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资料的讽刺艺术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谈儒林外史资料的讽刺艺术资料

ID:910383

大小:77.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目录摘要…………………………………………………………………………………2英文摘要………………………………………………………………………………3前言…………………………………………………………………………………4一、讽刺的真实性………………………………………………………………………5(一)讽刺对象的真实……………………………………………………………………5(二)讽刺主旨的真实……………………………………………………………………6(三)讽刺目的的真实……………………………………………………………………6二、讽刺艺术的变现力………………………………………………………………8(一)亦喜亦悲的讽刺……………………………………………………………………8(二)强烈对比的讽刺…………………………………………………………………9三、《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10注释………………………………………………………………………………………11参考文献………………………………………………………………………………12后记……………………………………………………………………………………13-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摘要讽刺是一种艺术,是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判的手法。《儒林外史》就是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本文将从《儒林外史》讽刺的真实性,讽刺艺术的表现力及《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等角度去解读《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性表现力时代意义-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ABSTRACTSatireisakindofart,istothebadorfoolishorcriticalexposethegimmick.ModelsofsatiringfictionsiswithdeepideologicalcontentandexcellentartisticskillsbecomeChina'sancientsatiremodel.AsMr.Luxunsaid:"DaiWuJingZimodelsofsatiringfictions,butwithamale,preservedJiFengminds,andwill,especiallyinthetextandanti-religion;sensecanorder,wanandmock,andinmorethanShuiBuisbeginningwithenoughsaysthebookofirony."Thepaperdiscussesthescholarshas"theironyoftheauthenticity,irony,artisticexpressionandmodelsofsatiringfictionsofironyarttimesignificancetodecodetheAngleofmodelsofsatiringfictionsofironyart.Keywords:ironyartauthenticityexpressivetimesignificance-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前言《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达都有《儒林传》,那是写“儒林”的“正史”,吴敬梓用小说形式描写“儒林”,所以取名“外史”。《儒林外史》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讽刺和暴露了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的种种社会黑暗现象的实质,讽刺了一大批所谓的达官贵人,名流乡绅,揭露出了他们污浊丑恶的灵魂。《儒林外史》通过许多人物故事生动的表现了八股取士对一般知识分子的支配力和诱惑力。科举取士似乎成为当时文人的唯一出路,即使这条路上荆棘丛生。很多人为其穷尽一生,生活贫困潦倒,但仍不曾对此产生哪怕一丁点的绝望。同时,科举制度给人带来的功名富贵也是很现实的。一旦中了举,你便不再是“你”了,那时将是恭迎奉承不断,什么银子,房子,一切从前不敢奢望的,现在都将唾手可得。谈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我们不难想到其“愚民”的本质。致使当时所谓“文人”只知道,而且只能够作八股文。作品所反映的这种情况是可以找到印证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六中曾指出明朝的秀才举人之流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书偏旁。清朝的情况更坏。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中记载一位“老科举”不知《史记》为何书,司马迁为何人;卷五中记载一位“太学生”不知《昭明文选》。《儒林外史》通过诙谐而不失辛辣的讽刺,将诸多“儒林”人士的被愚弄、被腐蚀、被消磨的历程绘成了一幅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危机中的官场世俗的丑恶画卷,借以表达作者对此种现象的愤慨和批判。《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对每一个读者而言都会是刻骨铭心的,其讽刺的滑稽、幽默、深刻、辛辣无不成为其闪亮的特征。其讽刺艺术给我的阅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不过是我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点小小感悟。-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一、讽刺的真实性也许你无法想象,当你的周围都是一些愚腐的、沉闷的“官僚狂热者”,你的身边充满着各种荒谬和不合理。在你发笑得同时,是否也曾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这便是一种讽刺,即真实又深刻。“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污蔑而已”。由此可以看出,真实是讽刺的一种强有力的生命。(一)讽刺对象的真实《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写“儒林”为中心的小说,其讽刺的对象也集中表现为那些具有鲜明否定性格特征的“儒林”人物,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地主、乡绅、商人乃至平民百姓。这些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摄取出来的。书中很多人物在当时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追溯其原型的。例如文中杜慎卿的原型青然,即吴青然,清代全椒人。是吴敬梓的族兄,曾官至刑部主事;文中虞育德的原型吴蒙泉,名培源,清无锡人,曾官上元县教谕、遂安县知县;庄尚志原型程锦庄,名廷祚,字启生,清上元人,撰有《青溪文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提及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俞其姓名,若参以雍乾见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此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由此可见,作者的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的。文中不仅塑造了严贡生、张静斋、王德、王仁等“儒林”丑类;周进、范进等即可鄙又可悲的儒林“后进”人士;还包括万雪斋、宋为富和五河县的方家、彭家等与官府、乡绅相结合的盐商、地主;夏总甲、潘三等依仗官府毒害百姓的衙役、里胥;杨执中、牛玉圃、景兰江等因走不通科举这一条“荣身之路”而奔走于官吏、乡绅和盐商之间的假冒名士;甚至于匡超人一类的农家子弟。