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姓名:专业:07春汉语言文学(本)学号:071020650
6000目录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2、真实性与喜剧性相结合;3、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二、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1、漫画式的外形描写;2、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3、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三、精彩的语言描写,使其锦上添花1、富于表现力的口语描写;2、切合人物性格、身份的语言描写。
内容摘要200---300《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对比3--------7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而且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鲁讯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深刻地披露了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抨击了使知识分子道德败坏的科举制度。1、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在于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溶为一炉,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用喜剧的形式反衬悲剧的本质。作者是饱含着泪水在书写喜剧性的情节。通过笑声引发读者的痛苦的沉思。将滑稽笑闹与悲凉凄惨在同时间推到读者的面前,从而对比撞击出耀眼的思想火化。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各执拗追求却“始终如一”,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够高中。因此,喜极而“病”。文中这样描述: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范进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笑,可鄙的形象。从范进中举发疯的典型情节中,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痴迷于科举的心理状态。屡试屡败给儒生们带来自卑感,虽然如此,受尽了社会奚落和生活的煎熬的周进和范进。为什么还对科举如此迷恋而不能自拔呢?小说作了具体、生动的回答:如若考中,转眼间一步登天,升官发财,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好此,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深刻揭露了“功名”与“富贵”的关系。此外,诸如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当女儿绝食时,他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大笑:“死得好!死得好!”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用全部心血去教四岁的儿子学八股文,为以后讨个“封诰”做准备;马二先生游西湖,不是想茶吃东西,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对西湖的秀丽景色一无兴趣。这一切无不是令人捧腹大笑,同时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灵魂腐蚀,它留给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从作者含着眼泪的微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及其特有的深度和力量。再如迂腐老朽周进直到胡子白了都未进学。当举人王惠来学堂避雨时,更是曲意逢迎,低声下气。唯恐怠慢了贵客,还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而自己却是“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下饭。第二天,客人扬长而去,只留下一地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她扫了一早晨,虽然周尽倍受创伤和屈辱,但是他仍然按捺性子去支撑扭曲的灵魂。因此,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就痛哭,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直气得吐出鲜血来。当人们要凑点钱给他捐了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何等低下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脸,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丑恶形象。作者通过“周进撞号板”这个哑然失笑的行动,以悲喜结合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让人大笑之余感受着令人忧郁的社会实现。
2、真实性与喜剧相结合鲁迅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儒林外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书中的人物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作者将其归纳、整理,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例如匡超人就是一个典型。他本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村青年。因家贫上过几年学便辍学了,流落杭州以拆字卖卜为生。幸好马二先生资助才能一面努力读书一面杀猪、磨豆腐维持生计养活父母。但自从听了马二先进的“训导”之后,还渐痴迷举业,后来入科场,娶秀才,以“名士”身份参与衙门中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入京后,不但不思悔改而且越演越烈,停妻再娶,忘恩负义,而恬不知耻地说:“戏文上的莹状元招敖中相府,为佳话,这又何妨?这种真实地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怎样使朴实敦厚的青年人变成丑恶、卑鄙的文痞子。《儒林外史》在艺术上取得的重要突破在于将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熔为一炉,用喜剧的形式反衬悲剧的本质。作者是饱含着泪水在书写喜剧性的情节,通过笑声引发读者痛苦的沉思。将滑稽笑闹与悲凉凄惨在同一时间推到读者的面前,从而对比撞击出耀眼的思想火花。3、简洁传神的人物出场描写小说创造典型人物的手法,是以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为中心,构成短篇故事。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死前为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等。由于每个典型事件的选择能集中地反映出人物最主要的品性特征,因而能给人以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此外,写人三言两语,形神毕肖,也是此书塑造人物的重要特色。而人物出场时的述写,尤其传神,如第二回写夏总军: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别铁锅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将这个保甲总头的痞子形象和趾高气扬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又如第九回写娄氏兄弟对“读书君子”扬执中的想慕,借用《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写法,使这个娄氏公子屡访不遇的“高士”
一直到第十一回才出场。来到杨家门口,将船泊在岸傍,上去敲开了门。杨执中出来,手里捧着一个炉,拿一方帕子,在那里用力的擦。见是邹吉甫,丢下炉唱诺……才开了门,只见一个醉汉闻将进来,进门就跌了一跤,爬起来,摸一摸头,向内里跑。杨执中定睛看时,便是他第二个儿子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喝了几杯烧酒,喝的烂醉想着来家问母亲要钱再去赌,一直往里跑……看见锅里煮的鸡和肉喷香,又闷着一锅好饭,房里又放着一瓶酒,不知是哪里来的,不由分说,揭开锅就要捞了吃。他娘劈手把锅盖盖了。杨执中骂道:“你又不害馋劳病!这是别人拿来的东西,还要等着请客!”他那里肯依,醉的东倒西歪,只是抢了吃。扬执中骂他,他还睁着醉眼混回嘴。杨执中急了拿火叉赶着一直打了出来。作者不惜以两回的篇幅制造悬念,在读者企盼下出场的高士,却原来是这样一个又迂又俗,上不了台面的呆子。这种出人意料的讽刺效果别有一种冷面滑稽的趣味。二、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吴敬梓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方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作者将是非观念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1、漫画式的外形描写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这是本篇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例如第三回写范进考场时,有一段极精彩的外形描写,是从周进的眼中来着笔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的,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了范进落魄时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提示出人物性格。
