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摘要2001年是伟大的作家吴敬梓诞辰三百周年,在他的故乡——全椒召开了第六次《儒林外史》研讨会,掀起了新一轮的《儒林外史》研究高潮。新世纪的《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依然继承了以往的研究人物原型、研究作品人物形象两大主线,不过又有新的突破,体现在研究方式的多样和对女性主义的新探。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多是以期刊、论文为主,专著也多是总结性的汇编,并未有新的著作产生,实乃一大缺陷。文章将客观展现近十年的《儒林外史》研究发展状况,并给予客观述评,以期能对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关键词: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研究;述评10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儒》)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古典小说之一,以其鞭辟入里的讽刺手法描摹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畸形病态的生存现状。《儒》一直都是文学界研究的重点,建国以来共召开六次《儒林外史》研讨会,期间许多优秀文献也都收录到《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儒林外史学刊》、《明请小说研究》等核心刊物中。2001年底,第六次《儒》学术研讨会和吴敬梓纪念活动在其诞辰300周年隆重举行,这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全国性的《儒》研讨会①。自建国后掀起的几次《儒》研究高潮来看:研究队伍逐步发展扩大,研究方式趋于新颖、多样化,研究也涉及了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文本研究等多个方面。本文就将从其中的一点——人物形象研究出发,对新世纪以来《儒》研究进行简单的述评,以求能增强对《儒》研究的浅层认识。一、人物原型研究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儒》人物原型研究最早始于金和(著《儒林外史跋》),书中列举了人物原型28个。其后人们对《儒》人物原型研究便再没停止过,也成就了一批如张慧剑、何泽涵、陈汝衡、陈美林、高明阁等《儒》人物考证专家②。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儒》的人物原型研究逐渐趋于个体化,这是因为:一是原有的系统化的研究已经成熟且相当具体,二是时代久远,考证起来难度比较大。不过这段时期,仍有部分研究者将人物考论作为自己的课题,见诸文献的有如下几篇:陈美林的《清人对人物原型及情节本事的考据》[1].文章扫描了金和、张文虎、平步青等对《儒》考据的发展轨迹,认真辨析了他们考据的结论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和作者的实际,从而对他们在《儒》研究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最终定下结语:虽无法确定考据的真实性,但是结合考证分析与作品分析应该言有所本,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成果对后人科学地研究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文本的特点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也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可见陈美林先生认为考证热潮对研究文学作品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也应当持谨慎态度。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导杜贵晨先生,在2007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传统文化与人物考论》[2]一文,对蘧景玉等人物进行了考证。认为这些小说人物是来源于《论语》、《水浒传》等典籍中。如杜文中讲到:《儒》中二进(周进、范进)的形象受到《水浒传》二进(王进、史进)的影响。因为两部书中都将二人各自取名作“进”;且王进与周进都放于小说开头,有领起正文之意;都是先后出场,并且前一个“进”教诲后一个“进”之后,便不再出现。这几个方面表明,两部书的“二进”格局几乎一致,理应能佐证自己的考证。对于《儒》人物原型的考论,前人及当代何泽翰已经考论出37人之多,但是女性人物一直尚未有人考论,李金松先生以一篇《中鲁小姐之人物原型考》[3]打破了这一局面。李文认为在《儒》中,吴敬梓笔下的鲁小姐这一文学形象,完完全全是一个将自己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八股举业中的女八股迷。同时,李金松通过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③进行比较,获得这样一个认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鲁二小姐之人物原型,很可能是《万历野获编》中“妇人能时艺”中的女性。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作品人物的考证一方面能推动某一作品的研究:比如《儒》的考证就是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才丰富完善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考证耗时耗力,许多涉及人物原型考据的文章不过是在前人作品上得修补,并没有新的观点提出,所以考证出来的文章价值也存在争议。