东崖的儿子替考,作为寄居在潘三家的读书人,匡超人是替考的最佳人选。于是潘三便试探说:“二相公,这个事用的着你了”,紧接着匡超人说道“我方才听见了,用着我,只好替考。但是我还是坐在外面做了文章传递,还是竟进去替他考?”③由这个问号可以看出匡超人只考虑替考行为的实施而不在意这件事合不合乎法度。这竟同他选文章一样成了他用知识换去钱财的工具,跻身杭州、牟取暴利的手段了。他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到替人考试当抢手的欺诈行为上。他的行为已经脱离了匡太公的管教,不肖之实初露端倪。不顾父亲遗言,入赘郑家。再有父亲匡太公临终前交代他“将来读读书,会进上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最要紧的,……,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④这是匡太公看尽了儒林百态后对儿子发岀的临终警告,令太公想不到的是他所规劝、警告的事都被匡超人一一做尽。三年孝期一满,潘三就为匡超人寻了一门亲事,岳父是抚院大人衙门里的郑老爹。他这样问说有郑老爹家第三个女儿尚未婚娶,是否愿意入赘。听了潘三的介绍,匡超人早已把父亲临终前说娶一个穷人家的女儿,万不可攀高结贵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只是说“这是三哥极相爱的事,我有甚么不情愿?”⑤他非但没有拒绝,反而未假思索就欣然接受了,父亲的话在他看来也是无效的,可见不肖甚矣。 2、始乱终弃虚荣无耻终成不肖停妻再娶,另攀高枝。入赘到府衙郑家,尚未满足匡超人的贪婪之心。在潘三众多罪行东窗事发之后,匡超人害怕连累,于是趁机把娘子打发到哥哥家,自己一个人进京补廩,竟以优行贡入太学,得京师李给谏赏识。李给谏想要将外甥女嫁给他,便问道可曾婚娶,匡超人竟因丈人在府衙当差,隐瞒不说自己已然婚配。后来管家来说媒,他内心虽有挣扎但仍旧应允了。“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自己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⑥由二意把它看做提髙社会地位、升官发财的工具,与老父匡太公的正直、诚实、厚道的优良品质相去甚远,并且用断章取义曲解戏文做理由,可见其虚伪、荒唐至极。妻死不悼,忘恩负义。当匡超人还沉浸在辛小姐的美貌、珠围翠绕、宴尔新婚的美好生活时,他的原配妻子郑氏在匡大家里因为不习惯乡下生活,心里着急得吐出了血,乡里又没有好医生,没过多久就死了。匡超人听了虽然掉了几点泪来,但听闻尸体装殓了还没下土,便推辞道:“我想我如今还有几两银子,大哥拿回去,在你弟妇厝基上替他多多添两层厚砖,砌得坚固些,也还得几年”⑦便不去悼念,可见夫妻一场,他不念旧情,始乱终弃,薄情寡义。匡超人满口吹嘘,摆官腔,掉书袋。在同景兰江和蒋刑房讨论潘三的事情。他再三推脱,将曾经的恩情撇得一干二净,唯恐影响了他的仕途鸿运。“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⑧为了明哲保身,恩人入狱不思回报,且自私自利,前卑后倨。而在问到教习的官可有的选,和平常教书可一样吗?匡超人且恬不知耻地说“像我们这正途出身,考的是内廷教习,每日多教的是勋戚人家子弟。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得停当。我早上过去,升了公座。……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都是督、府、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⑨可见其装腔作势,把学问当官职,卖弄资格。逢人就到处吹嘘,在牛布衣面前贬低马二、抬髙自己,班门弄斧、不知羞耻。“他(马二先生)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⑩自夸起来不知天髙地厚,自以为是。一副依仗功名而骄人傲人的丑态。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匡超人彻底违背了匡太公的本意,变成由肖到不肖的彻底变形。 (二)鲍廷玺沦为不肖子的演变过程同匡超人一样,鲍廷玺也是一个变化着的人物形象。在《儒林外史》二十四回到三十二回中,作者用冷静客观的白描手法写出了鲍廷玺随着家庭环境与生活处境的变化,开始时他还是聪明伶俐的“气质少年”,但他未能将父亲,无论是亲生父亲倪双峰的耿直、还是养父鲍文卿的善良正直,继承发扬,反而一步错步步错地沦落到苟且存活、为人卖“笑”的闲帮、“蔑片”,体现了肖到不肖的形象转型。1、深得养父爱护向鼎青睐的气质少年鲍廷玺原是饱受科举落地之苦、晚来以修补乐器为生的颓唐秀才倪霜峰的第六子,但因父母日食无措而出继给鲍文卿。