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运用魏静河北省曲周县实验中学【摘要】中国很少有真正的讽刺小说,但《儒林外史》却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正如鲁迅所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而小说中出色深刻的细节描写是讽刺手法运用上的要害一环,其中《范进中举》乂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为精彩的片断之一,我们由《范进中举》可见一斑,真可谓“虽谓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77-02一什么是讽刺手法?讽刺手法的特点讽刺是一种手法,不能单独称为文学。讽刺的方法包括明讽、暗讽等。目的很明确,就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平铺直叙的目的相同,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讽刺往往含有部分冷幽默的意味。讽刺不是骂人,是抨。要掌握好分寸。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是笔墨讽刺,它是一种文学,鲁迅擅长的就是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的,渲染气氛,一切看你的语文功底了,中外著名作家如:吴敬梓、兽迅、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等,无不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范例。二《儒林外史》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1.以平铺叙事的手法去讽刺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
仍未功遂名就。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作者通过周进的眼晴写范进形象的可怜和悲苦,是很有讽刺意味的。接下去写被录取做了秀才的范进为“恩师”送行,又作了进一步地渲染:一方面,是“学道轿子,一拥而去”,何等的威风、显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进,独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怀着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儿“立着,直望见门枪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冋到下处”,何等的卑微、可怜!这个开头颇具深意。它把两个有着冋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一个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达,显赫一时;一个却因科场失意而穷闲潦倒,卑躬屈膝。两种不同的气派、景象,构成强烈的对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核心,提纲挈领,为后面从更广阔的社会维度上揭示人们热衷科举的原因及其丑态,奠定了基础。1.以白描的手法去讽刺人物作者从人物关系着眼,把范进和周进对比起来写。周进是范进的主考官,却有一段跟范进相类似的伤心史。小说从周进的眼里写范进,写出他一副穷酸悲苦的可怜相,与周进的“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形成鲜明的比照。这样就巧妙地通过人物的衣着形貌向读者展示出人物在科举考试中的不同命运:一个因长期落第而潦倒悲苦,一个则闲高中而飞黄腾达。这就告诉我们:周进和范进都是几十年没有考中,而冇朝一日都莫名其妙地突然考中,就因为冇这样迂腐糊涂的考官。这不单是对周进本人的嘲讽,而是对不合理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作者对周进这样简单几笔的描写,就揭示出范进的突然中举虽出人意外,却绝非偶然,而是腐败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十分荒唐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结果。2.以夸张的手法去讽刺人物范进中举发疯,是极端夸张的笔墨。但由于作者从围绕着范进的环境和人物上,充分地写出了他之所以会发疯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因而又显得非常真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范进热衷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和行动都是不由自主的,是受恶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习所支配的。在这里,胡屠户的形象反映了在八股取士的时代,由科举考试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就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上传播扩散,毒化人们的灵魂。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就连操刀宰猪的屠户,也都中毒很深。总之,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不是训斥,就是辱骂,中举后对他则是既讨好又恭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充分表现了这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俭的丑恶嘴脸。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他说的一句话:“姑老爷今非昔比”了!这“今非昔比”四个字,写出了功名富贵在他心中的分量,一下子就挖掘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与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吋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惺园退士序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可见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