尤其近十年来,对《儒》的人物原型考证文献不多,不过我们尚能寻找出这么几篇比较系统、专业的研究资料,仍能给想要研究《儒》人物原型的读者以启迪,实乃幸事。二、作品人物研究《儒》的人物研究之重点在于其中粉墨登场的两百余人,下面我们将分条列数新世纪关于研究作品人物的专著与文献。(一)人物系统概论《儒》中人物出场多是剪影式,人物纷杂缺少主线,所以研究起来难度比较大。不过作为研究《儒》的专家——陈美林,在《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4]一书中就对各个人物做了详实的批注。纵览全书,此书对人物形象的评点重在思想内涵、人物描写等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全书采取了前言、夹批、回评三种形式组合而成一完整的批评体系,使得后人在研究《儒》人物时,不仅能很快领悟吴敬梓的塑人要义,同时还能感受到陈美林先生对《儒》人物的深刻理解。比如陈批第三回(33-48)中着重刻画的胡屠夫对范进称呼:出场胡屠户怒骂范进一段话,还自带了酒水和大肠来。陈批注曰:“此为三倒,我倒运,我积德,我带酒”,暗含对女婿的贬斥和挖苦。继而范进中举疯癫后,众人请来老丈人“治病”,老丈人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陈批:“老爷是由之前的现世宝、穷鬼变得”。再看范进清醒后与老丈人退让钱财一段:此时的胡屠夫,把银子攥得紧紧地,把拳头数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来?……屠夫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陈评道:此乃胡老爹还银之法,真乃化工之笔。其评点暗含讥讽:此时的举人老爷,早已经不是穷鬼一个,对胡也自然出手大方,来洗刷昔日的屈辱,而胡老爹拳头的“攥”、“紧”、“缩”又勾勒出胡对金钱市侩的态度,若是在以往,胡老爹恐怕会直接劈手夺过。这两人言语和动作的描写显示出范进中举后心理的变化,还有旁人对他的态度,可谓是妙不可言。这个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朱一玄,刘毓忱(后去世)编著完成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5],此书充分详实的对《儒》进行了专业性的研究,该书分为四编,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是有关小说人物原型的传记和作者塑造人物所借用的前人著述中的材料。这本资料汇编集,是在蒋瑞藻《小说考证》、鲁迅《小说久闻钞》、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还有当代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以及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汇编完成,可谓是汇名家之言,再加上朱一玄、刘毓忱两位先生数十年呕心研究的心血。实乃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集萃之作。另外,顾鸣塘著《与江南士绅生活》[6]是以《儒》为基本材料,综合吴敬梓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文创作,采用相关的史志记载的材料,全方位深层次地研究了清代康雍乾时期江南士绅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阐明了当时江南地区文化的生态环境。此书最大的特点是还原小说人物和情节之间的真实性,重点通过小说中的士绅,还原其生活(如第一章则是讲江南士绅的婚姻与家庭;第二章透析江南士绅的经济状况,其中包括了出仕做官的收入、教学、经商、行医的收入等等,尤其是对人物的吃穿住行用的支出分析,多角度的分析了小说背景中人物的真实生活;第三章则是全书着墨最多的——江南士绅的科举生涯及心态;第四章第五章都是描述士绅的文娱、文化活动)。所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创新见解的专著,其新颖处主要在于著者建立了一种探索小说的新方法,以及对于《儒林外史》主题所作的异于前人的再诠释。综观这一时期完成的三部著作,各有特色,也各有侧重。如陈《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是以《儒》文本为基础,分析揣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用意,同时加上自己的个人见解,这极大的便于后人学习和研究,而朱一玄、刘毓忱所编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重点在于总结前人资料,尤其侧重从文学、历史上找寻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更为客观,也更加具有历史价值。顾鸣塘博士的新作,是新近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从分析个案入手,擅于从小说的细节中入手,去研究清代康雍乾时期江南士绅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进而阐明那个时代江南地区文化的生态环境。所以这三部作品从研究层面上讲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也都是研究《儒》人物形象不可忽视的著作,后人在研究《儒》时,应该各有参考,才能全面了解“儒林百态”。除了这三部专门研究《儒》人物形象的著作外,还有张国风著的《漫说儒林外史》[7],白家祉著《我看儒林外史》[8],陈文新、鲁小俊著《且向长河看落日-》[9],陈云发著《作者对我说》[10]等专著于此时期出版。这些著作都对《儒》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剖析,尤其是《作者对我说》一书以请古人“起死回生”“对我说”的表述方式,用问答的形式,回答了当前学术界和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手法新颖,符合时下流行的穿越风格。