此前,廷玺长期生活在三餐不继的困窘家境下,但父母对他极其爱怜,并未受多少不良影响,初见嗣父文卿时,廷玺正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十六岁少年,颇多君子之行的文卿不以自家是几代的戏行而叫他学戏,而因他是正经人家儿子,送他读了两年书,让他帮着在鲍家班里“当家营班”。即使后来内眷嫌弃他是“螟蛉之子”,文卿对他仍极其爱怜,比“亲生的还疼些”,每日吃茶吃酒,都带着他;在外揽生意,都同着他,让他赚几个钱添衣帽鞋袜;又心里算计,要替他娶个媳妇。在文卿的尽心呵护下,廷玺健康成长,极讨他人喜欢。当向鼎初次见到廷玺时,就诚心夸赞道:“好个气质,像正经人家的儿女。”□向府管宅门的王老爹也极其欢喜鲍廷玺,拿出一个大红缎子订金线的钞袋来,里头装着一锭银子,送与他。也正是由于廷玺的彬彬有礼,才使向鼎、王老爹日后“欢喜”将王家小女许配给他。鲍廷玺父子虽备受向鼎恩待,他们却不曾对向鼎说“半个字的人情”,因而当向鼎主持安庆七学考试时,唯恐身边小厮们作弊,乃将鲍廷玺父子委以重任,帮他“巡场查号”,鲍廷玺父子尽职尽责,严格要求,不负重托。鲍廷玺此时虽然看到考场、官场的良莠不齐,但他并不受其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巡场查号时比鲍文卿还刚正不阿。“见到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到了抢粉汤、包子的时候,大家挤成一团,跌成一块,鲍廷玺看不上眼。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监院土墙跟前,把上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被鲍廷玺看见,要采他过来见太爷。”□最后虽被其父以不懂事的理由制止,但其正直不阿可见一斑。 2、悍妇折磨的“忠厚子弟”自从养父病故、长兄倪廷珠亡故,鲍廷玺落魄归乡,成为其初步堕落标志。潦倒摧颓,波澜又兴多少的鲍廷玺在养父家已失去了靠山,文卿这个保护伞不再为他遮风避雨、辨识对错,他能否独当一面、依旧自我爱护呢?答案不尽让人满/忌'0鲍老太对他凶蛮,结果娶了胡七喇子,导致鲍廷玺本是忠厚子弟,却成就了恶姻缘。胡七喇子是布政司的衙门胡偏头家的女儿,生性泼辣,“威福成性”才被称作胡七喇子。她有些极其强烈的“太太梦”,在十七岁时被其兄卖到北门桥来家做小,但她不安分,让人给她称太太,被真太太一顿嘴巴子赶走了。复后又嫁给候选州同王三胖,但不到一年,王三胖亡,太太梦又碎了。第三次嫁人,她要求更高,又要是个官,又要有钱,又要人物齐整,又要上无公婆,下无小叔姑子。于是被骗到鲍家之后,胡七喇子便气成了失心疯,连害了两年的病,将原来衣物都花得精光,最终又被鲍老太以二十两银子,“光光的”将他两口子赶出家门,夫妻俩从此又过起三餐无定,贫穷艰难的日子。此时鲍廷玺身处困境,观其行为仍然老实本分,是一个为人怜悯的“忠厚子弟”0不幸娶悍妇,苦心遭谩骂。在续娶了王太太之后,鲍廷玺又接连着被养母赶出家门,所幸又遇上了上门寻亲的倪家亲哥哥。这个哥哥现在苏州抚院衙门做相公,每年一千两俸禄。正值大哥要来拜会的一天,夫妻二人为如何备办酒席起了争议,鲍认为“买一只板鸭和几斤肉,再买一尾鱼来,托王羽秋老爹来收拾,做四样才好。”但这个想法并未入王太太的眼,便骂到“呸!你这死不见识面的货!……到果子店里装十几个细巧围碟来,打几斤陈百花酒侯着他,才是个道理!”□鲍廷玺唯唯诺诺地说道太太说的是。由此番对话可见,在娇纵的胡七喇子面前,鲍廷玺原本卑微的灵魂又不得安宁,再受压迫,又缩水几分,为后来的阿谀奉承、卖笑求赏做了准备。3、窘境逼迫下堕落儒林终成不肖陈美林先生在依据鲍廷玺交际圈子的不同将其去扬州寻季苇萧作为其人生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分界点。从此,“厕身于所谓名士、选家之间,呼朋引类,熏陶成性,渐趋下流矣”[5]。季姑爷入赘尤家,姑丈人前去喝喜酒。鲍廷玺去苏州悼亡兄,用回去的盘缠换了纸钱上坟,又向扬州的姑爷季苇萧借盘缠。恰逢季姑爷在尤家招亲,鲍廷玺 直接去了尤家寻人,给季苇萧吓了一跳,但鲍廷玺上去没问王侄女的所归,反倒舔着脸说,“恰又遇着姑爷恭喜,我来吃喜酒”口,一个“又”字写出了他的心酸,看到侄女婿要另娶一门亲事,他半句相关的话没说,反倒开口贺喜,可见其为了求盘缠,心中的自我尊严已不重要,更何况侄女的幸福呢,这种行为与当时那个敢于直言的气质少年相去甚矣。鲍廷玺落魄回到南京之后,又遭胡七喇子臭骂,只得向娘家胡姓借了一间房子存生。这时鲍廷玺由于不堪生活重负,由痛苦、迷惘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又没有学其父辈,安贫乐道,自食其力,而是在颓败世风浸染下随波逐流、堕落蜕变。