《儒林外史》的肖像描写,用极精炼的语言,淡淡几笔就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比如第二回里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笼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单是这简单几笔的外形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令人讨厌的下层官吏的形象。他们地位不高,生活也困窘,但却摆资格,拿架子,要一点小威风,是地方上少数有点权势的无赖,很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又透出憎恨的。2、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有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吴敬梓还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两笔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将此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迹,最后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文章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守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财主,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3、通过对此手法进行讽刺吴敬梓采用了广泛而又强烈地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
,憎其所憎。王冕、虞离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日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为求到达“敖陈大义和稳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属正面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吴敬梓笔下的王冕失去了历史人物的豪杰锋艺,变得恬淡平和。他以卖画为生,安于贫贱,他有学问但拒绝官府的邀请,逃避皇帝的征聘。王冕的这些特点,大体包括了吴敬梓理想的主要方面。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段的“叛逆者。”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原型写的,他不肯守着田园做举业,最不喜人在他跟前说做官,说人有钱,巡府推荐他进京见皇帝,他推病了不去。他携着妻子的手游清凉山,一边走一边大笑,路边的行人吓得都不敢仰视。按照封建主义的正统观念来看,这个形象已经带有一点离经叛道的气味,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好理想。作者所处“康、雍、乾”三朝,这是文字狱最为厉害的一代。人们根本不能用文章来说话。正如鲁讯学生说:“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能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也自然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大家便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多年污浊的社会现实激怒了吴敬梓,他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为被贬了的人类尊严讨说法。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性格有关系。于是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他不得不磨砺出种种讽刺的武器,对比手法就是他常操在手,运用自如的一杆枪。如周进开馆时还是个老童生,本乡秀才梅玖对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后来周进升作学道,梅玖又自吹为周进的学生,甚至连周进当初开馆时写的对联都要揭下来裱好收藏。再如描写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上,刻画出了他市侩小人的嘴脸。范进进学后,想去考举人,被丈人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中举以后胡屠户又自夸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双高,品貌又好”,“见女婿衣裳后襟破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严监生刚向张静斋和范进自吹,“从不晓得占人寸丝米粟的便宜,”家里小厮就来报告别人来讨回他关的那口猪。这些对比应使人物声态并作,各具面目,又节省了许多笔墨。三、精彩的语言描写,使其锦上添花1、富于表现力的口语描写《儒林外史》的讽刺与它杰出的语言艺术分不开。《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炉火纯青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比之《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特点是:精练、准确、生动、传神。小说使用的是安徽、南京、扬州一带语言,有一些方言的色彩,但却很少生硬冷僻,令人难懂的成分。比如写范进中举发疯跑到集上去,众邻居赶去非常热情地帮忙,在胡屠户打了一个嘴巴以后,这样写大家的表现:“众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这里的一个“舞”字,用在这里就非常传神,具有明显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手舞足蹈,漫无章法,这哪里是在正经救人,作者分明是在有意渲染他们的谄媚逢迎,殷勤作态。这个“舞”字其实就是一个安徽全椒地区的方言,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用在这里就有了很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又如写胡屠户第二次去贺喜,给了范进六两银子,小说是这样写胡屠户的几个动作: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然后是:“屠户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这里用了几个动词:“舒”、“缩”、“揣”,就都非常准确和传神,由表及里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又比如,范进住的分明是破茅草棚,可是一中举人以后,人们对这破草棚的称呼就立刻变了:从集上回家时,屠户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乡绅张静斋来拉关系,说:“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书中还吸收了不少富于表现力的民间谚语和俗语,如:“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等,都极富于表现力,且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如周进、张静斋的语言和胡屠户的语言就迥不相同、又如第四十二回里写汤六老爷,是一个有钱有身份的人,可是没有文化修养,粗俗鄙陋,说话就很有个性特色。他要妓女细姑娘唱歌给他听,细姑娘不愿意唱,汤六老爷这样说:“我这脸是帘子做的,要卷上去就卷上去,要放下来就放下来!我要细姑娘唱一个,偏要你唱!”他在炫耀贵州都督府汤家大爷二爷的家产时说:“他府里差什么?——黄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珍珠,放光的是宝!我们大爷你只要找得着性情,就是捞毛的,烧火的,他也大把的银子挝出来赏你们。”几句话,反将这个人物活现于纸上,而且还展现了他的灵魂。当范进中举时,这种强大的冲击波致使范进嘴里不停地念叨:“我中了”。这是范进长期以来积压于心中的愿望。中举意味着他从此要以出人头地,跻身统治阶级行列,可以升官发财,由此,反映出他性格中追求功名利禄的本质。《儒林外史》的文字简洁生动,描写真切,讥嘲之中别有一种冷峻的神情。《儒林外史》在深刻揭示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的同时,更通过讽刺士人的种种丑行,全面批判了儒林道德的沦丧。《儒林外史》虽以批判现实的深度取胜,他也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希望,正如封建社会后期许多进步的有识之士一样。吴敬梓的理想中也充满着新旧交织的矛盾,在找不到新的出路时,往往回溯上古,以返朴归真为最高理想。《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的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参考文献:3----1、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3、吴敬梓《儒林外史》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74、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5、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