但一来上述书目都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描绘补充,二来研究范畴过于宽泛,是对《儒》的各个层面进行的研究,人物研究只是占据很小一部分,所以此处不一一例举。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二)典型人物研究除了上文系统全面的研究专著以外,还有许多文献针对于典型人物进行重点分析,这也是研究人物形象的重要参考。例如:李汉秋发表的《王玉辉的悲剧世界》[11]一文,以《儒》第48回怂恿女儿绝食殉夫的老秀才王玉辉为人物。作者通过对不同评本(《卧闲草堂本评》、《黄小田评》)的争论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是礼教迫使老秀才选择灭绝人伦,而不是王玉辉本身人性使然。并提出一个研究方向——王玉辉形象背后的徽州文化典型环境,认为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是程朱理学,而王玉辉是“程朱阙里”的“古君子”。此外,刘庆华的文章(《论中危素的形象及其意义》[12])认为危素是较为容易被忽视的人物,而《儒》中的危素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证:1.自身命运的对比从正史的记载看,危素是一个全面被肯定的人物,但是在《儒》中与王冕形成强烈对比的危素却是一个负面人物。作者认为吴敬梓这样设定,并将其与王冕放置于第一回极富深意:吴敬梓选取的历史人物危素,可谓是汉人儒士仕途上巅峰的人物,但是结局却相当悲惨,史书记载“危素在亡国后,并未归隐或是殉国,反而不顾文行仕明,终被御史等指为亡国之臣,不应列仕,遂谪居和州,1372年病死”④。吴敬梓正是用历史上危素仕途显达和悲惨结局进行对比,从而告诫读书人,勿要煞费苦心读书几十载,为了功名富贵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2.《儒》中王冕与危素的对比第一回王冕与危素同时出场,形成一正一反对比,为世人竖起了一个德行兼修恪守儒道的真正士人王冕,还有一个追逐富贵功名最终身败名裂的危素,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生动的诠释了真儒与假士。同时期,更多的人则继续将目光聚集在王冕、杜少卿、匡超人等人身上。中山大学李进(《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13])与兰州戏剧研究所的宋运娜(《由杜少卿形象解读吴敬梓》[14]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都将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从杜少卿的形象寻找作者本人身上。得出了比较类似的结论:杜少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吴敬梓本人的态度。不过宋文,从杜少卿人物形象中得出吴敬梓本人对功名的漠视、对魏晋之风的羡仰、对女性的尊重,同情被压迫女性,还有希望以儒家礼让思想劝化天下,分析更为全面,而李进的文章旨在从杜少卿形象探讨吴敬梓的思想历程,还有自己的创作态度。2004第6卷第5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刊登了何满子的文章《论吴敬梓的平民情结》[15],何满子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他认为吴敬梓自持一身学识,却来著作一部通俗小说的原因有二:士人阶层日益颓废,只有在市井平民中才能发觉机会;此外清朝文化专制严重,只有在文禁薄弱的通俗小说中吴敬梓才有机会抒发自己内心的呼喊。三、人物研究新探(一)兄弟组合新世纪以来,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还出现了另一个方向,就是对“兄弟组合”或是“二人组合”的研究,下面列举一些文献佐证。如今可以依循找到的最早的研究文献仍是出自于陈美林教授的七十年代对吴敬梓家世和生平资料的搜集。只是相关文献在八九十年代仍旧较少,由长沙学者陈兮发表的《论中的兄弟群体》[16]则是新世纪以来见诸文献的最早研究。陈文对《儒》中出现的19对兄弟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认为吴敬梓具有“兄弟情结”,揭示了吴敬梓创作如此众多兄弟的动因,并从人性价值上将《儒》兄弟划分为“友详兄弟”和“普敖兄弟”两大类型,并且做出伦理评价;同时从另一角度将《儒》兄弟分为类同型和互补型兄弟两大类,揭集出其美学意义。长沙理工大学华德柱教授也较早发现这一新课题,并在2003年11月长沙电力学院学报发表了《论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组合》[17]。此文与陈文的研究方式有所不同,陈文中按照兄弟二人兄弟组合归为19对,华文中剔除那些未出场、或着墨不多的兄弟组合仍得15组(91页),而且华文从兄弟二人的命名艺术、性格组合,来展现《儒》巧妙的讽刺艺术。如王德、王仁二兄弟既是无德无仁之人,偏又取了这个荒谬之极的名字,再如、严贡生严监生二人,虽为亲兄弟,却性格大不相同。最后华文探讨了吴敬梓在书中人物中设定如此之多的兄弟组合的深意在于作者寄托了对兄弟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吴敬梓本人因“过继“这一特殊经历,在父母亡故后,便亲眼目睹了一场财产争夺战,平日满口孝悌的叔伯兄弟突然露出自私自利的本来面目,满含心酸的吴敬梓,不能不深思兄弟关系问题,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并将这种思考借小说中的兄弟组合表达出来。2004年6月2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刊登了陈美林先生回复陈文与华文的一篇《“兄友弟恭”的理想与“兄弟参商”的现实——兄弟群像所体现的士人性格与命运》[18]文章。