他自“效劳”于杜慎卿开始就混迹于名士、选家之间,“打谭说笑”,沿着沉沦的路径渐行渐远。鲍廷玺儒林卖笑,鲍家班难再得。在投奔季苇萧之后,鲍廷玺已渐渐变为“帮闲”、“幾片”。在众“名士”集会于季苇萧处时,季恬逸问道,“老爹在这里为甚么?”鲍廷玺大笑道,“季相公,你原来不晓得,……,我怎敢不来问候?”杜慎卿道,“不必说这些闲话,且叫人拿上酒来。”口“大笑”一词可谓既尴尬又讨好,一个“怎敢”说出了寄居季家借盘缠的委屈与无奈,灵魂的瑟缩。杜慎卿的回答也充分看出,在季家鲍廷玺充当一个端茶递水、供人娱乐的吓人作用,是别人的三言两语、一眼带过的卑微角色,伺候“名士”吃喝才是他的职责所在。这与其父在知府向鼎家的待遇差别可谓大矣。向鼎曾同季隹私下说到鲍文卿,“这些中进士、做翰林的,和他说到传道穷经,他便说迂而无当;和他说到通今博古,他便说杂而不精。穷竟事君交友的所在全然看不得!不如我这鲍朋友,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6]此番评价不可谓不髙矣,虽然鲍文卿以唱戏班子为生,但他的人格尊严和魅力贏得了他人的尊重,正直的品行为他人所嘉许。相比之下,鲍廷玺的曲眉折腰不就是明显的不肖。重振戏班无本钱,暗通管家求赏银。鲍廷玺在慎卿处侍奉了几个月,帮他促成了莫愁湖湖亭大会,把百十个戏子排出名次,逞了风流。鲍廷玺想要趁机想慎卿借钱团一个戏班,遭到拒绝后又被杜慎卿推到杜少卿家里。鲍廷玺在慎卿的帮助下,讨好了管家王胡子,将他引到了杜少卿跟前,他看到杜少卿随意舍予杨司务二十两银子不禁吐着舌头,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最后在王胡子的帮助下,鲍以思念父亲、孝顺母亲为名得赏银一百两。此番作为令老管家娄大爷所不齿,“近来又添了一个鲍廷玺,他做戏的,有甚么好人,你也要照顾他”。当“帮闲”“幾片”卖笑求财的本质被看穿时,鲍廷玺的人格尊严与社会地位已跌至谷底,乃父朴实善良的品质早已消失殆尽,不肖之实,已然成立。 三、由肖到不肖成因追析无论是投机的匡超人还是谄媚的鲍廷玺,在他们沦为不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发挥着关键主导性作用,就是在多种成因的综合作用下才使他们不可避免、无路可逃的沦落为不肖子。(一)特殊社会环境的浸染因为作者吴敬梓身处清末,所写《儒林外史》又是假托明朝的时代背景,所以总的来说,全书所描绘的情节都是以封建统治末期为依据来展开的。其中有作者身处末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自身又志不获展、精神抑郁,故为愤激所驱,撰写小说以批判现实,由这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可见一斑。当时官场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1、经济环境重商轻农意识抬头经济环境是压迫他们的重要因素。其中对盐商:程明卿、宋为富、万雪斋、王汉策、顾盐商、汪盐商、冯盐商、方盐商,几乎都是家银逾十万的巨富。不仅一年要娶七、八个小妾,而且还可以用两三千两银子买来翰林的女儿。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明代已具有商品经济萌芽的趋势,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极大冲击,拥有越多财富生活水平越髙,相应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在此作用下求财便成了大众所追求的生活目的。就拿鲍廷玺来说,自养父死后,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他本是螟蛉之子,又没中用,而今又弄这个疯女人来,在家闹到这个田地,将来我们这房子和本钱,还不够他吃人参、琥珀!吃光了,这个如何来的?”[7]归姑爷和鲍老太就是以经济不能补贴家用反要倒贴的理由把鲍廷玺赶出家门。可见在当时经济已成为居家生活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没有了收入,连养了多年的孩子都要赶出家门。这也成为鲍廷玺后来四处"帮闲”讨生活的原因。2、政治环境八股取士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环境是影响儒林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清王朝对知识分 子采取了笼络与羁糜并行的统治方式。”