这些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小人物,无不在用其自身言行为我们演绎这个社会的可悲可笑,那些在他们眼中最合理的不合理现象,不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而真实的批判。殊不知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存在在当时的社会中的。哭撞号板的周进、中举而疯的范进、吝啬成性的严贡生、劝女殉夫的王玉辉等等一系列可悲、可叹、可怜、可恶、可愤、可怒、可唾、可骂的人物形象,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真实,甚至有时候会让我荒谬的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本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经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同样,讽刺的对象也不必是曾有的人物,但一定是会有的人物。《儒林外史》所讽刺的对象的真实性正在于此,既包括那些已经存在的形象,也包括那些必将会出现的形象。-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二)讽刺主旨的真实在封建制度的社会背景之下,知识分子想要出人头地总要在政治上谋出路,而要找出路,就不得不“由科举而进”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自有其独特的体系,明清时期则主要采用八股取士,这也是《儒林外史》讽刺的主旨所在。文章第一回写道明太祖命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感叹: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些文行出处都看的轻了”。④这是一代文人撞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在此之后,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科举取士以其固定的形式成为了统治者桎梏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致使文人们成为一群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应声虫。更何况应试时还有一套严密的挫折锐气、消磨廉耻的“场规”。这方面明末散文家艾南英在《应试文自序》中描写的很详细:“面目不可以语妻孥”但仍循规蹈矩,“噤不敢发声”。如此侥幸中选,作了官,当然俯首帖耳,甘作统治者的爪牙”。在封建制度下,科举对一般知识分子是具有很强的支配力和诱惑力的。例如周进考到六十岁连一个秀才也没捞到,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受困苦,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饱受屈辱,周围的人都嘲笑他、欺压他。然而即使如此,他仍不曾绝望于科举,一看见几十年梦想着的贡院,就要进去看看,结果在里面触景生情,哭得死去活来,直到众客人答应他凑钱捐监进场参加考试,这才“爬到地下,磕了几个头……不再哭了”。《儒林外史》讽刺的主旨便是科举制度的反动、腐朽的愚民本质。统治者不仅采用八股取士制,同时公开反对作学问,只许作八股文。例如周进作学道,有一童生要求面试诗词歌赋,他变了脸教训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那些杂览,学它作甚么”。然而做好了八股文就真的能考中了么?先前周进连秀才的屡考不中,但捐监之后却立刻考取举人、进士扶摇直上。他做了学道不等试卷交齐就可以先取范进为第一名,魏好古为第二十名。更有甚者,巡抚衙门的潘三可以设法用匡超人作替身,替金跃考秀才。这样的考试制度如何能选举真才?由此可见,即便是真的做好了八股文,也不一定就会青云直上。《儒林外史》讽刺的主旨直指科举制度是因为它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害最为严重。文中所描写的各类“儒林”人士之命运,在作者看来皆是由于科举制度造成的,是科举制度破害了整个“儒林”。(三)讽刺目的的真实《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鲜明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作者在讽刺这“一群”的同时,亦莫不是在点醒这一群。正如鲁迅所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这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是希望他们改善,-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并非要倷这一群到水底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这种观点在文中童飞扬有所体现。面对“儒林”的危机,作者也是开不出有效的药方的,因此,他不得不将深情的笔触移向“儒林”之外。-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二、讽刺艺术的表现力《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而著称的小说,其总体特征和主要成就亦体现为“讽刺”二字。《儒林外史》讽刺艺术鲜明的表现为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讽刺手法和强烈的对比讽刺。正如余秋雨所评“口无所臧否,心有所褒贬”。《武林外史》通过诙谐、幽默的手笔和悲剧性的场景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进行揭露,注重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可喜可悲的形象。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取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虽做足了笑料,却仍无法掩盖其悲剧的本质。(一)亦喜喜悲的讽刺将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描述的充满喜剧性,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差中,突出“讽刺”效果。通过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结合,使《儒林外史》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也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⑤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具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范进多年不中,一中举反而发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死了,他大叫死的好,事后却也偷偷流泪;马二先生游西湖,除了吃东西就只有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西湖的湖光山色,一点儿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这些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但是在大笑之余,我们却看到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和吃人的社会礼教是怎么把人的灵魂腐蚀毒化的。所以他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他规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就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一本正经用古礼古乐祭泰伯祠的迂腐行为,不仅滑稽可笑,而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种以古礼乐助一助政治的幻想也终归破灭。