陈美林对陈兮与华德柱的研究做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儒》研究中存在着的以历史人物比附艺术现象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华文中提出的“若考虑到杜氏兄弟是以吴敬梓及其堂兄吴檠为原型写成的,则这种冷淡就更有深究的价值”值得商榷(华文中认为小说情节中二杜关系极为冷淡,符合作家在叙述作品的实际)。陈美林先生认为切不可以二杜的冷淡来揣摩二吴的冷淡,据陈美林先生考证,吴敬梓在众多兄弟中唯与吴檠关系为近(有二人相写的作品为实据:《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诗四首)。陈美林先生认为在研究《儒》兄弟群像中不能将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之间化作等号,可见陈教授对人物考证持有的谨慎细致的态度和对《儒》研究的专业功底。此外,华东师大的阚文文博士在《美学新探》[19]中从美学角度研讨了兄弟成双中的统一和谐意蕴,认为多数兄弟二人,都是喜剧与悲剧的融合、人物性格之间也有对称补充的均衡之美。这篇文章虽然与前三篇文章观点相似,但是角度新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类似的,以单独某一对兄弟做研究课题的文章非常之多,囿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引出。(二)女性形象新探中国古典小说在元末明初,女性颇少,作者又多经污,表现出庸俗妇女观。明中叶以后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女性成为写作的主体,这是个进步,但所写女性很少美学价值,在妇女观上是个倒退。清初的《脚斋》、《红楼》、《镜花缘》等,女性是写作的中心人物,作者多赞扬笔调,表现出初步民主主义妇女观⑤。那么在《儒》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进行的又如何?能查到的最早的研究《儒》女性形象的文献是黄殿钰的《杜少卿和沈琼枝——谈“儒林外史”的民主思想》[20],之后数十年再无相关文献涉及到女性研究。黄老师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59年,可谓是站在了时代的先锋。直到90年代后学者们才追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随着近二十年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儒》的女性形象研究,也出现了两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在此我们以上个十年的女性研究为起点,对比体现新世纪以来的女性研究新探。1994年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的文章《妇女形象脞谈》[21]认为在《儒》中,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作者对这些妇女形象刻划,有的重笔浓墨,有的几笔勾勒,但都使人难忘。这些妇女形象,对反映《儒》背景下社会生活广阔性及其价值,是有意义的,文章同时认为塑造这些妇女形象意在抨击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妻妾观。明清小说研究98年1期《写女性》[22](虞卓娅)认为《儒》虽以写文人为主,极尽讽刺之能,但是其中的女性也为讽刺文人起到了烘云托月、旁敲侧击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这些女性,《儒》才是一部完整的世态世相图,才形成了《儒》批判现实的完整品格。2002年黑龙江社会科学《试论进步的妇女观》[23](王菊艳),认为《儒》的妇女观比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有了明显的进步,吴敬梓在小说中明确提出应尊重女性、主张男女平等。其进步的妇女观表现在追求独立人格并与命运抗争、符合人性而又重情守义、有正常合理的“人”的生活等方面。文史博览·理论2006年1期《从沈琼枝看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觉醒》[24],这篇文章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儒林外史》中沈琼枝这一叛逆女性形象,指出她对自由、平等人格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并总结出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妇女追求个性解放意识的觉醒。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发表的《中的女性群像》[25],认为《儒》中的女性与其周围的男性在道德品性上基本是相照应的,她们的存在更进一步衬托了相关男性的高风亮节或低俗卑劣,但无论是哪类女性,她们都只是附属于男性的次要群体,没有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也鲜有自己的个性需求和欲望。前后对比可以发现,上一个十年,研究妇女着重分析其所代表的悲剧意义以及对《儒》讽刺意义的贡献,往往忽略了对女性本身的研究。而值得欣喜的是,新世纪受到女性主义研究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儒》中的女性,而不是其中的“人物”,开始对“个性解放”、“个性需求”等人的方面来研究,这点是《儒》研究的一大进步之处。此外还有相似的《中的女性形象论析》[26](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浅谈中的女性形象》[27](青年作家2010-01)、《浅论中的女性形象》[28](现代语文2010-02)等数十篇文章。新世纪的《儒》人物形象研究与前期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体现在对作品典型人物的研究仍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如杜少卿、匡超人、王冕等典型人物的研究。