[8]—方面,通过尊孔读经、编纂典籍、大开科举之门等手段笼络文人;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科场案大开杀戒,剪灭异端,以傲效尤,恩威并施,广大知识分子襟若寒蝉、如履薄冰,迫不得已,只能葡甸于科举之路孜孜以求功名,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折桂蟾宫以光耀祖宗。在此重视八股取士的影响下,士人们没有了思想自由,为了科举上位不择手段,各种枪手代写已经屡见不鲜,才给了匡超人以投机取巧的机会,名为当选家,实则代人考试,以知识为牟取暴利的工具。由科举引发马二等痴迷的科举信徒,在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黍的名利诱惑吸引下,很多不合法的暗箱操作都甚嚣尘上,导致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盛行,不能固守自我且聪明如匡超人这样的举子借机上位、胡作非为、做出了许多违背父辈道德标准的事情,泯灭了良知,成为十足的不肖子。(二)受他人的错误影响从文中多处可以看出他人影响也为不肖子的形成产生巨大推力。在父亲死后,由于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就流落到复杂的社会大染缸中,精神导师已经没有了,所以围绕在他们周边的人便成为他们模拟效仿的对象。1、马二:科举信徒虚名的诱惑在匡超人一步一步走向不肖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影响尤为明显。一则是选家马二先生,另一个是市井皮条潘三。在马二给活神仙送完丧后,便在城隍山碰见城隍山测字的狂超人,热心的送了十两银子又加以衷心规劝,“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到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这便是曾子的'养志'。”[9]马二是科举制度忠实的信徒,尽管他二十年来科举年年败北,但对科举愈加虔诚,把官本位价值看作毕生的追求。因此他不失时机的为科举制度做宣传,对士子的名利心理双重刺激。当初涉世事的匡超人读了他的新选《三科程墨持运》,诱惑之下就无可厚非的做起了能换得“黄金屋”、“千钟粟”的举业。 2、潘三:投机作案污利的吸引潘三是影响匡超人沦落的又一重要人物。潘三本是杭州的一个小衙吏,私下包揽了代人诉讼、考试、行凶。在杭州落魄无处存身是,潘保正便将他引荐到潘三处,匡超人便与底层猾吏,市井奸棍潘三相遇合,潘三惯能欺隐钱粮,私和人命,拐带人口,重利剥民,逼人死命,匡二与之狼狈为奸,短截印文,私动砂笔,代撰婚文,私雕印信,混人科场,充当抢手,终于坠到名利深渊的最底层。在他的影响下,匡超人代人替考、伪造婚书、停妻再娶、妻死不悼、吹牛撒谎、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坏事做尽。可见在匡超人沦为不肖子的道路上,潘三的利诱是一个巨大推力。(三)依附性强意志薄弱不堪诱惑1、精神生产依附性强他们之所以沦为不肖子,与其自身情况有着重要关系。“儒林乃至泛及整个知识阶层,因不掌握物质生产,不具备物质生产的手段,而只是占有着丰富的知识,从事着精神的生产,成为一个依附性极强、意志薄弱的阶层。”[10]匡超人父亲匡太公虽是农户出生,但匡超人自从走上了科举道路,便再也无意于农事生产,因此没有了经济来源,以帮人测字、代笔作文而生。为了生存,他必须要依附于顾客,以至后来成为选家、选为贡生二名气大增才慢慢变依附为投机,四处钻营。鲍廷玺虽在梨园长大但并没有学习,业余爱好是吹笛子,自从离开鲍家班便没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得求丈人家的房子。由经济不能自持导致他们在面对很多道德抉择的时候,大都随波逐流,不能主导自己的决定。鲍廷玺在杜慎卿家一步步沦为“帮闲”是最明显的案例。2、榜样已故意志薄弱在鲍廷玺父亲去世前后,其人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除去外在原因的影响,其自身意志薄弱也是首当其冲的原因。从初见向鼎时的气质少年到“名士”跟前的“帮闲”,其谄媚的嘴脸见证了沦落的过程。在堕落之初,鲍廷玺并不能完全放下身段自我作贱,其献媚的功夫也欠历练,当他求情杜慎卿“肯恩借出几百两银子”的窘迫时刻,其言行仍笨拙、木讷十足。而当他去六合县投奔杜少卿时,在他的媚眼奴态已经大有长进。鲍老爹动辄“吐着舌头”“拍着手”奉承少 卿,“阿弥陀佛,天下那有这样好的人!”[11]完全一副油嘴滑舌的皮相。他收下了由杜少卿送的一百两银子,起了三元班戏班,从此本可以正正经经寻碗饭吃,但他却把三元班当做献媚老爷们的工具。当杜少卿迁至南京时,“鲍廷玺打发新教的三元班小戏子来磕头问安,自己还“打评说笑”取笑于众人,当其劝二汤公子狎娈嫖娼时,已然堕落为皮条客。