所以这也是他们辛酸的悲剧。喜剧性因素的描写加强了悲剧性的效果。有时幽默的情境由于被过分的渲染、夸张。滑稽情境被渲染到最大,于是便“乐极生悲”出现了喜剧向悲剧的转变。喜剧情境的出现往往是悲剧产生的一种前兆。就拿范进中举来说,对于一个为科举事业奋斗了几十年而一无所获的穷苦书生而言,得以高中无疑是一件大喜之事,然而对于一个在肉体上饱受贫困潦倒,精神上被嘲讽奚落了多年的人来说,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东西突然呈现在眼前,强烈的反差致使他有些无所适从,反而不敢接受。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非常正常,非常符合生活的逻辑。因此,当他对着那张实实在在并非幻觉中的捷报,证实了那本来以为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真的来到时,他始而恐惧,继而惊喜,惊喜而后发疯。这种大喜大悲的转变,就使范进中举的喜悦成为了“发疯”的起因,从喜剧到悲剧的转变更加突出悲剧性的效果。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讽刺艺术,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幽默的情趣,更多的是一种哲理上的思考,发人深省。-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二)强烈对比的讽刺通过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又一成功之处。在描写人物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进行讽刺,以揭示其丑恶的灵魂和卑劣的行径。例如严贡生经常说谎,并通过总总不光彩的手段达到欺诈和诓骗的目的。而通过他自己的行动、言语,又恰恰拆穿了他的骗局。他表白自己“为人率真”,“从不晓得占别人寸丝米粟的便宜。可是这种谎言在其强占他人一口猪、强赖船家力资、霸占弟媳产才的卑劣行径下毕露无遗。在描写同义人物时,《儒林外史》还善于抓住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发生的转变,以强烈的对照反应人物言行的前后转变。突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前后照应、自我暴露。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让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同时呈现在一个人身上,一针见血地揭露其丑恶本质。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通过将他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就跃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形象。《儒林外史》中对比的讽刺手法,不仅表现在描写人物的自身言行矛盾和前后态度的转变以唾其色变、谑其奸邪;还通过描写人物的违心行为与真实情感形成对比,进而表现其言不由衷、表里不一,讽刺其虚伪的一面:通过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与一些“名士清客”格格不入、时时冲突、碰撞进行正反对照,以揭示其虚伪和名利下地丑恶。使《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变现的更加通透,直达人心。-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三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谑群儒、刺科举、针砭社会《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盖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终乃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段文字高度概括的写儒林人的穷形尽相,表明作者憎爱分明的情感:全书戏谑那些“媚人”“骄人”“下人”和“傲人”;歌其“地上一层”为社会中坚。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应为一体,“功名富贵”致使诸人相去甚远、千差万别。作者笔锋直指科举制度,用娓娓道来的深沉加以讽刺。在科举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跋涉在科举的漫漫征途上,人格受到扭曲,形成卑劣、猥琐、虚伪、变态、迂腐、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范进、周进等受害者只是个案,他代表着许许多多文人共同的命运,造成的原因为社会。“秉持公心,指擿时弊。”其讽刺不再是针砭某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揭露。书中极力张扬官僚缙绅蛮横粗暴、飞扬跋扈的本性。王惠为官后就迫不及待地吸膏吮血鲸吞若噬,掠脂斡肉;汤知县披上“廉静”的外衣,谋官敛财。手段残忍至极;地方缙绅严致中“卖猪”“霸猪”的行径极为野蛮,更令人义愤填膺,鄙夷不屑的是他嫁祸船夫,赖掉船资的做法。官绅勾结,鱼肉百姓。作者批判的利剑直指封建统治秩序。《儒林外史》就是通过描写那些追逐名利,丧尽天良,道德沦丧的人物,折射一个时代的罪恶,抨击物欲横流导致道德失范,精神虚无的社会现实。这种讽刺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清代后期问世的四大谴责小说,就是例证。讽刺笔法遂成为针砭社会的武器-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注释[1]鲁迅《论讽刺》摘自《鲁迅杂文精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3]鲁迅《什么是“讽刺”》摘自《鲁迅杂文精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4]吴敬梓《儒林外史》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7年9月版第7页[5]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264页-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参考文献[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2]《儒林外史》吴敬梓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7年版[3]《鲁迅杂文精选》鲁迅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别林斯基论文学》别林斯基著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5]《吴敬梓评传》胡适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3- 哈尔滨学院本科学年论文(设计)后记《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作为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生动全面地展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像的文学长卷。自从本人读过这本《儒林外史》后,便深深喜爱上了书中新奇的讽刺艺术,因此,决定以此为论题,来完成这篇论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很多方面有所不足,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辛果。在写作过程中,辛果老师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同时还要特别感谢中文系全体教师对我的培养和教导。-1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