同时较之以往,近几年学者们也开拓了比较新颖的研究角度,如对不同作品人物的比较研究、对“兄弟组合”的研究、对女性形象的新探等等。这些都将为《儒》研究增添新的气象。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儒》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一、许多新的研究与前人研究重叠、文献虽然很多,但是内容性质过于相似。二、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被挖掘,很容易形成研究热潮,比如《儒》中女性形象新探,只在2005年就多出几十篇之多,而且多数论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和视角仍有深入发展的余地。三、这一时期鲜有具有研究深度的专著出现,主要出现的几部关于人物研究的著作,都是汇总性质的资料集。“铸鼎像物,遗貌取神”——这是陈美林教授对于《儒》人物描写的赞誉,相信日后的学者在研究《儒》人物时,能真正的将其中的神、形挖掘出来,而不要囿于人物表层。也相信未来学者们能突破创新,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注释①引自《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②引自许建平.20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③沈德符(明).《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59.④引自《中国教育大系》明代:167页.⑤田同旭.女性在明清小说中地位的变化.山西大学学报,1992(1):83-87.参考文献[1]陈美林,吴波.清人对人物原型及情节本事的考据[J].苏州大学学报,2001(01):72-76.[2]杜贵晨.传统文化与人物考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2(01):17-22.[3]李金松.《儒林外史》中鲁小姐之人物原型考[J].江汉论坛,2006(01):126-128.[4]陈美林.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1-641.[5]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版:1-498.[6]顾鸣塘.与江南士绅生活》[M].上海:商务印出版社,2005:1-372.[7]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98.[8]白家祉.我看儒林外史[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156.[9]陈文新,鲁小俊.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338.[10]陈云发.《儒林外史》作者对我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32.[11]李汉秋.王玉辉的悲剧世界[J].文学遗产,2000(06):60-71.10
新世纪《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述评[12]刘庆华.论《儒林外史》中危素的形象及其意义[J].明清小说研究,2010(02):138-144.[13]李进.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J].山东社会科学2000(04):80-82.[14]宋运娜.由杜少卿形象解读吴敬梓[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8(06)337-341.[15]何满子.论吴敬梓的平民情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94-96.[16]陈兮.论《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群体[J].明清小说研究,2002(4):182-189.[17]华德柱.论《儒林外史》中的兄弟组合[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4):91-93.[18]陈美林.“兄友弟恭”的理想与“兄弟参商”的现实——兄弟群像所体现的士人性格与命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24-30.[19]阚文文.《美学新探[J].文化学刊,2008:60-63.[20]黄殿钰.杜少卿和沈琼枝——谈“儒林外史”的民主思想[J].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60:142-149.[21]蔡景康.妇女形象脞谈[J]厦门大学学报,1994(3)95-99.[22]虞卓娅.《儒林外史》写女性[J].明清小说研究,1998(1):130-136.[23]王菊艳.试论《儒林外史》进步的妇女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5):62-65.[24]李勇.从沈琼枝看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觉醒[J].文史博览·理论,2006(1):20-24.[25]张甜甜.《儒林外史》中的女性群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05):43-48.[26]薛艳.《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27]谢俊梅.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9-20.[28]王强利,王引萍.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2):52-54.10