四、不肖子的意义与价值从肖到不肖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体现了吴敬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心理的发展和矛盾。不肖子既是人物意志薄弱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个明清封建统治末期这个典型环境的产物,还是一个饱受精神物质摧残的受害者。《儒林外史》的创作时间将近十年,其中蕴含作者的丰富情感,作者塑造不肖子意义主要在于他们体现作者对社会出路的追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通过不肖子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当时儒林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败坏了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哀思:对文人士子在八股科举压迫下的心灵扭曲感到怜悯,对功名富贵指挥下的社会集体无意识感到酸痛,对封建礼乐政教的崩溃感到无奈。“吴敬梓对科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失望到冷淡,憎恶的发展过程。”[12]在参加科举他十八岁考了秀才,到二十九岁才参加科试,当时文章做得好,但因为行为狂放而被黜落,因此对科举极为失望。他在《减字木兰花》中说:“株守残编,落魄诸生十二年。”[13]内心的失望溢于言表。后来因为他在民间久负盛名,受人推荐参加省试,次年参加廷试却因病没有参加。从此对科举十分憎恨,再也没有参加过。作者一生与科举有众多交集,身在儒林而得以遍观群像,其中很多批判之处借不肖子形象展现出来。匡超人无疑是科举制度下的赢家,但究其为人却不敢恭维,在做了种种违背道德、人性的事情之后反而被推优为贡生,可见科举取士是多么盲目和狭隘的一种挑选人才的方式。它禁锢了一颗爱国为民的心,使之变得迂腐颓唐。它放纵了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心,使之愈加贪婪和妄为。(二)表达了作者的自省意识我们在鲍廷玺身世上看到很多和作者吴敬梓的相似之处,鲍廷玺是全文唯一的义子形象,他们都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都是曾经穷经却未能发达的老秀才, 他们都曾于幼时过继于给他人为子。他们都经历过随父奔走,生父见背,娶妻生子、继父辞世,发妻亡故,家庭纷争,续娶等系列事件。“吴敬梓对鲍廷玺形象的刻画,……,还在他身上融入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受。”[14]而之所以把鲍廷玺刻画成不肖子形象,一定层度上表现了作者对于未能继承父亲遗志,导致全椒科举大户吴家一族在他这一代未能一如曾祖那一代的繁盛,反而家道败落、人烟稀少。以及作者已经能够看到社会上不合理的部分在于八股之风盛行、传统道德的缺失,但仍无能为力,自顾无暇,只能独善其身的内省思想。(三)表达了作者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奉行道德至上的原则,一切算计和权谋在这一原则面前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15]作者通过对子辈未能延续父辈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道德标准的描写,来反向阐释吴敬梓对古风君子的赞美。从对不肖子鲍廷玺的相关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其父亲鲍文卿的由衷赞美和肯定。相对于鲍廷玺形象的多灾多难、四处流离为了借钱办戏班而奔走失去人格尊严的艰难,作者在着墨于鲍文卿时便事事顺遂,往美好的地方写,为了嘉赏其人格魅力又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知府向鼎的形象。作者的道德理想主义表现了其虽然看到明清时期、社会世风日下,但还是抱着君子行道救世的希望所在和复兴礼乐兵农强国的理想。 结语对于不肖子,作者是矛盾的。在清初进步思潮的启发下,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似乎寻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出路。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他的这种政治思想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意识到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在父辈身上寄托了正直、诚恳、古朴君子的理想,但又在子辈身上投下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征兆,在官场与市场的夹缝中的沉沦与堕落:人格的丧失,道德的沦亡,灵魂的空虚,及数千年儒林人文精神的瓦解。作者生于末世,对当时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看到社会中父辈的优良品质正一步一步消失殆尽,在子辈一代不如一代的现况下,封建统治的末日即将到来。社会复兴正确的出路正是在于作者借王冕之口说出的“礼乐兵农”。注释①胡适:《致苏雪林》1960年②闲斋老人.《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7:序言③吴敬梓•《儒林外史》[H]・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00④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89⑤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01⑥吴敬梓•《儒林外史》[H]・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03⑦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04⑧陈美林•新评《儒林外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267:⑨陈晋芳.《文木先生传》[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⑩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33⑪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35⑫吴敬梓•《儒林外史》[H]・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40⑫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40⑬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40⑭吴敬梓•《儒林外史》[H]・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45⑮吴敬梓.《儒林外史》[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152参考文献[1L(汉)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2].(汉)杨雄•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3]邹华清.汉语大字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4]汉)司马迁.史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陈美林.吴敬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7][9]・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8].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杜薇.官场与市场夹缝中的儒林悲剧[J].河南: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2005[11L王士春•论《儒林外史》中鲍廷玺的生命沉沦历程[J]・江西:新余学院学报,2013[1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3]・吴敬梓吴艰•吴敬梓吴艰诗文合集[M].安徽:黄山书社,2014[14].陈文新、郭皓政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人生困境[J]・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